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底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1例

    作者:王国华;孔鲁;刘红云;孙冬雪;刘伟

    纤维黏液样肉瘤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文献中被报道,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性质多属低度恶性,好发部位见于四肢和躯干的表浅部位,在颅内发病罕见,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其主要依靠病理确诊,且发病率低[1],因此对其认识仍有不足.我院于近日收治一例颅底占位病变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黏液样肉瘤,现报告如下:

  • 颅底手术——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微创

    作者:王运杰;吴安华

    颅底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穿行其中,因此涉及到颅底部位的手术往往伴随各种风险,无论医生多么有经验,多么知名,如操作不慎就会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导致患者死亡.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手术与风险,并尽可能平衡手术获益与手术所带来的创伤.

    关键词: 颅底 微创
  • 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的半定量分析及手术入路选择:66例报告

    作者:仇波;陶钧;欧绍武;王勇;郭宗泽;王运杰

    目的 半定量分析岩斜区脑膜瘤(PCM)的颅底侵袭范围,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并评估手术效果.方法 评估66例PCM的影像学特点,将其颅底侵袭范围分为5个分区:上、中、下岩斜区(A、B、C区),桥小脑角区(D区)和鞍旁-海绵窦区(E区).根据分区结果选择颞下入路11例,乙状窦后入路15例,乙状窦前入路32例,乙状窦后+远外侧联合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4例及扩大中颅窝底入路2例.结果 术前MRI显示常受累的颅底区域为A、B、E区(分别占97.0%、75.8%和59.1%).单个分区受累仅占7.6%,绝大多数PCM倾向于侵袭多个分区.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7例,大部分切除10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32.21个月;7例患者遗留明显颅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复发8例.结论 半定量分析PCM的颅底侵袭程度,便于对PCM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前详细评估并慎重选择手术入路,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效果.

  • 经下颌下下颌骨角部前方截骨入路颞下窝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白振西;肖霞;石新华

    目的:探讨颞下窝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方法:对9例位于颞下窝颅底的肿瘤采用下颌下切口、下颌骨角部前方截骨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评价手术方法.结果:9例手术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顺利,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随访12~3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下颌下、下颌骨角部前方截骨入路进行颞下窝颅底部肿瘤切除治疗效果满意.

  • 高低角错(牙合)颅底形态差异的研究

    作者:韩保迪;栗震亚;陈红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研究高、低角错(牙合)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骨性Ⅰ类高、低角错袷患者治疗前的侧位片各40张,扫描后确定并数字化颅底的13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高、低角患者颅底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比较骨性Ⅰ类高、低角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差异.结果:1、高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是:蝶鞍复合体区缩小,前颅底和后颅底绕S点相背旋转使颅底角增大;2、低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与高角患者相反.结论:高、低角错(牙合)患者的颅底形态有明显的差异.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舌下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远宇;付平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CT图像快速、多样化处理成为现实,这些新的成像技术超越了常规的CT二维图像的局限性,能从多个方位、角度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使颅底病变如舌下神经瘤的发现及诊断更加容易、方便、准确.

  • 眶颅底巨大异物残留1例

    作者:戴琦;向述天;李颖文;何茜

    患者男,48岁。于2015-01-02不慎被木棍戳伤左眼,当即疼痛、流血,伴畏光、流泪,无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当地卫生院清创治疗,具体不详;近期左下眼睑伤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流出,2015-04-30于外院行C T 检查示“左眼眶内异物”后即转至本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VOS 1.0,左眼下睑外侧见长约1.0 cm伤口,挤压有分泌物流出,伤口周围皮肤红肿;下泪小点开口通,结膜无充血,巩膜白色,角膜透明,前房中深,KP(-),TYN(-),对光反射灵敏,瞳孔圆,晶体透明,眼底网膜平伏。

  • 咽旁巨大神经鞘瘤1例

    作者:张敏鸽;胡春洪;王芳芳

    患者女,58岁.10年前发现右耳下隆起,未予治疗,近来发现面部不对称,有胀痛,肩部偶有抽搐.专科体检示双侧面部不对称,右腮腺区膨隆,右耳后触及肿块,较深,大小不等,轻压痛,质地中等,活动度不佳,表面皮肤无红、热.无明显面瘫症状.咬合关系正常,舌体活动正常.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表现:CT示右侧咽旁一巨大软组织影,大小约5.7 cm×7.1 cm×6.3 cm,其内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 HU,增强后60 HU ,病灶以纵向生长为主,上至颅底,下至颞下窝,向左推移鼻咽,向右至下颌骨,右侧翼内板、上颌窦后壁及下颌骨升支骨质受压变薄,病灶生长至颅底,颅底骨质受压变薄,未见增厚及骨质破坏征象,增强后未见"脑膜尾征",颈静脉孔大小正常,未见破坏(图1~3).MRI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有包膜,呈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包膜强化(图4~6).病灶与右侧腮腺分界清楚,腮腺受压外移,鼻咽部内移但黏膜未见破坏,双侧颈动脉鞘亦未见肿大淋巴结(图7).影像诊断:右侧咽旁低度恶性肿瘤.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丁洪彬;张波;王秀平;田为中;姚振威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5例,鞍区4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多8例,圆形3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9例,边缘模糊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见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软骨类肿瘤等鉴别.

  • 颅底骨折所致口鼻腔大出血的急诊栓塞治疗

    作者: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邹建伟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急诊栓塞治疗颅底骨折所致口鼻腔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7例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患者,经后鼻腔填塞、药物治疗等措施无效,在出血1~6 h行急诊颈内、外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不锈钢圈和可脱球囊栓塞出血责任动脉.结果 除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1例因失血性休克在造影过程中死亡而未行栓塞外,25例均在1.5 h内完成栓塞治疗,成功率92.6%(25/27),23例栓塞后出血停止,有效率92.0%(23/25).无严重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动脉急诊栓塞是救治颅底骨折所致创伤性口鼻腔大出血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

  • 颅底软骨肉瘤 CT 与 MRI 表现(附4例报告)

    作者:王慧芳;周永杰;周克阳;曾献军;何来昌;李健;谢凯;张慧芳;龚洪翰

    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的发病率均很低,无明显性别差异。其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临床症状以头痛、视物模糊多见。现报告从2013-07—2014-02本院经病理证实的4例颅底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CT 及MRI 对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 颅底投照体位的改进

    作者:程光健;张向利

    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各大医院的颅底、颧弓拍片大多被头颅CT所取代,但基层、厂矿医院仍依靠颅底拍片.教科书[1]颅底片均为仰卧位,我们对其体位进行了改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方法:教科书的体位设计为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垫高15~20 cm,使头颈部尽量后仰.我们将其改为坐位,被检者前后位坐于一特制椅上.特制椅靠背高50 cm,靠背上边水平固定一长25 cm与椅背等宽的长方形木板,此木板前缘正中刻一半径为11 cm的弧形缺口.被检者颈部置于缺口处,头部枕于此木板上,使头颈部尽量后仰,两侧听眦线垂直于椅背板.胶片置于头顶部,并使头部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中心线通过两侧下颌角连线中点与听眶线垂直射入胶片(图1).

  • 颅底软骨肉瘤影像征象分析

    作者:彭泽学;刘广保;聂玉霞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及病理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肉瘤13例,其中1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CT、MRI扫描.影像特征由2名分别有8年和1 5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共同分析确定,病理诊断由 1 名有 1 0 年病理诊断经验的病理医师确诊.结果 本组颅底软骨肉瘤均位于颅底骨缝连接处,其中蝶岩缝 7 例,岩枕缝 3 例,额蝶缝 2 例,蝶枕缝 1 例.颅底软骨肉瘤影像学征象:CT 均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散在环状钙化,钙化边缘模糊,MRI T2WI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瘤体边缘均呈分叶状,延迟强化是其特征.结论 CT图像上瘤内环状模糊钙化、肿瘤实质的延迟强化及特殊的生长部位(骨缝连接部)有助于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与鉴别.

  • 颅底颌面部黏液型软骨肉瘤CT和MRI表现

    作者:张芳;段小慧;温学花;张翔;黎浩江;沈君

    目的 明确颅底颌面部黏液型软骨肉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切除和术后病理切片确诊为黏液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及组织学特征,其中包括7例颅底肿瘤及6例颌面部肿瘤.经统计,4例患者行CT检查,5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余4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在影像检查后5~8 d进行手术切除.结合患者病史及组织学特征,对肿瘤的影像特征进行详细评估.结果 大部分肿瘤在CT平扫上,表现为一个低密度的肿块,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1增强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化.8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6例出现肿瘤内钙化.9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6例出现特征性的软骨小叶结构.结论 颅底颌面部黏液型软骨肉瘤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术前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袁菁;高培毅

    目的 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短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岩尖病变的CT及MRI诊断

    作者:董季平;高燕军

    岩尖是颞骨岩部内侧的锥形结构,位于颅底中部两侧.岩尖疾病临床无法直接检查,CT及MRI对该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 岩尖的解剖及正常变异颞骨岩部斜位于颅底中部,尖端指向前内,底部位于后外.岩尖的外界是内耳,内侧为岩枕裂,前方是岩蝶裂及颈内动脉,后方为后颅窝.岩尖的上面是中颅窝、Meckel腔及颈内动脉,下面是颈静脉球及岩下窦.内听道将岩尖分为含骨髓的较大的前部及衍生自听囊较小的后部.

  • 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为一患者成功切除颅底巨大脑膜瘤

    作者:

  • 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李立新;刘晓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80例,其中大脑半球手术40例,垂体腺瘤16例,颅底血管病变10例,颅内血管疾病8例,其它6例,男/女46/34,年龄48.0±20.5岁,体重58.±12.5kg.所有病人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或精神疾病史.

  • 多层螺旋CT后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颅底复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新亚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创伤性颅底骨折患者原始图像,并在AW4.1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并由两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放射科医生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3例颅底骨折患者,多平面重组能显示清晰骨折形态、累及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以较清晰显示颅底骨折,对其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颅底神经外科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经验交流

    作者:孟国路;张俊廷;张力伟;吴震;肖新如

    由于手术部位结构复杂,教学手段有限,颅底神经外科手术医生的培养周期长、教学培养过程困难。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综合使用基于问题学习法、基于病例学习法、创建教学沙龙、一对一教育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尽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医疗人才。

784 条记录 37/40 页 « 12...3233343536373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