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病毒学报杂志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병독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影响因子: 1.0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8721
  • 国内刊号: 11-186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bdxb.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编辑出版:《病毒学报》编辑委员会 《病毒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侯云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三个HIV-1广谱中和表位与HBV S抗原融合表达可诱导小鼠特异性抗体应答

    作者:李学仁;陈红;王文;邓瑶;齐香荣;高瑛瑛;孟昕;谭文杰;阮力

    为了增强HIV-1交叉中和表位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使用PCR克隆技术将HIV-1三个具有一定广谱中和活性的线性抗原表位ELDKWA(简称2F5)、NWFDIT(简称4E10)和GPGRAFY(简称447-52D)基因分别融合到HBV S基因的3味端,构建了分别表达这三种融合基因的天坛株重组痘苗病毒疫苗RVJ1175S-2F5、RVJ1175S-4E10和RVJ1175S-447-52D,使用这三种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经分离纯化制备了三种相应的蛋白亚单位疫苗PS-2F5、PS-4E10和PS-447-52D,对重组痘苗病毒和亚单位疫苗中三种融合抗原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PCR和测序结果表明,三种融合基因序列正确重组到痘苗病毒TK区,HBsAg的ELISA检测表明三种融合蛋白有效表达并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三种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均含分子量为23kD和27kD两种典型HBsAg条带,Western blot证明这两个条带均能与HBsAg抗体反应,并分别能与三种表位相应的HIV-1单抗2F5、4E10和447-52D反应.小鼠免疫结果显示,三种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三种蛋白亚单位疫苗均能诱发较高水平的HBsAg抗体和相应HIV-1交叉中和表位抗体,蛋白亚单位疫苗诱生的这两类抗体均明显高于对应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三种表位抗体的中和活性和通过不同类型疫苗联合免疫进一步增强其免疫效果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一种基于连续PMCA的PrPSc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

    作者:石崧;董辰方;张宝云;石琦;王桂荣;王新;韩俊;董小平

    为建立一种基于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的体外稳定扩增方法以观察PrPSc是否能在体外连续传代,我们分别制备了正常仓鼠和羊瘙痒病因子263K感染的发病仓鼠的全脑匀浆,将两种脑匀浆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分别进行144个循环的直接PMCA和每轮48个循环、共8轮的连续PMCA,用Western blot对PrPSc的扩增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常规的直接PMCA方法相比,连续PMCA能更有效地使低浓度的PrPSc扩增到可检出的水平,表明连续PMCA可以支持羊瘙痒因子263K在体外长期稳定的复制.连续PMCA方法是一种体外高效地扩增PrPSc的方法,有潜力成为一种Prion体外培养方法,用于研究Prion错误折叠和复制机制,以及检测脑组织、外周组织和体液样品中的微量PrPSc.

  • HSV-1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形成潜伏感染的初步研究

    作者:潘丽;李晓眠;李梅;王卿

    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情况.分离并鉴定BMSCs;HSV-1感染BMSCs,观察细胞病变(CPE);建立BMSCs的HSV-1潜伏感染模型.提取总DNA,PCR法扩增BMSCs内的HSV-1特异性片段,检测HSV-1感染BMSCs及潜伏感染.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14d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形成钙结节,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HSV-1感染BMSCs,出现典型的CPE,PCR法证实BMSCs内存在HSV-1的特异性片段.HSV-1潜伏感染的BMSCs,未出现明显的CPE,细胞传至7代,仍可测到HSV-1的基因片段,表明BMSCs有可能形成HSV-1的潜伏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HSV-1可以在体外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有形成潜伏感染的趋势.

  •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模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作者:杨苗;赵平;边中启;任艳丽;龚育平;戚中田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抗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获取高反应性的抗原表位.设计并合成5种HVR1模拟表位基因,构建编码HVR1模拟表位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表位蛋白.ELISA法检测表位蛋白与35份HCV抗体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包装HCV假病毒(HCV pseudotype particles,HCVpp),评价表位蛋白免疫BALB/c鼠血清在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5种表位蛋白(P1、P2、P5、P6、P8)均可与HCV抗体阳性血清反应,阳性反应率分别为54.3%(P1)、62.9%(P2)、80%(P5)、68.6%(P6)、54.3%(P8).表位蛋白P6、P8免疫BALB/c鼠血清对HCV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选取的HVR1模拟表位在HCV感染免疫与疫苗研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 一株重组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者:边涛;沈立萍;王峰;王岳;张丽文;张勇;毕胜利

    通过血清学和PCR方法对广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一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与其余病毒差异较大,利用PCR的方法,扩增出该株病毒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基因全长为3 215bp,血清型为adr.将测定序列与网上公布的标准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结果与C型基因比较接近,而对其全基因组进行分析时发现1 630bp~2 880bp间基因起源与和C型基因为接近,而其余基因序列则与A型基因更接近,提示这是一株C型和A型重组的乙型肝炎病毒,首次在国内发现这种类型的基因重组病毒,丰富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研究内容,并对基因型别研究和病毒进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 人乳头瘤病毒2(HPV-2)变异株的突变E2蛋白转录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雷艳君;高晨;姜慧英;韩俊;陈建明;石琦;周伟;袁育康;董小平

    皮肤寻常疣的发生与多种基因型别HPV的感染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1例临床罕见的寻常疣患者感染的HPV-2毒株LCR及E2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别构建含HPV-2变异株及原毒株LCR的重组CAT基因报导质粒pBLCAT-LCR和表达突变及野生型E2蛋白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2,通过瞬时转染HeLa细胞,研究变异株启动子活性及突变E2蛋白的转录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的HPV-2变异株LCR及E2基因均存在多处点突变.变异株早期启动子活性明显高于原毒株;突变的E2蛋白转录抑制作用较野生型E2蛋白显著降低;变异株LCR上E2结合位点核苷酸的突变明显降低E2蛋白对病毒早期启动子的抑制作用.提示HPV-2变异株启动子活性增强及突变E2蛋白转录抑制作用的降低与这一罕见巨大寻常疣临床表型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 细胞浆中PrP蛋白的表达及其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新;董辰方;石琦;石崧;王桂荣;雷艳君;安润;徐琨;姜慧英;韩俊;赵玉军;董小平

    为了探讨在胞浆中表达的PrP的理化特征以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我们构建了胞浆型PrP(CytoPrP)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通过蛋白酶敏感性实验检测CytoPrP及其蛋白酶抗性,利用MTT和Trypan Blue细胞计数检测CytoPrP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CytoPrP在胞浆内的存在受蛋白酶抑制剂的控制;与野生型PrP相比,CytoPrP具有相对较强的蛋白酶K(PK)抗性.MTT和细胞计数实验均显示,Cyto-PrP的存在可诱导明显的细胞毒性效应,而CytoPrP的细胞毒性作用受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上述结果为研究CytoPrP在朊病毒病的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数据.

  • 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装配中的作用

    作者:黄红兰;李凡

    为了探讨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装配中的作用,用HHV-6 GS株感染HSB2细胞,用非离子去污剂Triton X-100提取脂筏成分,利用Western blot分析HHV-6包膜糖蛋白与脂筏的相关性.并用免疫荧光双标记的方法,从分子共定位的角度研究HHV-6糖蛋白B(gB)与GPI(glycosyl-phosphatidyl inosital)锚固蛋白CD59分子以及神经节苷脂GMI(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分子之间的表达与分布关系.结果发现HHV-6包膜糖蛋白B、H、L、Q1和Q2(gB、gH、gL、gQ1和gQ2)分布在脂筏部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CD59分子及GM1均与HHV-6包膜糖蛋白B有着相同的分布,即脂筏提供HHV-6装配的平台.关于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装配中的作用,这是第一次报道.

  • 三种丙型肝炎包膜感染性假病毒颗粒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张柯;谭文杰;邓瑶;李津;吴小兵;阮力

    本研究构建携带HCV代表株H77(1a)、中国HeBei株(1b)以及JFH-1株(2a)丙型肝炎病毒完整的E1-E2包膜糖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间接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其在细胞膜(293细胞)上的正确表达.三种包膜质粒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HR'CMV△8.2及携带EGFP报告基因的自灭活(Self-Inactivating,SIN)转移质粒pCS-CG共转染293FT细胞,产生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丙型肝炎包膜感染性假型(pseudotyped)病毒颗粒,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分析验证了E1/E2包膜糖蛋白在假病毒颗粒上的表达与掺人,利用p24 ELISA法及感染性实验对HCV假病毒进行滴定.从上清中获得的HCV假病毒可以在体外感染肝癌细胞系Huh7及Huh7-CD81(且后者上的感染效率约为前者上的2~3倍);利用针对HCV E2蛋白的具有广谱交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AP33建立了基于上述假病毒颗粒的丙肝病毒体外中和抗体滴定方法,并应用于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本研究成功包装了包括中国流行株在内的3种不同基因型的HCV包膜感染性假病毒颗粒并建立了基于假病毒颗粒的HCV体外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为研究HCV感染早期特性及特异抗病毒药物的体外筛选提供了有效模型,并可用于HCV感染者体内及HCV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的分析.

  • 人冠状病毒HCoV-NL63和HCoV-HKU1常规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比较

    作者:陆柔剑;张陵林;谭文杰;周为民;王仲;彭堃;阮力

    分别设计HCoV-NL63和HCoV-HKU1特异的引物与荧光标记探针,并合成含靶基因的模板RNA,建立常规RT-PCR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灵敏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以及用于临床样本的适用性等进行平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皆可对HCoV-NL63或HCoV-HKU1进行特异性诊断,其中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灵敏度均可达10拷贝/25μL反应体积,不同批次重复检测结果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上述方法应用于158份临床鼻咽拭子标本,其中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出6份HCoV-NL63阳性标本,5份HCoV-HKU1阳性标本,而常规RT-PCR方法则分别检出HCoV-NL63阳性与HCoV-HKU1阳性各3份.对常规RT-PCR方法获得的阳性样品进行序列分析证实上述方法的可靠性.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标本检测的人冠状病毒HCoV-NL63和HCoV-HKU1常规RT-PCR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证实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RT-PCR方法,这为开展HCoV-NL63和HCoV-HKU1的流行监测及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 表达HPV16 L1抗原的1型重组AAV载体免疫效果的研究

    作者:周玉柏;李泽琳;周玲;盛望;马洪涛;曾毅

    为研究1型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1,AAV1)载体作为HPV16预防性疫苗的可行性,构建含密码子优化型HPV16L1基因(mod.HPV16L1)的1型重组AAV载体rAAV1-mod.HPV16L1,将纯化的rAAV1-mod.HPV16L1以肌注和滴鼻途径分别免疫C57BL/6小鼠,使用体外中和实验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结果显示,rAAV1-mod.HPV16L1单针肌注及滴鼻免疫均可诱导特异性血清中和抗体,但二组抗体动态变化趋势不同,肌注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滴鼻组.rAAV1-mod.HPV16L1单针肌注免疫可诱导强而持久的血清中和抗体,是理想的候选HPV16预防性疫苗.

  • 川金丝猴柯萨奇病毒的分离鉴定

    作者:贺文琦;陆慧君;宋德光;成军;盖显英;陈启军;高丰

    利用细胞培养方法从长春某动物园送检的死亡川金丝猴心脏中分离获得1株柯萨奇病毒,经系统的形态学、理化学、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扩增,符合柯萨奇B型病毒特征;进而对其VP1基因部分序列和特异性血清抗体分析,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柯萨奇B3型病毒.这是国内外首次从金丝猴分离到该病毒,暂命名为CVB/SGM-05.

  • HIV-1感染的T细胞免疫应答与病毒免疫逃逸

    作者:万延民;仇超;张晓燕;徐建青

    HIV-1感染可以同时活化T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所活化的免疫反应尽管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病毒,因而,HIV-1感染均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终大部分个体以免疫系统功能耗竭、严重的免疫缺陷为结局,感染者可因并发感染或肿瘤而死亡.大量的研究表明HIV-1特异性T细胞在与HIV作斗争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HIV-1感染过程中T细胞的免疫作用、病毒免疫逃逸、以及不同感染时期免疫反应的特征等新进展加以综述.

  • 诺如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清平;姚琳;张菊梅;王大鹏;寇晓霞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1972年由Kapikian在美国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是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2,3],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4].1995年由方肇寅等学者证实国内婴幼儿存在诺如病毒的感染[5].

  • 人巨细胞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猛;邵丽军;郭立君;王宣军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广泛感染人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胎儿、婴儿、器官移植及免疫缺陷者等更易感染.现有的抗HCMV药物治疗及被动免疫由于毒性大、价格昂贵及短效性等原因,应用大受限制,为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即成为防治HCMV疾病的重要手段.HCMV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不宜发展活疫苗或含完整病毒DNA的死疫苗;亚单位疫苗虽然比较安全,但所用抗原不能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只能诱导体液免疫,这对于胞内感染的HCMV预防效果较差;通过新佐剂的应用,虽可引发细胞免疫,但免疫原性较差,且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倾向于研制具有免疫原性的HCMV DNA疫苗.

  • 中国浙江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KI多瘤病毒的鉴定

    作者:林峰;郑美云;李桦;郑昌华;饶高峰;郑敏巧;吴峰;侯建毅

    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大面积人群致病[1],近些年,临床上由于不明原因导致的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屡见不鲜,对于该类患儿一般采取抗生素混合治疗的方法,但是治疗效果不佳.尽管过去几年开展的多项研究已经鉴定到了很多的病原体,如腺病毒,鼻病毒属病毒,冠状病毒属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关键词: KI多瘤病毒 鉴定
病毒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