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n(Electronic Edition)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肠内营养混悬液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鼻肠管途径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鼻肠管途径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昏迷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直接通过鼻肠管途径给予整蛋白营养制剂TPF-FOS,第1天500 ml,30~40 ml/h,逐渐加量至满足患者的营养要求,对照组给予序贯肠内营养治疗.行肠内营养30 d后对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及血清肌酐(Scr)水平组内比较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两组年龄、体质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行肠内营养30 d时,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1.42,P>0.05);30 d内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6,P>0.05).结论 与序贯肠内营养方案相比,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直接通过鼻肠管途径给予整蛋白营养制剂TPF-FOS,在不增加患者肠内营养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恢复提供很好的营养支持.
-
社区空巢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状况及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社区空巢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探求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于2011年3 ~11月抽取郑州市某三个社区的99例社区空巢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及其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经济收入、诊断类型及自理程度组间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H检验;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类型组间自我效能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结果 社区空巢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处于低中等水平,得分为0.6 ~6.0(3.54±1.72)分;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呈中度正相关性(r=0.509,P=0.000);不同诊断类型、自理水平、合并症状数量之间自我效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H=17.430、13.081、19.520,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主观支持、自理水平及合并症状是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空巢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普遍较低;自理能力差和遗留症状多为危险因素,主观支持高为保护因素.
-
脑疝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多层螺旋CT分析
目的 探讨脑疝后脑梗死的原因、形成机制、CT表现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60例脑外伤后脑疝形成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均为颅脑外伤,其中交通伤39例,高处坠落伤13例,头部外伤8例.所有病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手术时间窗记录清晰,影像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 (MSCT)头部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分析脑疝以及脑疝后脑梗死的影像表现.结果 60例颅脑损伤分别为脑挫裂伤和(或)硬膜外血肿和(或)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责任病灶分别为:脑挫裂伤73处,硬膜外血肿42个,硬膜下血肿22个;脑疝为颞叶钩回疝和(或)大脑镰下疝,60例病例共形成81个脑疝,其中颞叶钩回疝合计24个,大脑镰下疝合计57个;脑疝所致脑梗死60例,CT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形态分别呈斑片状与椭圆状,长径0.8~3.0 cm不等;梗死灶位置位于同侧丘脑13个,对侧丘脑和基底节42个,胼胝体7个,额叶12个,颞叶7个.结论 脑疝的占位效应是造成脑疝后脑梗死的直接原因,MSCT对脑疝以及脑疝后脑梗死的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脑外伤后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后及早手术是预防脑疝后脑梗死的首要措施.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进展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胎儿或婴儿在大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致患儿持续性运动与姿势发育异常、运动受限的综合征.活产儿CP发病率为2‰~3‰[1],其中痉挛型CP占70%~80%[2].痉挛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而导致.痉挛型CP损伤部位主要为皮层运动区及锥体系,典型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两上肢后伸,躯干前屈,髋、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等[3].局部肌肉痉挛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出现肌肉肌腱挛缩、骨骼畸形等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运动系统及姿势平衡发育受阻,又由于运动控制能力丧失,CP患儿较正常儿童行走时耗氧耗能更多,更易疲劳[4].
-
胶质瘤干细胞的放射抵抗性及机制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具有显著的侵袭性、化疗抗性和放射抵抗性,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单独或者联合治疗,但患者生存率仍然很低.近发现一类干细胞特性的胶质瘤细胞[CD133+胶质瘤细胞或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起始干细胞(GBM initiating stem cells,GISC)]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能力,并且是放疗后残存的主要细胞亚群,因此深入研究其放射抵抗性,对于揭示胶质瘤放射抵抗性的机制,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干细胞及其放射抵抗性相关的研究做一综述.
-
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青年人脑梗死重要的原因
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是青年人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青年成人脑卒中的20%~25% [1-2].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脑缺血症状或轻或重,病程长短不一,可自愈或留有终身残疾,所以充分认识并及早识别SICAD对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SICAD进行综述.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家族与肿瘤及垂体腺瘤的研究现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家族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肽类,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2种受体结合发挥整合、协调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行为学各方面对应激的反应.这种方式对肿瘤生长产生一种双重作用:它既能对表达其受体的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在体生长.因此,CRF家族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生物治疗靶点.CRF家族与垂体腺瘤联系密切,其家族成员在垂体腺瘤有表达,影响机体内分泌调节,可能有助于揭示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发生机制,并为研究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和作用条件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综合分析.
-
神经膜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神经膜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共培养,观察神经膜细胞是否能为神经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方法 神经膜细胞取自新生1d大鼠的坐骨神经,神经干细胞取自孕14~ 16 d大鼠胎鼠的前脑.神经干细胞用胎牛血清进行诱导分化.神经膜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分别用相应的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定.纯化后的神经膜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或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基础培养基中进行共培养实验.结果 神经膜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增殖十分活跃.免疫组化检测,神经膜细胞呈S-100抗原阳性.神经干细胞在含EGF的培养基中也增殖活跃,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球状,称克隆球.当培养液换成含10%胎牛血清(不含EGF)的培养基后,这些克隆球开始贴壁并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呈nestin抗原阳性,而分化细胞中,部分细胞呈neurofilament阳性,部分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实验组中,与神经膜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仍能存活并分化,而对照组中的克隆球逐渐分解坏死.结论 神经膜细胞在培养状态下能为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
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基础与改良
自从Schloffer于1907年首先采用经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以后[1],该手术入路不断改良发展,尤其近十余年以来随着显微器械的改进以及高清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逐步被"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所取代.同时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经鼻蝶入路在鞍区病变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疗效满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手术死亡率极低、垂体功能保存率高等优点[2],"经鼻蝶显微手术为功能保护性手术"已成为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的共识.
-
关注中枢性卒中后疼痛
卒中后疼痛非常常见,在急性和亚急性期发病率达14% ~43%,原因各异[1-2].其中,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与卒中病灶直接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eP),往往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或疼痛性质难以言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导致患者自杀[2-3].临床医师普遍对其认识和重视不足,患病率被严重低估.作为NeP的一种类型,CPSP的发病机制不清,其诊断和治疗也十分具有挑战性.因此,CPSP是一个非常值得基础和临床神经病学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
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
帕金森病除了表现为运动症状外,睡眠障碍也十分常见,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病因、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类型以及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肉毒毒素A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脑损伤后肌痉挛二例
病例1,男,57岁,因突发言语不清饮水呛咳伴四肢活动不灵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规律服药.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同时伴四肢活动不灵,右侧重,不能行走.症状渐加重至言语不能,吞咽受限.曾于当地医院给予鼻饲流质,输液等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稳定为进一步康复治疗转来我院.入院查体:血压142/9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2次/min,律规整,未闻及早搏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及痰鸣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精神不振,言语不能,高级智能检查不合作,右侧鼻唇沟稍浅,伸舌不能,右侧上下肢肌力0~1级,左侧上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
-
局部浸润麻醉下脊髓动静脉畸形切除一例
患者女,48岁.因"间断性右小腿疼痛伴麻木1周"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腰椎MRI平扫+强化检查示:T11~L2脊髓周围及蛛网膜下腔内多发点线状及曲线状流空血管影(图1);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见左侧第10肋间动脉向脊髓前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位于L1水平,通过脊髓静脉向椎旁静脉引流(图2).术前诊断为脊髓动静脉畸形(L1~L2).患者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拒绝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担心术后出现肢体活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对手术预期高.鉴于诊断明确,经过分析病变位置和血供特点,决定在局部麻醉强化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
提升编辑的人文素养提高编辑的学术眼光:2012年医学电子出版物编辑业务培训班纪要
2012年6月18至2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和《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协办的"2012年医学电子出版物编辑业务培训班"在五彩缤纷的羊城隆重举行.来自31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编辑,正在申办电子期刊的医疗机构及其他兄弟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的医学电子期刊编辑同行,共80余位学员与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们共聚广州,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会议中心共同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学习交流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