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拉帕米对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经空肠黏膜透过性的影响

    作者:姚红卫;黄蓓蓓;潘斌;解庆东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对肠黏膜P-糖蛋白(P-gp)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体外扩散池测定不同浓度维拉帕米对P-gp底物罗丹明123(R123)和荧光素钠(CF)经肠黏膜透过性的影响.R123和CF在接受室中的浓度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维拉帕米具有增加R123经吸收方向的透过性,并且减少分泌方向的渗透性.但实验浓度的维拉帕米对CF的肠道转运没有影响.结论:维拉帕米可通过对P-gp功能的抑制而用于改善受P-gp介导药物的吸收,有望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TCA)检测技术在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苏承武;蔡捷;李佳荃;邱庆明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TC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针对恶性实体肿瘤有较高可评估率的新方法.ATP-TCA法的检测原理:由于ATP是活细胞基本的能量来源,其水平与活细胞数呈正相关线性关系.用荧光素一荧光素酶试验定量测定细胞内源性ATP的含量,荧光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和底物结合后催化ATP转变成ADP,并且释放出荧光(波长562 mm).

  • 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郑敏明;许燕

    目的:通过分析眼科就诊的187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187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液分泌试验(Schimier test)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87例干眼症患者中,男82例,占43.9%;女105例,占56.1%。年龄17~76岁,平均(35.2±16.3)岁。患者主要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有82例,占总人数的43.9%。其次是26~35岁年龄段,有61例,占总人数的32.6%。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常见的是眼干涩和视疲劳,分别为161例(86.1%)和153例(81.8%)。职员、工人、公务员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职业。在干眼症的患者中,一部分同时患有眼部伴随疾病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结论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干眼症的发病率具有职业的差异性,并可能与一些眼部伴随疾病或者全身系统性疾病具有相关性。

  • 一种新的来源于人的穿膜肽通过细胞膜屏障和血脑屏障的研究

    作者:王正荣;彭涛;杨春蕾;肖静;郭慧玲;王跃琦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人体蛋白结构域(Circadian locomoter output cycles kaput protein's DNA-binding peptide, hCLOCK's DNA-BIND)通过细胞膜屏障和血脑屏障的现象.方法:化学合成hCLOCK's DNA-BIND,N端标记FITC荧光素,与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和原代培养的神经胶质细胞孵化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做荧光强度分析.大鼠颈动脉注射hCLOCK's DNA-BIND,做脑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hCLOCK's DNA-BIND能够有效通过细胞膜屏障和血脑屏障,内化的量随时间和肽段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hCLOCK's DNA-BIND具有很强的内化作用,这一发现有希望为药物通过细胞膜屏障和血脑屏障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载体.

  • 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物的荧光光谱及测试应用

    作者:黄勋;孙爱民;丁雪琴;许秀成;方鲁延

    研究了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及其佳测试条件和影响因素.在pH2.2,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其激发波长(Ex)为467 nm,发射波长(Em)为515 nm.在BSA1.8~500 mg/L范围内,该复合物荧光强度与BSA浓度成线性关系,F=25.776C+2.8082,r=0.9999.该法简单、快速、灵敏、稳定、成本低.

  • 视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沈丽君;汪朝阳;赵振全;张宗端;王勤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在眼底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激光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 102例干眼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徐梅;康刚劲;何跃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干眼症的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疑诊为干眼的156例眼科门诊患者进行干眼症状问卷调查,并进行常规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 test,SIt)、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虎红(rose bangle,rb)染色检查等.对资料齐备并确诊为干眼的102例(204眼)患者的问卷资料以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干涩症状者54例(52.9%),异物感者52例(51.1%),眼疲劳者44例(43.1%).干眼病人中合并有BuT异常的为76例(74.5%),虎红染色异常的为59例(57.8%),荧光素染色异常的为42例(41.2%),SIt异常的为18例(17.6%).结论:在干眼的诸多症状中,干涩感、异物感、眼疲劳三大症状发生率高.BUT缩短是门诊干眼患者主要的体征.

  • 抗FIT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作者:李琦;朱勇;贾卫;刘雪松;欧阳为明;金伯泉

    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免疫学诊断技术需要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为了提高免疫检测系统的敏感性,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免疫诊断技术.但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也存在着标记较为复杂,易受内源性生物素影响等不足.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是一种很稳定的荧光素,极易结合在蛋白分子上,不仅标记简单,标记物也十分稳定.FITC作为半抗原结合到蛋白质载体上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抗FITC单克隆抗体(mAb)与标记在的蛋白质上F ITC反应,不仅特异性高,而且亲和力也高于抗体与多肽抗原的结合.因此,FITC-抗FITC系统能有效地放大抗原抗体反应敏感性,在免疫分析中有很大应用价值[1].我们制备了抗FITC mAb并将FIFC-抗FITC mAb系统用于常规夹心ELISA检测细胞因子试剂盒中,其敏感性在原基础上可提高4倍,使之更适合临床标本的检测.

  • 荧光法研究免疫试验抗体包被过程

    作者:郑汀;渠海;付光宇

    目的:以荧光法作为定量和示踪手段,研究免疫试验中抗体在固相载体上包被的行为及意义.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后的抗体包被固相载体,构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体系.通过荧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包被前后包被液中游离抗体的浓度,定量抗体的包被量,并研究其包被量对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抗体包被量与CLIA发光值非线性相关;间接法较直接吸附法包被更有利于保持抗体活性;热处理后化学发光系统发光值降低与包被抗体脱落有关.结论:荧光法为构建有效CLIA体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 荧光素和地高辛标记探针在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检测TTV DNA中应用比较

    作者:郭乃洲;马达;王万相;王惠民;张冬雷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常规检测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其敏感度、特异性均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或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虽可特异性检测PCR产物,但因操作繁杂,且需特殊试剂和仪器,无法在临床普遍开展.刊用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引用微孔板杂交酶呈色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和敏感度高而被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荧光素和地高辛分别标记探针,建立荧光素-抗荧光素、地高辛-抗地高辛酶偶联系统微孔板杂交酶呈色技术检测TTV DNA的方法,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了比较.

  • 活细胞肽致双眼角膜损伤一例

    作者:林静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8岁,个体,因活细胞肽过量致双眼角膜损伤,于1998年10月26日晚20时就诊我院.患者于当日下午16时左右行双重睑术及眼袋整复术.术后给予活细胞肽涂于切口,药物过量流入双眼,当时无感觉,术后30min左右即感疼痛、怕光、流泪来我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右眼0.25,左眼0.25,双眼上下睑瘀血、肿胀明显,切口对合欠佳,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中央约6mm大小片状剥脱,荧光素纳着染,角膜KP(-),房闪(-),虹膜纹理清,瞳孔3mm大小,光反正常,晶体、玻璃体、眼底轻度朦胧.初步诊断:角膜上皮剥脱.治疗:双眼立即给予0.9%生理盐水冲洗双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mg,给予素高捷疗眼膏涂眼,并包扎双眼.全身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减轻炎性反应,给予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药物,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促进角膜水肿消退和出血吸收等一系列支持疗法.治疗5天后,患者述无疼痛、怕光、流泪等症状,双眼视力1.0,角膜透明,荧光素纳着染(-),上皮修复愈合.

  • 荧光素标记噬菌体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作者:乔媛媛;张达矜;王珊珊;熊鸣;赵晓航

    目的:通过直接荧光素标记方法制备荧光标记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并且对于肿瘤细胞的免疫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和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 cyanate,TRITC)标记的单链噬菌体抗体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单链抗体与肿瘤细胞及白细胞的荧光显色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标记荧光素FITC、TRITC的噬菌体抗体与肿瘤细胞有较好的特异性结合,主要结合在细胞膜的表面.比较荧光的强度,与白细胞结合活性有差异.结论:用荧光素标记的噬菌体单链抗体能够作为检测试剂用于细胞、组织的检测,具备应用于免疫检测分析的价值,进一步证实所筛选的抗肿瘤细胞噬菌体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 眼底自发荧光联合频域 OCT 对 Stargardt 病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傅征;龚颂建

    目的:分析Stargardt 病中眼底自发荧光( FAF )的临床特征,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pectralis OCT )观察相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Stargardt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德国Heidelberg公司)对Stargardt病患者9例18眼进行蓝光自发荧光(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Spectralis OCT检查、眼底照相、mfERG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其中7例同时接受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分析Stargardt病FAF分布特征及Spectralis OCT所示视网膜微结构的对应改变。
      结果:黄斑部椭圆形病变区域呈现BL-FAF均为低荧光,活动期病例可见边缘厚薄不一的强荧光。 OCT显示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和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PR)萎缩,神经上皮层菲薄。 FFA早期可出现散在的点状透见荧光,晚期黄斑部出现与萎缩灶大小相符的牛眼状透见荧光;病变晚期ICGA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个别病例可见新生血管。
      结论:眼底自发荧光联合Spectralis OCT 及mf-ERG是诊断Stargardt病十分有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其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存在RPE及PR的共同退化,同时也揭示脂褐素这种荧光性物质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 立位泪道造影的诊断价值

    作者:苏云杉;梁冬云;许章典;刘晨

    泪道梗阻原因众多,检查方法包括泪道造影、泪道冲洗、荧光素实验、核素显像[1]及数字减影泪道造影[2]等,常规泪道造影是了解梗阻部位的主要方法.常规泪道造影术采用俯卧柯氏位,泪道梗阻端显示欠佳,且造影剂极易由眼部外溢干扰诊断.本文改变泪道造影体位旨在提高泪道造影的诊断价值.

  • 荧光素三元共聚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

    作者:冯爱玲;吴道澄;吴红;杨青艳

    目的: 合成苯乙烯(St)、丙烯酰胺(AAm)和丙烯酸(AA)三元共聚荧光高分子微球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三元共聚荧光微球.利用正交设计表L18 (37)考察温度、搅拌速度、pH值、离子强度和反应时间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用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及其分布,并测定其粒径大小.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性质.结果: 在75℃,搅拌速度300 r/min,pH 7.5,0.5 g NaCl ,反应4 h时合成的胶乳呈单分散性,稳定性高,荧光性能好,其荧光大激发波长为551.7 nm,发射波长为554.2 nm.当pH值为6.0时荧光微球的荧光强度强.荧光素缓释实验显示胶乳在4℃下比25℃更稳定.结论: 荧光素三元共聚纳米微粒的荧光性质良好.

  • 兔神经端侧吻合再生轴突荧光素双标记研究

    作者:曲辉;陈绍宗;刘明锁;李跃军;李学拥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受神经内再生轴突的来源.方法采用兔两侧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模型,于术后8 wk用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作荧光素逆行追踪双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背根节内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右侧C 2-3背根节内大多数神经元被FB单标记,部分被NY单标记,少数为FB/NY双标记.FB/NY双标记细胞多为直径50 μ 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结论神经端侧吻合后8 wk,供神经部分神经元的轴突或其侧支可长入受神经.

  • 荧光显像剂在胶质瘤荧光显像技术中的应用概况

    作者:陈哲;卢晓闻;许烈鹏;李钦喜;涂艳阳;袁军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治疗预后差.目前除了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越来越多针对胶质瘤的诊疗技术,如伽马刀、超声刀、术中磁共振、光动力治疗,包括目前前沿的各种基因、免疫治疗等已被应用到胶质瘤诊疗的临床实践中.相关研究证实,更广泛、精确的手术切除可以延长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期寿命.但由于肿瘤特殊生长的部位及肿瘤生长特性,临床上往往很难单纯依靠手术就可以将肿瘤细胞完全切除干净.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更广泛,精确的手术切除可以延长胶质瘤患者的预期寿命.然而,目前神经外科导航技术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边缘缺乏相对灵敏性与特异性,想要通过现有的影像学辅助技术下完全切除肿瘤较为困难.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对手术范围大化切除所带来的益处.许多神经胶质瘤的研究也都致力于改善长期预后的新手术方法.荧光引导手术(FGS)是一项在胶质瘤术中用来增强肿瘤边缘可视化以提高脑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技术.各种荧光剂,包括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素钠、ICG、纳米荧光技术等已在临床以及临床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各种荧光剂在胶质瘤荧光显像技术中的应用概况进行介绍.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杨波;李婷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in angiogra-phy,FFA)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生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眼底情况动态的变化的技术.

  • 荧光素作为酸敏指示剂评价酸敏材料和脂质体酸敏性的方法研究

    作者:陈涛;卢婷利;何月华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而快速的评价酸敏材料和脂质体酸敏性的实验分析方法.方法:利用脂质体包裹的荧光素在高浓度环境的自屏蔽作用,以及从脂质体中释放后自屏蔽消失的特性,通过检测试样的荧光发射光信号,来评价酸敏物质诱发细胞膜融合通透性能的强弱和脂质体的酸敏释药性能.结果:选用不同磷脂组分制备的脂质体可以成功的包裹高浓度荧光素,被包裹的荧光素稳定并且能屏蔽自己的发射光;在酸性条件,酸敏物质破坏脂质体膜,荧光素可以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酸敏材料的酸敏能力、溶液酸度、脂质体磷脂组成都影响荧光素从脂质体中释放的能力和速度;酸度影响荧光素的荧光强度,但在pH 6.5~10.0不受影响.结论:利用脂质体包裹高浓度荧光素的自我屏蔽性,建立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实验方法,用来评价酸敏物质诱发细胞膜融合通透性能的强弱以及评价脂质体的酸敏释药性能.

  • 浅谈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

    作者:张英哲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是用免疫学的方法,把抗体标记上可见的颜色,如荧光素、酶、某种金属等呈色物质,使抗体由不可见变为可见,来寻找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即组织细胞中的化学成分[1]。免疫组化在大医院的病理科已广泛应用,而且开始使用自动化仪器,但在基层医院和科研方面,还是离不开手工操作。下面结合我们医院的实际工作,谈谈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

140 条记录 7/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