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립체정향화공능성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2425
- 国内刊号: 34-116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脑转移瘤综合全脑放射和间质内放疗
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占颅内肿瘤的百分比成上升趋势,目前尚无可靠的根治办法.我们从1993年起,采用一次全脑放疗+多次脑立体定向32P间质内放疗方法综合治疗脑转移瘤5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
简易血肿头皮定位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笔者自1997年开始使用大口径多孔引流管和简易血肿头皮定位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2例,收到较满意效果,基本代替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现介绍如下:
-
CT导向下一次手术取出脑内三枚缝衣针
患者男性,14岁,汉族,农民.以间歇性头痛,头昏10余年,近三年患者经常抽搐伴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持续约3~5min后自行缓解,每月发作3~5次不等,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无效.入院时查体:神志清,语言可,体检合作,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有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头颅X平片示颅内三枚长短不等,方向不一的金属细针,位于右额顶近中线处,其中一枚刺入对侧,CT扫描见三枚金属针均位于脑内.入院诊断:颅内金属异物,继发性癫痫.
-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
立体定向手术虽然具有定位精确,损伤小等优点,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的再出血是本术式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我科应用此项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8例,就立体定向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问题做一讨论.
-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的癫痫发作
我院1996年1月~1998年4月,收治了只在术后才出现癫痫发作的10例病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3例,年龄32~44岁,平均37.5岁.均系颅脑损伤术后致颅骨缺损,额部2例,颞顶部4例,额颞顶部4例.缺损区直径约8~10cm.所有病例在伤后的开颅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局部的脑组织均有明显的挫裂伤,并且有脑内血肿35~80ml,术中均予以清除.术后一直未见癫痫发作.颅骨缺损存在的时间为3~10月,平均6.4月.在修补手术前3~5d,所有病例均行24h动态脑电图连续监测和头颅CT检查.未见到明显癫痫波出现,只是在受损脑组织区有较多慢波.CT提示局部脑软化.修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在帽状腱膜和帽状腱膜下层之间游离皮瓣,并在骨窗缘选三点钻孔,穿过细钢丝,将预制成形的钛网固定于颅骨上.术后48h内常规复查头颅CT.
-
在CT导引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我院自1996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在CT导引下锥颅穿刺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结报告如下:
-
简易体表定位法切除颅内小病灶
我科自1992年~1998年12月,应用简易体表定位法切除颅内小病灶21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小结如下:
-
介绍一种简易体表标记头颅CT定位法
单纯依靠头颅CT轴位扫描进行手术或穿刺定位时,因为有扫描基线做参照,故颅内病变在体表所处的高度易确定,但病变前后方向上的体表定位缺少可靠的参照点,因此常引起一定程度的偏差,影响手术操作.为此,作者设计了一种简易体表标记头颅CT定位法,用于某些幕上开颅手术切口设计和穿刺点定位.定位法如下:(1)取内径3mm塑料管一段约15cm,管内注满按1:10稀释的76%泛影葡胺溶液,两端热封闭制成标记物备用.(2)病人剃头后标记出OM线(听眦线),然后在耳屏前作一条OM线垂直线,将标记物沿此线放置,并用胶布膏固定于头皮上(图1).(3)进行头颅CT轴位扫描,扫描定位基线与所标出的OM线重叠.结果标记物在各扫描层面上显示清晰的标记点(图2),对图像质量无影响.(4)利用OM线与标记线形成的"两维坐标”可以标示出颅内病变的体表投影,指导手术切口设计,也可准确标示出预定穿刺点.
-
X刀治疗灰质异位症2例
灰质异位(heterotopic gray matter,HGM)指神经元在异常部位的聚集,为神经元的放射状移行中止所致.它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先天畸形,主要以癫痫发作为临床表现,自CT和MR广泛应用以来,该病的报告逐渐增多.本文报告2例HGM,以癫痈大发作为表现,经X刀治疗后的情况.
-
CT导向定位治疗透明隔囊肿
近年来,我院应用安科ASA-601S型定向仪,在CT扫描定位下治疗透明隔囊肿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CT病灶颅表指示器
通过三维坐标原理设计了CT病灶颅表指示器,使得CT片上病灶在头颅表面明确地透视出来,以便在术前精确地知道从颅表具体的某一点进入颅内多远,多大角度可达到病灶中心,并避开大脑的重要结构,从而手术更安全、更准确.
-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及随访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是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引人注目的手术方法之-,由于海马杏仁核位于颞叶深部,在手术暴露时往往会损伤颞叶皮层某些功能.作者从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采用经颧弓颞底入路,选择性海马杏仁切除治疗6例颞叶癫痫,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
X-刀治疗颅内疾病73例研究
我院自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利用西门子8WV直线加速器,配置JX-100型X-刀系统治疗颅内疾病73例(78个病灶),经临床初步应用及38例随访观察,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立体定向活检在X-刀治疗中应用体会
本文报告了自1996年11月~1997年11月,在X-刀治疗颅内病变中行立体定向活检8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手术后残余垂体瘤γ-刀治疗3年后随访
自1993年11月我们开始应用γ-刀治疗手术后残余垂体瘤36例,追踪随访3年以上,现总结报告如下:
-
第三届亚洲立体定向、功能性和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简介
-
DZY-B型三叉神经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从1990年12月至1998年10月,135例三叉神经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立体定向仪(DZY-B型)经皮穿刺注射甘油治疗(定向组);另一组用Hartel徒手穿刺法注射甘油治疗(徒手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和解痛疗效.方法:定向组:将定向仪固定在病人头上,摄X线颅底及侧位片,测算卵圆孔的三维坐标值,在立体定向仪的导引下,穿刺针通过卵圆孔进入三叉神经池.缓慢注入99.5%甘油(0.2~0.4m1).徒手组:则用Hartel法进行穿刺,然后进行甘油注射治疗.结果:定向组的穿刺成功率为100%,徒手组为88.7%.定向组的完全解痛率为98%,部分解痛率为2%,总的疗效为100%;而徒手组则为85.7%,2.85%,88.55%(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应用立体定向仪穿刺法的优点是穿刺准确,成功率高,解痛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和疗效均比徒手穿刺好.
-
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前MRI定位扫描序列研究
伽玛刀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之一.MRI是其定位的主要工具,常规采用SE序列[1].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人群中三叉神经根显示欠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扫描序列,并与常规SE序列比较,现报道如下:
-
X-刀治疗颅内病变疗效观察
我院1997年6月至1998年12月利用Fisher脑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和Varian 600C型直线加速器治疗颅内各种病变120例,现将治疗和近期随访资料报告如下,并对适应证,剂量选择,并发症防治等问题进行讨论.
-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近50年来,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Vim)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以及丘脑底核(S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趋向更小,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2%~25%[1~7].
-
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在X-刀工作站上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CT平片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血肿的形状和量的大小设置l~3个靶点.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12F导管送置靶点,每天由导管注入尿激酶总量为20 000~30 000U,夹闭导管2h后开放引流.结果: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在1~3d后拔管,血肿排出量达90%~95%,近期优良率为68.6%,远期优良率为82.5%,病死率为4.3%.结论:该术式较开颅手术损伤小,较单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血肿排出量更彻底,尤其适用于血肿形状不规则及血肿量较大者.
-
颅内囊性肿瘤伽玛刀治疗的容积效应
目的:评价颅内囊性肿瘤经立体定向抽液前后容积变化在伽玛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颅内囊性肿瘤MRI定位后,确定穿刺道和靶点坐标,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抽吸瘤内囊液使肿瘤容积缩小,然后二次MRI定位行伽玛刀治疗.边缘剂量为10~25Gy,平均15.17Gy.确定3%风险概率为警戒线,应用Logistic综合方程(Neuret)分析剂量-容积关系和应用平均剂量15Gy的容积-风险概率的相关性.将抽囊液前后容积和风险概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果:(1)立体定向抽液后肿瘤容积显著减少,抽液前为4.10~72.90ml,平均25.55ml;抽液后为1.70~63.50ml,平均11.40ml,P<0.01,脑坏死风险概率显著降低,抽液前为0.03~28.27%,平均9.48%;抽液后为0.01%~15.40%,平均3.86%,P<0.001.(2)以3%风险概率作为警戒线的剂量-容积效应关系显示,在容积<4.5ml时,允许剂量在17~20Gy,容积在4.6~10ml时,剂量为14~17Gy,容积超过10ml时,允许的剂量应<14Gy;在给予平均剂量15Gy治疗肿瘤的容积-风险概率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f(X)=0.0042x+0.0007.结论:颅内囊性肿瘤的容积在伽玛刀治疗中非常重要,立体定向术抽液术是缩小颅内肿瘤囊性容积,使之适于伽玛刀治疗的有效方法.
-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的研制和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完成24例神经外科手术.分析该系统的优点及其精确性.结果:本组24例导航手术中,大脑重要功能区病变12例,额叶3例,顶叶4例,鞍区和颞叶各2例,多发性病灶1例.术后仅2例发生短期肌力降低,手术病死率为零.该系统使用中精确度<2.5mm.结论:ASA-601V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完成术前病灶定位,确定佳手术路径,术中寻找病灶,确定肿瘤切除范围,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
胚胎黑质植入震颤麻痹模型鼠脑内的研究
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分两点注入SD鼠右侧中脑黑质内侧端,制成震颤麻痹模型,毁损后6-8周,用胚龄14-16天同种胚鼠中脑黑质细胞悬液植入模型鼠尾壳核.实验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单纯胚中脑黑质移植组(MS组),含层粘蛋白Laminin胚中脑黑质移植组(LMS组),含雪旺氏细胞胚中脑黑质移植组(SMS组).MS组、LMS组及SMS组于移植后2~4个月分别测试旋转试验与模型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动物在存活2~4个月测试后处死.脑切片观察发现,损伤侧中脑黑质DA神经元95%以上死亡,移植组织位于尾壳核背侧并突入侧脑室,LMS组移植区>SMS组移植区>MS组移植区.三个移植区均见TH、GABA免疫阳性细胞,其形态及大小与正常对照侧中脑黑质所见相似.LMS组与SMS组多巴胺阳性细胞突起较MS组多且长.本实验证明中脑黑质移植物Laminin与雪旺氏细胞均能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
-
立体定向经额安置脑室端分流管技术
脑脊液分流术虽然简单,由于不适当的置管可使分流管阻塞而失败.因误插入脑内某些重要功能区而发生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准确安置脑室端分流管[1,2],并经额入路分流治疗脑积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初步报告
目的:观察OUR-RGSγ刀治疗垂体病效果.方法: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应用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84例.其中89例获得随访,随访期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肿瘤控制生长率达97.6%.症状改善率达76.4%,激素水平下降或恢复正常达75.5%,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此方法对腺瘤效果满意.
-
壳与苍白球的空间位置关系
目的:调查61只成人整脑122个壳和苍白球的形态与位置,明确两者在脑内空间的位置关系,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三维切面上作2mm厚的连续切片,获得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并经还原、重建和叠加.结果:获得二核团的空间投影轮廓叠加图.结论:揭示了壳和苍白球在三维切面上的空间投影轮廓的重叠关系.
-
颈上交感神经节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脑内移植物.方法:建立SD大鼠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选取SD模型大鼠30只分成3组(移植组12只,对照组12只,空白组6只)用同种成年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SCG)制成细胞悬液,用微量注射器、立体定向仪将细胞悬液植入移植组模型鼠毁损侧尾核头部.每2周观察动物旋转行为变化.6个月后处死动物,制成脑切片,行TH免疫组化及HE染色,切片光镜观察.结果:SCG移植后6个月,移植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区有TH样阳性细胞存活,且存活数与治疗效果成正比.结论:同种异体成年大鼠的SCG脑内移植,移植物能存活并对帕金森病模型鼠有短期治疗作用.
-
癫痫外科的侵入性监测电极
用非侵入性的检查癫痫灶方法越来越普及,在许多病人中它取代了颅内EEG,由于侵入性监测解决的临床问题愈来愈富有挑战性,监测手段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为了手术切除致痫区的目的,必须将其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当非侵入性检查未能得出结论时,必须采用颅内EEG技术,找到致病灶.本文回顾侵入性监测方法和结果的分析,并讨论几个在侵入性EEG监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学(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及其磁共振波谱成象/代谢影象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metabolite imaging, MRSI)是测定体内化学代谢物唯一的一种无损伤性技术,并能用图象形式表达机体代谢的信息.
-
立体定向外科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立体定向技术也在不断前进,目前立体定向外科应用范围明显扩大,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这些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影像显示技术的进展,带来了许多手术的革新和更多、更复杂的手术的开展,它将继续推动立体定向外科的前进.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