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心内心外血流动力学观察
目的 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的心内心外血流,观察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2305名,其中1253名行妊娠早期超声检查.对其中单胎妊娠孕妇151名胎儿进行妊娠早期心内和心外血流的观察,常规观察妊娠11+0~14+6周胎儿大体形态,测量NT厚度和颈部软组织厚度.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心内及心外血流,分析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与143名正常妊娠11+0~ 14+6周胎儿的心内及心外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所有胎儿均在妊娠中期和新生儿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其他心外畸形.结果 NT增厚或软组织增厚者8例,其中1例在妊娠13周明确诊断为永存动脉干,后经引产后尸检证实;1例妊娠中期发现先天性肺囊腺瘤病变,引产后证实;1例妊娠中期发现胸腹水,选择终止妊娠;1例妊娠14周前选择终止妊娠;4例正常足月分娩,其中1例生后诊断肛门狭窄,其余新生儿正常.NT增厚不伴有心脏畸形胎儿,心内血流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仪5例表现为静脉导管血流静脉导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高峰血流速度/舒张期低血流速度值增高,其中包括中期检查异常胎儿和生后检查异常患儿.NT增厚伴有心脏结构异常胎儿的心内和心外血流均与正常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心脏畸形、其他结构异常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应用多普勒超声观察胎儿心内和心外血流可以有效判断胎儿心脏功能.当NT增厚胎儿的心内心外血流显示异常时,应高度怀疑伴有心脏结构异常;当出现心外血流波形异常或阻力增高,心内血流大致正常时,应结合临床染色体检查结果,密切注意预后.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时间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33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影响患者短期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可显著增加患者的近期死亡风险,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2.526、2.356、2.068和1.896,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Exp(β)为0.821]及早、中期抗病毒治疗[早期Exp(β)为0.526,中期Exp(β)为0.601]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抗病毒治疗时机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将MELD评分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是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较为科学的方法.
-
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为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319例,对普通肉汤增菌和双相血培养瓶两种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统计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1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眼外伤(230例,72.10%)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从手术中采集的眼内标本中培养出的细菌占43.57%(139/319),真菌占18.22%(49/269).2000-2002年间使用普通营养增菌肉汤培养细菌,阳性率为29.00% (29/100);2003-2010年间使用双相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率为50.23%(110/219).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8,P<0.01).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为81.82%;真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的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5、35.07、3.00和2.42 μg/ml.结论 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眼外伤,细菌是导致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采用双相血培养瓶可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高,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
-
微创小切口技术在膝关节内侧胫股间室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微创小切口技术方法治疗膝关节内侧胫股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对22例(25膝)内侧胫股间室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经关节镜探查后,采用微创小切口技术行sledge knee假体UKA手术,并与同期进行的19例(21膝)Gemini MKⅡ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组相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148±26)ml比(278±36) ml],手术时间更短[(68±12) min比(86±12)min],而且患膝关节屈曲达90°的康复进程更快[(3.1±1.8)d比(9.1±2.2)d],首次下床的时间更早[(2.1±1.0)d比(3.8±1.0)d,(P< 0.05)].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 ~ 3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及WOMAC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TKA治疗膝关节内侧胫股间室骨关节炎相比,关节镜技术与小切口UKA相结合的疗法组织创伤更小,关节功能康复更快;二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
术中磁共振及神经导航在脑深部微小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术中磁共振(iMRI)及神经导航辅助切除脑深部微小病变的效果.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从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应用(iMRI)及神经导航系统切除脑深部微小病变(病灶与皮层距离≥2 cm,病灶大直径≤30 mm)切除术42例,当术中难以找到病变时中止手术,放置骨蜡进行参照,进行(iMRI),采用更新的术中影像进行导航,指导手术进一步切除病变.结果 42例病变均成功找到病灶,40例进行影像学意义上的全切,2例因病变过于靠近重要功能区行次全切,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3例患者出现低于术前的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2例恢复至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 iMRl)能及时采用新的影像发现残余病灶和纠正脑移位,神经导航定位精确度高,二者结合切除颅内深部微小病变效果佳.
-
不同应力对坏死股骨头自身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应力刺激下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自身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健康比格犬24只,通过液氮冷冻法制成犬股骨头坏死,并对坏死股骨头施以不同的应力,根据承受应力环境不同分为低高及中应力组(B、C、D组).对照组(A组)股骨头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4、8周处死实验犬,取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HE染色提示:D组关节软骨、骨小梁的结构和形态较B、C组改善;免疫组化提示:D组股骨头内VEGF蛋白面积积光度在术后第4、8周显著高于其他各组;RT-PCR检测示:D组股骨头VEGF mRNA的表达率在术后第4、8周高于其他各组,第8周高于第4周(均P<0.05).结论适当的应力刺激能有效促进犬股骨头骨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进而有助于促进血管的新生和软骨下骨的重建,可能有利于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
Aβ阻断肽适配子TRX1-ABAD-DP-TRX2融合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 将Aβ阻断肽(ABAD-DP) cDNA插入人硫氧化还原蛋白(hTRX)的活化位点,克隆融合基因TRX1-ABAD-DP-TRX2 (T-A-T) cDNA,为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PCR获得目的片段TRX1、TRX2、ABAD-DP,进一步将上述3目的片段按既定顺序插入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pSSHG-CMV的多克隆位点,从而获得融合基因TRX1 -ABAD-DP-TRX2.经PEI介导Hela细胞包装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T-A-T.感染NIH-3T3细胞,通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与Aβ42的定位.结果 酶切后得到TRX1 -ABAD-DP-TRX2融合基因片段的大小约为435 bp,与理论值一致.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到融合基因的表达,且共定位组T-A-T和Aβ42均位于NIH-3T3细胞胞质内.结论 成功克隆及表达了Aβ阻断肽适配子TRX1-ABAD-DP-TRX2融合基因,为进一步将阻断肽用于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基础.
-
膜攻击复合物C5b-9的研究现状
C5b-9也称膜攻击复合物,是补体系统经经典、旁路和凝集素三条途径激活后形成的共同末端效应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沉积于细胞表面的C5b-9能刺激多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改变,包括产生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并诱导膜蛋白表达等,C5b-9的这种细胞刺激效应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进展中发挥作用,尤其是亚溶解型C5b-9,在炎症、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具有致病等多重作用.
-
电离辐射导致大脑认知功能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近期公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头颈部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超过80万例[1].尽管目前典型的放射性脑坏死已较少发生,但是放化疗后出现的认知功能损害却依然常见[2].新研究认为,曾经公认的在常规分割条件下大脑放射耐受量为60 Gy过于保守,大脑照射5年后发生放射性脑坏死的概率≤5%( TD5/5)耐受量应该是72Gy;但在更低剂量下就可能产生没有放射性脑坏死的认知损害[3].电离辐射引起的认知损害常表现为海马依赖的认知功能下降[4],而非海马依赖性的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5].
-
行动起来,积极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
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民健康,妨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8年统计[1],全球每年5700万死亡患者中大约3600万人死于NCD,占全部死亡的60%以上,这些死亡的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当前这些发展中国家显然对NCD的挑战认识不足.
-
米非司酮对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G、E和F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EVCT)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E和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常妊娠6~9周的人绒毛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体外培养和纯化获得EVCT,采用RT-PCR方法检测孕酮、孕酮+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的EVCT表达HLA-G、HLA-E、HLA-F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添加0.1 ng/L孕酮的EVCT其HLA-G、HLA-E、HLA-F mRNA水平明显增加,相对于无水乙醇组,分别增加3.3、1.3和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种作用被共培养的相应浓度的米非司酮完全抑制.结论 米非司酮可在转录水平抑制孕酮诱导的滋养层细胞HLA-Ⅰb类基因(包括HLA-G、HLA-E、HLA-F)表达的上调.
-
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与早期流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绒毛和蜕膜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CXCL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正常T细胞活化后表达和分泌的调节蛋白(RANTES)与早期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至2009年收治的26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30例药物流产患者(药物流产组)和30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3种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结果 早孕绒毛、蜕膜组织中均有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CXCL12-mRNA的相对表达量自然流产和药物流产组绒毛(0.46±0.15,0.59±0.22)、蜕膜组织(0.35±0.13,0.42±0.17)均较对照组(1.79±0.82,0.81±0.21)显著降低(P<0.01),CCL2、RANTES-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于早孕母胎界面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绒毛、蜕膜组织CXCL12-mRNA低表达,CCL2、RANTES-mRNA高表达与早期流产的发生机制有关.
-
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用药方案的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象为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流产后妇女,通过B超及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明确诊断为残留的对象,共101例,随机分为4组.按每日服用米非司酮计量不同分3组(3组计量分别是200 mg 7 d,100 mg 14 d,50 mg 28 d),另设对照组(服头孢呋辛酯),通过临床观察,B超及血β-HCG监测,比较4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米非司酮治疗组有效率61.60%(45/7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21.40%(6/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2周后血β-HCG和B超结果,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剂量组治疗效果为明显;用药4周后米非司酮治疗3组间血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宫内残留组织物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短时间大剂量组缩小为明显.4组的阴道流血停止时间、转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在治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有效,而且短时间大剂量的给药方式更有效.
-
超声X线联合与CT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超声X线联合检查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在诊断宫内节育器(IUD)异位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成本-效果比(C/E)分析,为选择适宜的IUD异位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纳入70例研究对象,根据超声X线联合和CT分别得到初步诊断,以取出IUD手术作为评价宫内节育器异位的诊断金标准,比较以上两种诊断方法在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指数、符合率等的差别,以及C/E的差别.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 后纳入65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超声X线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8.9%,诊断指数为171.0%,符合率为83.1%,C/E为137.3.CT检查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55.6%,诊断指数为152.0%,符合率为90.8%,C/E为170.7.结论 超声X线联合诊断在特异度、诊断指数,以及C/E等方面均优于CT诊断,因此其宜于作为临床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的首选,尤其可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推广使用.
-
早早孕吸宫止孕1040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早孕吸宫止孕术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3至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的10 404例早早孕吸宫术作回顾性分析,取同期9434例普通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组,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吸宫不全的发生率、受术者疼痛反应程度及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术后随访月经改变及发生宫腔粘连的情况.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已育妇女比例及首次妊娠人工流产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早早孕吸宫术出血量(4.9±3.2)ml,手术时间(90±12)s,均少于普通人流组[(9.5±6.3)ml,(121 +22)s],均P<0.05.术中疼痛的程度及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月经改变及宫腔粘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人流组(均P<0.05),而吸宫不全的发生率(0.44%)高于普通人流组(0.21%,P<0.05).结论 早早孕吸宫术具有出血少的优点,且因不需扩张宫颈、手术时间短,受术者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但不全流产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