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中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2髋)的髋臼内陷症患者,男5例(6髋),女5例(6髋);年龄42.5~67.5(51.6±3.0)岁.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术后每年随访1次,置换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48(33.0±3.5)个月.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并发症发生.10例(12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上均获广泛性骨长入,均可达到骨性固定,无松动和再次内陷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45.8±7.5)°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0.0±6.5)°,其中屈曲增加至(89.0± 6.0)°,外展增加至(35.5±7.3)°,内旋增加至(31.8±6.6)°,外旋增加至(32.6±5.2)°.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5.7±7.5改善至末次随访91.5±8.5(t=144.832,P<0.05).结论:结合髋臼处理方法,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多合并严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患者中,可得到良好压配和保留更多骨质,术中需精细进行髋臼重建和软组织分层松解,术后中短期随访效果安全、满意.
-
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在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5年12月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应用第3代或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对CroweⅣ型DDH 行THA患者111例(137髋),单侧85例,双侧26例,年龄18~68(38.88±10.83)岁,随访时间12~96(41.16± 21.50)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X线片进行观察,并采用Harris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观察术后Harris评分的改善,陶瓷碎裂、异响以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56.54±15.67提高至术后88.30±6.86(P=0.017).未发现假体周围明显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发生.3髋分别因感染、股骨柄松动、下肢不等长翻修;3髋脱位.77例患者记录步态及髋关节活动度,其中69例患者髋关节屈曲可达120°以上.结论:在CroweⅣ型DDH行THA中应用陶瓷对陶瓷界面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
老年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衰的因素分析
目的: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老年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衰的研究,寻找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对其围手术心衰提出相应的临床建议.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43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发生心衰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77.2±12.5)岁;未发生心衰组118例,男54例,女64例,年龄(71.1±10.6)岁.调阅病例资料记录收集其受伤至手术时间、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意识障碍、术前肾功能、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围手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围手术期疼痛评分、术后血红蛋白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个因素,对结果有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心脏病病史、术前肾功能、围手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分别是为年龄[P=0.016,OR=2.789(1.208,6.439)],心脏病病史[P=0.011,OR=2.878(1.269,6.527)],术前肾功能[P=0.043,OR=2.410(1.027,5.654)],围手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P=0.022, OR=4.215(1.230,14.439)].结论:年龄、心脏病病史、术前肾功能、围手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为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衰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充分重视及评估这些危险因素的危害,并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胫骨平台外侧缘撕脱骨折的特点及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中胫骨平台外侧缘撕脱骨折的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运用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关节内损伤结合双锚钉内固定胫骨平台外侧缘撕脱骨折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41岁.20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包含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 1例同时合并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断裂,3例合并侧副韧带撕裂,2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内侧平台骨折和外侧平台骨折各1例).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在受伤后5~14 d进行手术,平均7 d.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40~125 min,平均85 min;出血量10~30 ml,平均15 ml.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2.0±4.2明显提高至术后1年的91.9± 1.4(t=-49.24,P<0.05).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阴性,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胫骨平台外侧缘撕脱骨折提示合并有膝关节静力稳定结构(关节韧带、关节囊、半月板等)的损伤,甚至关节内骨折.常规要行CT和MRI检查,建议行关节镜探查,防止漏诊,以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治疗,为膝关节功能大限度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
Ⅱ期翻修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57例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造成的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行Ⅱ期翻修患者,平均年龄(61.3± 11.9)岁.根据甲氧西林是否耐药分为甲氧西林敏感(MSCoN)组及甲氧西林耐药(MRCoN)组,其中MSCoN 组患者25例(9膝16髋,男12例,女13例),MRCoN组患者32例(11膝21髋,男14例,女18例);随访至少2年,比较两组炎症指标、窦道发生率和症状持续时间,以及Ⅱ期翻修治疗后再感染或持续感染率.结果:MSCoN组和MRCoN组分别经过(81.7±38.3)个月及(65.9±33.8)个月的随访,各治疗成功23例和27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既往有手术史患者比无手术史患者失败的可能性高4.04倍[OR=4.04,95%CI(0.62,26.5)].既往有窦道的患者比无窦道的患者失败的可能性高4.26倍[OR=4.26,95%CI(0.7,25.9)].结论:在治疗甲氧西林耐药与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假体周围感染方面,Ⅱ期翻修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假体周围感染并非Ⅱ期翻修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窦道及既往手术史可能是Ⅱ期翻修治疗失败的原因.
-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参数测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中重要的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行保守治疗的60岁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0~89岁,平均64.49岁;随访测量影像学参数以并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是在标准腕关节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桡骨高度、尺骨变异、尺偏角等;腕关节临床疗效通过Dienst评分标准来评价;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影像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所有桡骨远端骨折获得愈合.末次随访根据Dienst评价:优27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影像学参数指标中桡骨高、掌倾角以及尺骨变异和自测腕关节功能有明显相关性.当桡骨高>8.12 mm、掌倾角>-1.64°、尺骨变异<4.05 mm时,Dienst功能结果优良率较高.结论:桡骨高、掌倾角及尺骨变异等影像学参数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恢复有相关性,其中重要的参数为桡骨高度,提醒术者对于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时复位前后尤为注意该参数.
-
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 组)进行治疗的23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8~60(41.57± 8.29)岁;NISS评分18~40(27.70±5.44)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技术(ETC组)的27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5(38.33±9.99)岁;NISS评分20~43(31.07±6.46)分.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ICU复苏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DCO组患者存活2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后钉道感染).ETC组患者存活25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术后钉道感染,1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DCO组的术中输血量、ICU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与ET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骨折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小ICU恢复时间,减少术中输血量,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
MIPPO与ORIF治疗Neer Ⅱ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两种术式治疗NeerⅡ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分别采用MIPPO与ORIF手术治疗的NeerⅡ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46例患者,其中MIPPO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5~80(70.4±4.4)岁;ORIF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65~79(70.9±4.0)岁.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康复锻炼启动时间,术后3、6、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末次随访关节功能分级及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16.8±3.7)个月.Mippo组骨折愈合时间(13.0±0.8)周较ORIF组(13.8±1.4)周短,康复锻炼启动时间(3.0±0.9)d较ORIF组(6.8±1.3)d短,术中透视次数(19.2±3.7)次较ORIF组(12.1±3.4)次多.术后3、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81.3±3.9和86.6±5.4均高于ORIF组69.5±6.6和80.5±6.7.但两组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末次关节功能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PPO组有1例腋神经损伤,ORIF组有2例延迟愈合,两组各有1例复位丢失,均无感染、内固定断裂等.结论:MIPPO与ORIF均能治疗NeerⅡ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前者具有术后恢复更快、康复锻炼更早、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存在腋神经损伤、X线暴露多等缺点.
-
关节镜结合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关节镜结合MIPPO技术治疗19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男12例,女7例;年龄19~78岁,平均46.5岁;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受限等症状,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Rasmussen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无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膝关节肿痛及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关节自主活动范围90°~136°.Rasmussen功能总分27.00±2.49;优16例,良2例,可1例.结论:关节镜结合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同时处理半月板等膝关节内部结构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扩大损伤.
-
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治疗1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7~56岁,平均37.5岁.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束间缝合法修复跟腱,术后6周石膏制动,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时间9~17.5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疗效,术后6个月(93.3±3.5)分.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平均1.6个月,返回至原工作岗位时间平均4.7个月.所有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皮缘坏死病例,无跟腱再次断裂,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结论:利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跟腱吻合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跟腱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在急性跟腱断裂治疗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基于全基因表达谱的骨关节炎软骨下骨转录因子预测及分析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全基因表达谱进行转录因子预测及分析.方法:下载基因芯片实验数据(GSE30322),使用软件包limma packagein R(版本:3.3.1)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差异基因的标准以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倍数≥2为标准(P<0.05),进一步使用Cytoscape软件(版本:3.4.0)的iRegulon插件预测分析调控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因子,并分析预测的转录因子所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15个转录因子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FOXN4,NANOS1,E2F6,RAD21,MECOM,ETS1,MEF2A,POU2F3, BRCA1,GATA3,ZNF706,ZBTB33,SUZ12,DBP,SETDB1等.发现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12个转录因子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ARID3A,YY1,RDBP,ATF1,CRX,TAF1,XBP1,SOX3,E2F4,PGR,TIMM8A,HOXA2等.结论:预测分析的转录因子可能在骨关节炎软骨下骨致病机制调控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新的防治骨关节炎的靶点.
-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急性上颈脊髓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急性上颈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DA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别3月龄Wistar大鼠60只,雌性,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甲强龙组、补阳还五汤组(即中药组),每组15只.造模后第1天,甲强龙组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共24 h,首剂量30 mg/kg,之后剂量5.4 mg/kg·h,每4 h给药1次;中药组以中剂量补阳还五汤颗粒剂,配制成含颗粒剂2.00 g/ml的水溶液,每日3.5 g/kg灌胃,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倍;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2次,用药2周.治疗后第1、3、7、14天分别以BBB分级法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于术后1、7、14 d检测脊髓损伤节段PAF的表达.结果:治疗后第1天,模型组、甲强龙组和中药组BBB评分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评分结果,中药组与甲强龙组大鼠四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中药组与甲强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中药组与甲强龙组大鼠PAF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中药组与甲强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颈脊髓损伤后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可以改善SCI大鼠四肢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脊髓组织中PAF表达明显有关.
-
肩关节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合并肩袖巨大撕裂1例
患者,女,71岁,右肩疼痛、无力、活动受限1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疼痛,休息及活动时均疼痛,有夜间痛,伴无力、活动受限,抬肩痛,梳头、脱上衣困难,无背手困难.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右肩关节滑膜软骨瘤或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PVNS),待查.予以静脉注射药物(具体不详)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近1周来觉疼痛加重,来我院求治.入院查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6分,右肩关节无畸形,无发红,稍肿胀,皮温不高,大结节压痛阳性,Neer征阳性,外展抗阻阳性,前屈抗阻阳性,外旋抗阻阳性,倒罐头试验阳性,拥抱试验阳性,熊抱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度:前屈主动90°,被动110°;外展主动100°,被动120°;后伸主动30°,被动30°;0°外旋主动15°,被动30°;90°外旋主动60°,被动60°;90°内旋主动45°,被动45°.右肩关节MRI见图1a,1b,1c.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下胫腓联合是稳定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常合并踝关节和腓骨高位骨折,少数情况可单独发生.非稳定性损伤见于非单纯性及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需早期手术治疗.稳定性损伤见于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选择保守治疗.早期治疗和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比不治疗,延迟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及急慢性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可影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可选择螺钉固定和弹性固定.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但其螺钉是否拔除、置入位置等技术细节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其缺点是可限制下胫腓联合微动等.保留下胫腓联合微动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弹性固定可作为一种螺钉替代治疗方式,已经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临床疗效和是否需要加压固定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需要根据其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
髋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髋关节暂时性骨质疏松症(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TOH)被归类为骨髓水肿综合征的一种.TOH既往研究不少,对其发病机制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研究发现该病发病机制较复杂且不明确,本文从神经源性、骨坏死、血管功能异常、软骨下骨折、遗传、区域性加速现象等方面对TOH的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
-
正骨手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治疗技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正骨手法对118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进行复位,手法治疗后予以胶带或克氏针固定;男56例,女62例:年龄48~88岁,平均61岁;受伤至整复时间1~31 d,平均3 d;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Neer标准分类:Ⅱ型27例,Ⅲ型55例,Ⅳ型36例;肩关节盂下脱位85例,喙突下脱位33例;所有患者伴有明显的肩关节部位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所有患者经X线肩关节正侧位摄片确诊,并在臂丛麻醉下行正骨手法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固定方式鼓励患者行患肢康复锻炼,参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创伤性肩周炎2例,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5±4.5,其中优78例,良28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89.8%.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骨性愈合.结论:采用正骨手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手法巧,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
-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技术将改善股骨颈骨折治疗
股骨颈骨折在50 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生率约2%, 大约90%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50 岁以上人群, 骨质疏松已经成为股骨颈骨折的首要原因,骨科医生在关注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1].如何改善日趋严重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下的股骨颈骨折治疗, 是每一位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面临的挑战[2].
-
《中国骨伤》杂志2018年第2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
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8.5岁;左侧20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 d,平均3 d.按照Garden 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髋关节X线片,了解骨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情况,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0~50 min,术中出血量20~70 ml.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2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18例,良10例,中2例,差3例,其中疼痛(40.61±5.08)分,功能(38.94±6.78)分,畸形(3.88±0.69)分,运动范围(3.70±0.64)分,总分(87.12±11.98)分.30例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7.5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均为GardenⅣ型),1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GardenⅣ型),所有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再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等优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
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颈患者14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和空心钉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89例,男28例,女61例,平均年龄(84.10±3.10)岁;内固定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平均年龄(86.80±2.8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144例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骨折侧别、术前合并症、骨质疏松、AS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转ICU人数、围手术期死亡人数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内固定组较关节置换组年龄更大(t=5.311,P<0.05);关节置换组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高于内固定组(χ2=6.894,P=0.009<0.05);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人次上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患者,若骨折存在明显移位(GardenⅢ、Ⅳ型),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若骨折移位不明显(GardenⅠ、Ⅱ型)或患者合并较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手术耐受差,术后预期寿命不高,首选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
改良闭合复位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改良闭合正骨手法术中复位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3~61(44.58±10.32)岁.患者均有外伤史,患髋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短缩外旋畸形,X线片示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其中GardenⅢ型32例,Ⅳ型15例.入院后2~5 d行手术治疗,术中45°外展和伸直位极度内旋复位,3枚导针呈倒"品"字性结构排列.术后观察复位质量、骨折愈合、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等.结果:患者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20~50 ml,所有患者获得良好复位,术中透视12~25次,45例患者随访24~36个月,2例失访;骨折均得到骨性愈合,有3例出现部分股骨头坏死,均处于ARCO分期Ⅱ期.术后24个月,行Harris 髋关节评分:疼痛43.24±2.74,功能42.82±1.95,畸形活动3.72±0.45,活动范围2.77± 0.52,总分92.56±4.42;结果优39例,良4例,可2例;无断钉、感染、深静脉血栓、再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闭合正骨手法术中复位股骨颈骨折效果良好,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
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6年3月对采用闭合复位技术,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手术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例,女14例;年龄23~62(45.0±9.1)岁.骨折解剖位置分型:头下型8例,头颈型27例.按照Garden分型:Ⅱ型8例,Ⅲ型18例,Ⅳ型9例.所有患者为闭合性损伤,评价术中复位质量,术后随访观察症状缓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内翻畸形.根据Garden对线指数对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术中复位质量:Ⅰ级复位29例,Ⅰ级复位6例.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2.70±4.60,其中优26例,良8例,可1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等优点.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