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349
- 国内刊号: 14-13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霍清萍教授运用稳消Ⅲ号方治疗脑小血管病经验
介绍霍清萍教授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经验,霍教授认为脑小血管病病机为肾精亏虚为本,血脉痹阻为标,提出“补肾益髓、化瘀通络”治法,从而创立稳消Ⅲ号方。
-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严重尿潴留1例报道
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是临床难点。本病例为一年轻的男性1型糖尿病病人,因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睡眠障碍,同时因运动神经受损致双下肢肌力减退不能行走,因自主神经病变致尿潴留欲行膀胱造瘘术,病人有抑郁情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经过3年多的持续治疗,病人上述临床表现逆转,生活恢复正常。
-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上海某社区纳入糖尿病慢性病管理档案的病人进行 DR早期筛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上海某社区2012年纳入糖尿病慢性病管理档案病人376例,进行 DR早期筛查,了解 DR患病情况,并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与患病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376例糖尿病病人中,DR患病率23.1%,非增生性DR 18.4%,增生性DR 4.8%。结论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是影响糖尿病病人 DR患病率的危险因素。同时糖尿病病程也是影响非增生性 DR和增生性 DR构成比差异的因素。社区糖尿病病人 DR患病率高,在社区开展积极的 DR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
运动平板试验对心肌梗死后危险分层及处理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对心肌梗死后危险分层及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8月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3例,分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组(介入治疗组)及溶栓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4 d~21 d)进行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病人行择期 PCI术,术后再次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30 d~40 d),对比两次实验结果,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组运动试验阳性率及 ST 段下移大幅度低于溶栓治疗组,大运动耐量、总的运动时间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及溶栓治疗组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病人再次冠脉重建治疗后 ST段下移幅度、总的运动时间、运动负荷较第1次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残留心肌缺血程度及心功能,改善病人愈后,减少恶性事件发生几率。
-
灯盏花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26例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动脉收缩压(SPAP)、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6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 SPAP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病人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可降低肺动脉收缩压,改善病人心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道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少见疾病,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一组临床脑影像学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以白质为主的可逆性病变,尤其当发生在产科等非神经科时,临床易误诊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病人报道如下。
-
BNP、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B型钠尿肽(BNP)、C 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体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5岁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9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年龄大于65岁的健康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BNP、CRP、血常规,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各组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HF组 BNP、hs CRP、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hs CRP、NLR水平随着 Kil 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心功能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hs CRP、NLR三者联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做出诊断,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抑郁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抑郁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抑郁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CRP)、B型钠尿肽(BNP)及疼痛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肌酸激酶、肌钙蛋白、CRP、BNP及疼痛评分、抑郁状态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可改善病人抑郁、焦虑状态,减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病人恐惧心理,增加后续治疗依从性,恢复心肌供血及泵血能力,改善病人预后。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6例采用单纯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7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心绞痛、心电图缓解和中医证疗效候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心绞痛、心电图缓解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
3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后微量白蛋白尿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尿中微量白蛋白(Micro Alb)与心功能(HF)的关系,探讨其评价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非糖尿病(DM)状态下发生 AMI行 PCI治疗的病人73例,将 AMI后第3天尿中 Micro Alb显示为阳性的病人31例作为 Micro Alb(+)组,Micro Alb显示为阴性的病人42例作为 Micro Alb(-)组,检测两组病人 PCI治疗后2 h ST 段抬高和1 d内 T波倒置情况,另检测 AMI后急性期、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时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pBNP)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 AMI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Micro Alb(+)组2hST段完全下降和1d内T波倒置病人百分比显著高于Micro Alb(-)组(P=0.028,P=0.019),Micro Alb(+)组2 h ST段部分下降、无下降病人百分比和1 d内 T波无倒置病人百分比显著低于 Micro Alb (-)组(P=0.027,P=0.022和P=0.039);虽然两组病人 LVEDV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但6个月末,Micro Alb(+)组 LVEF显著低于 Micro Alb(-)组(P=0.007)。AMI后急性期、3个月末、6个月末两组病人 pBNP水平均逐渐下降,3个月末和6个月末,Mi-cro Alb(+)组 pBNP水平显著高于 Micro Alb(-)组(P=0.021,P=0.005)。结论急性心肌梗病人再灌注成功后,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心肌组织灌注恢复情况有关,对心功能变化有预测作用。
-
心可舒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病人血浆神经肽Y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可舒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病人血浆神经肽 Y(NPY)的影响及对焦虑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的病人100例,全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根据是否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PCI)分为 PCI治疗组与冠心病药物治疗组,将100例病人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神经肽 Y的含量。结果 PCI治疗组 HAMA评分高于冠心病药物治疗组(P<0.01);观察组病人 HAMA评分、NPY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减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 HAMA评分、NPY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减低(P<0.05)。结论心可舒可有效降低冠心病血浆 NPY水平,减轻焦虑障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超滤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液超滤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临床疗效及对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将36例反复住院(2次以上)的ADHF病人随机分为超滤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充分利尿扩血管和强心治疗。超滤组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行血液超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力衰竭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心率、体重、B型利钠肽下降,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超滤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收缩压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滤组病人呼吸困难明显好转率达72.2%,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超滤治疗有助于改善 ADHF病人心功能。
-
冠心病室性早搏与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室性早搏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室性早搏病人125例,按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Ⅰ组(<1000次)52例,Ⅱ组(1000次~10000次)53例,Ⅲ组(>10000次)20例,入院后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及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比较3组间的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年龄:Ⅲ组<Ⅰ组<Ⅱ组,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Ⅲ组>Ⅱ组>Ⅰ组,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室性早搏总数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63,P<0.01);室性早搏总数与 TC水平呈正相关(r=0.198,P<0.05)。结论冠心病室性早搏受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TC水平增高时室性早搏总数增加,在冠心病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诊疗中应注意 TC的变化。
-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7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0)。两组均首先常规扩冠及纠正心衰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期前收缩情况、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房性、室性以及交界性期前收缩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指标(室性早搏、短阵室速、ST段降低及 ST段降低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NSE与TNF α、IL 6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重度组10例,中度组12例和轻度组13例,同时选取20名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 ELISA法以及放射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新生儿血清NSE与TNF α、IL 6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患儿血清NSE与TNF α、IL 6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组、中度组 NSE、TNF α、IL 6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NSE水平与血清TNF α水平呈正相关(r=0.765,P<0.05),与IL 6水平也呈正相关(r=0.868,P<0.05)。结论TNF α、IL 6和 NSE水平是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损伤程度的可靠且灵敏的生化指标,测定血清 NSE、TNF α、IL 6水平能够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早期诊断,也可对其损伤程度和预后进行判断。
-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病人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水平,探讨 SA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病例组(30例)、对照组(54例)病人 SAA水平,病例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病例组血清 SA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 SA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 SA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
负荷量苯巴比妥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血药浓度监测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负荷量苯巴比妥(PB)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的血药浓度监测及疗效。方法将我院确诊的98例 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负荷量 PB治疗。对研究组患儿应用负荷量PB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负荷量 PB达到有效浓度范围的患儿占69.39%,有效率为91.18%,其中血药浓度为25μg/mL~40μg/mL患儿有效率高达95.4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优于对照组57.14%(P<0.05);研究组在惊厥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量PB治疗HIE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且宜维持血药浓度在25μg/mL~40μg/mL。
-
氟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氟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氟西汀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8周 HAMD评分、NIHSS评分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明显下降,MMSE评分、脑血流速度(CBF)、脑血流量(CBV)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8周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明显改善病人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恢复,同时能明显改善病灶区域血流灌注情况。
-
血肌酐水平、肾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及TOAST各亚型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肌酐水平、肾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及 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对照人群的基本研究信息和生物学样本。于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59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1∶2匹配在当地体检中心抽取参加体检的5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按照 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所有研究对象依据肾脏病病人生存质量指导进行肾功能分期。结果病例组血肌酐(86.61±38.57)μmol/L,高于对照组(78.30±16.2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 TOAST分型各亚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肌酐(92.53±50.82)μmol/L,心源性脑栓塞组血肌酐(85.95±34.24)μmol/L,小动脉卒中组血肌酐(85.97±33.67)μmol/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肾功能正常的Ⅰ组相比,Ⅱ组、Ⅲ组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均增高(OR值分别为1.933、1.301)。结论血肌酐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肌酐与TOAST分型中大动脉性脑卒中关联性强,其次为小动脉性脑卒中,提示血肌酐可能对这些亚型的作用较大,控制血肌酐对脑卒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清胱抑素 C(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期收治的80例认知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胱抑素 C水平,分析试验组血清胱抑素 C水平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亚型评分及总分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清 Cys C水平为(1.45±0.51)mg/L,试验组血清 Cys C水平为(1.78±0.47)mg/L,试验组血清 Cys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Spearman相关分析,试验组血清 Cys C水平与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与计算力、语言、延迟回忆各项评分及总分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289,P<0.05;r=-0.223,P<0.05;r=-0.245,P<0.05;r=-0.232,P<0.05;r=-0.229,P<0.05;r=-0.492,P<0.05),即血清 Cys C水平越高,各项评分越低,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试验组血清Cys C水平与抽象思维及定向力各项评分无相关性,即血清Cys C水平升高与认知功能障碍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r=-0.098,P>0.05)。结论高水平的血清胱抑素 C可作为诱发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能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
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脑梗死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服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改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葛蛭丹通络治疗糖尿病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研究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种与药物治疗及心脏手术同样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手段[1],在临床中多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症状,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尚存在不足,如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的药物副反应、术后再狭窄等。尤其是术后再狭窄率高达20%[24],使得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其远期疗效。近年来,中医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于介入术后病人,在减轻术后心绞痛症状方面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发展现状
中医康复医学历史悠久,目前有学者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刮痧、药膳、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手段和方式,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进行了中医康复的有益探索。本文基于文献回顾,阐述了中医心脏康复的潜力和优势,同时对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
-
NF κB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
核转录因子(NF κB)是“Rel”家族中一个重要转录因子,NF κB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通过对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调控,参与某些炎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这些途径可以降低炎症的负担,从而减少炎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影响。方法将6周~8周龄 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 T2DM模型组(24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制备 T2DM大鼠模型。将成模的18只大鼠随机分为高糖高脂饮食组、正常饮食干预组、小檗碱联合正常饮食干预组(小檗碱干预组),每组6只,分别干预8周后禁食不禁水12 h,经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即刻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同时留取血清-70℃保存,同批检测血清 FGF21、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干预8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和正常饮食干预组 TG、TC、FPG、HOMA IR、FGF21水平升高(P<0.05)。干预8周后,与高糖高脂饮食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和正常饮食干预组 TG、TC、FPG水平均降低(P<0.05),FGF21水平升高(P<0.05);小檗碱干预组 HOMA IR降低(P<0.05),正常饮食干预组 HOMA IR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8周后,与正常饮食干预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 TG、TC、FPG、HOMA IR水平降低(P<0.05);FGF21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檗碱可以改善 T2DM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程度,该作用可能与其可介导血清 FGF21水平的升高有关。
-
乙醇对大鼠不同脏器微动脉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预收缩剂基础上乙醇对大鼠不同脏器微动脉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 PowerLab Chart和DMT微血管环张力记录系统,观察静息状态及不同预收缩剂(0.3μmol/L U46619、39 mmol/L KCl、0.0003μmol/L ET)基础上乙醇对大鼠不同脏器微动脉环的收缩作用并比较其差异性;观察不同激酶抑制剂 SB239063、PD98059、Y27632对乙醇所致的冠状动脉环收缩作用的影响;观察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对乙醇所致的大脑中动脉环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静息状态下,0.1%、0.3%、1%浓度的乙醇对大鼠冠状动脉、肾动脉、大脑中动脉环的静息张力无明显作用;在不同的预收缩剂基础上,乙醇对大鼠冠状动脉、肾动脉、大脑中动脉环有浓度依赖性的收缩作用;在预孵不同激酶抑制剂后,对于不同浓度的乙醇所致冠状动脉环的收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可以抑制乙醇所致大脑中动脉环的收缩作用。结论在预收缩剂基础上,乙醇对大鼠冠状动脉、肾动脉、大脑中动脉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收缩作用,该收缩作用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ho激酶和钙通道有关。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 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无血缘关系的云南汉族人群12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所选血液样本 DNA中 CYP2C19基因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CYP2C19*1、CYP2C19*2、CYP2C19*3的基因型,分析63例冠心病组和64例对照组的基因多态性,从而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除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之后,CYP2C19*1/*2基因突变者患病风险明显增加[OR=5.24,95% CI(2.00~13.72)],CYP2C19*1/*3基因突变者患病风险亦明显增加[OR=4.54,95% CI (0.55~37.08)]。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云南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以增加云南汉族人群患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
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SD大鼠模型的制备及指标判定
目的:建立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实验模型,为研究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阳虚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其中阳虚质模型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运用4号手术丝线将 SD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制作成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正常喂养1周后,每日同一时间段将大鼠置于-2℃~-4℃冰柜中2 h,持续4周,完成阳虚型心力衰竭的造模。假手术组 SD大鼠经开腹后将手术丝线穿过腹主动脉,除不缩窄腹主动脉以外,其他操作与阳虚模型组完全相同。4周后观察大鼠的行为特征、体温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对大鼠的心肌组织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大鼠陆续出现体温下降、皮毛竖立、蜷缩扎堆、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足背水肿和尾凉暗淡等现象。同时经过统计发现,造模后的阳虚模型大鼠体温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显著升高(P<0.01),心肌出现线粒体空化,嵴断裂溶解消失,肌质纤维疏松,以上均证实阳虚型心力衰竭造模成功。结论本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临床心力衰竭阳虚型的症状特点,生物学特征及客观检测指标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结果一致,故该模型是建立大鼠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
大鼠脑出血模型中血脑屏障开放规律及应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通过观察血脑屏障(BBB)开放规律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探讨 ICH后脑损伤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方法选用 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 ICH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 h、6 h、1 d、3 d、7 d和14 d亚组,ICH组、治疗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 ICH模型,造模后进行脑含水量及伊文氏兰含量测定。结果 ICH组:脑出血后早期(1h)即有脑水肿出现,6h至3d脑水肿增加明显,7d后渐下降;治疗组:脑水肿于3d左右开始明显增加,7d后下降。脑出血后BBB变化:1 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即有伊文氏兰渗出,ICH组分别造模后6 h和3 d达到高峰;治疗组于造模后6 h到达高峰。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 BBB的开放,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从而减轻 ICH后脑损伤。
-
CGRP受体拮抗剂CGRP837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 CGRP837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的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HAM组)、单纯结扎冠脉组(CAO组)和结扎冠脉前CGRP837干预组(CGRP837组)。CAO组和 CGRP837组模型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照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操作同 CAO组。CAO前按照不同分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 CGRP837(10-7 mol/L)。记录药物干预前5 min到 CAO后60 min内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收缩压(LVSP)、舒张末期压(LVEDP)、大收缩速率(+dp/dtmax )、大舒张速率(-dp/dtmax )和心率(HR)。计算左心室发展压(LVDP),同时观察并记录心电图。结果 CAO 组和 SHAM组相比各项心功能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CAO 组比较, CGRP837组大鼠 CAO后 LVEDP明显增加(P<0.05),而对其他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RP受体拮抗剂 CGRP837明显增加大鼠 CAO后 LVEDP。
-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Tn I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 I(cTn I)的影响。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4例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溶栓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4 h、12 h、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 cTn I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0.6%,对照组病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4 h、12 h、24 h的 cTn 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治疗,不仅明显改善病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而且可以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 cTn I。
-
芪红散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红散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37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121例)与对照组(116例),两组均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及康复训练,试验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服芪红散,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衰生存质量量表、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尼苏达心衰生存质量量表计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散联合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
麻葛丹仲饮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Hcy、D 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麻葛丹仲饮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D 二聚体(D D)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阳亢血瘀型)病人随机分为麻葛丹仲饮+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治疗组)和络活喜+叶酸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病人服药8周前后临床症状、血压、血清 Hcy和血浆 D 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临床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压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Hcy和血浆 D 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降低血浆 D D水平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清 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葛丹仲饮可改善阳亢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症状和 Hcy、D D水平。
-
“十一味益心汤”颗粒剂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十一味益心汤”颗粒剂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 N端 B型脑钠肽前体(NT 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十一味益心汤”颗粒剂,疗程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 NT proBNP、Hcy及 LVEF,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 NT 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 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LVEF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量化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一味益心汤”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
-
MSCTA与DSA对脑血管畸形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畸形病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脑血管畸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病人进行 MSCTA以及 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结果根据 DSA检查结果,47例病人中共有31例发生脑出血,其中大脑浅静脉为常见的出血部位。DSA的确诊率为95.74%,明显高于 MSCTA检查的8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是诊断脑静脉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脑血管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确诊率并掌握病人的出血情况,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一般可先采用 MSCTA进行诊断,在无法确诊的情况下进行 DSA检查,以实现病人的尽早确诊,提高确诊率。
-
国内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目的:综合评价国内进展性脑梗死患病人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 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有关进展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使用 Review Manager 5.17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OR值的合并和95%CI的计算。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病例组1345例,对照组26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OR=3.51,95%CI:2.43~5.06,P=0.003)、高血压(OR=3.90,95%CI:1.98~7.67,P<0.0001)、发热(OR=4.42,95%CI:2.64~7.39,P=0.01)、空腹血糖(OR=1.33,95%CI:0.77~1.90,P<0.00001)、白细胞计数(OR=1.48,95%CI:0.28~2.69,P<0.00001)、C反应蛋白(OR=1.59,95%CI:0.34~2.84,P=0.0003)、收缩压(OR=-20.85,95%CI:-30.18~-11.51,P<0.00001)。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中国人群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热、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收缩压。
-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动脉弹性与血脂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动脉弹性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体检者304名,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应用欧姆龙 BP 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体检人群的动脉弹性,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正常组(117名)与动脉硬化组(187名),比较两组血脂水平;采用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组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ApoB与baPWV呈正相关性(r=0.157,P=0.012);总胆固醇(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载脂蛋白 A1(ApoA1)与baPWV均无相关性。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只有 ApoB进入了后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是否有动脉硬化=-1.97+2.50× ApoB。结论 ApoB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采用临床病例调查,分析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的80例冠心病(心功能Ⅰ级)病人、63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Ⅳ级)病人,收集其年龄、性别、心率、血压、血流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中医辨证分型等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FMD与SO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tHcy、HbA1c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结果与冠心病(心功能Ⅰ级)病人相比较,心肌梗死后心衰(心功能Ⅱ级~Ⅳ级)病人 FM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FMD值有进一步下降趋势;FMD值与 SOD、HDL C呈正相关,与年龄、LDL C、tHcy、HbA1c均呈负相关;比较中医证型分布发现,冠心病病人中痰瘀互阻型 FMD值明显降低(P<0.05);在心肌梗死后心衰病人中,心气下陷、瘀血阻滞型 FMD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衰病人(心功能Ⅱ级~Ⅳ级)较冠心病(心功能Ⅰ级)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严重,且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程度与年龄、氧化应激、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糖水平等有关;中医证型分布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中痰瘀互阻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较重。心肌梗死后心衰病人中心气下陷、瘀血阻滞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较重。
-
脾胃病变与中风病的关系探讨
探讨脾胃病变与中风病病因病机之间关系。脾胃功能减退启动人体衰老,饮食失节、情志劳倦内伤脾胃,脾胃受损,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湿交阻,气机逆乱,血行失调,瘀血内生,从而形成湿、痰、瘀、毒、虚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
从温阳活血化痰论治痰瘀互结型胸痹
从历代医家病因病机认识探析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理论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阐述津液代谢障碍是胸痹的重要病机及阳虚痰瘀互结的病理转归,总结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6 17 18 19 20 23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