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국제피부성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2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6-5540
  • 国内刊号: 32-1880/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1088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6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宝玺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两种新型抗HSV药物的进展

    作者:薛斯亮;张谊芝

    近年来发现4-氧代二氢喹啉类和含有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为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新药.多项研究表明,4-氧代二氢喹啉类有良好的口服利用率及中等程度的血浆清除率,不仅对核苷酸聚合酶产生抑制,还可以抑制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含有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不直接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而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起作用.两种药物经研究证明对HSV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斑秃毛囊免疫赦免机制的进展

    作者:张弛;肖风丽;张学军;杨森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生长期毛囊也是免疫赦免器官之一.有学者提出,斑秃毛囊免疫赦免消失导致斑秃发生.其中一些炎症因子在免疫赦免丧失及重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黑素细胞相关肽在发病机制中可能就是自身抗原.

  • Buschke-Lowenstein瘤的研究现状

    作者:侯存军;李中伟

    Buschke-Lowenstein瘤是生长在肛门、外生殖器的一种巨大赘生物,对其概念的理解曾存在分歧,目前多认为,包含巨大尖锐湿疣和疣状癌两种疾病.病理表现以良性表现为主,但部分病例在大的赘生物中散在小恶变病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要确定是否有恶性变.治疗以手术为主,可配合化疗,以降低复发率.对较小和复发病灶,CO2激光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 光疗及光化学疗法治疗儿童皮肤病

    作者:李垣君;陈谨萍

    临床实践证实,光疗及光化学疗法可以治疗儿童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及副银屑病等疾病,并且疗效肯定.另外,在一些少见皮肤病中也有应用.但是出于对光疗和光化学疗法长期应用的潜在不确切的致癌性的考虑,以及用于儿童治疗时所采用方法的不统一,和儿童依从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为此,介绍光疗及光化学疗法在儿童皮肤病的应用情况及其安全性和治疗特点等.

  • 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青松;顾恒

    硬化萎缩性苔藓是一种好发于外生殖器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牵涉到临床许多不同学科.近的研究显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可能是一种与抗细胞外基质蛋白-1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萎缩性白色斑块,因其被认为与外阴鳞癌有关,故有必要长期随访.硬化萎缩性苔藓的治疗常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UVA1在硬皮病的应用进展

    作者:曹华;郑捷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或伴有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和满意的疗法.UVA1(340~400 nm)作为一种较新的光学疗法为硬皮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并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UVA1照射可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抑制胶原合成,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在临床上表现为原先硬化的皮肤软化.近年来,诸学者对不同剂量UVA1治疗硬皮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UVA1治疗硬皮病的可能的机制.

  • 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皮肤病中的作用

    作者:赵建斌;龚匡隆;王千秋

    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是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发挥抑制作用,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近年研究发现,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多种皮肤科相关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银屑病以及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 紫外线抑制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桂兰;郑家润

    由于臭氧层损耗,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紫外线不但引起皮肤晒黑、红斑、色素沉着及光老化等急慢性皮肤损伤,而且通过影响朗格汉斯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形成、损伤DNA、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合成与释放细胞因子、影响尿刊酸代谢、神经内分泌等途径抑制皮肤免疫系统,终发生皮肤肿瘤.

  • 皮肤外用他克莫司治疗白癜风

    作者:林晓;傅雯雯

    他克莫司是一种强效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随着其外用制剂的产生,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其中治疗特应性皮炎已较为成熟.在白癜风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由于其局部不良反应小,耐受性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缺乏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他克莫司在白癜风治疗中与疾病类型的关系,是否还存在尚未发现的不良反应及长期使用系统吸收是否导致全身不良反应,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 虫霉病

    作者:杨秀敏;王端礼

    虫霉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主要由蛙粪霉(固孢、林和裂孢蛙粪霉)、耳霉(冠状和异孢耳霉)两类致病菌引起,多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肿块,质地硬而无触痛;胃肠道蛙粪霉病则有胃肠不适,还可有Crohn病症状及腹部肿块;全身无发热.组织真菌培养可见到宽、有或无隔的菌丝,孢子囊、孢子囊冠及接合孢子.组织病理呈肉芽肿改变,并可见有不规则分枝的菌丝,壁薄偶尔有隔.治疗应用碘化钾、磺胺及其他抗真菌药或联合用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疗程比较长.

  • 内皮素家族及其受体与恶性黑素瘤

    作者:田进;黄长征;涂亚庭

    内皮素受体B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皮素家族受体,在恶性黑素瘤中与其配体内皮素-1和内皮素-3结合而被激活.目前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恶性黑素瘤中内皮素受体B的表达上调并且其激活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内皮素受体B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恶性黑素瘤进展标志物.对内皮素受体B介导的信号转导路径下游具体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为进一步研究恶性黑素瘤的发病机制、治疗带来新的契机和希望.

  • 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进展

    作者:刘琴;杨春俊;张学军;杨森

    斑秃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用药,紫外线光疗法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新近用于临床治疗斑秃的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的新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皮损处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影响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等有关.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该疗法方便、高效、安全及患者依从性好.为此,综述了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 激光 斑秃 治疗
  • 毛囊相关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作者:田婷;范卫新

    信号转导指外界环境因子和胞间通讯信号分子等作用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后,跨膜传递形成胞内第二信使,以及经过其后的信号途径组分级联传递、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和诱导基因表达的过程.毛囊有规律地经历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变化.出生后毛发生长倚赖毛囊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精确平衡,参与其中的信号通路包括Wnt、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edgehog等.各信号通路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

  • 低氧诱导因子-1与皮肤的相关研究

    作者:戴叶芹;范卫新

    低氧诱导因子-1是低氧时表达的一种蛋白,由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低氧诱导因子-1β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其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决定着低氧诱导因子-1的活性,对伤口的愈合、新血管再生和肿瘤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能与皮肤疾病有一定关系.调控低氧诱导因子-1的水平可能为某些皮肤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皮肤
  • 纳米技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展望

    作者:董达科;王建力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的一项具有发展潜能的认识微观世界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各学科的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米技术介入生物医学领域,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人们探索在纳米尺度上认识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染色、生物显像,研制基因载体和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疾病等,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及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皮肤疾病
  • 皮肤鳞状细胞癌研究进展

    作者:赵天恩;郑家润

    近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尤其在老年人中.由于皮肤鳞状细胞癌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的多样性,因而误诊的情况常见.有鉴于此,对近年来有关皮肤鳞状细胞癌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诸如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的治疗措施及其预防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防有所帮助.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进展
  • 淋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作者:朱小华;徐金华

    淋病奈瑟菌是性传播疾病淋病致病菌,人们对淋球菌全细胞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筛选出高效的疫苗靶位应用于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发现,由于淋球菌菌毛、外膜蛋白Opa变异性高而难以用于制备疫苗;外膜蛋白Porin是目前认为有可能成功制备淋球菌疫苗的候选靶位;表面脂多糖、转铁蛋白受体是有希望的新的候选靶位.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表明重组疫苗和DNA疫苗等新型疫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奈瑟球菌 淋病 疫苗
  •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光疗进展

    作者:顾俊瑛;陈明华

    光疗可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光源.宽谱中波紫外线只对斑片期皮损有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斑片期和早期斑块期皮损有效,长波紫外线A1可治疗皮损较厚又不能耐受补骨脂者,单频准分子激光对Ⅰ A期皮损有效.补骨脂加长波紫外线能清除斑块期皮损,体外光分离置换法对晚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疗效较佳.光动力疗法亦可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

  • 10~18岁青少年痤疮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作者:吴铁强;梅淑清;张晋昕;龚蓉芬;吴奋进;吴卫洪;李军;林敏;刁鉴兴

    目的评估10~18岁青少年痤疮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对调查者逐一检查并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用SPSS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0~18岁年龄组痤疮患病率为53.5%,其中男54.9%,女51.6%,炎性痤疮患病率为25.8%,痤疮及炎性痤疮随年龄逐年增加.痤疮后瘢痕发生率为7.1%,12岁年龄组瘢痕发生率为0.5%,其后瘢痕发生率逐年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睡眠时间少、涂化妆品、中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型皮肤等6项为危险因素,检验显示挤捏皮疹为痤疮后瘢痕的危险因素.结论12岁年龄组开始出现瘢痕,挤捏皮疹是造成痤疮后瘢痕的危险因素.提示应重视青少年痤疮的防治,干预的时机应在11~12年龄组.

  • QY-520型Q开关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疗效观察

    作者:陈琴芳;杨夕芳;张小华;顾恒

    随着选择性光热理论作用的提出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在临床应用日渐增多.我科于2005年7~11月,采用国产QY-520型Q开关YAG激光治疗仪对31例色素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崔凡;刘维达

    曲霉病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严重侵袭性曲霉病可引起系统性感染,导致死亡.曲霉病的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展.新的抗真菌药物、免疫调节疗法和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的出现,使得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多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中出现的耐药现象也应该引起关注.

    关键词: 曲霉病 治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