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严重腹腔感染大鼠组织Toll样受体2/4基因表达及其调节机制
目的:研究腹腔感染后主要脏器Toll样受体(TLR)2/4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组织分布特点,并对其诱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造成严重脓毒症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CLP组(60只)及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治疗组(20只).分别检测肝、肺、肾、小肠组织TLR2/4 mRNA表达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CLP后2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中TLR2/4 mRNA表达开始增高,伤后6~12 h各组织TLR2/4 mRNA表达迅速达峰值.TLR4 mRNA表达于伤后24~48 h开始下降,CLP后 72 h趋于伤前范围甚至阴性,而TLR2 mRNA表达则持续增高至72 h.早期给予BPI治疗后,动物12~24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TLR2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CLP后12 h各组织TLR4 mRNA表达亦不同程度下调(P<0.05或P<0.01).BPI治疗组伤后12 h血浆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恢复至伤前正常范围,但伤后24 h血浆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严重腹腔感染可迅速上调体内多器官TLR2/4的基因表达,诱导促炎细胞因子产生,TLRs表达与内毒素的直接刺激作用密切相关.
-
APACHEⅡ评分在ICU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系统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铜绿假单胞菌(PA)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疾病的危重程度、感染治疗效果、入住ICU时间和预后.方法:对比观察入住ICU并且合并下呼吸道PA感染的122例患者,按Knaus法进行APACHEⅡ评分,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共死亡29例,APACHEⅡ分值为(18.78±7.13)分;未死亡者93例,APACHEⅡ分值为(11.70±5.79)分,两者差异显著(t=5.43,P<0.01).合并感染者较非合并感染者APACHEⅡ评分高[(14.76±6.89)分比(10.08±6.14)分,P<0.01],预后差(27.91%比13.89%,P<0.01);重症肺炎患者较非重症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高[(15.57±6.97)分比(11.81±6.03)分,P<0.01],预后差(39.22%比12.68%,P<0.01).随APACHEⅡ分值的升高,患者的重症肺炎例数增多,感染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升高;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均与APACHEⅡ分值呈显著正相关,APACHEⅡ分值以5分阶增加时,实际和预计病死率亦增加,预测死亡概率的敏感性和阳性率分别为100.00%和86.72%.结论:在PA下呼吸道感染的ICU患者中,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预测患者的感染严重性、治疗效果和预后.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和晚期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目的: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和晚期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期中性粒细胞(PMN)基因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4例SIRS患者早期和晚期外周血PMN的RNA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在8 464条基因中发现差异表达基因84条,其中19条上调,65条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细胞受体基因(31%)、免疫相关基因(27%)、代谢相关基因(20%)以及DNA结合与转录的各种因子基因(18%)等.结论:MODS期PMN基因的差异表达提示PMN处于功能障碍状态,即参加先天免疫反应的能力减弱而自身组织损伤增强,这可能预示患者预后差.
-
烧伤脓毒症早期膈肌内泛素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时大鼠膈肌内蛋白降解信号分子--泛素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后,立即腹腔注射内毒素(6 mg/kg)制成烧伤脓毒症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脓毒症2 h和6 h组,另设对照组,每组9只.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大鼠膈肌内泛素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膈肌内泛素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烧伤脓毒症大鼠伤后2和6 h膈肌内泛素mRNA 2.4 kb条带和1.2 kb条带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强,且呈持续升高现象,其中2.4 kb条带的表达增强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烧伤脓毒症大鼠伤后2和6 h膈肌内泛素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也显著增强,以伤后6 h增强更明显.结论:烧伤脓毒症早期膈肌内泛素基因和蛋白表达即显著增强,且呈持续升高现象,提示膈肌内泛素系统活性上调,蛋白降解增强,这对进一步从肌组织蛋白代谢角度研究烧伤脓毒症时膈肌功能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
-
院内G-菌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研究院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G-)菌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特点,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1998年开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选82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后SIRS患者,按发病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进行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大黄制剂口服并使用引发内毒素少的敏感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中G-菌感染后SIRS患者在不同治疗后SIRS的病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SIRS的病程分别为(6.2±1.3)d和(7.4±1.2)d,u=3.9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32.3%,χ2=4.2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8.6%和29.0%,χ2=5.05,P<0.05.结论:大黄制剂联合释放内毒素少的敏感抗生素对院内下呼吸道G-菌感染后SIRS的治疗较常规治疗病程缩短,可使MODS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均降低.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方案及受体机制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皮质醇的变化,提出ARDS患者糖皮质激素(GC)的合理使用方案及其受体机制.方法:研究综合性ICU内ARDS患者,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测定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GR特异结合位点,并结合临床监测指标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型,提出的GC使用方案在临床反复得到验证.结果:根据ARDS患者的GR及内源性GC(皮质醇)水平使用GC是合理的.结论:个体化的GC使用方案有利于提高ARDS的救治成功率.
-
糖皮质激素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3年2月所有因SCAP致ARDS入住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氧合指数(PaO2/FiO2)、肺内分流(Qs/Qt)、肺部感染严重程度、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ICU停留时间、肺炎吸收指数、氧合改善率、病死率及直接死亡原因等,评价应用GC对缺氧与休克纠正和预后的影响.结果:24例患者中,未接受GC治疗7例,痊愈5例(71.4%),死亡2例(28.6%),直接死亡原因分别为ARDS(拒绝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接受GC治疗17例,仅痊愈5例(29.4%),死亡12例(70.6%),主要死亡原因为MODS(6例,75.0%),少数为ARDS与休克(各1例,12.5%).痊愈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等临床参数与死亡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除PaO2/FiO2和Qs/Qt改善、休克纠正明显外,肺部感染有效率高(P<0.001).结论:GC能协助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纠正SCAP等肺内性ARDS的顽固性缺氧和休克,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
-
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绵羊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绵羊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LPS)复制绵羊感染性休克模型,当收缩压下降至低于90.0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较LPS注射前降低39.75 mm Hg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及肠黏膜pH(pHi)的基础值.20只绵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调整药物剂量,使平均动脉压升高到90.00 mm Hg,观察药物使用前(基础值)及用药后1、2、3、4 h的血流动力学和内脏灌注指标pHi.结果:在LPS注射前和基础状态,多巴胺组与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组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肠道pHi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与基础值相比,两组动物在用药后血压、心脏指数及氧输送明显升高.多巴胺组用药4 h动脉乳酸浓度及pHi水平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改变;但动脉pH值基础水平为7.40±0.05,多巴胺应用1 h后显著降低至7.26±0.06 ( P<0.05 ).应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后3和4 h,动脉乳酸浓度分别为 (2.3±1.1) mmol/L和(2.1±1.1)mmol/L,均显著低于基础水平(4.0±1.8)mmol/L(P<0.05).应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前动物pHi为7.19±0.04,用药后3 h,pHi 明显升高到7.36±0.07 (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能改善感染性休克绵羊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灌注上,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优于多巴胺.
-
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的影响
目的:利用生化指标和形态学方法研究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脏的影响与机制.方法: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成大鼠的脓毒性休克模型.采用多巴酚丁胺 (DB)、去甲肾上腺素(NE)及两者小剂量联合应用以纠正血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LP对照组、CLP+DB组、CLP+NE组、CLP+DB+NE组,每组各8只大鼠.心肌损害程度应用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浓度来表达,用光镜与电镜检查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脓毒性休克大鼠cTnI升高 (P<0.05),儿茶酚胺类药物浓度不影响cTnI的水平; 但CK总量水平在儿茶酚胺治疗组升高(P均<0.05);心肌组织形态学检查与cTnI的结果相符合.结论:脓毒性休克心肌损害由缺血引起,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加重心肌损害.
-
SARS流行期发热患者的诊治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发热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SARS及发热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将2003年3月15日-5月10日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接诊的4 060例发热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评价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4 060例发热患者中,被收入隔离病房者275例,145例确诊为SARS(占3.57%),29例为疑似病例,排除诊断101例.诊断非SARS性肺感染93例,并诊断流行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流行性出血热3例.结论:SARS高发期发热患者中约90%的病因为流行性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非SARS性肺感染及发热相关传染病占有一定比例.应提高发热的鉴别诊断意识和水平,白细胞升高不是排除SARS的诊断依据,X线胸片异常可不与发热同时出现,必须进行胸片复查.
-
63例SARS危重患者救治分析
探讨2003年4-6月京津两地部分医院收治的63例危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情影响因素.
-
小儿多器官衰竭的评估及临床分析
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是儿科危重患儿救治过程中常见而复杂的病症,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为提高对MOF的认识,我们应用<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对我院2000年5月-2002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02例MOF患儿进行评估,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
急腹症手术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探讨
急诊外科患者由于机体代偿性抗炎反应能力降低致代谢功能紊乱,极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部分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衰竭(MOF).为探讨急诊外科患者SIR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对我院急诊外科1996年6月-2002年7月93例危重症手术患者作一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
Goodwin和John早在40多年前就发现了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证明它是一类典型的非组蛋白(nonhistone chromatin protein,NHCP).NHCP及其他众多核内蛋白质通过与DNA的相互作用,参与了细胞核内诸如转录、复制、重组等复杂有序的功能过程.HMG在细胞核内含量非常丰富并具有广泛功能;细胞核外及血清中也存在一定量的HMGB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核外HMGB1可能具有"晚期"炎症介质的作用,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3].在本文中拟重点介绍有关HMGB1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途径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每年因此而造成225 000人死亡.虽然医疗技术水平飞速发展,但过去的几十年中脓毒症发病率未见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革兰阴性(G-)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者内毒素(endotoxin)是诱发脓毒症及MODS的主要致病因子.对于LPS及其相应的受体、细胞内信号通路、炎性因子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也是现代危重病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1].现就目前对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s)通路调控机制及其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腹腔间隙综合征是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引发多器官损害的继发因素
-
促凋亡因子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关键词: 促凋亡因子 -
耐药菌感染与危重病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吗
-
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续二)
11.8 糖-胰岛素-钾有限的试验证据说明,常规给予的葡萄糖加钾可对缺血心肌的代谢产生有利影响,从而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对1 928例资料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院内病死率降低28%(95%可信区间为10%~43%),且每1 000例救治患者中获救的人数为49%(95%可信区间为14%~83%).至于这项成本不高的治疗措施能否得到常规应用,还有赖于正在进行的一项大型病死率试验的结果.
-
关于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的思考
面对各种灾难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特别"9*11"恐怖事件和今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后,众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认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有医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本文中试图阐述我国实施灾难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同时就建立我国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
ICU内用于SARS近距离操作的某些实用防护方法
由于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药物与治疗手段的缺乏,又由于约20%的SARS患者需入住ICU,其中大部分需用呼吸机[1-3],因而ICU医护人员安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我们总结了国内外抗SARS感染的实用措施,用图加以描述,希望能对今后医院防治有所帮助.
-
CCCM是《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英文刊名的词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1 | 02 |
1990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