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纤维蛋白1在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李振宇;谢秀梅;杨天伦;陈美芳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与前纤维蛋白1的关系.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100、200、4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孵育不同时间(6、12、24、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和F肌动蛋白形态及分布,同时检测细胞上清液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和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结果 糖基化终末产物呈时间依赖性上调内皮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以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为明显;对照组F肌动蛋白分布在细胞周边,分布均匀,细胞间连接紧密;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处理24 h后,细胞内F肌动蛋白形态和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同时伴有胞浆中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增高;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孵育内皮细胞24 h可显著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升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细胞间黏附分子、活性氧水平,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用siRNA干扰前纤维蛋白1表达可显著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导的内皮损伤,表现为降低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明显改善F肌动蛋白的结构和分布,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降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水平.结论 糖基化终末产物通过上调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L-精氨酸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作用

    作者:何晋;谢秀梅;方叶青;陈晓彬

    目的 研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观测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7天,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5和1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 h),用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法评价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加入L-精氨酸后采用MTT比色法和高倍荧光显微镜下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细胞计数法分析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作用内皮祖细胞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一氧化氮含量,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结果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量效和时效性地减少内皮祖细胞数目和增殖能力;随着L-精氨酸浓度的增加,L-精氨酸能有效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结论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功能不全的发展,而外源性L-精氨酸能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作用.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唐伟军;陈美芳;江俊麟;邓晟;黄煌;谭斌;李元建

    目的探讨茶多酚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组、低密度脂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 mg/kg)组、低密度脂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50 mg/kg)组和低密度脂蛋白+维生素E(50 mg/kg)组.舌下静脉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诱发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检测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并观察离体胸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果单次静脉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降低大鼠胸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效应,升高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 mg/kg和50 mg/kg)可显著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降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肿瘤坏死因子和丙二醛水平,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结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显著改善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抑制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有关.

  • 糖尿病大鼠病程的不同时期血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含量变化

    作者:熊燕;苑利伟;付云峰;付四海;周宏灏

    为了探讨糖尿病病程长短和代谢控制对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2、4和8周的糖尿病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精氨酸浓度;用离体胸主动脉环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检测血糖、糖基化血清蛋白和血清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浓度以反映代谢控制.结果发现,2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3.71±0.44 μmol/L比1.04±0.46 μmol/L,P<0.01),并持续到4~8周(第4周3.54±1.70 μmol/L 比0.95±0.13 μmol/L,第8周3.21±1.13 μmol/L 比1.03±0.20 μmol/L,所有P<0.01);而血中一氧化氮合酶底物L-精氨酸浓度在三个时程的糖尿病组和正常组之间并无明显区别(P>0.05);因此, 2~8周糖尿病大鼠血中L-精氨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此外,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伴随着代谢控制和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降低.此结果提示, 2~8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程度与糖尿病持续时间长短无明显关系,可能与代谢控制降低有关.

  • DDAH2基因-449G/C多态性及ADMA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石柔;杨晶晶;刘华;陈洪艳;雷又鸣;宋滇平

    目的 探讨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DDAH2)基因-449G/C多态性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46例健康对照者和2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D0组)80例,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D1组)71例,合并中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组(D2组)87例]的DDAH2基因-449G/C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并比较分析各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D1 +D2组)DDAH2基因-449 G/G基因型频率及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0组(P<0.05).2型糖尿病组中,DDAH2基因-449G/G基因型携带者具有较高的ADMA水平(P<0.05);ADMA水平在D1 +D2组>D0组,且D2>D1 >D0组(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ADMA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危险因素,DDAH2基因-449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云南地区汉族人群中,DDAH2基因-449G/G基因型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遗传易感因子,该基因型携带者具有较高的ADMA水平,血浆ADMA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预测因子.

  • 非对性性二甲基精氨酸及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何晋;郑昭芬;郭莹;彭建强;潘宏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例对照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根据病变程度分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ADMA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的分离培养;7~10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评估循环EPC数量.结果 冠心病单支及多支病变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且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ADMA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60分组、31~59分组和≤30分组血浆ADM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ADMA水平明显上升(P<0.05和P<0.01).冠心病组中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循环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三个分组中循环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的增加,EPC数量明显下降(P<0.05和P<0.01).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与血浆ADMA水平呈正相关(r=0.365,P=0.027),与循环EPC数量呈负相关(r=-0.16,P=0.015);血浆ADMA水平与循环EPC数量呈负相关(P<0.01).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体内ADMA水平逐渐增加,而EPC数量逐渐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与ADMA的蓄积及EPC的减少相关.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ADMA可能通过抑制EPC的功能影响内皮再生化.

  • 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作者:赵敏;孙明;罗新林;周宏研;欧细平

    目的 观察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的变化,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HOMA指数分为伴胰岛素抵抗组35例和无胰岛素抵抗组25例;另选择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胰岛素、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结果 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在高血压患者中,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均与HOMA指数正相关(r=0.306和r=0.370,P<0.01).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相关(r=0.381,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是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

    作者:CHEN Mei-Fang;杨天伦;HE Jin;陈志雄;LI Yuan-Jian;谢秀梅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并探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在湘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集4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含量、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2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肱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下降、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P<0.05),一氧化氮水平下降(P<0.05),同时伴有血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升高(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CR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给与外源性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30 μmol/L)培养24 h后可进一步上调CCR2的表达.结论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的发生.

  •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关系

    作者:游咏;杨天伦;李传昶;蒲晓群;郑昭芬;陈美芳

    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 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 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 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 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 内源性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作者:邹燕;李向平;赵水平;高梅;李炎升

    为探讨内源性雌激素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法测定3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和17例对照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雌二醇水平,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含量. 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者(1.73%±1.26%比5.37%±3.20%,P<0.001),冠心病患者雌二醇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者(27.80±12.28 ng/L比43.83±14.30 ng/L,P<0.01),而冠心病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3.39±1.07 μmol/L比1.31±0.69 μmol/L,P<0.001).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β=0.314,P<0.05),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呈负相关(β=-0.302,P<0.05),且雌二醇水平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独立负相关(r=-0.544, P<0.001). 结果提示,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及其所伴随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增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损害作用.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肺动脉高压

    作者:谭娜;彭军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能抑制一氧化氮生成,引起血管功能障碍.近来研究发现,多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伴有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改变,该现象涉及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内皮损伤、肺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因此,阐明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调节机制将为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

    作者:姜德建;李元建

    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临床事件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是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调节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系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药物防治的新途径.

  • 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与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邹燕;李向平

    近年来发现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参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发生机制,其中主要的是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因此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1和血脂调节药物都可能通过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3,4,5,6-四羟基(口山)酮对缺氧/复氧所致PC12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涉及DDAH/ADMA途径

    作者:王珊;姜德建;袁琼;周知;江俊麟;黄可龙;李元建

    目的 研究3,4,5,6-四羟基酮对缺氧/复氧所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与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通路的关系.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和3个剂量的酮(3、10、30 μmol·L-1)处理组.用hoechst 33342染色和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 +碘化丙啶(PI)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DDAH活性及ADMA的浓度;用活性氧及 caspase-3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及caspase-3活性.结果 缺氧/复氧处理PC12神经细胞能增加ROS生成,降低DDAH活性, 升高ADMA水平,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外源性ADMA (3、10和30 μmol·L-1)能激活caspase-3并诱导PC12神经细胞凋亡.3,4,5,6-四羟基酮(3、10和30 μmol·L-1)能抑制缺氧/复氧所致的PC12神经细胞凋亡,抑制ROS生成,增加DDAH活性, 降低ADMA水平,抑制caspase-3活性.结论 3,4,5,6-四羟基酮对缺氧/复氧所致PC12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调节DDAH/ADMA途径有关.

  •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的关系

    作者:王珊;江俊麟;贾素洁;李年生;张晓红;杨栋梁;李元建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的关系.方法 SD大鼠单次腹腔注射STZ(60 mg·kg-1)诱发实验性1型糖尿病,检测血中血糖、血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观察离体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ADMA孵育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结果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对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效应显著减弱,血中TNF-α与ADMA浓度显著升高,罗格列酮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血中TNF-α浓度,但不影响血脂、血糖与ADMA水平.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DMA能显著升高培养液中TNF-α水平,罗格列酮(10,30 μmol·L-1)能显著抑制TNF-α水平的升高.结论罗格列酮能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其机制与抑制ADMA的致炎作用有关.

  • 川东獐牙菜素A保护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作者:姜德建;江俊麟;谭桂山;戴忠;徐康平;刘桂珍;李元建

    目的观察川东獐牙菜素A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方法①检测Cu2+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反应.②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③培养内皮细胞,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及细胞内二甲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活性.结果①川东獐牙菜素A能显著抑制Cu2+诱导的LDL氧化和清除DPPH.②川东獐牙菜素A(10 或30 μmol@L-1)能改善LPC(5 mg@L-1)所致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③川东獐牙菜素A(1、3 或10 μmol@L-1)能抑制LPC(5 mg@L-1)诱导的培养液中LDH和MDA浓度的降低以及NO 浓度的增加;川东獐牙菜素A(3 或10 μmol@L-1)能显著抑制LPC诱导的ADMA水平升高;川东獐牙菜素A(10 μmol@L-1)能显著增加DDAH活性.结论川东獐牙菜素A对LPC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增加DDAH活性和降低ADMA浓度有关.

  • 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ADMA和血脂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颜培实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45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65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血清ADMA、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ADMA与血糖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ADMA和MBG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TC、LDL-C和TG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HDL-C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对照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DMA水平与MBG、TC、LDL-C和TG水平正相关,与HDL-C水平负相关.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ADMA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显著相关.

  • 妊娠期糖尿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盛;陈璐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伴或不伴 GDM 的孕妇各50例分别为 GDM 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 ADMA 水平,并且分析 ADMA 水平与血糖变化、分娩方式、分娩时间及新生儿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GDM 组 ADMA 水平(4.2±0.8)较对照组显(2.3±0.6)著升高,并且 ADMA 水平与 GDM 患者空腹血糖、1h 血糖、2h 血糖水平呈正相关。ADMA 水平与顺产呈负相关,与剖宫产率呈正相关;与产妇早产率呈正相关,与足月产率呈负相关,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DMA 的检测有助于 GDM 的诊断,并且有助于判断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 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晋;谢秀梅;姜德建;方叶青;陈晓彬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体外分化特征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1,5和1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的方法评价ADMA对EPC增殖的影响.结果:贴壁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双染色阳性细胞初步鉴定为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逐渐增强,流式细胞分析提示早期EPC有AC133,CD34和KDR表达;晚期EPC AC133不表达,CD34表达弱,KDR表达增强.MTY法提示早期EPC增殖能力弱,而晚期EPC增殖能力强;同时ADMA呈量效和时效减少EPC的数目和抑制它的增殖能力.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EPC,加入ADMA能抑制EPC的增殖,这为进一步研究ADMA对EPC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氯沙坦保护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与ADMA的关系

    作者:谢启应;孙泽琳;陈美芳;杨天(山仑)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关系.方法:用ox-LDL(100 mg/L)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 24 h或用10-8~10-6 mmol/L的氯沙坦预孵育HUVEC12 30 min后再与ox-LDL共孵育24 h,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DMA含量和细胞内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活性.结果:ox-LDL孵育HUVEC12细胞24 h后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TNF-α和ADMA含量明显增加(P<0.05),同时NO含量下降和细胞DDAH酶活性受到抑制(P<0.05);氯沙坦(10-8~10-6 mmol/L)可显著减轻ox-LDL诱导的LDH活性、TNF-α和ADMA含量的增加以及NO含量的降低(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DDAH活性(P<0.05).结论:氯沙坦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加DDAH活性,降低ADMA浓度有关.

170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