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牛PrP合成肽段的抗原性研究
目的研究PrP多肽的抗原性以及不同偶联方法对多肽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段牛PrP多肽(BoP1、BoP2、BoP3、BoP4)为半抗原,KLH为载体,MBS、戊二醛两种偶联方法进行偶联,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并对两种偶联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动物均出现死亡,戊二醛偶联多肽免疫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MBS偶联多肽免疫小鼠未见其它异常反应;戊二醛偶联的4种多肽产生的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MBS偶联的KLH-BoP1、KLH-BoP2、KLH-BoP4产生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MBS偶联的KLH-BoP3抗体效价低于其它3种多肽(P<0.05);对同一种多肽而言,不同偶联方法KLH-BoP1、KLH-BoP2、KLH-BoP4所产生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戊二醛偶联KLH-BoP3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MBS偶联KLH-BoP3产生的抗体效价(P<0.05).结论 PrP多肽可作为半抗原刺激小鼠强烈的免疫反应,不同偶联方法,不同肽段抗原性不同,为抗PrP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
腺病毒介导SARS病毒SN基因表达及其诱导的体液免疫
目的检测重组腺病毒Ad-SN在体内外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大鼠内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Ad-SN感染Vero-E6细胞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N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d-SN在大鼠皮下组织中的表达.Ad-SN皮下免疫大鼠,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SARS-CoV IgG水平.结果在Ad-SN感染的Vero-E6细胞中存在SN基因的转录,其mRNA量呈剂量依赖性;在Ad-SN感染的细胞、其培养上清及Ad-SN注射部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SN的表达.在Ad-SN免疫大鼠血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结论 Ad-SN能表达分泌型SN蛋白,并在大鼠体内诱导SARS-CoV特异的体液免疫反应.
-
无花果叶提取物抗新城疫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研究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无花果叶水提取物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作用.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充分利用无花果叶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在人上皮样癌(Hep-2)细胞株、地鼠肾(BHK21)细胞株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研究其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结果无花果叶提取物在体外对NDV具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药物的小有效浓度(MIC)为0.5mg/ml,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无花果叶水提取物大无毒浓度(TDO)分别为550mg/ml和50m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1100和100.结论无花果叶提取物对NDV具有抑制和杀灭的特异性.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
犬贾第虫纯培养的建立
将取自一1岁自然感染犬贾第虫的雌性、德国牧羊犬的包囊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G1耐酸漏斗滤过法进行分离和纯化,经口感染给10日龄的沙鼠幼鼠,8 d后无菌取其小肠上段,分离出滋养体,转入改良TYS-I-33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驯化5个月之后,虫体逐渐适应了培养环境,在管壁上形成了细胞单层并进行传代,每隔48~72 h传代1次,共传18代.将培养物置肉汤及血琼脂平板培养,未见细菌及霉菌污染,为纯培养.
-
白果内酯抗卡氏肺孢子虫体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白果内酯抗体外培养卡氏肺孢子虫的作用.方法接种卡氏肺孢子虫(Pc)于人肝癌细胞(HepG-2).4 h后加入试验药物和对照试剂.白果内酯浓度分别为:150、100、50、25 、12.5μM/L;对照药喷他脒:15μM/L;以后每隔1d取1/10培养液观察,分别作对倍稀释PCR和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计数Pc包囊.结果卡氏肺包子虫在体外培养细胞上的生长高峰出现于第6d,对倍稀释PCR提示,白果内酯50μMol/L 以上浓度对Pc均有抑制作用,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对Pc的抑制率分别为91.67%和93.75%,与喷他脒95.83% 之间比较,P>0.05,提示以上两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15μMol/L相似;白果内酯50μMol/L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提示其作用优于空白对照组,而不及白果内酯100μMol/L组,同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抗Pc的作用增强;药物对Pc包囊的抑制率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分别为58.85% 、53.62%,与喷他脒63.01%比较,P>0.05,提示这两个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包囊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15μMol/L相似; 其余浓度白果内酯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这几种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包囊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白果内酯在体外对Pc有明显抑制作用,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对Pc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相当.
-
苦参碱治疗包虫病后小鼠免疫功能和部分氧化还原酶、转氨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考察用药后小鼠的免疫功能变化并研究对小鼠肝组织损伤和棘球蚴组织营养代谢产生影响的部分氧化还原酶、转氨酶等的改变状况.方法染病小鼠经苦参碱、阿苯达唑及联合用药治疗90天后,对血清中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进行检测;采用比色法、放射免疫标记技术及速率法等检测治疗前后小鼠肝脏、棘球蚴囊壁组织匀浆NO、NOS、LD、LDH和AKP及血清HA、GOT的含量及活性.结果治疗后血清中IL-4,IL-6和IL-10的含量降低(P<0.05),其中IL-4与IL-10在联合用药组下降尤为明显(P<0.05);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分类:CD+4/CD+8升高(P<0.05),但与正常小鼠比较尚存在差异(P<0.05).棘球蚴囊壁LD、LDH和AKP均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尤为明显(P<0.05).肝脏组织中各用药组NO、NOS和下降(P<0.05),LDH在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lb组(P<0.05); LD仅在苦参碱组与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血清HA含量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与Al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血清GOT含量较之对照组降低(P<0.05),Alb组无变化(P>0.05).结论棘球蚴病小鼠经治疗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所恢复.苦参碱和阿苯达唑均能抑制棘球蚴影响代谢,尤其联合应用效果更好.苦参碱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并对逆转肝细胞损伤方面较阿苯达唑为优.
-
结核分支杆菌铁调控蛋白FurA的基因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表达结核分支杆菌FurA蛋白,并制备针对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挑出阳性克隆,IPTG诱导表达重组的6×His 融合蛋白.采用小鼠腹股沟皮下NC膜免疫的方法免疫小鼠,并进行细胞融合、克隆化制备抗FurA mAb,用ELISA法初步鉴定其特异性位点和相对亲和力.结果获得了高表达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量Mr为23×103 处有特异的蛋白条带,为目的蛋白.用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了1株抗FurA mAb.结论所获得的抗FurA mAb特异性强、效价高,对进一步研究FurA在结核分支杆菌铁代谢及致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逆转录-套式PCR鉴定福建省登革Ⅰ型病毒
目的检测急性感染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并判定其型别.方法从血清中提取病毒RNA,使用通用引物和型特异性引物,用逆转录-套式PCR方法扩增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电泳后观察判定型别.同时还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用通用引物扩增5份标本,均出现511bp扩增带,在型特异性引物的扩增下均出现482bp的扩增带,初步判断为DVⅠ病毒.经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为DVⅠ病毒.结论运用此方法证实2004年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系DVⅠ病毒引起.
-
SARS-CoV GDH株N蛋白全长基因克隆及其可溶性表达
目的构建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并纯化,鉴定其抗原性.方法以我国SARS冠状病毒GDH株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N 蛋白的全长基因,TA克隆后测序.构建pET-23d的N基因表达载体,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利用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印迹鉴定重组蛋白.结果 RT-PCR扩增出1269bp 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基因片段,其序列分析结果与SARS-CoV GD01、BJ01株的同源性为99.92%;该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占可溶性蛋白的33.57%,表达产物为非融合的可溶性蛋白,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N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纯化后重组N蛋白纯度为92.9%.结论成功构建了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以非融合蛋白的形式得到高效的可溶性表达,为SRAS的诊断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
目的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时间动态变化. 方法选取北京昌平南口镇某部驻地,从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针对汉坦病毒 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SEOV和HTNV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肺组织中携带HV-RNA及其型别情况;应用ELISA法和间接IFAT检测IgG抗体.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时间动态特征. 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296只,平均感染率11%.整个调查周期总体宿主种群密度波动不大,局部小生境(养殖场)种群波动明显.优势宿主褐家鼠平均种群密度与其感染率变化之间具相关性(r=0.594,P=0.023),养殖场褐家鼠密度与HV感染率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 =0.746,P=0.008).褐家鼠性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不具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541,P=0.086).成幼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则具显著相关性(r=0.697,P=0.046).结论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其感染率与种群密度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因生境而异.优势宿主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HV 感染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THP-1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对THP-1细胞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为1:10时,分别于诱导后10 min、20 min、30 min、60 min及90 min时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Annexin V FITC/PI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定量分析.结果大肠杆菌感染后10 min及20 min时偶见细胞凋亡,感染30 min、60 min及90 min时可见许多细胞出现核固缩、核断裂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细胞凋亡率增高,且显示一定的时间效应.且二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大肠杆菌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发生凋亡.
-
检测贝氏柯克斯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采用新型TaqMan-MGB探针建立检测贝氏柯克斯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方法根据贝氏柯克斯体特异的23S rRNA插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克隆的23S rRNA插入基因片段作DNA模板,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ABI 7900型)上建立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定量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与套式PCR相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敏感性是其100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它相关立克次体,检出结果均为0.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的小鼠脾脏标本,脾脏中贝氏柯克斯体的感染量与感染过程具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贝氏柯克斯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特别适合样本中微量贝氏柯克斯体DNA的检测,其定量检测可用于动物实验中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程度的分析.
-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对人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以肺炎衣原体IgA升高(滴度≥1:32)的12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组,以性别、年龄近似但IgA抗体效价不升高(滴度<1:32)的64名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28±0.74mmol/ml)高于对照组(4.01±0.74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史等因素无关. 结论: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
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相关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目的从东方田鼠血清中分离纯化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特性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以分子筛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东方田鼠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和纯化,以体外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实验确定具有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蛋白质,并对活性蛋白质进行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通过检索蛋白质数据库以确定活性蛋白质的性质和种类.结果利用分子筛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东方田鼠血清中获得了三个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有明显杀伤活性的蛋白质组份1-1、4-1、6-3,经对4-1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其序列为DAHKSEIAHR,检索蛋白质数据库,该蛋白质为白蛋白样蛋白质,但与人或其它动物的白蛋白进行比较,存在较大程度的氨基酸残基变.结论东方田鼠血清中的白蛋白是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效应分子.
-
上海地区2004年疑似狂犬的病毒检测分析及其应用
目的对2004年上海地区疑似狂犬进行病毒检测,分析应用于狂犬伤多人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收集126份疑似狂犬病的犬脑标本,用ELISA法快速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小鼠感染法(MIT)分离病毒和免疫荧光法(IF)鉴定病毒型别.对疑似狂犬进行地区和时间分布调查.结果 3种方法完全一致.确诊狂犬的阳性率为22.2%(28/126),鉴定为1型狂犬病毒.6-8月检出率高,为全年的75%(21/28).病毒检测阳性的地区进行紧急防治措施.结论狂犬病毒检测3种方法,既可快速诊断,又可获得定型的毒株.便于对狂犬地区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利于控制预防狂犬病.
-
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登革病毒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鉴定方法.方法根据DV 3'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利用1998~2004年收集的26份登革热病人临床血清标本,15例乙脑病人血清,DV 4个血清型标准毒株及23株1978~1997年DV 地方流行株和相关西尼罗病毒、日本脑炎病毒、麻疹病毒、基孔肯亚病毒等毒株,同时用克隆了1型DV 基因组3'端非编码区序列片段的质粒DNA作为阳性对照,检测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所建立方法的低检测限约为每反应5个基因拷贝.用该方法检测4个血清型DV 标准毒株、23株DV 地方流行株和26例分离到DV 的阳性血清标本,检出率为100 %;用该方法检测15例乙脑病人血清、10例麻疹病人血清和西尼罗病毒、日本脑炎病毒、麻疹病毒、基孔肯亚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新建的TaqMan MGB探针检测DV 方法是实验室早期诊断登革热较理想的方法.
-
日本血吸虫翻译控制肿瘤蛋白基因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和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的翻译控制肿瘤蛋白(SjTCTP)基因的杆状病毒重组供体质粒pFASTA-TCTP,用该重组转移质粒转化含有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以构建BacmidGFP-TCTP,感染昆虫细胞进行表达.方法将已克隆的SjTCTP基因与线性化的pFASTA进行连接为pFASTA-TCTP,使pFASTA-TCTP与DH10BAC感受菌进行转座重组,利用抗性及蓝白斑筛选重组BacmidGFP-TCTP克隆,提取BacmidGFP-TCTP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有感染力的病毒,利用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蛋白表达,通过荧光镜观察、RT-PCR、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重组SjTCTP的杆状病毒,细胞能表达出与SjTCTP单抗结合的、分子量为23kDa左右的融合有组氨酸标签的目的蛋白.结论 SjTCTP能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良好表达,为其的分子生物学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重组抗原LTB-UreB-HpaA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性及内置佐剂LTB的免疫增强作用
目的构建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和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幽门螺杆菌粘附素A(HpaA)的融合基因ltB-ureB-hpaA及其原核表达系统,鉴定重组表达产物rLTB-UreB-HpaA的免疫原性、佐剂活性及对Hp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构建ltB-ureB-hpaA融合基因,T-A克隆后测序.采用pET42a质粒及其宿主菌E.coliBL21DE3亚克隆构建原核表达系统pET42a-ltB-ureB- hpaA-E.coliBL21DE3,并用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用于检测rLTB-UreB-HpaA的表达及其产量,免疫双扩散试验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rLTB-UreB-HpaA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建立牛GM1的ELISA(GM1-ELISA)检测重组蛋白中rLTB的佐剂活性.采用Hp SS1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检测rLTB-UreB-HpaA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ltB-ureB-hpaA核苷酸序列与各原始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不同浓度的IPTG均可诱导pET42a-ltB-ureB-hpaA-E.coliBL21DE3表达rLTB-UreB-HpaA,其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15%.rLTB-UreB-HpaA家兔抗血清的双扩效价为1:8.商品化兔抗Hp全菌抗体、兔抗UreB或HpaA均能识别rLTB-UreB-HpaA并与之结合.GM1-ELISA结果证实rLTB-UreB-HpaA仍具有结合牛GM1的活性.rLTB-UreB-HpaA(200 μg/每只小鼠)免疫后,可使小鼠100%免于Hp SS1株的感染.10 μg rLTB与rUreB或rHpa共同免疫小鼠,可使保护率分别从66.7%提高至81.8%和83.3%.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ltB-ureB-hpaA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目的表达产物rLTB-UreB-HpaA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佐剂活性及免疫保护效果,具有作为Hp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前景.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自从1983年Marshall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 以来,国内外学者对Hp及其致病性进行了大量研究.Hp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的病原菌.在发达国家,成人感染率为5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达50%,成人感染率达80%以上,且3/4是在儿童时期获得感染[1].现有资料表明:局部炎症可造成系统损害,持续感染能诱发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引起感染局部和远位器官的损害.除胃肠疾病与Hp相关外,Hp感染还可引起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肝胆、自身免疫性、皮肤、贫血等疾病,现综述如下.
-
结核分枝杆菌Ag85 DNA疫苗研究进展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为常见.由于MTB耐药株出现、艾滋病合并MTB感染以及大规模高危人群流动,因而造成TB的全球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TB感染人数20亿,发病人数1000万,死亡人数350万;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现我国TB感染人数5.5亿,活动性结核人数600万,死亡人数25万,TB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
-
绿色荧光蛋白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水母、水螅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质,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7kDa[1].关于GFP的结构近年来有许多报道[2-3],它是由11个β-折叠围绕着一个α-螺旋而成的圆桶状结构,α-螺旋含有一个3肽(Ser-Tyr-Gly)环化而成的发光基团[4].通过对发光基团和其它区域进行随机诱变,已经得到许多GFP突变体,有的发蓝光,有的发出的荧光比野生型强[5].通过对GFP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得到了能在不同生物高效表达的突变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酵母、昆虫细胞、植物细胞及哺乳动物细胞等.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年第6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
健康人群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2].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
猪旋毛虫病预防措施的研究
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均有大量猪肉进出口,而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则直接影响到猪肉贸易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需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旋毛虫病问题是其工作重点之一.如何改善养猪方法,降低或消灭猪的旋毛虫感染,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加农民养猪业的收入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鉴于此,现将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
河北省2000-200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河北省为布氏菌病老疫区,同国内有其它地区[1-2]一样,80年代我省人间布病疫情稳定,90年代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爆发点及发病人数逐渐增多,为掌握河北省布病疫情动态,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0~2003年的布病疫情分析如下:
-
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标准探讨-附142例临床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农村夏秋季节常见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钩体病的症状体征多不典型,现行的对钩体病的确诊仍有赖于对钩体的培养分离和血清学试验,但费时日,新的钩体DNA检测在一般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开展甚少.现就142例住院资料完整的病人作回顾性临床分析,从中找出钩体病的早期临床诊断要点,供参考.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L型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研究
巨噬细胞(macrophage)在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某些细菌感染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可以导致其凋亡[1-2](apoptosis).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凋亡对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可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细胞壁变成L型,但仍可以致病.国内外研究表明金葡菌感染可以导致免疫细胞的凋亡,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3-5].但金葡菌及其L型是否可以导致巨噬细胞的凋亡,目前未见报道.本文以金葡菌、金葡菌L型、金葡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SEB)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探讨巨噬细胞凋亡与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的关系.
-
WHO和我国发出警告:防止马尔堡病毒病传入
马尔堡病毒病(MVD)是由丝状病毒科马尔堡病毒(MBV)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80%~90%,1967年前联邦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因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长尾非洲绿猴做实验,接触感染猴的血液和组织发病31人,死亡7人.从患者血液分离的病毒,经过鉴定为丝状病毒,因在马尔堡病例多,大量研究工作也在该地展开,该病和该病毒均因此而得名.1975年南非首次发生3例病人,以后间隔多年,又不断发生少数病例,及至2004年10月到2005年5月,发生较大流行,病死率特别高,人群间易传染,这种病目前在非洲流行.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