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 중화현대호리잡지
- 主管单位: 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82/R
- 国内刊号: 何成伟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心血管病房住院患者治疗性沟通状况的质性研究
目的:探讨护士进行治疗性沟通的现况并探讨患者对沟通需求,帮助护理管理者制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沟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的方法,以半结构的访谈问卷对16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深入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住院患者对治疗性沟通的情况归纳为4个主题:目前患者感觉护士治疗性沟通缺乏主动性;沟通内容感觉简单,缺乏针对性;在采血、输液、发药时及化验结果汇报和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沟通内容的需求较强烈;对沟通形式存在多样化的需求。结论心血管病房住院患者需要有治疗性沟通,护士应主动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应进一步的细化,构建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治疗性沟通程序可以满足患者住院期间对治疗性沟通的需求。
-
健康教育路径在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阳性风湿免疫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 TSPOT)阳性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TSPOT阳性的风湿免疫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药物不良反应认知程度、出院后遵医嘱行为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4个方面。结果观察组患者对风湿免疫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潜伏期结核感染知识掌握程度、对药物不良反应认知度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6,47.53,10.73,20.06;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规范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94,14.50;P<0.01);但出院后规范服用抗结核药物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0,10.73;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能提高TSPOT阳性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出院后患者遵医嘱行为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
上肢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采用自制疼痛评估表( NRS)记录并分析上肢骨折患者的疼痛影响因素与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64例上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 PCIA)联合静脉滴注氟比洛酚酯镇痛。对影响患者疼痛程度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于伤后24 h、48 h记录患者疼痛NRS评分的大值,同时计算并比较术后24 h、48 h、72 h静息状态时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受伤时间、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女)、年龄(≤60岁)、骨折部位(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分型(C型)是上肢骨折后重度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伤后24 h、48 h时不同部位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远端骨折、尺/桡骨骨折)疼痛程度NRS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81.756,84.288;P<0.05);不同部位的骨折在伤后24 h疼痛程度NRS评分均高于伤后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20,5.703,5.888;P<0.05)。术后24 h、48 h、72 h在疼痛干预下,术后24 h女性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较男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7,P<0.05)。术后72 h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情况为:非常满意92例,较满意59例,不满意13例。结论上肢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因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分型而异,医务人员应对骨折患者予以合理的疼痛管理,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达唑仑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镇静,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起效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比较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23±8)s,(22±6)min,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8±9)s,(58±1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2,5.67;P<0.05)。试验组患者镇静后心率(74±11)次/min,呼吸(15±3)次/min,较对照组出现减慢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4.17;P<0.05)。结论丙泊酚镇静效果好,起效快,但对心率影响较大。
-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2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间收治的8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一般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的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管道护理等,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情况以及护理后情绪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病死率为4.76%(2/42),对照组为11.90%(5/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5.24%(40/42),对照组为80.95%(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抑郁、焦虑发生的频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情绪稳定情况和疼痛忍受程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痛苦,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医患关系。
-
极低出生体重儿经 PICC 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进行暂停PICC输液、沿静脉走形予透明贴贴敷、抬高患侧肢体及胸壁等护理干预。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包括:置管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导管异位。经积极护理,平均于出现胸壁肿胀后2 d肿胀消退,继续PICC输液治疗,8例未再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余3例再次出现胸壁肿胀,其中1例因已达全肠营养,给予按期拔管,另2例因肿胀范围较大,提前拔除导管。结论合理选择穿刺血管,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巧,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避免或减少PICC持续输液致胸壁肿胀的发生。
-
体位训练联合纳米穴位敷贴在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术前体位适应性训练联合术后纳米穴位贴减轻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体位适应性训练,术后不给予纳米穴位贴,观察组术前给予体位适应性训练并于术后给予穴位纳米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头疼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53.33%;观察组恶心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23.33%;观察组呕吐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73,5.07,5.18;P<0.05)。结论术前体位训练配合术后穴位纳米贴对减轻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
我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溶媒选择推荐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静脉配制溶媒选择合理性与安全性问题。方法通过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库,对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及溶媒选择进行分析汇总。结果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有134个,其中静脉滴注品种有62个,说明书中溶媒选择推荐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品种有6个,推荐5%葡萄糖溶液(5%GS)品种有13个,推荐10%葡萄糖溶液(10%GS)品种有6个,推荐生理盐水或5%GS品种有12个,推荐生理盐水或10%GS品种有2个,推荐5%GS或10%GS品种有7个,推荐生理盐水或5%GS或10%GS品种有4个,推荐直接静脉滴注品种有6个,推荐不规范品种有6个。结论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规范性有待提高,临床静脉配制应注意溶媒选择问题,对于特殊要求品种应特殊对待。
-
18例儿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患儿骨桥切除术后的康复锻炼
目的:探讨18例儿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患儿行骨桥切除术后,护士根据病情制订康复计划,给予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2008—2013年收治的肘关节骨化性肌炎行骨桥切除的18例患儿,给予术后早期、系统的功能锻炼,观察患儿出院前肘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18例患儿通过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出院时16例患儿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家长满意;2例患儿未能持续有效的实施康复计划,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骨化性肌炎患儿骨桥切除术后给予早期、系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且对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自编趣味心电图掌中宝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心电图是内科学的基础,也是循环内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内容抽象、复杂,加之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护生普遍反映难学,以致进入临床后产生“脱节”现象,无法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笔者在临床带教中发现在传授心电图理论知识同时配合各种科学有趣的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巩固现有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护生的心电图综合应用能力。为此,笔者联合本科专科护士及护士长,自编趣味心电图掌中宝,使护生人手一本,放于工作服口袋中,方便学习、加强记忆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趣味”心电图表现在一改以往刻板、深奥的医学术语,主要运用通俗、形象及方便记忆的方法来教学,主要包括口诀法、联想比喻、趣味记忆、画图与列表归纳等。
关键词: -
儿神经科便携式惊厥急救箱的设计
小儿惊厥属儿科危重症之一,常用的急救镇静药有地西泮注射液、苯巴比妥钠粉针及10%水合氯醛,其中地西泮注射液、苯巴比妥钠粉针属于二类精神药品,按麻醉药品“四专”管理要求存放于病区治疗室加锁保管,10%水合氯醛混悬液为我院制剂室自制,需在2~8℃的环境保存,故存放于治疗室冰箱内,病区抢救车内实际并无此3种药品。小儿惊厥具有突发性,当患儿突发惊厥时抢救人员需分工推抢救车、取抢救药品,既浪费时间及人力,又显得抢救忙乱,如果发生在值班人员较少的夜间则易贻误抢救时机,并引起家属的恐慌。因此,我科整理惊厥常用的急救物品及药品设计一款适合儿神经科的便携式惊厥急救箱应用于临床,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高热患者降温帽的设计与应用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高热期间患儿的代谢率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改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若高热持续过久,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威胁生命。头颅降温可以有效降低脑组织氧耗,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因此,出现高热症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传统的橡胶冰袋硬度高、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固定性差、操作较复杂,不易为患儿所接受。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满足患儿需求,取得更好的降温效果,我科设计了一种新型物理降温帽,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双腔冠脉介入导引针的设计与应用
导引针是冠脉介入术中必用的器材,普通的导引针为单腔,一次只能送入1根导引钢丝,但对于冠脉开口病变、分叉病变等需要双导丝保护分支血管,而且对于扭曲病变、严重狭窄病变、闭塞病变等,支架常无法通过病变,需要双导丝做滑道使支架通过病变。对于术中需要用双导丝时,单腔导引针需要在两根导丝间来回调换,操作不方便,耽误时间。为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特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实用新型双腔冠脉介入导引针,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气管切开术是在紧急危重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常用急救方法,由于其具有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使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危重患者中应用广泛。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目前,气管切开患者常用棉质扁带固定气管切开导管,但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颈部棉质扁带容易被呼吸道分泌物或汗液污染,潮湿的绳带易腌渍颈部皮肤致使局部发红破溃;(2)潮湿和污染的棉质扁带的频繁更换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存在气管切开套管脱出和移位的风险;(3)棉质扁带长时间使用易卷曲变细,容易勒伤颈部皮肤。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科自2012年9月起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临床经57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便携式电子秤在小儿腹膜透析中的应用
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利用人体腹膜作为半透膜,以腹腔作为交换空间,通过弥散和对流作用,清除体内过多水分、代谢产物和毒素,到达血液净化、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技术。普通透析液为2000 ml/袋,在婴幼儿腹透和不能耐受整袋透析液的患者,难以准确计算透析液输入量和超滤量。如果使用小包装分流透析液需频繁更换管路,增加感染机会,增加护理工作量。在为婴幼儿、不能耐受整袋透析液的患者进行PD时,我科为了准确计算透析液输入量和超滤量,操作时使用便携式电子秤(广州市威衡电子有限公司),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注射用氟氯西林钠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药品也在不断更新,很多药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注射用氟氯西林钠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二者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胰岛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对胰岛素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本研究通过从医生和患者两个角度来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
-
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早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新生儿低血糖( Neonatal Hypoglycemia)是新生儿疾病中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率为3%~11%,其中存在高危因素的发生率高达25%~35%[1]。有国外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5%,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5%~25%[2]。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中无症状表现者高,占34.33%[3],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持续严重(>30 min)的低血糖将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引起永久性智力障碍、脑瘫、重者可发生猝死[1]。目前部分学者提出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低血糖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定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妇产前禁食、产后麻醉因素、产后泌乳量不足以及产妇和婴儿自身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较顺产儿发生率高[4]。 WHO建议剖宫产比例控制在15%以下[5],而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社会因素是首要因素)我国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22%,90年代达40%,21世纪剖宫产率高达50%~80%[6]。 Arya等[7]提出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是避免不可逆脑损伤重要的治疗措施。其中很多学者在护理方面对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提出相关预防措施,现将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紧急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
痴呆症患者非药物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痴呆症非药物干预研究现况的研究,分析各类非药物干预对痴呆症老人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作为对痴呆症老人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法,部分非药物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提高认知功能。使用根据患者个人特质的个性化非药物干预方法护理痴呆症老人,能有效提高痴呆症老人生活质量。
-
伤口床准备理论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溃疡因神经血管病,处理难度大,截肢致残率高,其治疗方法也已成为医学难题。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已经从仅评估伤口状况发展到深层理解妨碍伤口愈合的分子学、细胞学层面上。针对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的修复过程,医护人员必须要识别影响伤口愈合的障碍以及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去除这些因素,从而为伤口创造佳的愈合条件。伤口床准备理论作为伤口管理方案可以加快伤口内源性愈合速度并加强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本文针对糖尿病足溃疡伤口床准备理论的概念、内涵、分类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专家库启动仪式于2014年8月8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沈黎社长和沈宁总编辑及100余名编委和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关键词: -
性健康教育对护理学院女大学生性认知的影响
目的:探讨性健康教育对护理学院女大学生性认知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2级117名护理学院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从自我护理、性传播疾病和妇科疾病3个维度对其性认知现状进行评估,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根据性认知测评值将112名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并进一步接受宣传册教育、视频教育、讲座教育3种性健康教育干预,比较性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性认知得分及低、中、高三组大学生干预前后性认知分值以及不同性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性认知得分。结果性健康教育后,大学生性认知总分(75.01±6.84)分,自我护理(26.20±3.57)分,性传播疾病(18.15±3.45)分,妇科疾病(30.66±4.50)分,分别优于干预前的(62.73±8.20),(20.25±3.75),(16.13±6.27),(26.19±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8,12.09,3.15,7.80;P<0.05);分组教学中低分组性健康教育效果较高、中分组显著,高分组性认知总分提升低于中、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8,P<0.05)。不同性健康教育方式之间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 P>0.05)。结论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护理学院女大学生性认知的重要途径,护理学院采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性健康教育能改善女大学生的性认知。
-
医院社区联合式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联合式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选定的4个社区随机整群分为两个对照组社区和两个研究组社区,首先对4个社区的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然后对筛查出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干预。共确定121人,研究组57人,对照组64人。对照组给予每3个月一次的社区医护人员随访,研究组给予医院社区联合式干预,包括每3个月一次的社区医护人员随访、医院医护人员健康讲座、现场咨询与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时间均为12个月。干预前后收集两组血糖、体质量指数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失访1人,共120人完成研究。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分别为(5.70±0.66)mmol/L,(7.29±1.85)mmol/L,(6.26±0.45)%,(26.00±3.11)kg/m2,对照组分别为(6.21±0.99)mmol/L,(8.18±2.26)mmol/L,(6.55±0.74)%,(27.20±3.1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148,2.271,2.379,2.070;P<0.05)。两组健康信念问卷得分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健康信念得分为(127.63±11.64),高于对照组的(121.76±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4,P<0.05)。干预1年后,研究组有53.57%糖代谢恢复正常,对照组31.25%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60,P<0.05)。结论医院社区联合式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异常的糖代谢状态,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
国内首例经肱动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患者的护理
患者男,88岁,于2012年11月21日主因“间断胸闷、憋气3 d,加重15 h”于急诊就诊。入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Ⅱ级。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已超过12 h,且入院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故未行急诊PCI,采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抗心肌缺血等药物治疗。入院第7天,患者经右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髂动脉已近腹主动脉完全闭塞;改经右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成功,示左主干及三支病变,建议择期行CABG术。患者高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CABG术风险极大,且家属拒绝手术。鉴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且无法经股动脉途径行IABP,患者主治医生经左侧肱动脉途径置入7Fr IABP,后择期行PCI治疗。
-
护理本科实习生对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的认知与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实习生对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的认知与需求,为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对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的认知及需求问卷,对广州地区三级甲等医院刚完成手术室护理实习的6所高校160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54名(33.75%)表示学校手术室护理理论教学的内容安排能满足手术室护理实习需求;121名(75.63%)表示需要在今后的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需求高的项目为“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技术”,占80.00%;61名(38.13%)表示学校手术室护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能满足手术室护理实习需求;143名(89.38%)表示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需求高的项目为“手术人员的准备(外科刷手、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占91.88%。结论从护理本科实习生的角度分析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仍存在一定不足,护理教育者在进行学校手术室护理教学改革时,应不断强化基础,与临床实际相贴近,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
信息系统在急诊检伤分诊中的应用
本文从分析使用者需求、系统功能设置到系统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急诊检伤分诊信息系统在临床的实现与应用。通过急诊检伤分诊系统的电子信息化,为急诊品质管理、人力资源配备、现场患者资料的收集和查询等,提供了客观可靠的数据信息,且便于保存,并能随时提取到相关数据信息;优化了现场的管理,减少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
基于护生临床职业能力提升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中国目前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探索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对护生临床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在护理伦理学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以临床实际问题为背景的PBL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渗透教育和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延伸教育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丰富考评办法,以达到在护理伦理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护生临床职业能力的目的。
-
两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风险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两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风险控制中的效果,以期减少护患矛盾,提升医院形象。方法2013年1—12月儿科门急诊实施先分诊再挂号再分诊的两次预检分诊模式,与传统分诊模式下错误分诊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纠纷发生率、就诊等候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等方面做比较。结果两次分诊模式下错误分诊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纠纷发生率、就诊等候时间方面与传统分诊模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分诊模式下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6.7%,高于传统分诊模式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21,P<0.05)。结论在儿科门急诊实施两次预检分诊能降低分诊错误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家属不满意率、纠纷率,缩短就诊等候时间,有效保障患儿正确及时安全就诊,危重症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
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模式在儿童医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模式提升儿童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应用于儿童医院服务质量管理,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某三甲医院患者,调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实施前、实施1年后、实施2年后的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分析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持续服务改进模式实施1,2年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的满意度评分为(3.92±0.28),(4.12±0.24)分,均高于实施前(3.61±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63,P<0.05);患者满意度情况除诊疗费用满意度外,患者满意度其他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模式,能发现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采取改进措施,有效提升儿童医院服务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
“三位一体”围术期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应用术前准备室—手术室—麻醉恢复室“三位一体”的围术期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部进行管理。方法设立术前准备室、麻醉恢复室构成围麻醉护理单元,与手术室护理单元组成手术部,各护理单元按各自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形成完整的护理架构和工作内容。结果28个手术间年手术量达25553万台,日均手术量103台,平均每台接台时间为31 min,日手术间占有率10.01 h。手术患者平均苏醒时间(10±3)min,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平均时间(5.0±0.4)min,平均每台手术节约接台时间10 min。结论应用“三位一体”围术期护理管理模式更符合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医疗、护理更安全。
-
手术用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包的制作与应用
手术室是集检查、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为方便术中追加药物,带有三通开关的静脉输液装置是手术必用的物品。在建立静脉通道前,手术室护士需要准备输血器、数个三通、延长管、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液等多种物品。然后逐一检查其包装的密封性、有效期,后逐一拆开各自外包装、去除保护帽连接起来。准备工作繁琐耗时,在遇到严重创伤、多发伤、群发伤等紧急情况时容易出错、甚至耽误抢救时机。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将穿刺后的静脉留置针的针芯,从弯盘取出扔至锐器盒,易误伤医务人员。消毒用的干棉签,将其直接伸入消毒液中蘸取,不符合无菌原则。将消毒液直接倾倒至棉签上,浪费又会污染桌面、地面。手术后的患者会因疼痛、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术后转运而常使留置针滑出血管外。为解决这些缺陷,笔者研制了手术用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包(以下简称静穿包),将其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基于 Utstein 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在急诊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67例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登记,回顾审阅167例病历资料中关于心肺复苏的病程描述及医嘱和护理记录,逐一寻找符合注册单中的条目信息并进行登记。将2013年1—9月心脏骤停的4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运用注册单前瞻性收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实验组的资料收集经过心肺复苏标准化注册培训的临床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利用注册单实时记录心肺复苏流程,并按照注册表的质控要求进行数据完善及严格质控。结果注册单应用后心脏骤停时间、心脏骤停病因、CPR启动时间、首次除颤时间、CPR终止时间的记录缺失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5.34,203.93,75.16,193.71;P<0.05)。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的应用降低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的缺失率,为心肺复苏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
侧俯卧位预防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通气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265例机械通气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133例,观察组采取侧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方法(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方法。观察两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与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0,P=0.007);观察组病死率为6.1%,对照组为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7,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55±1.87),(13.57±1.87),(16.98±1.92) d,对照组依次为(13.20±4.10),(19.19±4.12),(23.05±4.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406,14.293,14.459;P<0.01)。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如PaCO2、PaO2、与SpO2均较俯卧位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7,12.673,17.664,13.816;P<0.05)。结论俯卧位可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进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
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在截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残肢伤口,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行截肢手术的肢体毁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术后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对照组33例采用敷料外U型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局部肿胀程度、残肢皮肤压疮、伤口感染、邻近关节活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5.71%,皮肤压疮坏死率为8.57%,肿胀发生率为28.57%,均低于对照组(18.18%,15.15%,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10,3.340,4.79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为(46.80±12.35) ml,邻近关节活动度为(145.68±13.20)°,对照组分别为(89.81±10.61)ml,(112.46±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21,11.330;P<0.05)。结论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残肢伤口,能减少伤口术后出血,促进肿胀消退,减少皮肤压疮,有利于早期邻近关节功能锻炼。
-
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对偏瘫上肢肌力恢复得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肌力恢复的得分分别为(0.944±0.119),(1.194±0.143),(1.306±0.143)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6,2.907,3.162;P<0.05)。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FAM评分分别为(38.7±9.66),(60.28±4.58),(63.41±2.50)分;对照组FAM评分分别为(28.97±7.79),(36.57±9.58),(51.1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3,5.954,4.231;P<0.01)。结论在常规医护人员指导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自制的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训练可以加快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
小组阶梯式培养模式在伤口护理中心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组阶梯式培养模式在伤口护理中心培养新护士的应用。方法制定培训目标和内容,通过小组阶梯式培养模式培养新护士,观察新护士的完成情况。结果通过小组阶梯式培训,新护士在基本理论、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反复的互动式授课演练,新护士在文献检索、归纳资料、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新护士经过两年培训,读书报告评分由第1年平均77分提高到第二年的88分。个案报告培养了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基本的科研能力。经过两年的培训,新护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全院护理论文报告会新护士组取得第1名的成绩。结论小组阶梯式培训方式可以加强整体护理管理力度,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科室的整体发展。
-
国内外护理层级管理的应用现状
护理人力的分层次使用及护理专业能力进阶一直被认为是促进护士专业发展、鼓励护理梯队成长、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稳定护理梯队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外护士分层次管理的划分依据、工作内容、职责界定和进阶制度,总结我国护士分层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以使护士分层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手术室护士分层级培训需求的调查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对分层培训的需求,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手术室护士分层级培训。方法对手术室38名护士进行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医护讲课满意度、授课效果、培训形式及各层级培训的意愿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N3护士需要专科知识和技能调查中,N1护士为41.2%,N2护士为33.3%,N3及以上为87.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9, P<0.05)。在N1护士需要职业素质培训调查中N1护士为64.7%,N2护士为44.4%,N3及以上为10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19.2%的护士愿意进行笔试考试,愿意在实际操作中考核者占53.8%。结论应加大手术室护士各层级有针对性培训的比例,培训内容可适应添加手术室建筑与管理相关知识、风险管理、各专科知识、科研培训以及心理学、营养学、职业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在安排培训时,可以减少N1护士的培训,加大N2及N3以上护士的培训;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应根据不同等级护士进行。
-
能级进阶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
目的:探讨能级进阶模式在ICU的实施效果。方法以Benner“从新手到专家”理论实践为基础,实行ICU护士能级管理,制定各能级进阶模式。对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前后护士理论及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护理质量、护理科研论文数量、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后,ICU护士理论与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理论平均分从实施前的(80.25±2.52)分提高至(87.56±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86,P<0.01)。操作平均分从实施前的(85.54±1.87)分提高至(92.35±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28,P<0.01)。发表论文及科研立项明显增多,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0.05±2.53)分提高至(67.74±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0,P<0.01)。结论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可有效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临床护士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达到持续发展护理队伍的目的。
-
继续教育园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