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滤除白细胞成分制备环节控制的体会

    作者:彭兆梅;高均翠

    随着输血安全意识的增强,血液滤除WBC的技术已广泛开展.滤白血液成分制品用于临床,能有效预防FNHTR、HLA同种免疫、TA-GVHD、亲WBC病毒的传播、潜伏病毒的活化、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等[1-2].本站在批量开展WBC过滤前,选择经质量评价合格的血袋,于2011年9月正式开展血液滤白技术.成分制备作为血液滤白制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其过滤前、中、后等环节的控制都将直接影响终产品的质量,笔者在工作中得出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 成分制备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措施

    作者:汤文隽;蔡晓波;蔡红军

    目的 评估分析成分制备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探讨有效防护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对2015年7月~2016年6月成分制备工作中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和暴露人数进行观察分析,制定了有效防护干预措施.结果 2015年7月~2016年6月成分制备人员直接接触血液69.23%,间接接触血液30.77%,针刺伤0.结论 战分制备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高,需采取有效防护干预措施将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降到低.

  • 抗癌疫苗何止七年之痒

    作者:陈国民

    2013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科学栏目一篇专论《抗癌疫苗的七年之痒》,提及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用于预防癌症、并已获得以美国为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批准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阐述了其在实际使用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阻止HPV疫苗广泛应用的原因。这篇论述勇气可嘉,挑战发达国家与跨国医药企业的成果,然而问题仅触及皮毛,远远未涉及本质,在宫颈癌危及生命的沉重现实面前,经费与安全性的问题何以能影响肿瘤疫苗应用的广泛展开,其实从原理上论述,HPV抗癌疫苗何止七年之痒,应是说终生之痒。HPV疫苗在应用机理上是含混的,以病毒成分制备的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而抗癌疫苗应用的是肿瘤特异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将病毒抗原混淆于肿瘤抗原而不加以说明,这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困惑。虽然豪森因阐明HPV与宫颈癌间的因果关系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但也仅仅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测了HPV是促发宫颈癌的因素之一。

  •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严晓芸;范恩勇

    目的 探讨本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方法 对2013-2014年本血站在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同血液制品报废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 2013-2014年扬州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制备了285673.75U的血液制品,总报废的7 798U血液成分制品中,脂血和溶血引起的报废高(报废率分别为7.78%和2.37%).结论 征询体检、初筛、采集、贮存运输、成分制备以及制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可能造成血液的不必要浪费,加强献血前的征询工作,减少脂浆的报废率;尽可能地缩短过滤前的血液存放时间,及时过滤,大化的保证血液成分的合格率,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 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作者:陈小嫄

    目的:探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血站2010~2011年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2~2013年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对策,比较2010~2013年4年间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结果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常见的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包括脂肪血(92.18%)、颜色异常(4.31%)、离心破袋(1.34%)、渗漏(0.90%)、热合不严(1.27%);2012~2013年相对于2010~2011年各项原因导致的血液报废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3年相对于2012年又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的血液报废和人为因素以及仪器设备等有关,医护人员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技巧,定期维护或维修设备,对减少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引起的血液报废率具有重要意义。

  • 天津市近三年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作者:王承琳;杨文玲;张锡敏;李慧

    目的 探讨天津市血液中心近3年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寻找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对天津市血液中心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成分制备过程中的报废血液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及原因调查.结果 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血液报废原因以乳糜血、漏袋为主,在过去3年中出现上升趋势,溶血、血浆色泽异常、凝块、目测含量低、无标签等原因的报废都呈下降趋势.结论 为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仍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完善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招募时的教育,宣传和病史征询,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 血液分拣和贴标签模式的探讨

    作者:秀琼;青炜;胡贤蓉;沈秀珍

    目的:通过血液检测和成分制备同步实施,优化血液分拣后贴标签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血液制剂质量的稳定。方法血站检测实验室在进行血液检测的同时,将起始血液信息通过现代血站管理软件发送到血液待检库,由血液待检库挑选信息一致的血液和信息发送到成分制备室进行分离制备,待检测报告发出后,实现快速对需要再检、不合格的血液制剂隔离,然后对合格血液制剂标签打印、粘贴和放行。结果实现了血液检测和成分制备的同步进行,降低了血液制剂在室温下的放置时间,有利于保持冷链的完整;优化了血液制剂分批放行中血液分拣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贴标签出错的可能性。结论优化后的后贴成品标签手工分拣模式可以保证血液质量的稳定,同时降低血液安全隐患。

  •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

    作者:李军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对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确保血液安全、有效的关键控制点,必须进行重点监控.

  • 标准化红细胞单位:实施的时机成熟吗?

    作者:C.F.Hogman;F.Knutson;赵凤绵;王鸿捷

    早期的输血研究集中在如何从健康人采集适量的血液,而不对其造成伤害.不同国家由于其公民体型不同,采血量也不同.1950年到1960年代,法国的做法是较矮小的献血员采集的血量为250ml,血容器为玻璃瓶,装入半量抗凝剂,高大献血员采集400-500ml,加入常量的抗凝剂.后来,塑料袋代替了玻璃瓶,根据男女献血员的体重,女性献血员采集300 ml±15%,男性献血员采集400 ml±10%.Soulier JP,1999年3月建议标化塑料袋内抗凝剂量.在一些亚洲国家根据献血员的体型,采集200±20ml和400±40ml.对用血者和血液成分制备者来说,会稍感不便,在某些地区,采集一种标准化的血液已经成为趋势,西方国家的采血量多为450±45ml,或为500ml.

  • 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

    作者:张爱红;王鸿捷;葛红卫

    今天,在美国菌血症仍是微生物引起输血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间,占输血死亡率的17%(46/277).血液成分的细菌来源包括采血时穿刺部位消毒的不彻底,采血穿刺时将细菌带入、献血员暂短的菌血症以及偶发事件或在成分制备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

  • 成分制备关键控制点的探讨

    作者:袁中晶

    血液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对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对结果的控制.在整个过程控制中,确定和监控质量控制点显得尤为重要.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点就是指在血液制备过程中能够对血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步骤或关键环节,需要特别加以控制的地方.在整个成分制备的链条中其强度取决于薄弱的环节而不是强的环节,因此要重视血液制备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就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归纳整理为质量控制点.

  • 突发灾害事件中成分血制备应急保障的探讨

    作者:习燕;傅雪梅;万浬科;廖耘

    目的 分析总结4·20芦山地震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献血时保障成分血制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4·20芦山地震前后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制备相关数据,并与5·12汶川地震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悬浮红细胞日制备量在4·20地震后1d较5·12地后1d增幅达293%;应急产品日制备量在4·20地震后期有较大的增幅;离心破损率和热合渗漏率在4·20地震前后、以及4·20与5·12地震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科学、合理、求实地抓好突发事件预案的落实工作,可保障紧急状态下血液成分的制备工作质量.

  • 宁夏采供血机构输血装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宋丽娟;樊荣;李可今

    目的 通过对宁夏5所采供血机构装备的调查,了解宁夏无偿献血服务的供需现状和血液质量保证能力,以此对输血装备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方法 借助中国输血协会装备委对全国各省市采供血机构输血医学装备现状调查契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表格,对宁夏血液中心和4个中心血站进行填表和电话核对调查.结果 截止2017年10月,宁夏5所采供血机构共拥有装备373台,其中,集中化检测装备27台和质量抽检装备7台,近3年平均年采血量25.37吨、年采血人次67 094人,宁夏血液中心从事集中化检测样本67 094人份、血制品质量抽检104袋/月.结论 宁夏5家采供血机构设备装备近3年调查数据显示,宁夏采供血机构装备从数量上严重滞后于2010年的江西省2-3倍,并且,各地市级血站的设备现代化程度远不及血液中心,建议:宁夏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各采供血机构的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宁夏公共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力争以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 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的探讨

    作者:余涛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是任何药品都不可替代的.成分输血则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血站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应提高员工的认识和自身素质,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严把血液质量关,保证血液制品质量,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作者:宋毅;张永征;丛培芳

    血站职业暴露一般是指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验等工作中因操作意外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成分制备人员在工作中与血液密切接触,这些血液大部分是未经检验的待检血,少部分为检验合格的成品血,其职业暴露有着自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做好重点防护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现结合本站实际工作情况谈谈成分制备人员防护职业暴露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血站 成分制备 防护
  • "5.12"大地震后成分血制备应急管理效果分析

    作者:雷宇;杨群身;傅雪梅

    目的总结地震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献血时保证成分血制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地震前后本站血液成分制备的相关数据.结果地震后3d制备红细胞悬液6204U,工作量是平时的4倍,Rh(-)解冻红细胞和冷沉淀的制备量也比平时增加;离心破损率(0.49%)、热合渗漏率(0)和脂血报废率(3.39%)与平时没有差别.结论 科学、合理、求实地抓好突发事件预案的落实工作,可保证紧急状态下血液成分的制备工作及成分血质量.

  • 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作者:邓琼;张素芳

    目的 探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 统计2008~ 2011年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原因.结果 报废血液成分中,主要是冰冻血浆占80.16%,依次是全血,悬浮红细胞,冷沉淀.12235袋血液报废原因以脂肪浆为主,其次为破袋渗血、容量不足、溶血、凝块、颜色异常等.结论 脂肪血是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原因,员工应定期培训,加强献血前咨询和招募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血的采集,较少血液报废.成分制备过程也是导致血液成分报废的因素之一,提示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关键词: 成分制备 血液 报废
  • 射频识别技术在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过程中的溯源应用

    作者:宋海婷;冯学胜;陈民才;王全立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采供血各个环节的信息都应该能够溯源,但目前的实现途径主要靠记录、签名和信息录入,还没有实现自动化和实时监测.以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为例,在血液采集中会出现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没有均匀就留血样或者忘记留血样等情况;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会出现没有添加血液保养液、分离的血浆中混入的红细胞超标等情况.如果操作者忘记签名,就很难溯源并追究责任人.

  • 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情况分析

    作者:单晓丽;宋毅;白雪莲;李英兰

    目的 了解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情况,分析原因,针对性改进.方法 统计2009年~2012年成分科制备的血浆总量及报废血浆量.结果 成分科血浆报废原因为脂肪血、破损和溶血,以脂肪血为主.结论 血站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关键环节质控,从而减少血浆报废,节约血液资源.

    关键词: 成分制备 血浆 报废
  • 眼科中应用的免疫组化染色

    作者:汤晓东;高莉

    将细胞中具备抗原性的成分制备出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抗体上的显色剂(通常为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示一种颜色,借助于电子、荧光或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在抗原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某种成分的方法,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1].

75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