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鞍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患者 女,35岁.因头痛、视物模糊2个月于2011年1月4日到我院就诊.体检:右眼睑下垂,右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影像检查:CT平扫示鞍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并突向鞍上池生长,大小约54 mm×36 mm×39 mm,蝶鞍扩大;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均匀强化(图1);鞍区(鞍底、部分后床突)骨质破坏、吸收.CT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大腺瘤可能性大.MR平扫示鞍区形态不规则肿块,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图2,3),信号较均匀,病变向上突入鞍上池,向下突入蝶鞍,垂体受压变薄,蝶鞍扩大;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其内见低信号流空血管影,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并向上突破鞍区长入鞍上池内,视交叉受压上移,鞍上池、桥前池及第三脑室受压,双侧海绵窦受侵,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肿块包绕;病变向前突入蝶窦;病灶向下压迫鞍底,垂体受压(图4~6).
-
第四脑室肠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 女,53岁.复视伴头晕半年,加重并恶心、呕吐1个月于2011年5月入我院诊治,体检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平扫及增强提示:第四脑室内见类圆形囊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延髓受压,大小约1.8 cm×2.6cm×2.7 cm,T1WI与脑脊液信号相等,T2WI稍高于腩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外壁和分隔,呈多囊状改变,考虑为室管膜瘤(图1,2).于2011年5月5日进行手术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入路,术中见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大孔水平,小脑蚓部下部膨隆,牵开小脑扁桃体,见第四脑室正中孔口有白色肿物突出,切开小脑蚓部下段,即见第四脑室内肿物.
-
重度吸烟依赖者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功能MRI研究
目的 基于脑静息态功能MRI(fMRI)研究重度吸烟依赖者(HS)脑局部一致性(ReHo),探讨HS自我觉醒机制.方法 选取30例HS(HS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31名无酒精烟草滥用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静息态fMRI采集,采用统计参数图(SPM)5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Rest软件计算ReHo值,HS组和对照组间ReHo值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终获得ReHo值有统计差异的功能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静息态下HS组ReHo值减低脑区包括两侧楔前叶、额上回、前额叶内侧及右角回、额下回、枕下回、小脑和左额中回等.(2)与对照组比较,静息态下HS组ReHo值增高脑区包括两侧岛叶、海马旁回、顶叶白质、桥脑及左侧顶下小叶、舌回、丘脑、额下眶回、额颞叶白质、小脑等,且呈左侧化趋势.结论 HS静息态脑默认模式网络活动减低;活动增强脑区组成吸烟成瘾静息态网络,并呈左侧化趋势,反映HS自我觉醒机制.
-
脑皮质发育畸形的功能MRI研究
目的 探讨脑皮质发育畸形(MCD)并癫痫患者的脑运动及语言功能区激活情况,及其与异常灰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7例不同类型的MCD患者(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2例、灰质异位2例、脑裂畸形2例、以及多小脑回畸形1例),应用3TMR仪分别进行双侧肢体对指运动、足趾运动、以及动词联想、图片命名任务的BOLD fMRI扫描,采用组块设计方案,利用SPM 5软件的总体线性模型(GLM)进行分析,产生激活数据.将激活阈值(P<0.001,经校正检验,激活范围≥30个体素)以上数据按照运动及语言任务不同对激活脑区进行归类分析,并分别观察MCD异常灰质与相应功能区的关系.结果 运动任务激活范围及强度以感觉运动皮层、运动前区为主.语言任务中动词联想任务激活范围以语言相关脑区及运动前区为主,激活强度以语言区为主,且Wernicke区激活强度较高.图片命名任务激活范围及强度均以视皮层为主,但在语言相关皮层激活上,强度及范围以Broca区稍著.两种语言任务联合应用语言皮层区激活范围、强度占据较显著优势.MCD患者功能激活皮层区包含发育异常结构,激活范围均可以包括或延伸到畸形区域.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随访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认知障碍,并且癫痫发作频率有显著下降.结论 MCD大脑皮层具有运动、语言功能,相应部位的异常灰质均可能参与简单或复杂任务脑功能活动,在外科术前应得到客观正确的功能评估以避免并发症发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 T MR扩散张量成像测量参数值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3 T MR DTI各测量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颈椎病患者104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JOA评分)将其分为轻(31例、13~16分),中(27例、9~12分),重度(25例、5~8分)及严重(21例、0~4分)4组.按病变部位脊髓信号特征分为3组:A组33例,T1WI、T2WI均未见异常信号;B组30例,T1WI无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C组4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患者均行DTI,测量受压严重节段脊髓的各向异性分数(FA)、ADC值及本征值(λ1、λ2、λ3),并行颈髓纤维束成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测量参数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测量参数.结果 所有受检者DTI显示满意.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FA值分别为0.69±0.13、0.58±0.03、0.46±0.08、0.37 ±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9,P<0.05).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r=0.883,P<0.05).JOA评分与ADC及入1、λ2、λ3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2、0.217、0.113、0.127,P值均>0.05).A、B、C3组FA值分别为0.67±0.33、0.51±0.21、0.38±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P<0.05).随着临床症状加重,即JOA评分降低,FA值呈降低趋势;且随着T2高信号的出现,其FA值也呈降低趋势,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ADC、λ2、λ3值在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间及在A、B、C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λ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A值的改变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且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DyTI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
内侧颞叶癫痫患者颞叶及颞叶外低灌注的动脉自旋标记MRI
目的 评价基于动脉自旋标记(ASL)的MRI技术在内侧颞叶癫痫(mTLE)定侧方面的应用价值,探讨mTLE癫痫网络脑区的脑灌注改变及其临床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25例左侧mTLE、23例右侧mTLE患者及3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脉冲式ASL序列技术进行MR扫描,并采集脑血流量(CBF)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方差分析技术,寻找mTLE患者相比正常对照组脑CBF改变的脑区,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程的相关性.采用基于感兴趣区分析的技术,计算mTLE患者双侧颞叶灌注的偏侧化指数,初步评价其在颞叶癫痫定侧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TLE患者表现为双侧颞叶内侧和外侧区域、双侧额顶叶,以及与脑默认模式网络有关的脑区CBF降低,且以患侧为著;患侧颞叶的CBF值与癫痫病程呈负相关(r=-0.51,P<0.01).通过对两组患者CBF值偏侧化指数计算,发现当偏侧化指数值为-0.01时,依据CBF进行mTLE定侧的敏感度为76.0%(19/25)、特异度为78.3%(18/23).结论 基于ASL的MR成像技术揭示mTLE颞叶及颞叶外脑灌注的降低,反映了内侧颞叶癫痫网络功能受损的性质;此技术具有较好的癫痫临床定侧价值.
-
MR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脑室旁白质软化症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MR 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FT)在评价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中的应用价值,为揭示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基础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46例临床确诊为脑性瘫痪的PVL患儿,同时选择足月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16名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发育商(DQ)评价患儿认知功能,根据DQ值将患儿分为轻(11例)、中(19例)、重度(16例)认知障碍组.对受试儿童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计算各组患儿主要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患儿组与对照组间进行非配对t检验,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组左侧皮质脊髓束(患儿组:0.476 ±0.064;对照组:0.531±0.064),双侧内囊前肢(患儿组:左侧0.357±0.050,右侧0.370±0.040;对照组:左侧0.405±0.081,右侧0.405±0.036),双侧内囊后肢(患儿组:左侧0.483±0.044,右侧0.485±0.046;对照组:左侧0.546±0.091,右侧0.547±0.083),双侧弓状束(患儿组:左侧0.367±0.069,右侧0.363±0.064;对照组:左侧0.433±0.097,右侧0.421±0.091),双侧丘脑后辐射(患儿组:左侧0.390±0.059,右侧0.382±0.047;对照组:左侧0.459±0.067,右侧0.446±0.064),双侧前扣带束(患儿组:左侧0.362±0.056,右侧0.345±0.056;对照组:左侧0.423±0.057,右侧0.417±0.080),双侧上纵束(患儿组:左侧0.323±0.050,右侧0.341±0.056;对照组:左侧0.426±0.102,右侧0.416±0.092)及胼胝体压部(患儿组:0.535±0.090;对照组:0.606±0.060)的FA值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7 ~3.745,P值均<0.05);随认知障碍程度的加重,所有纤维束的FA值逐渐下降,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左侧弓状束、双侧丘脑后辐射、前扣带束、上纵束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021 ~7.146,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以上纤维束的FA值在对照组与重度认知障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内广泛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关,DTI及FT在评价PVL患儿认知功能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TACE后口服索拉非尼的4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联合组),和同期仅行TACE的4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介入组)的疗效.疗效判断采用修正后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观察患者从TACE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期(OS)、不良事件.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评估.结果 随访至2011年1月,联合组24例患者存活(54.5%),20例(含失访)死亡(45.5%);介入组13例存活(29.5%),31例(含失访)死亡(70.5%);两组均没有完全缓解(CR)病例,联合组部分缓解1例、病灶稳定24例、疾病进展19例,介入组病灶稳定21例、疾病进展23例.疾病控制率(DCR)联合组为56.8%(25/44),介入组为47.7%(21/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9,P=0.393).中位OS联合组为21.0[95%可信区间(CI):14.9 ~27.1]个月,介入组为10.0(95% CI:6.4 ~13.6)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6,P=0.006);中位TTP联合组为11.0(95% CI:8.7 ~13.3)个月,介入组为6.0(95% CI:3.9 ~8.1)个月,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0.437,P=0.001).联合组不良反应主要是手足皮肤反应、食欲下降、发热,乏力、腹泻等;单纯介入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等.其中手足反应、脱发、腹泻的发生率联合组高于单纯介入组(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是1~2级,经对症处理后大部分能够缓解.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较单用TACE治疗能够延长患者OS和TTP,但DCR两组无差异.
-
颈内动脉病变性顽固鼻腔大出血的急症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病变导致的顽固鼻腔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栓塞治疗的37例外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导致的顽固性鼻腔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中男34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0岁.12例栓塞病变而保持颈内动脉通畅,25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鼻腔再出血,痊愈出院.1例颈内动脉栓塞患者,因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于术后48 h死亡.结论 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的颈内动脉性顽固鼻腔大出血,仅消除病变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栓塞患侧颈内动脉,可以快捷简便的挽救患者生命.
-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特点及激素治疗后改变
目的 回顾性分析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的系列CT表现特点及CT半定量分析激素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的13例COP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病变评价采用半定量方法计算,并进行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病变程度变化分析.结果 CT上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两肺野多个肺叶受累,下叶分布为主,沿支气管或胸膜下分布,CT主要的表现是磨玻璃影(13例)及斑片状实变影(12例),病变范围占全肺的比例分别为13%、10%.所有患者确诊前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确诊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完全吸收,8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2例病变进展,病变以磨玻璃影(10例)及网格影(5例)为主,实变影4例,病变平均范围分别为19%、2%、1%.结论 典型COP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经皮质激素治疗后复查CT大多数吸收或好转.病变半定量评价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准确了解疾病的疗效.
-
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降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剂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优化个体化分类标准,探讨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的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实施方案.方法 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A组),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300 mA(BMI< 18.5 kg/m2者),300 ~500 mA(18.5 kg/m2≤BMI<25.0 kg/m2者),500 ~ 800 mA(BMI≥25.0 kg/m2者)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分析管电流mA值与BMI、体表面积(Suf)、图像噪声(SD)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依据方程推导速查表.再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B组),根据上述BMI与Suf分类的速查表,采用管电压100及120 kV,管电流按照速查表计算出的mA值,进行个体化低剂量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 检验.结果 管电流mA值与BMI、Suf、SD的回归计算方程为:mA=17.984×BMI+169.149×Suf-2.282×SD-361.039.A组、B组扫描图像的SD值(A组:32.08±5.80;B组:28.60±4.47)、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A组:(41.97±11.37)mGy;B组:(33.18±10.07)mGy]、有效剂量值(ED)[A组:(10.91±3.07)mSv;B组:(8.83±2.72)mS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45、63.71、49.07,P值均<0.01),B组中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值均小于A组.结论 BMI联合Suf作为分类标准,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的精确程度,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辐射剂量.
-
骨外间叶型软骨肉瘤的CT、MRI特点
目的 分析骨外间叶型软骨肉瘤(EMC)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EMC的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8例中,下肢4例,前臂1例,躯干2例,右肺1例.CT检查7例,5例瘤体内见弓环状、颗粒状、团块状或不规则条纹状钙化,密集钙化3例,局灶钙化2例.瘤体内未钙化区域的密度低于邻近肌肉组织.MR检查5例,4例周围分布的EMC在T1WI均为等高信号;T2WI均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呈“胡椒面”样表现;1例为高信号包绕低信号.增强后可见弥漫性不均匀强化及钙化区强化.1例中央分布的EMC呈长T1、长T2的分叶状病灶,T2WI上可见低信号间隔,增强后呈结节样强化.结论 EMC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钙化特点、钙化区强化及信号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
数字化体层融合在胸部检查中辐射剂量的研究
目的 通过评价数字化体层融合(DTS)在胸部检查中的辐射剂量,探讨DTS应用于胸部病变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对Fluke肺-胸体模分别进行后前位、左侧位数字X线平片与DTS检查,应用RTI DoseGuard剂量面积乘积仪和RTI WinODS剂量软件检测并计算出胸部数字X线平片与DTS的剂量面积乘积与有效剂量.采用CareDose技术对Fluke肺-胸体模进行MSCT与低剂量MSCT扫描,得出剂量长度乘积,依据转换系数(k)将剂量长度乘积转化为有效剂量.4种检查方法分别进行5次成像,所得辐射剂量数据取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DTS与数字X线平片、DTS与低剂量MSCT有效剂量的差异性.结果 胸部数字X线平片、DTS、低剂量MSCT与MSCT胸部扫描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13、0.11、1.13与6.38 mSv.胸部DTS的有效剂量基本与数字X线平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3.514,P>0.01);为低剂量MSCT的1/10和MSCT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69,P<0.01).结论 与低剂量MSCT相比,DTS作为一种新的体层成像方法,应用于胸部病变筛查具有明显的低辐射剂量优势.
-
CD40突变体靶向MR分子成像探针制备及体外卵巢癌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超微超顺磁氧化铁(USPIO)粒子负载的,CD40突变体抗体分子探针的构建方法和其生物、理化性状,以及在体外对卵巢癌的靶向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交联法将单克隆抗体交联于二巯基丁二酸(DMSA)修饰的USPIO,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分子探针,进行磁学性能鉴定.USPIO标记的抗人CD40突变体单克隆抗体5H6(5H6-USPIO)作为实验组,USPIO标记的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5C11(5C11-USPIO)及USPIO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共聚焦显微镜及普鲁士蓝染色分析其体外生物学特性,采用3.0T MR对探针与高表达CD40突变体卵巢癌(HO8910)进行体外细胞成像.信号变化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采用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探针对HO8910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 携带USPIO的抗CD40突变体分子探针被成功构建并分离纯化.合成的探针同USPIO相比具有相似的磁学特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流式细胞术、共聚焦显微镜及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抗体分子探针能够特异性识别HO8910细胞表面的CD40突变体,对细胞HO8910的增殖无影响.体外MRI显示探针同HO8910细胞结合后T2、T2*值明显缩短,T2图像较对照组明显变暗.5H6-USPIO组的T2、T2*弛豫时间分别为(40.05±1.62)、(3.08±0.11)ms,短于5C11-USPIO[分别为(85.38±4.74)和(11.82±1.00)ms]和USPIO组[分别为(91.62±3.35)和(13.60±1.9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29、60.73,P值均<0.01),而5C11-USPIO、USPIO两组T2、T2*弛豫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化学交联法可制备出CD40突变体单克隆抗体超顺磁氧化铁粒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磁学特性及较高生物活性,能够特异性识别卵巢癌细胞HO8910.
-
动态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光学成像联合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反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即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动态增强MRI(DCE-MRI)及DWI,评价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经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人NCI-H460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接种第10天选取肿瘤直径生长至0.5~1.0 cm的裸鼠12只,按数字法随机等分为2组,并分别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治疗7d后利用小动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DCE-MRI、DWI评价两组裸鼠肿瘤体积、荧光信号强度值、血管功能参数[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a)、速度常量(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对比剂浓度下峰面积(iAUC)]以及ADC值;并与肿瘤组织透射电镜、HE染色的病理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进行对照.对结果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Kep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VEGF为等级资料,两组间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其他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定性资料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肿瘤细胞接种第7天两组裸鼠皮下均出现荧光团,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团范围逐渐增大,强度也逐渐增加.治疗7d后,治疗组肿瘤平均光信号强度值为(2.51±2.43)×1010(光子数/s),对照组为(5.77±3.25)×1010(光子数/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64,P>0.05);治疗组肿瘤体积为(365±56)mm3,小于对照组的(987±26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001,P<0.01),抑瘤率为63.0%.两组肿瘤荧光信号强度值与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3,P<0.05).治疗组的血管功能定量参数Ktrans、Kep、Ve及iAUC分别为(0.055±0.012)min-1、0.335(0.184~0.894)min-1、0.297 ±0.041和7.334±3.930,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为(0.117±0.027)min-、0.417(0.324~1.736)min-1、0.326±0.062和13.280±4.245],但两组Ktrans和iAU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55、2.518,P值均<0.05),Kep、V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UC与MVD呈正相关(r=0.715,P<0.01),与VEGF无相关性(r =0.484,P>0.05).治疗组裸鼠肿瘤的ADC值为(791±38)×10-6 mm2/s,高于对照组的(737 ±43)×10-6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9,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治疗组MVD[(11.9±4.8)条/高倍视野]低于对照组[(19.2±4.3)条/高倍视野](t=2.774,P<0.05),VEGF表达较对照组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0,P>0.05).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部分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并出现凋亡现象.结论 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动态信息,有利于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小鼠淋巴细胞MR成像特性探讨
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 IO)标记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及其体外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取5只小鼠脾脏淋巴细胞,采用100、50、25、15、10、5μg/ml的SPIO联合3μg/ml的多聚赖氨酸(PLL)标记淋巴细胞,确定佳标记浓度.普鲁士蓝染色鉴定细胞内铁.取30份新鲜、标记、未标记淋巴细胞行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用对照组及2×106、5×106和10×106个/ml的标记后淋巴细胞接种于琼脂糖凝胶中行3.0 T MR T2 WI、T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相同细胞浓度不同序列及相同序列不同细胞浓度时各取21个感兴趣区测量MR信号值.采用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细胞存活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MR信号值差异.结果 SPIO联合PLL成功标记小鼠淋巴细胞,佳SPIO浓度为5μg/ml.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存在蓝染铁颗粒,阳性率为(93.6±2.1)%.30份台盼蓝染色细胞样本,新鲜分离的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4.8±3.1)%,细胞培养6h后,标记组和未标记组淋巴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7±2.7)%和(88.9±3.2)%.标记组同未标记组细胞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1,P>0.05),但标记组、未标记组存活率同培养前相比,其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25、7.253,P值均<0.05).相同浓度细胞,T2WI信号降低弱,SWI信号降低明显.结论 SPIO联合PLL能有效标记小鼠淋巴细胞,且不影响其存活率,标记细胞体外3.0T MR成像可行,以SWI序列敏感.
-
地中海贫血患者心脏、肝脏铁沉积的MRI定量研究
目的 定量评价地中海贫血患者心脏、肝脏铁沉积程度,探讨两者关系及临床用肝铁浓度> 15 mg/g干重预测心铁沉积的准确性.方法 连续搜集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103例5岁以上总输血(全血)剂量>10 U(1 U=200 ml)地中海贫血患者资料,行心脏、肝脏MR检查并测量T2*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以肝脏T2*<0.96 ms(相当于肝铁浓度>15 mg/g干重)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心肌T2*值的差异.以心脏T2*<10 ms、10 ms≤T2*<20 ms和T2*≥20 ms为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并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肝脏T2*值有无差异.绘制用肝铁浓度> 15 mg/g干重预测患者心脏铁沉积的ROC曲线.结果 103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心脏T2*值中位数为24.00ms(4.70~51.10 ms),肝脏T2*值中位数为1.16 ms(0.68~14.80 ms),两者呈低度相关(r=0.453,P=0.000),且未见规律性.肝脏T2*<0.96 ms组25例患者的心脏T2*值中位数为12.10 ms(4.70~41.70 ms),T2*≥0.96 ms组78例患者的心脏T2*值中位数为26.10 ms(4.80~51.10 ms),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6,P=0.000).心脏T2*<10 ms组20例患者的肝脏T2*值中位数为1.06ms(0.68 ~3.83 ms),T2*≥20 ms组58例患者中位数为1.76 ms(0.74~14.8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3,P=0.000);10 ms≤T2*<20 ms组25例患者的肝脏T2*值中位数为0.99 ms(0.69 ~ 13.59 ms),与T2*>20 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51,P=0.000);心脏T2*<10 ms组与10 ms≤T2*<20 ms组相比,两组患者的肝脏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6,P=0.964).以肝铁浓度>15 mg/g干重预测心脏铁沉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敏感度为42.2%,特异度为89.7%.结论 多次输血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心、肝铁水平之间呈低度相关.肝铁浓度> 15 mg/g干重的患者心铁沉积发生率相对较高,用其预测心脏铁沉积的准确度为中等偏低.
-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方法 网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资料,7例均行MR平扫、增强及动态增强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及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结果 肿瘤发生于右侧眼眶5例,左侧2例;位于泪腺周围肌锥外间隙6例(内上方5例、外下方1例),眼球后肌锥内间隙颞侧1例.病变边界均清楚,呈椭圆形6例,分叶状1例;病变大径18 ~40 mm,平均31mm.与脑实质相比,MR T1 WI呈较均匀等信号6例;T2 WI呈不均匀低信号5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多发囊变)1例;增强后病变呈较均匀显著强化6例,不均匀显著强化1例.7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均为速升缓降型.结论 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TIC显示速升流出型为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典型MR1征象.
-
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的临床、MRI和肌肉病理对照三例
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yoclonic epilepsy with ragged red muscle fibers,MERRF)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以肌肉阵挛为特征的一种多系统疾病,临床以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肢体无力、痴呆为常见表现,是线粒体脑肌病的常见分型,也属于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的疾病之一.其MRI有一定特点,可以帮助临床诊断.笔者搜集2000至2010年我院行MR检查的MERRF综合征3例,并经肌活检及基因分析后确诊.
-
两台相邻MR仪所致拉链伪影的原因和处理
随着MR仪临床应用的普及,很多医院安装了多台MR仪.我院先后安装了2台1.5T超导MR仪,但同时工作时有明显伪影出现,就此问题,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笔者就我院2台MR仪同时使用时产生伪影的图像表现、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相关探讨.
-
增加容积数据单元重组间隔对全脑CT灌注成像参数值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脑CT灌注成像因能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及时间窗外溶栓治疗前脑组织病理生理评估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肯定[1-2].随着320排容积CT的出现,由于其探测器宽度可达到16 cm,使全脑CT灌注成像成为可能,因而可提供更加全面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在发现病灶及评价缺血半暗带方面更加准确[3].但是不可忽视的是CT辐射剂量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4-5],如何大程度控制CT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将是制约容积CT灌注成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
MR关节造影的临床应用
关节造影技术是指向关节内注入对比剂,借以在影像上显示关节内正常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的影像检查方法.自从Hajek等[1]1987年首次报道将含钆对比剂注入尸体肩关节并且得到清晰肩关节MR影像后,MR关节造影开始广泛应用.MR关节造影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关节疾病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5 | 09 |
199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