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双侧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一例
患儿女,4个月.因发现精神不振、头围增大4 d于2011年3月5日就诊.体格检查:头颅增大,头围42 cm,前囟未闭,大小约3 cm×1cm,张力高.双跟呈落日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mig征、Brudzinski征均(+),余均阴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
硬脑膜动静脉瘘致双侧丘脑病变一例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少言、少动1个月,明显加重3 d于2011年9月15日入院.患者无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无下肢无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无化学药物、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体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言语不自主,应答清楚,双下肢平抬不能持久,双侧足背中度水肿.
-
MR检查致胸腹壁灼伤一例
患者男,62岁.4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伴上腹部不适,体温39.5℃.上腹部CT检查:肝尾状叶低密度灶,疑诊肝脓肿,行MR检查进一步确诊.MR检查前,影像科医师告知患者及家属MR检查相关的禁忌证.
-
原发性脑内血管肉瘤一例
患者女,45岁,不明原因头痛10d余、右侧肢体麻木伴抽搐2次,发作时出现四肢抽动、左侧明显,未作处理,自行恢复,于2011年1月12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颈软、四肢活动可,肌张力正常,右侧肌力Ⅴ级,但较对侧稍差,双侧病理征阴性,感觉正常.
-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34岁.外伤后颅脑CT发现右侧侧脑室肿块1周,于2010年4月15日就诊于我院.体检:神经系统检查阴性.MR检查:平扫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大小约3.5 cm×3.6 cm×3.4 cm,边界清楚.T2WI病灶大部分呈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及索条状低信号(图1).T1WI呈等信号(图2).DWI(b=1000 s/mm2)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多发散在条状低信号(图3),病灶后部周边见弧形低信号区.
-
高扩散梯度因子值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供血区及远隔部位脑白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采用高b值DTI研究常规MRI上无异常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供血区及远隔部位脑白质的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34例常规MRI无异常信号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行高b值(2200 s/mm2) DTI成像.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镜像对称法选取双侧放射冠区侧脑室体部层面、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中部层面为R0I,测量患者以上部位患、健侧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ADC值及本征值(λ1、λ2、λ3),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患侧与健侧各测量值.结果 34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左侧16例、右18例.放射冠区健侧FA值、ADC值及λ1、λ2、λ3值分别为0.443±0.033,(5.804±0.282)×10-3、( 5.651±0.350)×10-3、(6.099±0.353)×10-3、(6.372±0.355)×10-3 m2/s,患侧各值分别为0.419±0.032,(5.975±0.272)×10-3、(5.704±0.365)× 10-3、(6.412±0.368)× 10-3、(6.605±0.343)×10-3 mm2/s,患侧FA值较健侧减小(t=11.614,P<0.01),ADC、λ1、λ2及λ3值较健侧增大(t值分别12.421、7.447、10.244、9.890,P值均<0.01).患侧内囊前肢及后肢FA值分别为0.609 ±0.026、0.674±0.033,λ1值分别为(5.330±0.462) ×101、(5.171±0.456)×10-3 mm2/s,健侧对应部位FA值和λ,值分别为0.622±0.026、0.694±0.034,(5.064±0.448) ×10-3、(4.924±0.365)×10-3 mm2/s,患侧内囊前、后肢FA值较健侧减小(t值分别7.823、8.013,P值均<0.01),λ1值较健侧增大(t值分别7.811、8.800,P值均<0.01),ADC、λ2及λ3值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脑脚、脑桥的各测量值在两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b值DTI可敏感评价MRI无异常信号的闭塞脑动脉供血区的脑白质损害,其远隔部位脑白质未见损害.
-
应用基于体素的MR形态测量学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脑灰质体积变化
目的 应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儿全脑灰质异常情况.方法 选取31例TS患儿(TS组)和与之年龄、性别匹配的50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3DT1WI.利用基于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的VBM 2工具箱对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对TS患儿和正常儿童的全脑灰质体积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将灰质体积差异区域的改变值提取出来,与临床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量表(YGTSS)评分、病程进行多元线性分析.结果 应用VBM方法,发现TS组的左顶上小叶、右小脑半球、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较对照组增大,增加体积分别为4059、2126、84 mm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3.71、3.58,P值均<0.05).延髓和左桥脑体积较对照组减小,减小体积分别为213、117 mm3(t值分别为3.53、3.48,P值均<0.05).体积差异区域的体积改变值与临床YGTSS评分无相关性(P>0.05),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与患儿病程呈负相关(Beta=-0.391,P=0.039).结论 VBM能够显示常规MRI表现正常的TS患儿的灰质异常.颡顶叶和小脑体积增加可能是TS患儿的适应性反应,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可能是评价TS患者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
CT灌注表面通透性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灌注表面通透性(PS)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出血性转化(HT)中的价值.方法 发病3~9h内的AIS患者31例,全部行头颅CT平扫和灌注(CTP)检查,根据复查CT平扫图像判断患者有无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出血组(11例)及未出血组(20例),测量患者患侧和健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并计算其比值,得到相对表面通透性(rPS)、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分析出血组及未出血组rPS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rCBF、rCBV、rMTF及两组患侧PS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灌注参数与HT间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侧PS值分别为(1.61±0.77)、(0.91±0.49)ml·min-1·100 g-1;出血组rPS、rCBF、rCBV、rMTT值分别为2.76±0.78、0.32±0.18、0.66±0.31、2.67±0.71,未出血组对应数值分别为1.35±0.19、0.50±0.21、0.91 ±0.28、2.62±1.31,与未出血组患者相比,出血组患者的rPS值及PS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0,t=3.070;P值均<0.01);出血组rCBF、rCBV值较未出血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210;P值均<0.05);两组r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18,P>0.05).PS及rPS值均与H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96、0.821,P值均<0.01),其中rPS与HT相关性较高.结论 CT灌注rPS值在预测AIS后HT中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
额颞叶变性亚型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灰质萎缩模式的结构MRI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额颞叶变性(FTLD)的两个亚型,即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和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脑灰质萎缩模式,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的支持依据.方法 选取FTLD患者23例(bvFTD 10例,PPA 13例)、AD患者30例及认知正常受试者(CN)30名,使用3.0T超导型MR仪及8通道头线圈行图像采集.以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TFE)横断面T1WI作为脑灰质皮层体积的计算序列,采用统计参数图(SPM)8和其工具箱[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VBM)]对3D-TFE T1 WI图像进行空间标准化预处理,后得到灰质分割图像,进行灰质体积的统计分析,多重比较矫正采用假发现率法,用Xjview工具显示统计分析结果,体素簇大小设为5.采用4 mm的半高全宽高斯核进行空间平滑.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与CN组比较,在bvFTD、PPA和AD组中均出现大脑皮层及皮质下结构(如海马、杏仁核、尾状核等)体积弥漫减少.在bvFTD和PPA组中明显的萎缩脑区位于额颞叶.与AD组比较,bvFTD组灰质明显萎缩的脑区包括:两侧颞叶上中下回、颞极上回及中回、右侧梭状回和两侧额叶上中下回.颞叶和额叶萎缩具有明显的右侧偏侧性,右侧和左侧颞叶萎缩体素的总体数目为14 301个和5105个(t=-5.03,P<0.05),右侧和左侧额叶萎缩体素的数目为1344个和125个(t=3.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PPA组中左侧颞枕叶萎缩明显大于右侧(t=-2.65,P<0.05),左侧和右侧颞枕叶萎缩体素的数目为15 637个和10 723个.结论 bvFTD、PPA与AD3组具有不同的脑灰质萎缩模式.其中,bvFTD具有右侧额叶和颞叶萎缩的非对称分布特点,与性格改变的特征性表现相关;而PPA具有左侧颞枕叶非对称性萎缩的特点,可解释PPA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的特点.
-
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中国汉族正常成人丘脑体积测量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丘脑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性别、体重及颅脑容积的相关性,为建立中国成人数字标准脑提供可靠数据.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按年龄分为18 ~30、31 ~40、41 ~50、51 ~60、61~80岁5组,每组男、女各100名.采用1.5TMR采集图像,应用Aquariusws软件手动逐层勾画丘脑边界,软件自动计算其体积,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同侧别丘脑体积间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同侧别之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龄段之间体积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对丘脑体积和年龄、体重、颅脑容积的相关性做积差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志愿者左、右侧丘脑体积分别为( 5776±780)、(5655±759) mm3,女性左、右侧丘脑体积分别为(5464±573)、(5360±542) mm3,男性左、右侧丘脑体积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5、2.200,P值均<0.01).5组志愿者左侧丘脑体积分别为(6180±534)、(6047±562)、(5426±471)、(5552±526)、(4866±552)mm3,右侧丘脑体积分别为( 6069±532)、(5895±539)、(5357±480)、(5396±445)、(4791±558)mm3,5组间左、右侧丘脑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5.686、165.235,P值均<0.01).左、右侧丘脑体积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33、-0.645,P值均<0.05).结论 1.5 TMR扫描仪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脑内灰白质,明确辨别丘脑的边界,为丘脑体积测量提供依据,为正常成人丘脑体积建立提供科学数据.
-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静脉溶栓组(48例)、颈内动脉溶栓组(43例)及局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静脉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18.8% (9/48)、39.6%(19/48)、45.8%( 22/48),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39.5%( 17/43)、53.5% (23/43)、58.1% (25/43),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78.0%(32/41)、85.4% (35/41)、87.8%(36/41),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2、24h及2周有效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溶栓组(x2值分别为12.809、9.979、9.289,P值均<0.01)与静脉溶栓组(x2值分别为31.295、19.425、17.161,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h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801,P<0.05),24h、2周有效率与静脉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65、1.375,P值均>0.05).静脉溶栓组、颈内动脉溶栓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术后2周出血率分别为14.6%( 7/48)、14.0%( 6/43)、7.3% (3/41),病死率分别为6.2%( 3/48)、4.6%( 2/43)、2.4%( 1/41),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28、0.786,P值均>0.05).结论 血栓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起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
脑动脉夹层八例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法.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脑动脉夹层患者8例,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给予复查脑血管造影,若出现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则给予介入支架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少经3个月进行复查,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全脑血管造影从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8例患者中6例颈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夹层;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4例,抗血小板治疗4例,治疗10~14 d后复查造影,其中3例因血管狭窄程度加重或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新发梗死或仍有反复脑缺血发作(TIA),给予支架治疗.经个体化治疗后,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新发梗死及TIA复发.8例患者NIHSS评分平均值治疗前后分别为5.9、1.6分,mRS评分平均值治疗前后分别为2.5、0.9分.结论 针对脑动脉夹层的治疗,介入治疗应个体化,在急性期应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短期行脑血管造影,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变化,治疗并短期随访,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
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在低剂量肺癌筛查结节检出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在64层CT低剂量肺癌筛查肺结节检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放射科医师的辅助作用.方法 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肺癌低剂量筛查数据库共578例中运用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例.低剂量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及40 mA或管电流调制技术,层厚1.25或1.00 mm.由2名胸部影像医师首先阅读胸部CT图像,再应用CAD系统按结节所在位置分为肺外野、肺内野两部分,并将结节检出阈值分别设定为3.0、4.0、5.0 mm进行分析.所有结节以2人达成一致作为真结节.分别分析医师双阅片及CAD系统检出结节的能力,并进行McNemar-Bowker检验.结果 在100例胸部低剂量CT中,共检出真结节257枚,直径为1.7 ~18.5 mm;分布在双肺外野191枚,双肺内野66枚.CAD系统肺结节检出率为91.1%( 234/257),漏诊率为8.9%( 23/257),在漏诊的23枚结节中,10枚为实性结节,直径为2.4~6.0 mm;13枚为非实性结节,直径为2.1~8.6 mm;分布在肺外野17枚,肺内野6枚.放射科医师阅片结节检出率为59.1%(152/257),漏诊率为40.9%( 105/257),漏诊结节中94枚为实性结节,10枚为部分实性结节,1枚为非实性结节,结节大小2.4~11.8 mm;分布在肺外野69枚,肺内野36枚.结论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中CAD检出肺结节的能力明显高于医师双阅片,尤其是对肺内野病灶的检出.使用CAD作为辅助诊断时,对非实性结节漏诊率高.
-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MRI研究
目的 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功能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探讨MRI影像特征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日本长耳白兔45只,采用开胸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即刻(0周)和术后1、2、4、6、8周共6个时间点行在体MR检查,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比较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动物的心脏离体标本,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测量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不同时间点的心功能参数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梗死区心肌及不同区域心肌的FA值与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左心室EDV呈现增加趋势,由术前的(2.21±0.35) ml增加到术后8周时的(3.15±0.57)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4,P =0.220).EF则由(57.31±11.11)%下降至(34.71±8.72)%,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7.134,P=0.001).EF随着EDV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次方程:y=- 5.58x± 57.7 (F=8.855,P=0.005).随梗死时间的延长,PER由(27.31±13.06) ml/s下降至(17.31±6.41) ml/s (F=2.105,P=0.037),而PFR则由(23.79±14.15) ml/s下降至(12.07±6.91) ml/s (F =2.366,P=0.011).梗死区FA值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0.442±0.093下降至0.107±0.037(F=12.61,P=0.001),而ADC值则由(5.07±1.15)×10-4 mm2/s上升至(6.39±0.78)×10-4 mm2/s(F=4.166,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分别为0.201±0.049、0.316±0.127、0.323 ±0.117,ADC值分别为(6.19±1.78)×10-4、(5.44±2.63)×10-4、(5.29±2.02)×10-4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96,P =0.004;F =3.248,P=0.018).FA、ADC值在梗死区与边缘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7,P=0.001:t =3.292,P=0.005),而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129;t=1.467,P=0.164).结论 MR心功能测定可以动态监测AMI后心室功能性重塑过程,通过DTI可以反映心室结构性重塑过程的心肌微观察结构的改变.MRI可以作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一种可行性的评价方法.
-
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个体化选择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个体化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11月期间,3个月内因临床诊断或治疗需要行2次腹部CT平扫检查的连续患者100例资料.首次检查采用管电流274有效mAs(eff.mAs),第2次检查采用207 eff.mAs,分析评价2次检查的图像质量.记录受检者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上腹部大横径、上腹部前后径、上腹部平均大径.3名阅片者对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脏、脾脏、胆囊、胰腺、肾皮质、肾髓质等8个主要器官进行图像主观噪声评价,对肝门、胰腺、肾上极3个主要层面进行诊断接受率评价.采用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指标与腹主动脉噪声值(SD值)的线性关系,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腹主动脉SD值的相关性,利用相关的指标指导腹部CT个性化参数扫描.结果 100例受试者体质量为(64.3±11.0) kg,BMI为(23.7±3.3)kg/m2,上腹大横径为(29.8±2.3)cm,上腹前后径为(23.1±2.9)cm,上腹平均大径为(26.5±2.5)cm,分别与主动脉SD值(11.7±3.0)呈中度或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744、0.689、0.813、0.781、0.789,P值均<0.01),身高为(164.6±7.5)cm,与主动脉SD值基本不相关(r=0.292,P<0.01).上腹部大横径与肝门层面腹主动脉SD值相关且两者的线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Beta=0.487,P<0.01).上腹大横径在27~32 cm范围内其肝门层面诊断接受率评价与上腹大横径<27 cm或者>3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管电流207 eff.mAs适用于上腹大横径在27~32 cm范围内的受检者.
-
胎盘植入的MRI征象分析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的15例胎盘植入患者资料,均行MR检查;选取同期因病情需要行MR检查,临床诊断无胎盘植入的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子宫变形和(或)异常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T2WI低信号条带、胎盘内出血、胎盘下血管增多、胎盘下肌层变薄或消失情况,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5例胎盘植入组患者中,子宫变形和(或)局部隆凸14例,胎盘信号不均匀15例,胎盘内T2WI低信号条带15例,T1WI胎盘下血管增多11例,对照组分别是3、6、3和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和0.027).胎盘植入患者中,有子宫变形和异常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及T2WI低信号条带3种征象者共有14例,另1例仅有后2种征象,且该例有T1WI胎盘下血管增多.对照组中无一例同时有3种征象.结论 胎盘植入的MR征象主要包括子宫变形和(或)局部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T2WI胎盘内低信号条带等,胎盘下血管增多,也可能是其重要征象.
-
射精管梗阻的MRI诊断及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射精管梗阻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行经尿道射精管口电切术治疗的射精管梗阻患者106例,其中16例术前接受了射精管MR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6例中,MR图像上发现射精管囊肿5例,大小为4mm×4 mm×7 mm ~4 mm ×4 mm ×9 mm,位于中线旁;射精管扩张7例,位于中线旁,内径5~30 mm.增强扫描2例射精管管壁明显强化.前列腺Muller囊肿并射精管及精囊扩张4例,囊肿位于中线,呈倒水滴状,大小为4 mm×5mm×6mm~34-mm×35 mm×44mm.手术中所见与MR所见一致.结论 射精管梗阻常见的表现是射精管扩张和射精管囊肿.
-
碘对比剂黏度对微循环的影响
随着CT技术快速发展,碘对比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如碘对比剂肾病、过敏样反应、微循环障碍等也越来越多.对比剂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黏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现就碘对比剂的黏度与微循环关系的研究现状简要综述如下.
-
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27 ~ 57岁,平均(48±9)岁.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 病变主体位于筛窦6例次、蝶窦5例次、上颌窦2例次,位于蝶窦者病变对称.典型类癌1例、不典型类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8例(其中大细胞型3例、小细胞型5例).6例直径>3 cm,呈不规则分叶状;4例直径<3 cm,呈椭圆形.CT表现:1例呈等密度;4例肿瘤内见斑点、线条状高密度影,呈等高密度;4例有线环状或葡萄状低密度影.1例典型类癌呈骨质硬化、压迫吸收表现,余8例呈虫蚀状骨质破坏.MRI:10例均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4例为等信号,6例以等信号为主,混杂少量线条、斑片、葡萄状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明显强化.2例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肿瘤广泛累及邻近结构,鼻腔受累9例次,侵犯眼眶7例次,翼腭窝4例次,筛窦、蝶骨和颞下窝各3例次,枕骨斜坡、海绵窦、颈内动脉管和视神经管各2例次,前颅窝底、颈静脉孔、岩尖、脑膜、颞窝、鼻咽腔及咽旁间隙各1例次.结论 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骨质改变依病理学分型不同有所差别,MRI可准确显示肿瘤累及范围,两者联合应用可对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不同真菌所致鼻窦真菌球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不同真菌所致鼻窦真菌球的CT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至2009年经真菌学和病理检查,确诊为鼻窦真菌球的74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男32例、女42例,年龄15~80岁,中位年龄50岁.比较曲霉菌和非曲霉菌所致鼻窦真菌球的病变范围、钙化发生率、部位、形态、窦壁骨质改变及合并症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74例中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共58例,其中黄曲霉菌36例、烟曲霉菌15例、杂色曲霉菌7例;非曲霉菌共16例,包括青霉菌5例、裂褶菌6例、尖端赛多孢子菌5例.所致鼻窦真菌球在病变范围(曲霉菌单窦病变29例,非曲霉菌单窦病变2例,x2 =7.245,P=0.007)、累及筛窦的阳性率[曲霉菌为39.7%(23/58),非曲霉菌为81.3%(13/16),x2 =8.685,P=0.003]、钙化发生率(曲霉菌58例中发生钙化40例,非曲霉菌16例中5例,x2=7.485,P =0.006)和钙化部位(曲霉菌40例钙化发生部位中央型26例,周围型14例,非曲霉菌5例全部为周围型,x2=7.697,P=0.006)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病变侧别(x2=1.002,P=0.317),上颌窦(x2 =0.020,P=0.888)、蝶窦(x2=0.704,P=0.401)、额窦(x2=0.126,P=0.723)受累,窦壁骨质改变(x2=2.024,P=0.155),钙化形态(x2=2.045,P=0.153)以及合并鼻息肉(x2=0.018,P=0.893)或黏膜囊肿(x2=0.779,P=0.37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窦真菌球的共同特征是多单侧鼻窦受累,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并可见斑片状钙化.曲霉菌性真菌球的CT特征是不易累及筛窦,钙化多见且多位于病变中心部;非曲霉菌性真菌球的CT特征为易累及筛窦,钙化少见,多位于病变周边部.
-
表现为颅内占位的五例鼻窦黏液囊肿的影像诊断
鼻窦黏液囊肿在临床上较常见.其病灶发展较缓慢,但常因呈膨胀性生长、压迫相邻眼眶或颅骨骨质而导致眼部或颅内症状,易与鼻窦原发性肿瘤相混淆.囊肿主体位于额窦、筛窦者文献报道较多[1-5].但囊肿经鼻窦明显突入颅内者,定位和定性诊断往往较困难,有时可误诊为脑肿瘤.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诊治经验
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Ⅱ型内漏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对于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自1997年报道经动脉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以来[1],该方法已成为治疗EVAR后Ⅱ型内漏的主要方法.
-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MSCT的普及应用和低剂量肺癌早期筛查的开展,肺内直径<10mm的结节(称小结节或亚厘米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1].肺内淋巴结(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s,IPLNs)被认为是由正常淋巴组织发展而来,在胸膜下的异常肺组织内尤其在有吸烟史的患者中偶然发现,直径多<10 mm;对于此类病变,常规X线片往往不能显示,常在体检中无意发现[2].
-
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分析
婴儿型纤维肉瘤( infantile fibrosarcoma,IFS)又称先天性纤维肉瘤,临床多表现为婴幼儿肢体肿块进行性增大.该病预后良好,但容易与婴幼儿常见的血管瘤相混淆.因此影像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肿瘤过度治疗.
-
地方性氟中毒和大骨节病病区流动X线检查配套装置的制作和应用
地方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和山区,X线普查和检测是诊断氟骨症和大骨节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1-2].目前,到病区检查所用的X线机多是小型30mA X线机,这带来摄片、洗片及防护的难题.笔者多年在地方病地区从事氟骨症和大骨节病X线普查工作,根据“流动摄片”为主导的特殊方式研制了与流动摄片相匹配的专用装置.
-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一、概述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的电磁波(通常在375 ~ 500 kHz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5 | 09 |
199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