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手术配合

    作者:王沈萍;王丹迎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间断发生的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闭塞,使下肢供血减少或缺血[1].临床以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缺血性坏死等为表现.本院于2002~2003年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8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42例手术室护理

    作者:许金珠;叶媛媛;徐小群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ASO)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远端的溃疡或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人工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是治疗ASO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ASO患者86例,其中接受血管旁路移植的有42例,我们对接受血管旁路移植的ASO患者进行总结,现将手术室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杨玉金;颜兴伟;郑春艳;余娇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和患肢护理.结果 移植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缓解患者的冷冻感觉方面有效率为100%,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率为100%,保肢率为100%.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完善术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完善各项评估检查,用药护理和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氧、患肢护理、预防感染、抗凝扩管、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患肢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抗凝联合抗动脉硬化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1例

    作者:王霞;徐江祥;黄小红

    患者,男,73岁,因双下肢活动性疼痛2~3年,加重20天入院.近2~3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双下肢麻木、酸胀、疼痛,活动时明显,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彩超示: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可见多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血流减慢.曾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症状缓解.2002年12月5日,患者上述症状反复,MRI示:双侧股动脉远端闭塞,以左侧明显.遂在腰麻下,经皮股动脉切开,行双侧股动脉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术中于左、右侧股动脉分别取出暗红色血栓,长度分别为16 cm、9 cm.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2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高峻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例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进行全面围术期护理及评估.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年,患者患肢静息痛、麻木、苍白、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成功保肢,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踝肱比由术前的0.30~0.35增至术后的0.60~0.64.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患肢侧支循环及动静脉血管网重建良好.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患者易耐受等优点,加强临床护理对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下肢动脉闭塞症血栓形成溶栓治疗12例护理体会

    作者:杨永萍;程萍

    2003年6月~2005年7月,我们共收治1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血栓形成患者,经持续动脉灌注、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发病年龄62~87岁,平均71.23岁,发病时间:6h~6d,平均2.41d.临床表现:有多年的下肢发凉或间歇性跛行史,3例有静息痛,突然病情加重,患肢发凉,麻木,疼痛.查体:患肢苍白,紫绀,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320层CTA与DSA对照研究

    作者:田媛;敖国昆;全昌斌;袁小东;田梅;秦崇

    目的 对照DSA,评价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320层CTA及DSA检查.CT数据在东芝工作站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分析CTA与DSA结果.将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及单侧下肢动脉分为15个节段,本组病例共900节段,进行盲法评估.结果 在全部900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诊断Ⅲ及Ⅳ级病变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9%、98%.在评估主动脉、髂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股动脉、腘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腘动脉以下水平的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7%、99%.另有1个节段在320CTA显示不清,49个节段在DSA显示不清,无法评估.结论 320层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较DSA能显示更多节段,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计划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 血管镜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永君;金星;吴学君

    血管镜的临床应用研究是正规化腔内血管外科开创的标志,同时也加速了血管外科手术的革新.景在平教授1989年引进并利用血管镜设备,开展了部分新技术、新疗法,其中血管镜直视下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填补了国际空白;血管镜下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血管镜下血栓切除及溶栓术、血管镜下血管外伤诊断、血管镜辅助内支撑成形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将血管镜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术后观察与护理

    作者:时成英;张云霞;荣春芳

    2004年11月~2006年11月,我们对167例(201条)下肢动脉闭塞症并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了动脉置管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前列腺素E1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

    作者:姜忠华;李兵;刘先锋;周乃胜;刘楠;万媛;崔峥;宋远民;魏立

    笔者应用前列腺素E1及东菱克栓酶扩张外周动脉、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15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足趾溃疡及坏疽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培达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新胜

    目的:观察培达(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0例,给予西洛他唑治疗,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双下肢血管直径及峰值血流速度、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率>85%;双下肢血流峰值速度有显著性增加(P<0.01);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董剑群;张连富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临汾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血压、血糖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随访1 a,在此期间观察组中5例患者截肢,对照组17例截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杨景霞

    对3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采用分离提取的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悬液,在患肢进行肌内注射移植,10~20d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移植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患肢动脉血液流速有所增快.提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的变化,进行患肢的观察及护理,严格控制感染及注意抗凝、扩管药物治疗的护理等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 下肢动脉造影的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

    作者:黄新天;陆信武;蒋米尔;张培华

    收集1991~1995年的下肢动脉造影62例(98条肢体),对股深动脉形态学进行分析.认为股深动脉为临床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提供解剖学基础,通过动脉造影了解股深动脉的通畅情况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东菱克栓酶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剑涓

    东菱克栓酶(TDBISHI,DF-521)为新型单成分强力溶血栓制剂,具有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流变学指标、减少血栓形成及较快的溶栓作用,能使脑缺血部位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和防止复发的目的.1 缺血性脑血管病DF-521能改善微循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效果显著.患者用药12 h内50%见效,24 h内可达80%,总有效率90%~96%[1],主要作用是防止或减少脑水肿形成.脑水肿在急性脑缺血后数小时即可出现,可加剧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脑疝以致死亡.所以AICVD时,防治脑水肿是极为重要的问题.DF-521能显著延缓卒中症状,降低轻、重卒中的死亡率,这与DF-521能迅速减轻缺血性脑组织水肿有关[2].DF-521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红细胞凝聚及其沉降速度,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3],对其减轻或降低脑水肿的发生均起有利作用.

  • 1例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护理

    作者:王梦頔;胡芳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由糖尿病引发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深层组织破坏,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及以下部位为主的溃疡、感染[1],是糖尿病主要的远期并发症.下肢动脉闭塞症(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发病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2].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易发生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足部极易出现溃疡、感染、坏疽,甚至有截趾、截肢的危险,同时下肢血管病变延缓了糖尿病足患者伤口的愈合,增加伤口护理的难度,极大地影响了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收治1 例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伤口换药8周后,伤口愈合,现报告如下.

  • 全面康复指导对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管玉明;胡传梅;毕彩琴;乔玉宁

    目的:探讨对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患者在行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术后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中远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50例患者对下肢的护理知识掌握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知识、肢体运动训练、服药注意事项、遵医行为、病情发展的动态观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13.24,9.44,6.16,P均<0.05);实验组术后6~12月的复查示栓塞肢体5P症状(消失、减轻、加重)、血管内再栓塞、服用抗凝药物后的出血倾向分别为(12,10,0),1,0例,对照组术后6~12月复查示栓塞肢体5P症状(消失、减轻、加重)、血管内再栓塞、服用抗凝药物后的出血倾向分别为(7,8,2),6,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9,4.15,4.3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配合全面的康复跟踪护理指导,对预防下肢动脉的再狭窄、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出血并发症有显著疗效。

  • HIF-1α及VEGF基因促进大鼠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国献;谭毅华;李涛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在促进大鼠缺血后肢体血管新生水平.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载质粒组、HIF-1α组、VEGF组、HIF-1α+VEGF组,每组6只,其中空载质粒组为对照组,HIF-1α组、VEGF组和HIF-1α+VEGF组为实验组.各组均用外科结扎左侧股动脉的方法建立下肢动脉闭塞大鼠模型(AS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立即每只大鼠缺血局部分别注射空载质粒、HIF-1α裸质粒、VEGF裸质粒剂HIF-1α裸质粒+VEGF裸质粒.分别于7d、14d、21d,3个时间点,各取肌肉样本行HIF-1α、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术后24 d取标本行估算毛细血管密度,以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HIF-1α组和HIF-1α+VEGF组中HIF-1α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组、VEGF组及HIF-1α+VEGF组中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实验组中,HIF-1α+VEGF组中组织新生血管密度增高为显著.结论:HIF-1α+VEGF基因能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

  • 64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一波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CT重建采用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后1周内行DSA步进造影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双侧下肢动脉6例,单侧下肢动脉21例,共198个动脉节段,CTA与DSA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83个,符合率92.42%,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被CTA低估3个,高估12个。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87.38%,准确率97.47%,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8.98%。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为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 逆向导丝技术在下肢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腔内治疗应用分析

    作者:吴璐思;董豪坚;林锦信;叶景光;罗德谋;沈宁;黄文晖;刘媛;罗建方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使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下肢动脉CTO病变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逆向导丝各种方法特点、手术成功率,比较术前、术后Rutherford分级以及12个月保肢率.结果 共筛查62例下肢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CTO病变45例,使用逆向导丝技术21例(经侧支循环路径13例,逆穿远端重建区血管8例),成功开通CTO病变16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值提高(P<0.05),Rutherford分级及跛行距离改善,1年的小范围肢体截肢率为9.52%,大范围肢体截肢率为10%.术中无主要并发症发生,无1例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逆向导丝技术是下肢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术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程度.

96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