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痰热腑实证证候的预测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265例,辨证分为痰热腑实证组117例,非痰热腑实证组148例.调查两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生命体征、发病时间、现病史及既往史等],进行病类诊断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痰热腑实证组患者BMI、收缩压、病程、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及TT4、FT4、LP (a)水平显著高于非痰热腑实证组(P<0.05或P<0.01),而FT3、ACTH、CORT、NSE水平显著低于非痰热腑实证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FT3和CORT与痰热腑实证的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GBDT结果显示CORT、BMI、FT3、ACTH是痰热腑实证的重要特征. 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NIHSS评分越高、FT3和CORT水平越低,痰热腑实证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
北京四大名医成长历程之共性研究
对比研究燕京医学流派的代表医家——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北京名医的成长历程,探讨其成长共性.北京四大名医皆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都曾在少年学习之余兼习医药,皆担任过政府之公职,并在公余为人诊治疾病,后来都辞去公职开业行医,医疗事业取得成功后皆自费创办了医学教育.四位名医成长历程之共性对于现代中医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针道自然”与顺势思想及流变
阴阳与顺势思想是古代针灸理论的两种主导思维方式,而与顺势思想关联密切的术语即“针道自然”.从“针道自然”的出处出发,分析术语的本义,结合经文语境,追溯其思想根源;并寻找“针道自然”的后世使用情况,分析由其衍生的“针药自然”的内涵及其变化.由此探究术语变迁所反映的针灸及中医理论的发展特征,以启发现今对理论构建的反思.
-
清火安神法治疗功能性早搏
功能性早搏多由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致病,提出火扰心神为其病机关键,虚火、痰火为其主要病理产物.以清火安神为治疗大法,结合具体病机辨证论治,分别治以滋阴清火、疏肝泻火、清热化痰之法,配以重镇、宁心安神之品,寒热并用,阳中求阴,顾护正气,可收良效.
-
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型失眠
痰热内盛令阳气浮越于外,扰动心神,发为失眠.辨别痰热型失眠需要洞察病情,详细辨证.痰、热有轻重主次之别,痰重热轻治以温胆汤加减,痰热并重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火失眠治以礞石滚痰丸合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热致病往往累及多个脏腑,复合多个病机,常与肝郁、胆虚、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兼夹,形成复杂证候,需辅以解郁清火、益气镇惊、补气养血、养阴清心之法.
-
论糖尿病从“脾不散精”到“浊毒内蕴”之病机观
基于传统理论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疾病的时代特征,提出糖尿病从“脾不散精”到“由浊致毒”继而“浊毒内蕴”之病机观,并通过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从多层次、多角度阐释其病理及效用机制.认为脾不散精是糖尿病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浊邪是其主要病理产物,脾不散精与脂代谢紊乱相关,化生浊毒与胰岛素功能障碍相关;由浊致毒与现代生活环境及方式密切相关;进而形成的浊毒内蕴浸渍蚀损脏腑经络百骇.基于此核心病机提出化“化浊解毒”疗法,从糖尿病糖、脂毒性角度探讨化浊解毒方的干预作用.
-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
认为肝肾不足、血脉失和是微血管性心绞痛(MVA)发病的内在根本,同时还应关注脾虚失运及气机失调在MVA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机制将MVA分为血脉之变、心体受损、神之变,每个阶段都是“血-脉-心-神”共病体系,但根据疾病演变阶段存在主次差异.血脉之变宜调理气机,养血和脉;心体受损宜益肾健脾,活血化痰;神之变宜养心安神.
-
热敏灸感条目德尔菲法调查分析
目的 筛查基于热敏灸理论及其技术的热敏灸感条目,为进一步建立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法,对灸感词汇进行收集,建立备选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对来自6个省的2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根据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集中程度、协调程度进行统计、评价和筛选热敏灸感条目.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纳入条目39项,访谈法纳入35项,删除重复的6项,共40项热敏灸感条目进入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5份,回收20份,回收率80%;第二轮发放问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90%.删除重要性得分在3分及以下者,第1轮14项,第2轮1项,终筛查出热敏灸感条目为透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酸感、胀感、痛感(非施灸局部灼痛感)、风吹感、流水感等25项.其变异系数均<0.25,专家权威程度平均为(0.772±0.067)分.结论 本次调查分析专家积极度高、权威度高,所获透热、传热、扩热、肢端热、身烘热、喜热等25项灸感可作为热敏灸临床诊疗评估的热敏灸感条目.
-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浅析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目前有《黄帝内经》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两种版本.两者在文字内容上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内涵上却有诸多不同.《黄帝内经》的五脏所欲,即顺应五脏生理特性;五脏所苦,即与五脏生理特性相悖.五味所起作用,顺五脏之性者为补,逆五脏之性者则为泻.《辅行诀》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不同认识的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即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并在药物选择上有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以所不胜之味泻己之实,以所胜之味解本脏之苦的规律.通过例举相关方剂对两种理论进行浅析及比较,以期为临床合理的遣药组方提供一定的依据.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
通过梳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仁、和、精、诚”四个字的过程,阐明四个字的层面,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仁”是中医学与中医人的出发点,是内心的信仰,表现为医术之仁与医者之仁;“和”是中医药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所在,表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是“阴阳相和”;“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表现为学医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研医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诚”是对中医药从业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表现为医者发愿必须“心地诚谨,心怀至诚”、医者对待患者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医者自我行为必须“诚信求真、慎独自律”.
-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从本体论、生成论、运动论、认识论四个方面阐述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认为道家思想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主干和核心,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离不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学习和把握.在道家思想背景下,考镜《黄帝内经》的理论源流,对于重新认识和反思《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葵通脉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葵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另以8只正常大鼠为假手术组.造模8周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布给予参葵通脉颗粒4.32、8.64、17.28 g/(kg·d)灌胃,阳性药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0.9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ml/(kg·d)灌胃.各组均灌胃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计算左心室指数(LVMI),电镜检测心肌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组织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蛋白1(Fis-1)、融合蛋白2(Mfn 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 1)蛋白表达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α)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血清AngⅡ水平升高,心肌组织Drp-1、Fis-1蛋白表达增加,Mfn 2、Opa 1蛋白表达及PPARα mRNA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以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佳(P<0.05).结论 参葵通脉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之一.
-
消癌解毒方对肝癌模型大鼠血清蛋白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探讨消癌解毒方治疗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0只.模型组与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自由饮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建立肝癌模型.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于造模第4周给予剂量为10.87、21.74g/(kg·d)的消癌解毒方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l/d灌胃,每周6天,共12周.第16周取肝脏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检测肝脏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取血清样本进行蛋白质串联质谱标签(TMT)肽段标记,质谱鉴定,应用KOBAS3.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结果 共鉴定到1151个蛋白点.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共234个,其中上调蛋白151个,下调蛋白83个.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共144个,包括上调蛋白56个,下调蛋白88个.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共182个,包括上调蛋白94个,下调蛋白88个.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代谢、炎症反应、免疫调控、热休克、氧化应激、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生长与分化、血管生成、癌相关、肝再生修复等.信号通路分析涉及谷胱甘肽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代谢等代谢相关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oll样受体(TTLRs)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 (HIF-1)通路、核因子KB (NF-KB)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p53通路 等.结论 消癌解毒方可对肝癌大鼠发挥多系统、多靶点参与的整体调控作用,其中调控炎癌转变可能是其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
熊继柏论中医临证常见误区
熊继柏教授认为,中医临证的常见误区主要包括:诊断误区,如四诊不全、问诊缺乏技巧、排斥西医的诊断方法、单纯依据西医诊断;辨证误区,如不辨病直接辨证、忽视相似证型的鉴别、未辨病势遣方用药、理论理解片面、忽视整体观念;施治误区,如据西医的诊断结论或中药药理选方用药、不开方只开药、对照书本机械用方.内容涉及脉诊、问诊、辨病、辨证、辨病势、用方、用药等,利于塑造正确的临证思路.
-
李发枝临证辨证思维特色简析
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证辨证、据证以选方,运用特异性症状指导辨证三个方面介绍李发枝临证辨证思维.强调准确辨证和精确用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关键,主张方证辨证中抓准特异性症状,进而寻求方证的高度一致,使病证和方药快速、有效结合,进而准确地辨证施治.并通过总结复发性口腔溃疡,失眠、心悸,咳嗽、平卧加重,无名病因双下肢水肿等特异性症状的具体治疗,体现特异性症状辨证所具有的实用性强、简捷、高效的特点.
-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证型分析
目的 评价中医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获益的影响,并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9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纳入采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中药联合或不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进行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及临床观察.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对中位生存时间、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进行Meta分析,并对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统计.结果 共纳入文献84篇,涉及患者8147例.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均为0~3分.Meta分析显示,对比单纯化疗患者,中医药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时间延长1.35倍,疾病控制率增加110%,客观缓解率增加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证型频次分布前5位的分别是脾肾阳虚(1487)、脾虚湿盛(1360)、痰瘀毒聚(639)、气血亏虚(437)、肝郁气滞(301).结论 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获益,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虚为本,多兼有痰、湿、热、瘀、毒等标实.
-
高尿酸血症患者舌象的图像特征研究
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舌象图像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229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体检者250例(健康组).收集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测定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SCr)、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TDA-1型小型舌像仪进行图像采集,观察舌象图像特征指标包括:舌质(TB)颜色指标包括TB-R、TB-G、TTB-B、TB-H、TB-I、TB-S、TB-L、TB-a、TB-b;舌苔(TC)颜色指标包括TC-R、TC-G、TTC-B、TC-H、TC-I、TC-S、TC-L、TC-a、TC-b,舌苔厚薄指数包括舌苔面积/全舌面积(perAll)、舌苔面积/无舌苔面积(perPart).分析尿酸与舌象图像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舌象图像特征与尿酸的关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患者BMI、SBP、BUN、SCr、UA、FPG,、TC、TG、LDL-C、HbA1c均高于健康组,年龄、HDL-C低于健康组(P<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TB-R、TB-G、TC-R、TB-H、TB-I、TC-H、TB-L、TB-b、TC-a、TC-b、perPart水平低于健康组,TC-B、TB-S、TB-a、perAll水平高于健康组(P <0.05或P<0.01).尿酸与perAll、TB-S、TB-a、TC-B均呈正相关(P<0.05),与TB-R、TB-G、TB-H、TB-I、TB-L、TB-b、TC-R、TC-H、TC-b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性别、年龄、BMI、SCr、FPG、TG、TB-b与尿酸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BMI、BUN、TG、TB-a、TC-L、TC-b是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其相应的OR值分别为0.085、1.305、2.370、16.468、0.704、0.851、0.714. 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随着尿酸升高,舌质颜色变紫暗,舌苔变白厚腻,其发病可能与痰湿、血瘀有关.
-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
冠心病临床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等类型,变化多端,进展迅速,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优势[1],而证候又是中医药辨治疾病的关键.项目组先后开展了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系列研究,对冠心病证候学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了解.文献分析揭示近40年冠心病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逐渐减少,而血瘀、痰浊等实性证候逐渐增多[2],且国内不同地域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