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病毒学报杂志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병독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影响因子: 1.0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8721
  • 国内刊号: 11-186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bdxb.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编辑出版:《病毒学报》编辑委员会 《病毒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侯云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靶向ASGPR的反义核酸与抗HBV药物联合用药的体外抗HBV作用

    作者:丁晓然;杨静;伯晓晨;张敏丽;陈苏红;王升启

    研究以宿主基因ASGPR为靶的反义核酸与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药物联合应用的抗-HBV作用,为HBV感染的联合治疗和用药提供新的思路.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脂质体为载体将靶向ASGPR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至HepG2.2.15细胞中,6h后加入抗病毒药拉米夫定(3TC)或阿地福韦(ADV),72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SODN与抗-HBV药物联合应用后对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及细胞分泌HBV DNA的抑制作用.采用金正均Q值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拉米夫定(3TC)和阿地福韦(ADV)分别与ASODN联用对HBsAg的抑制呈相加或协同作用.随着ADV浓度的增加,两药的协同作用下降.3TC与ASODN联用对HBeAg的抑制呈拮抗、相加和协同作用,其拮抗作用随着3TC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弱.ADV与ASODN联用对HBeAg的抑制只呈相加作用.3TC和ADV分别与ASODN联用对HBV DNA的抑制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取ADV0.5μmol/L与取ASODN0.2μmol/L联用时对HBV DNA的抑制率可提高到72.6%.ASODN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3TC及ADV联用有相加或协同抗HBsAg、HBeAg及HBV DNA的表达,尤以抗HBsAg作用显著增强.

  • HIV-1 gag与gp41基因片段的序列特征与亚型研究

    作者:杨成勇;刘翌

    本文对华北地区出入境39例HIV-1阳性样本(中国 21例,非洲 17例,东南亚1例)的gag和env两个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特征和亚型对比分析.发现了A、A1、A3、B、C、G亚型和重组亚型03_AB、01_AE、AG、02_AG、07_BC、08_BC、CD和06_CPX共14个亚型,其中重组亚型占57.2%(8/14).表明HIV-1基因变异较快,亚型分布广泛,重组亚型有增多趋势.此外发现26.7%(8/30)的样本,其gag和env基因区亚型表现不一致.提示在研究HIV-1亚型中应综合gag和env两个基因区的序列特征进行亚型分析.

  • SARS-CoV在Vero细胞培养中的多形性特征

    作者:王健伟;任丽丽;屈建国;孙异临;陈良标;洪涛

    为揭示SARS相关冠状病毒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SARS-CoV)的复制特点,并探讨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利用负染电子显微镜 (EM)、超薄切片EM和免疫EM技术研究了SARS-CoV在Vero细胞上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成熟病毒颗粒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8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纤毛样突起,长约20nm,基底窄.此外可见哑铃形、肾形及"钉子样"等多形性成熟病毒颗粒,这些颗粒能与病人恢复期血清和抗S蛋白抗体反应.细胞内病毒颗粒多位于包涵体内,呈显著的多形性,直径为20~400nm,其形状可分为:①圆形、肾形或椭圆形;②管样结构;③不规则形,如三角形、哑铃形等,另外可见一种特殊的分枝样颗粒.颗粒电子密度不一,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其中空心颗粒周边的电子密度高.还观察到螺旋形的病毒核衣壳结构.

  • 亲和层析法用于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

    作者:陈瑛炜;罗文新;王明桥;王晋;李利峰;袁权;张军;夏宁邵

    本研究报道一种基于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IMAC)的噬菌体抗体库液相筛选方法.将纯化的带有His标签的抗原与噬菌体抗体库混合,噬菌体抗体与抗原充分结合后再加入亲和介质,使噬菌体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His标签与介质结合,然后通过充分洗涤去除非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后将特异性噬菌体抗体洗脱下来,感染TG1,进行下一轮筛选.整个筛选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在液相中完成,不仅消除了固相介质对抗原表位的影响,也更有利于噬菌体抗体与抗原的充分作用.将此方法应用于HEV NE2蛋白特异性人源噬菌体抗体的筛选,抗原竞争ELISA,阳性血清阻断,可溶性单链抗体表达检测及测序结果表明,终获得2个特异性人源抗体.

  • 一株高度变异的中国SV40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作者:严冬梅;张勇;赵溯;李兆祥;黄文丽;许文波

    对SV40中国云南分离株YNQD38进行了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覆盖了整个基因组的9个重叠的基因片段被扩增和测序,与其它SV40株进行了序列比对并基于全基因序列建立了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基因组全长5125bp,基因组构成与其它SV40毒株相似,均有6个开放读码框架和1个调控区.YNQD38与已被证实高度保守的其它SV40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91.0%.在SV40的保守区VP1、VP2、VP3、小t抗原(t-ag)和部分大T抗原(不包括大T抗原C末端)区,YNQD38与其它SV40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0.7%~91.1%、 91.7%~92.0%、90.2%~90.8%、92.8%~93.3%、88.5%~89.7%.在SV40的可变区大T抗原C末端(T-ag-C)编码区,YNQD38同源性更低,仅为65.7%~74.3%.YNQD38发生在保守区的核苷酸变异多为无义突变,而发生在变异区的核苷酸变异多为有义突变.YNQD38的调控区缺少一个完整的72bp增强子,这种特别的调控区的结构以前未见报道.基于整个基因组构建的进化树显示该株病毒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组.以上结果表明YNQD38是目前报道的SV40中变异大的一株,而且也是第一株被完整测序的SV40中国株.这个报道不仅为SV40中国株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清楚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还对这样一株高度变异的SV40能否成为人类致病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ECHO11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刘桂艳;许文波;纪峰;张勇;王海岩;李岩;严冬梅;徐爱强

    该文首次分析了我国ECHO11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1999~2004年,ECHO11 病毒是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优势毒株, 2003年从山东省482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到11株ECHO11病毒,其中相关的10例病例分布跨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但发病日期集中在7月和12月.该研究试图通过对VP1编码基因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为探讨ECHO11病毒与AFP之间的病因关系提供线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1株ECHO11毒株都位于同一传播链,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6%~100%,其中7月和12月的分离株之间相差8~9个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一致.这说明山东省2003年7月和12月分别发生了ECHO11病毒流行,但这些毒株与AFP的病因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11株病毒组成了A基因型中的一个新亚型,在进化树上单独呈密切相关的一簇,与同基因型内的其它亚型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82.2%~84.7%,氨基酸同源性为 94.8%~97.6%.

  • 新城疫病毒F蛋白细胞融合活性位点中保守氨基酸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志玉;任桂杰;温红玲;宋艳艳;王桂亭;姚苹;许洪芝;张文强

    为了确定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F)分子上活性位点中保守氨基酸在F蛋白的细胞融合作用,弄清F细胞融合的分子机理,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法,创造一个酶切位点,用酶切反应初步筛选突变株,然后用D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并于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Giemsa染色定性和指示基因法定量检测细胞融合功能,荧光强度分析(FACS)检测表达效率情况.结果表明, NDV F 第117位苯丙氨酸(F)突变成亮氨酸(L)时对细胞融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R112和K115同为保守序列,分别突变为G时,细胞融合活性只有原来的44%,下降了56%.细胞表面表达效率没有明显的改变.N147突变为K时,细胞融合活性明显下降,只有原来的15%,而细胞表面表达效率没有明显的改变.L154为保守序列,突变为K时,细胞融合活性消失,说明L154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氨基酸,对维持F蛋白的细胞融合活性非常重要.细胞表面表达效率也有所下降(为原来的94%).D462属于高度保守氨基酸,当突变为N时,细胞融合活性消失,但经细胞表面表达效率分析证明,此突变蛋白未表达于细胞表面,证明在细胞浆转运至细胞表面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当突变为R和E时,细胞融合活性未发生改变,但细胞表面表达效率有所下降,分别为野毒株的63%和44%.说明 NDV F分子上与 HN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区域中的某些保守氨基酸在细胞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F蛋白的折叠、加工、转运等,发挥着不同作用,从而影响F蛋白的细胞融合作用和/或在细胞表面的表达量.

  •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介导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的实验免疫效果研究

    作者:焦凤超;焦新安;潘志明;黄金林;张小荣;刘秀梵

    将运送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以1.0×1010CFU剂量口服接种1日龄SPF雏鸡,结果表明重组菌对雏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将重组菌SL7207(pVAX1-HA)和X4550(asd-pVAX1-HA) 以2×109CFU的剂量两次口服免疫1日龄商品代伊莎褐蛋鸡,同时,将重组菌分别与pVAX1-IFN-γ或pVAX1-IL2(200μg/只)联合免疫,通过测定小肠粘膜抗体效价,结果显示,重组菌单独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能激发机体产生粘膜免疫应答,且与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以及油苗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免疫保护结果显示无论是重组菌单独免疫组还是联合免疫组均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重组菌单独免疫组与联合免疫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重组菌SL7207(pVAX1-HA)和X4550(asd-pVAX1-HA)能够提供机体抵抗HPAIV H5亚型强毒攻击的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进一步筛选出基于粘膜免疫途径的新型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 一个侵染山东大葱的胡葱黄条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作者:郑红英;史雨红;陈炯;林林;王升吉;陈剑平

    在山东章丘大葱上发现了一种引起畸形黄条症状的线状病毒.该病毒容易摩擦接种侵染大葱和胡葱,但不侵染其它22种测试植物,能经由豌豆蚜传播.病毒粒子形态和细胞病理特征具有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的典型特征.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提纯病毒制备的抗血清能与病毒自身外壳蛋白起特异性的强反应,与薤花叶病毒、晚香玉轻斑驳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和芋花叶病毒外壳蛋白有较弱的反应.采用马铃薯Y病毒科简并引物PCR技术扩增了该病毒的基因组3′-末端部分序列,序列比较表明它为胡葱黄条病毒(SYSV),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世界范围内的SYSV分离物可以区分为4个主要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寄主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相关.

  • APOBEC家族:介导天然抗病毒免疫的新型宿主细胞因子

    作者:李卫中;洪敏;李琦涵

    天然免疫在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近年来,一些介导天然免疫的新型宿主细胞因子陆续被发现,其中APOBEC家族(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catalytic polypeptide family,载脂蛋白B mRNA 编辑酶催化多肽家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抗病毒机制的蛋白质分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它们能够在DNA或RNA水平上改变病毒的遗传信息,这一称为编辑(editing)的修饰和加工过程,可以在多种病毒的基因组或其逆转录产物中引入高频突变, 进而诱导其降解、干扰其复制或者严重影响病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Vero 细胞流感疫苗应用前景

    作者:吴少慧;舒跃龙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外有包膜.根据病毒核壳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根据其表面(HA、NA)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乙和丙型没有亚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与人类有密切关联[1],如1918~1919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H1N1)、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和1977年俄国流感(H1N1),每次大流行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损失,在美国,每年平均20,000人死于流感.自1968年起大多数流感病毒的新变种都首发于中国,并且近来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的4次流感暴发,后3次出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均首发于中国.

  • 减蛋综合征病毒六邻体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初步应用

    作者:汪铭书;程安春;郭万柱;陈孝跃

    减蛋综合征(egg drop syndrome 1976,EDS-76)是由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Ⅲ群腺病毒即减蛋综合征病毒(egg drop syndrome virus,EDSV) 引起的以产蛋鸡产薄壳或无壳蛋,产蛋率严重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 猪1型圆环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及其感染性初步鉴定

    作者:曹胜波;刘学芹;刘朝;孙敏轩;陈焕春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是由Tischer等[1]于1974年在PK-15细胞中发现,当时认为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后被证实为一种新的病毒.病毒粒子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可在PK-15细胞上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其基因组是一种环状、单股副链DNA,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鹦鹉喙羽病毒(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circovirus,PBFDAV)和人的TT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同属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有两种基因型即:PCV1和PCV2.前者广泛存在于猪源肾细胞中,在猪的组织器官和产品中的检出率都较高,但并不引起感染猪发病;后者首先由Allan等[2]从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的猪群中分离到并被证明为PMWS的重要病原.

  • 融合表达牛疱疹病毒1型VP22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重组伪狂犬病毒TK-/gE-/VP22GP5+的构建

    作者:赵武;肖少波;方六荣;江云波;宋云峰;严琳;余晓岚;陈焕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两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而引发PR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构建基因工程疫苗优良的活病毒载体[1].已有报道将表达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 HCV)囊膜蛋白E1基因的重组PRV(rPRV)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免疫猪后, 能同时抵抗HCV和PRV的强毒攻击[2],显示了PRV作为活病毒载体的可行性和"一针防两病"的独特优点.由ORF5基因编码的囊膜糖蛋白GP5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主要的免疫保护性抗原蛋白[3].

  •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流行区无偿献血人群筛查研究

    作者:陈长荣;张军;谢金镇;张永昌;王颖彬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HTLV)是早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分为I型和II型.HTLV感染后,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潜伏期长达20年以上,并在多年后引起白血病或下肢瘫痪等致死性或致残性疾病,迄今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仍未研制成功[1].因此,唯一积极的控制办法就是及时发现HTLV感染者,并采取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由于HTLV可经血传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其列为献血员必检项目之一,但我国各地均一直未开展此项目.自1986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多个省、市发现了HTLV感染者,并在福建省发现了福清、莆田、泉州等多个HTLV流行区,这些地区均毗邻厦门[2-7].

病毒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