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病毒学报杂志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병독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影响因子: 1.0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8721
  • 国内刊号: 11-186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bdxb.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编辑出版:《病毒学报》编辑委员会 《病毒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侯云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一类潜在的新型佐剂--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

    作者:郭斐;许洪林;阮力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已是不可争论的事实,可是DNA作为信号分子的观点就不容易被理解.相继有文献报道了细菌DNA,而非脊椎动物DNA,具有免疫激活的效果[1-4].含有CpG基序的寡核苷酸(ODN)具有以下免疫效果: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球蛋白诱生和分泌,抗诱生的细胞凋亡[5,6];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12以及其他的细胞因子[7,8];并且活化自然杀伤(NK)细胞的裂解活性和干扰素(IFN-γ)分泌[2,4,9-11].研究人员推测:针对CpG ODN所产生的迅速的免疫激活反应,可能是由于宿主识别微生物分子特异的结构模式,而唤醒了机体先天性的免疫保护机制.由于CpG ODN特异的免疫激活机制,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显示出CpG ODN作为一类新型的免疫佐剂的潜在可能性.

  • 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槐静;段胜仲;洪嘉玲;姚学军

    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它以细胞增殖为主要病变特征.自从1911年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使鸡发生白血病,人们就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本文就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方面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 猪伪狂犬病毒蛋白激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作者:潘兹书;张楚瑜;丁建华;罗满林;雷亮

    对伪狂犬病毒湖北株(PRV HB株)蛋白激酶(PK)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该序列与PRV NIA-3株、Ka株以及HSV-1、VZV PK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在测定全长1?312bp的DNA序列中,包括着一个1?002核苷酸的开放读框,可编码3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PRV-HB株PK与PRV-NIA3、PRV-Ka、HSV-1、VZV PK基因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7.5%、50.7%和42.0%;基因编码区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2%、95.8%、37.7%和37.2%.PRV PK具有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和亚结构域特征序列.

  • 一个独特的RNA酶A抗性复合物在腺病毒L1 poly(A)位点的上游形成

    作者:刘力;王树蕙

    在腺病毒交替的poly(A)位点使用过程中,靠近主要晚期启动子的L1 poly(A)位点起着主导的作用.前期的实验已经发现,在L1 poly(A)位点的上游存在一个RNA的抑制元件叫URE,缺失URE可以使模拟小基因的poly(A)进入病毒晚期的感染方式.现将L1 poly(A)位点单独游离出来,用体外的紫外交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没有紫外光照射的情况下,仍有一组小于30kD的独特的RNA酶A抗性共价复合物形成.这个复合物的产生完全依赖于核提取液中的蛋白因子,并且与URE中的特定RNA序列直接相关.这种独特的在没有紫外光照射情况下形成的RNA-蛋白质共价复合物说明,URE效应或许是通过与特异的核内蛋白因子反应而达到的.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这些蛋白因子提供了前提保证.

  • 蓝舌病病毒Z1株VP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马洪超;苏艳;孙淑芳;尹燕博;蒋正军

    用RT-PCR扩增我国蓝舌病毒Z1株的VP7基因,直接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中,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分析经蓝/白斑筛选和PCR鉴定的重组质粒,用DIG标记克隆片段制成探针与病毒基因组进行Northern blot杂交,证明插入片段为BTV VP7基因特异性片段.采用Sanger双脱氧终止法测定c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将这一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9株蓝舌病毒及相关的环状病毒的VP7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内BTV Z1株的VP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上述9个毒株的同源性在71.4%~98.7%之间,与USA BTV-10株的同源性高,与AUS BTV-15株的同源性低.该研究对于我国蓝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及对该病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有着重要意义.

  • 副粘病毒融合蛋白活性位点中亮氨酸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志玉

    为了确定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分子上活性位点中亮氨酸在F的细胞融合作用中的作用,弄清F融合细胞的分子机理,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法创造一个酶切位点,用酶切反应初步筛选突变株,然后用D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并在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Giemsa染色和指示基因法检测细胞融合功能,荧光强度分析(FACS)检测表达效率.结果表明,hPIV3 F第460位亮氨酸(L)和第474位异亮氨酸(I)分别突变成丙氨酸(A)(L460A和I474A)时,细胞融合功能分别只相当于野毒株的51.24%和48.73%;而第467位L和第481位L分别突变成A(L467A和L481A)时,细胞融合功能则无明显改变;当第460和467位L同时突变成A(L460A~L467A)时,细胞融合功能降低了79.13%;而第474位I和第481位L同时突变成A(I474A~L481A)时,细胞融合功能无明显改变.NDV F第481位L和第488位L分别突变成A(L481A和L488A)时,细胞融合功能分别降低了75.22%和80.04%;将二者共同突变时,则进一步降低,只有野毒株的10.13%.各突变株的表达效率没有改变.说明F分子上与HN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区域中的亮氨酸在细胞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hPIV3F第460位L和第474位I,NDV第481和488位L,突变后细胞融合作用不同程度下降.

  • 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5'NCR和RNA聚合酶基因可提高外源基因表达

    作者:谭明岐;纪志武;张帆;李殿俊;阮力

    将含脊髓灰质炎病毒(PV)RNA聚合酶的不同长度基因片段克隆到载体pSG5质粒上,分别构建了4个表达RNA聚合酶的质粒.体外转录实验证明,pSG5-POL1.99和pSG5-POL2.03质粒转染细胞的提取物促进了特异的RNA转录,表明两质粒可表达RNA聚合酶.将PV的5'NCR序列插在载体pGREEN LANTERN-1的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pGREEN LANTERN-1-5'NCR质粒;用LacZ基因替换GFP基因分别插入到PGREEN LANTERN-1和pGREEN LANTERN-1-5'NCR质粒上,构建成 pLacZ LANTERN-1和pLacZ LANTERN-1-5'NCR质粒.表达RNA聚合酶的质粒与pLacZ 5'NCR调控表达报告基因的质粒共转染,明显提高了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PV的表达调控元件和RNA聚合酶基因可用于构建外源基因高效表达载体.

  • 庚型肝炎病毒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夏宁邵;杨海杰;张军;林长青;王颖彬;王隽;詹美云;吴文翰

    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RSET或(和)pGEX在大肠杆菌内表达了覆盖庚型肝炎病毒(HGV)C-NS3和NS5区的多段基因.CE1、E2、NS3、NS5及NS3-NS5嵌合基因等的8段基因均有高效表达,各重组蛋白产量与菌体总蛋白之比在10%~35%之间.对以上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学筛选,证实其中7个重组蛋白均具免疫学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重组HGV抗原表位的分布,为HGV的血清学和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Rev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作者:朱明华;段凌浔

    应用抗HIV-1 Rev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方法,研究在人T细胞和周围血淋巴单核细胞内抗病毒复制的效果,探讨细胞内免疫抗HIV-1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克隆抗HIV-1Rev单链抗体(sFv)基因,以逆转录病毒为基因载体,将包装后的含靶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导至人CD4阳性T-细胞株CEM和SupT1,以及HIV-1阴性自愿者的周围血淋巴单核细胞(PBMC),再分别用不同剂量(MOI)的HIV-1病毒株PNL4-3和HxB2进行病毒攻击实验.测定HIV-1 p24抗原.滴度以了解抗病毒复制的效果,检测带报道基因CAT以了解靶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状况.分别应用0.24、0.06和0.024MOI的PNL4-3或HxB2病毒株攻击,测定p24抗原.结果显示,抗Rev sFv细胞内表达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与对照组比较,病毒复制被抑制效率达90%以上.体外培养细胞2个月,仍可观察到效果,病毒攻击后合胞体细胞形成显著减少.CAT实验表明,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使靶基因在人T细胞和PBMC内有效表达.抗HIV-1 Rev sFv细胞内表达可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有望成为抗HIV-1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

  • 中国对虾呼肠孤样病毒感染的电镜观察

    作者:徐洪涛;屈建国;朴春爱;王文兴;王运涛;相建海;洪涛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水产动物呼肠孤病毒感染曾见于鱼、贝、蟹.近几年随着对对虾病毒病害研究的日益重视,在对虾中也发现呼肠孤病毒的感染.Tsing等[1]早于1987年在法国南部养殖的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中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Krol等[2]于1990年在试验感染的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中发现呼肠孤样病毒与对虾杆状病毒混合感染.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面暴发流行病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对虾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曾在中国对虾(P.chinensis)中观察到呼肠孤样病毒颗粒[3],但未报道较详细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资料.

  • 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株ORF5基因序列比例

    作者:姜平;陈溥言;姜志华;蔡家利;董永毅;蔡宝祥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为动脉炎病毒科成员之一,可引起感染母猪流产、死胎及断奶仔猪呼吸困难和死亡.该病毒呈球形,有囊膜,大小45nm~83nm,基因组为单股RNA,大小约15kb,有8个阅读框(ORF),分别编码2种非结构蛋白和6种结构蛋白,其中ORF5编码病毒糖基化膜蛋白(GP5)[1,2].GP5蛋白为该病毒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含有病毒线性中和抗原表位.该蛋白可诱导感染细胞发生细胞凋亡[3,4].目前,PRRSV有欧洲型和美州型两个血清型,其结构蛋白基因同源性为54%~70%[5,6].不同美洲型PRRSV野毒株基因也有一定差异.由ORF5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4个相对保守区,但其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可变性较大.由该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具有良好免疫原性[7,8].尽管一些欧美国家已普遍使用Resp PRRS弱毒疫苗,但该病仍时有发生[9,10].我国于1996年亦已证实存在该病,并有不断蔓延趋势,已造成我国养猪业严重经济损失.

  • 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B区和C区序列的异质性

    作者:王战会;孙剑;侯金林;陈金军;肖蕾;骆抗先

    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基因编码约816个氨基酸的多蛋白,其氨基端为末端蛋白,羧基端为RNA酶H,后者上游紧邻反转录酶/DNA聚合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将HBV聚合酶基因分为假想的A到E共5个区段.

  • PCR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检测中国对虾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作者:徐洪涛;朴春爱;杨朵;王雷;张新宇;侯云德

    对虾白斑症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ulovirus,WSBV)在过去6年内已使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对虾养殖业严重滑坡.1992年中国大陆养殖对虾产量为20万吨,居世界首位,自1993年受中国对虾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Panaeus chinensis non-occluded baculovirus,PcNOBV)侵袭暴发虾病以来,年产量仅六、七万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虾属无脊椎动物,缺乏特异性免疫系统,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及养殖密度的加大,促进了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目前有效的防治方法仍然是避免使用带毒亲虾、虾苗及鲜活饵料,尽早发现和消灭传染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并且适用于基层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 RT-PCR-RFLP在大麦黄矮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杜志强;周广和;马占鸿;李莉;王锡锋;常胜军

    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包括大麦黄矮病毒(BYDV)Ⅰ组病毒3种、Ⅱ组病毒13种和暂定名病毒14种.早期BYDVs的鉴定与分类是根据蚜虫传毒专化性、寄主范围、组织病理学和交互保护进行的.随着高效价抗血清的获得和分子技术的发展,病毒的血清学特性、RT-PCR、核酸杂交和序列比较等手段逐渐用于BYDVs的分类,并用于研究黄症病毒组各成员间的关系.1991年,Robertson等根据当时积累的Luteovirus序列资料,首次设计合成了Luteovirus通用引物,并在BYDVs中建立了RT-PCR-RFLP技术体系[1].随后,大量Luteovirus成员的基因组全序列和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得到了测定[2-6].这些序列资料的进一步积累,使得原先设计的Luteovirus通用引物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为此,本研究重新对这些序列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改进合成了新的Luteovirus通用引物,并以此为基础,在BYDVs中建立了RT-PCR-RFLP实验方法.

  • 山东烟台小麦土传病毒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相关病毒复合侵染所致

    作者:叶荣;郑滔;徐磊;雷娟利;陈剑平;于善谦

    在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小麦上发生一种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感病小麦植株表现矮化褪绿和花叶症状.我们于1997年4月从病区采集感病小麦植株,进行了病毒种类鉴定.直接电镜观察发现有二种病毒粒子,一种粒子呈棒状,占大多数,其长度约为300nm和150nm; 另一种粒子呈线状,数量较少,长度为500nm~700nm.免疫电镜结果表明,棒状病毒粒子仅与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l-borne wheat mosaic virus, SBW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抗血清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t mosaic virus,WSSMV)抗血清反应;反之,线状病毒仅与WYMV、WSS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SBWMV抗血清反应.用WYMV和SBWMV两种抗血清同时进行修饰时,线状病毒粒子和棒状病毒粒子均发生反应.

  • 伪狂犬病病毒湖北株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作者:王家富;张楚瑜;丁建华;周荣;温淑娟;黄镇华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生伪狂犬病的病原体.该疾病对畜牧业,特别是对养猪业的危害较为严重,两周龄内仔猪致死率可高达100%,成年猪可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症,康复猪可潜伏感染,终生带毒,给世界各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阐明PRV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研制安全有效的PRV基因工程疫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 应用单引物差异RT-PCR法鉴定我国分离的甲病毒(YN87448病毒)

    作者:周国林;梁国栋;付士红;何海怀;金奇;张海林;黄文丽;侯云德

    甲病毒指披膜病毒科(Togavir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以蚊虫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可引起如辛德毕斯热、基孔肯雅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等多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1,2],是医学上重要的虫媒病毒.甲病毒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发现28种甲病毒,其中13种与人畜疾病有关,至少7种甲病毒发生过不同程度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张海林等(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2,3(特7):419-421)从云南傣族一位发热病人血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YN87448病毒.经血清学鉴定该病毒符合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特征.由于缺乏标准诊断血清,无法对它作进一步鉴定.该病毒直接分离自发热病人血清,病人主要症状为发热,寒颤,腰疼痛和全身酸痛.由于该病毒直接分离自病人血清,病毒鉴定对解释该病人的发病原因,甚至对于解释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的"无名热"的病因均具有重要意义.

  •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内蒙分离物自然缺失突变体缺失区域的定位分析

    作者: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秦树才;杨莉莉;刘仪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内蒙分离物(BNYVV NM)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分别获得RNA2、RNA3和RNA4自然缺失突变体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NA2自然缺失突变体在75kD通读蛋白编码区C端缺失348个核苷酸(缺失位置nt1 488~nt1 835).RNA3在其25kD蛋白编码区内缺失360个核苷酸(缺失位置nt729~nt1 088).RNA4的自然缺失区域位于31kD蛋白编码区,缺失402个核苷酸(nt702~nt1 103),缺失未造成移码,仍可编码产生一个由14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BNYVV内蒙分离物上述3个RNA组分的自然缺失突变体的缺失区域,与国外报道的德国G1分离物和日本S分离物的自然缺失区域非常相似.同时,对自然缺失的可能机制及其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水稻条叶枯病毒基因组组分3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曲志才;吕英芝;沈大棱;苏德明;Hull R

    利用RT-PCR技术,合成并扩增了水稻条叶枯病毒(RStV)中国云南分离物基因组组分3的全长cDNA.将PCR产物克隆在载体pCRⅡ上,进行全序列测定.将所得核苷酸序列及其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分离物T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在核苷酸水平上,两分离物的5′端非编码区序列相同,vORF、vcORF及基因间非编码区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6.8%及87.6%,而3′端非编码区同源性为98.9%,仅有一个核苷酸不同;在氨基酸水平上,vORF及vcORF编码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8.5%.可见编码区的大小及其氨基酸序列和两末端序列都是很保守的.序列分析显示,两个RStV分离物的RNA3均有双义编码特性.因此,中国云南分离物Y与日本分离物T可能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作者:季平;何家禄;吕鸿声;吴祥甫

    以苜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的egt基因作探针,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镇江株(BmNPV ZJ-8)基因组中克隆了egt基因及其旁侧序列,作了该片段的酶切图谱;测定了BmNPV ZJ-8egt基因序列.与AcMNPV的egt基因相比同源性为95%;基因大小都为1 518bp.利用egt基因旁侧序列构建了转移载体pUDegt,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报告基因取代egt基因,构建了由EGFP取代egt基因的重组病毒BmDegt.将含egt基因的BmNPV和不含egt基因的重组病毒BmDegt分别注射感染四龄家蚕幼虫,发现BmDegt感染的家蚕个体生长速度缓慢,家蚕个体小,死亡时间提前.

病毒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