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防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方法 选取我院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50例,分为3d组与7d组,各25例.3d组每3天更换1次敷料;7d组每7天更换1次敷料.比较两组患儿穿刺处感染率及拔管后平均白细胞指数.结果 3d组穿刺处感染率为12%,低于7d组的56%;此外,3d组拔管后平均白细胞指数(109/L)为(15.7±6.4),低于7d组的(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PICC导管应每3天更换1次透明敷料,
-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观察组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能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可能性,且可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
-
浦东新区城镇社区居家留置导尿老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现况分析
目的:调查浦东新区城镇社区内居家留置导尿管老年患者感染发生现况,分析感染发生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例社区居家留置导尿老年患者,家庭进行留置导尿护理,自拟问卷调查.结果:性别、置管时间、疾病诊断、生活自理能力、护理指导来源等对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管维护情况的各个项目均与感染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城镇社区的留置导尿管老年患者中老年女性、留置导尿管>1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缺乏居家护士更换导尿管的患者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严格按照留置导尿管护理标准操作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
导管固定装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施乐扣导管固定装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细菌学检测方法,对使用施乐扣固定装置固定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 使用该固定装置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5.36%,血培养无细菌生长;未使用该固定装置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0.37%,血培养阳性率为2.37%.结论 施乐扣固定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降低导管局部细菌定植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县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 共调查血液透析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223例,发生导管感染44例,感染率为19.73%.置管部位感染率高的为股静脉;置管时间<10d患者的感染率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基础疾病.结论 该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较高,应严格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和缩短置管时间.
-
全麻患者颈内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全麻手术患者颈内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实施全麻手术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相关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共调查全麻手术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216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9例,感染率为13.4%.该组病例中,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心静脉反复穿刺3次以上和置管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机率明显增加.结论 该医院全麻手术并行颈静脉置管的患者感染率较高,危险因素明确,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无菌操作和严格控制置管技术是主要防控措施.
-
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连续3年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调整优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对2012-2014年入住ICU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12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20例、124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0.64%、例次感染率为10.99%、日感染率为13.34‰,例次日感染率为13.7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10.39‰,泌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8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1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90.32%,其次为泌尿道、皮肤、手术切口和血液。结论 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医院感染高风险性因素,应加强目标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预防对策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的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医院ICU收治的导管留置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引发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置管时间过长,原发疾病的种类,置管的方式等.结论 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明确,应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
乳腺癌POWER PICC导管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耐高压型中心静脉置管( POWER PIC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为POWER PICC 操作标准流程的循证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乳腺癌化疗患者323例为三向瓣膜组,行POWER PICC置管乳腺癌化疗患者322例为POWER组,对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与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POWER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37例,发生率11.49%;三向瓣膜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17例,发生率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2,P<0.01)。 POWER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导管材质、穿刺部位、扩皮创面的处理、接头的种类4个因素,以有细菌定植为应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显示个性化的PICC维护策略是POWER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掌握POWER PICC材质特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维护策略,可以有效预防POWER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危险因素 耐高压型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感染 个性化维护 -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提供护理参考.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6月对深圳市7家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实施前瞻性研究,观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对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11例新生儿中,770例(94.9%)未出现导管相关感染,41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5.1%(1.95/1 000导管日),其中出口部位感染20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21例.CRBSI的病原菌前3位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输液接头的消毒方法、导管维护过程中的无菌防护屏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26、4.964、4.369、7.463;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1 200 g是危险因素(OR=2.099,95%CI:1.103~3.996,P<0.05),导管维护过程中的无菌防护是保护因素(OR=0.393,95%CI:0.206~0.749,P<0.01).结论 出生体重<1 200 g、导管维护过程中的无菌防护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建议新生儿PICC导管维护时使用无菌防护屏障包括戴无菌口罩、圆帽、使用无菌包、戴无菌手套进行导管维护;对出生体重<1 200 g的早产儿更应注意置管及导管维护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
-
非抗生素封管技术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相关菌血症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美国肾脏病资料库(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的统计显示:至2000年美国24%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导管作为血管通路[1].2011年美国1项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2],75岁以上的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静脉导管存在较多并发症,因此降低静脉导管使用比例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NKF/K-DOQI指南推荐在透析人群中静脉导管比例不应大于10%.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有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纤维蛋白鞘形成及中心静脉狭窄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及生存质量,研究表明,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如果由初的中心静脉导管改为其他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相对于坚持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其校正死亡率要降低30%[3].因此,对于不得不使用长期静脉导管的患者,如何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是一大挑战.
-
血液透析中永久性双腔导管并发症的防护措施
1临床资料空军总医院肾病科留置长期双腔导管患者12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44~86岁,原发糖尿病肾病6例、慢性肾炎5例、药物肾炎1例.12例患者均选择颈内静脉为插管部位,选用双腔带Cuff导管.12例留置导管时间2~15个月,平均6.7个月.血液透析715例次.其中发生血流速<200ml/min6例,插管处皮肤感染3例,导管相关感染2例,局部渗血3例.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l例
1病历摘要
1.1病史
患者男性,44岁,以“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畏冷、发热2周”为主诉于2015年01月15日入住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患者于2003年因患“尿毒症”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给予规范免疫抑制治疗,门诊随访病情平稳。2010年始,患者血肌酐逐渐上升,门诊给予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效果不佳,2013年2月就诊我院门诊。复查血肌酐(Scr)990μmol/L,尿量明显减少,因外周血管条件差,不宜行动静脉内瘘术,遂予右颈内静脉留置皮下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在外院门诊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次/周,一般情况尚可。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畏冷、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伴恶心、乏力、纳差,无腹痛、腹泻,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等,外院间断予“头孢类”抗感染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3天前就诊某医院门诊,考虑“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予左氧氟沙星经导管静滴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左氧氟沙星+肝素混合液封管,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转诊我院。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3.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6.34%,C反应蛋白(CRP)97.8mg/L,考虑感染控制效果差,住院治疗。既往无心脏病等病史,4年前曾行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1 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女性,47岁,印刷厂工人.因发现血糖升高13年,维持性血液透析8个月,发热1周于2008年6月27日第四次住入中南大学湘雅二院.
-
肾移植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定植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肾移植术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定植情况及耐药性的特点,为预防肾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住院的49例肾移植受者在术后第2天、第4天进行导管腔内血培养和拔除导管时导管尖端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细菌培养标本113份,其中,术后第2天标本42份,术后第4天标本48份,导管尖端标本23份,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4%(1/42)、29.2%(14/48)和65.2%(15/23).术后第4天培养阳性率较术后第2天明显上升.培养获得的菌株以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导管内细菌定植几率增加.临床上需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封管,减少导管相关感染.
-
老年内科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
目的 观察老年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CRI)发生率的临床特征. 方法调查了老年内科ICU内66例患者14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情况.结果 共31例患者发生CRI 46例次,累积感染率为28.57/千导管日,发生感染的中位时间为8.5d;CRI发生率与基础疾病无关,是否卧床、置管部位不同、导管腔道数不同及是否进行血液滤过治疗者CRI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培养阳性率为43.18%,导管血培养阳性率为31.82%. 结论老年内科ICU内CRI感染发生率较其他科室更高,置管部位、置管腔道数及是否正经历增加接触导管的各种操作(如血液滤过)等不同,CRI的感染风险也不一样.
-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特殊临床表现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72岁,2003年4月因乏力、头晕、伴发热,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分型确诊为"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行TA方案(吡柔比星40mg,第1~3天,阿糖胞苷150mg,第1~7天)化疗2个疗程,于第1疗程化疗前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穿刺部位为左臂肘正中静脉.2次化疗期间导管使用良好,未发现与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5月28日为第2次化疗第6日,患者出现高热,遵医嘱应用奈替米星+氧氟沙星抗感染.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日益突出,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
本文综述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