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发生的研究

    作者:刘慧敏;阎明;张喜红;张玉泉;罗争

    目的 研究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发生.方法 橄榄油拌平衡饲料喂养大鼠的基础上,44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染毒组(n=38)给予每日2次白酒、吡唑混合液胃内灌注,分别于第4、8、12和16周末随机处死8只,正常对照组(n=6)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2次灌胃,于16周全部处死.取肝组织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通过网状纤维染色、Ⅳ型胶原(CⅣ)及层粘连蛋白(LN)免疫组化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发生过程.结果 随造模时间延长,染毒组依次出现肝组织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炎症及纤维化等病理现象,网状纤维沉积逐渐增多(P<0.05),电子显微镜下发现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及连续性基底膜形成的现象,肝窦周CⅣ及LN表达逐渐增加(P<0.01).结论 橄榄油拌平衡饲料喂养及白酒、吡唑混合液灌胃可以成功建立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于建模12周时观察到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

  • 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杜庆红;韩琳;姜俊杰;李澎涛;王新月;贾旭

    目的:观察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探讨肝络通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体重250±1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105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得安组、肝络通组.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作胆汁性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术后2周和4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采用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肝络通在2周和4周均能显著抑制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合成,且心得安在4周可减少羟脯氨酸的含量.Masson染色显示肝络通显著抑制纤维增生,且缓解肝组织结构紊乱.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肝窦内皮细胞窗空减少,内皮细胞下纤维组织增生,肝窦毛细血管化;Disse间隙内肝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肝络通组Disse间隙可见大量的微绒毛,肝窦内皮细胞窗空清晰可见.结论:肝络通可显著抑制胶原的合成,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阻逆肝纤维化进程,这是肝络通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机制之一,同时为开发作用靶点清晰的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药理学资料.

  • 虫草菌丝提取物抗二甲基亚硝胺诱致大鼠肝硬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宪波;刘平;唐志鹏

    目的 探讨虫草菌丝提取物(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致大鼠肝硬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63只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18只)、模型组(30只)、用药组(15只,予CME).采用DMN 10 mg/kg腹腔注射, 每周连续3天,每天1次,共4周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天、2周、4周作为观察时相点;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窦壁CD44 、Ⅷ因子相关抗原(vWF)、Ⅳ型胶原(Col Ⅳ),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DMN造模后3 天MMP-2、MMP-9活性显著增加,肝窦壁Col Ⅳ沉积显著减少、CD44 染色减弱、vWF阳性染色明显增强,肝窦内皮(SECs)窗孔减少,血清HA含量显著升高(P<0.05),4 周时可见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CME早期(3天,2 周时)能够显著降低MMP-2、MMP-9活性(P<0.05),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减轻;CME灌胃2、4 周后,大鼠血清HA水平下降(P<0.05),肝窦壁CD44 表达增强、vWF阳性染色减弱(P<0.05),SECs窗孔增多,SECs基底膜形成减轻.结论 早期MMP-9、MMP-2活性升高,降解肝窦内皮细胞下正常分布的Col Ⅳ,是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重要因素;CME早期通过降低MMP-2、MMP-9活性,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启动;CME能够减轻DMN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胡义扬;成扬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病理过程,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可作为一种病名(K74.001),但主要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肝纤维化的实质是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结构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小叶内以及汇管区纤维化;功能上可以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

  •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VEGF/VEGFR表达的影响

    作者:鲁军;周凝;黄棪;夏雪皎;张俊杰

    目的 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SEC,利用慢病毒转染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HSC.实验分为6组,1)正常HSC组:正常大鼠HSC空白血清培养;2)正常组:正常大鼠HSC及正常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3)模型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4)过表达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5)模型加中药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 10%含药血清共培养;6)过表达加中药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10%含药血清共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LS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及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HSC中胶原Ⅳ、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采用PCR法检测各组HSC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及VEGFR-2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CD31及vWF蛋白表达升高(P<0.01),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CD31及vWF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中胶原Ⅳ、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VEGF、VEGFR-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VEGF mRNA表达升高(P<0.01);模型加中药组VEGF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 疏肝健脾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VEGF、VEGFR-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恢复LSEC窗孔结构,从而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

  • 超声造影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解丽梅;郭启勇;刘鑫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经尾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分析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及其参数与C-Ⅳ、L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 S_3期、S_4期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峰值强度及下降斜率较对照组、S_1期、S_2期降低,峰值强度、下降斜率与C-Ⅳ、L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结论 肝纤维化超声造影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的变化可能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肝内分流形成等肝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超声造影对于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肝再生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谷艳梅;王要军;孙自勤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紊乱,在狄氏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形成肝纤维化的分子病理学基础[1]。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转化生长因子β(TFG-β),它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 TGF β的生物学特征  TGF β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多肽,它几乎参与了哺乳动物所有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依据靶细胞的不同而表现出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如它能刺激许多间质细胞增殖而抑制正常及恶性上皮细胞增殖,参与细胞分化的调节等从而对胚胎发生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2]。它还能调节免疫系统许多细胞的生成、分化及其功能,能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生和活性,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在肝纤维化时它能刺激细胞Ⅰ、Ⅲ、Ⅳ、Ⅴ、Ⅵ、Ⅶ、XVⅢ型等大多数胶原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或蛋白产物的增加,并能调节肝再生的能力。目前已经鉴定出5种不同分子类型的TGF β,即TGFβ1~5,在哺乳动物中存在3种形式的TGF β即TGF β1、2、3,它们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其中TGF β1在体细胞中所占比例高,活性强,成为研究的热点。TGF β4、5则在非哺乳动物中出现。TGF β在合成初期是一个分子量较大的无活性的前体分子(latent TGF β),后者受到病毒感染、炎症以及酸碱、蛋白酶等刺激后释放出112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多肽,从而转化为有活性的TGF β。

  • 家兔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形成中层粘连蛋白及透明质酸的变化

    作者:赵迎庆;王炳元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取肝组织用扫描电镜、特殊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N;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窦毛细血管化,即窗孔消失、基底膜形成;肝窦壁LN表达(面积百分比)和血清HA含量(mg/L)均随着肝纤维化形成逐渐增加,在8 wk末阳性强,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LN:25.2±1.0 vs 5.1±0.7,P<0.01;血清HA:1422.18±20.9 vs 1189.3±13.1,P<0.01),停止造模后逐渐下降,但停药8 wk均强于正常组.结论: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血清HA含量的变化与电镜下SEC去窗孔的改变,以及LN的变化相一致.

  • 铁剂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徐光福;葛桂玲;李澎涛;田德禄;姜良铎;杨晋祥

    目的:探讨饮食中铁过载诱导肝组织纤维化形成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在饮食中适量添加铁,共饲喂9wk,然后处死动物,收取肝组织,分别在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组织损害、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纤维化形成以及Ⅰ、Ⅳ型胶原和Laminin的分布情况.结果:铁剂组大鼠可见肝细胞凝固坏死,星状细胞活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轻微窦周纤维化,Ⅰ型胶原和laminin含量增多,中央静脉基底膜增厚.结论:饮食中铁过载持续一定时间可损害肝细胞,激活肝星状细胞,减少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导致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肝纤维化,故酒精性肝病造模可考虑配合使用.

  • 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机制

    作者:杨照新;韩德五;邢桦云;刘慧荣;燕子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正常对照组(n=8),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硬化大鼠模型.模型组分别在饲养第2,4,6,8周末,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经肠系膜上静脉末端穿刺测PVP.肝脏HE、VG染色,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SMA、LN、TGF-β1的动态表达,测定外周血中的内毒素、TNF-α、ALT的动态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情况.结果:模型组ALT在第2周末达到高峰(57.84±7.57IU/L),随后逐渐下降;内毒素在第2、4、6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TNF-α在第2、4周末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但各点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模型组PVP在第2、4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结果示随着肝纤维化及硬化程度的加重,窗孔逐渐变小、变少至消失;LN、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随着病变的发展,与对照组和同指标前一时间组相比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均P<0.05).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第2、4、6周末,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结论:肝硬化大鼠发生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其可使TGF-β1、TNF-α、LN等合成增多,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去窗孔化,间接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 氧化苦参碱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邱德凯;杨文卓;贾一韬;曹爱平

    目的:研究口服氧化苦参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CCl4模型组(n=30)、氧化苦参碱预防低剂量组(n=30)、中剂量组(n=30)和高剂量组(n=30).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氧化苦参碱的用量分别为30,60,100 mg/kg,每日灌胃1次,共12 wk.肝组织学检查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电镜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对照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免疫组化检测表明预防对照组大鼠肝内有大量Ⅰ,Ⅲ和Ⅳ型胶原沉积,其中Ⅲ型和Ⅳ型胶原的沉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而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内胶原沉积较少,无明显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电镜学检查证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结论:口服氧化苦参碱可减少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胶原的表达,对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

  • 中药调肝理脾方对大鼠乙醇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徐光福;褚月虎;王晓阳;田德禄;王新月;李澎涛;杨晋翔;姜良铎

    目的:研讨中药调肝理脾方和东宝肝泰片对乙醇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经过9 wk乙醇混合物灌胃后,模型组被处死,取得肝脏,其他动物随机分成自然恢复组(11 wk)、东宝肝泰片组和调肝理脾方组,给予连续10 d的灌胃治疗,然后处死并取得肝脏,采用光镜、电镜观察肝细胞、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窦和窦周病理变化,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3种细胞外基质分子变化.结果:模型组动物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间质细胞增生,细胞核深染,Masson染色并可见肝细胞周围铁丝网格样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基底膜增厚;自然恢复组肝细胞病变有所好转,纤维化也有好转,调肝理脾方组好转明显.电镜下显示,模型组肝窦基底膜增厚,窦周胶原原纤维大量增生,肝细胞微绒毛大量减少、倒伏,自然恢复组无明显好转,调肝理脾方和东宝肝泰片片组有好转.Ⅰ型胶原和层黏蛋白恢复结果以调肝理脾方组好,Ⅳ型胶原恢复结果以东宝肝泰片组好.结论:调肝理脾方对病理性堆积的Ⅰ型胶原和层黏蛋白代谢有明显促进作用,效果强于东宝肝泰片,而且也能促进过多的Ⅳ型胶原恢复正常,而东宝肝泰片在促进堆积的Ⅳ型胶原恢复方面强于调肝理脾方.

  • 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MMP-2活性的动态变化

    作者:徐光福;张凤朝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发大鼠肝硬化过程中Ⅳ型胶原、Ⅳ型胶原酶(MMP-2)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设2 d,1,2,3,4,5,6,8,12,24 wk共10个观察点,分别用生化方法测定其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和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Ⅳ型胶原和TIMP-2表达,酶图法测定肝组织MMp-2活性.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Hyp、Ⅳ型胶原含量,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ALB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2 d时MMp-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然后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正常组和8 wk以前各组模型大鼠TIMP-2表达微弱,12 wk表达明确,24 wk表达增强.结论:DMN诱发Wistar大鼠肝硬化模型形成前后MMP-2功能主要通过蛋白分泌量和活化量调节而实现,此期肝窦基底膜Ⅳ型胶原含量主要通过MMP-2活性调节,和蛋白分泌及TIMP-2表达关系不大.在肝硬化恢复期TIMP-2调节的重要性逐渐上升,故TIMP-2表达量是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能否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纤维化防治机制

    作者:王文兵;戴立里;郑元义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CCl4、乙醇及胆固醇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干预组三七总皂甙腹腔注射.设立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于造模6 wk后大鼠全部处死,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PCⅢ、LN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VG染色测定肝组织纤维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肝组织desmin、α-SMA、ICAM-1、LN、Ⅰ和Ⅲ型胶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血清PCⅢ、LN含量均明显降低;形态学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肝组织desmin、α-SMA、ICAM-1染色强度均明显减弱;三七总皂甙组肝组织LN、Ⅰ和Ⅲ型胶原染色轻于模型组,但差异性不显著.结论:三七总皂甙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SC活化,诱导活化的HSC凋亡,减少Ⅰ、Ⅲ型胶原和LN表达,并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有关.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

    作者:陆雄;徐光福;陈文慧;刘成海;刘平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但目前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形成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否可逆也未见报道.我们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4 wk动态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逆.

  •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Ang-1、Ang-2/Tie-2的影响

    作者:刘绍能;时磊;李敏;吕鑫霞;阚杰;马继征;陈兰羽

    目的: 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Ang-1、Ang-2/Tie-2的影响.方法: 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 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 分别于造模4 wk后取大鼠肝组织,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g-1、Ang-2/Ti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 芪术颗粒组Ang-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0.32±0.11 vs 0.66±0.80, P<0.01),而Ang-2 mRNA 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0.27±0.34 vs 0.09±0.01, P<0.05).芪术颗粒组和鳖甲软肝片组比较, 二者对Ang-1、Ang-2及Tie-2 mRNA表达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 芪术颗粒通过调控Ang-1、Ang-2/Tie-2mRNA的表达, 阻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以减少肝纤维化的产生.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蛋白的变化

    作者:陆雄;刘成海;徐光福;陈文慧;刘平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的变化.方法运用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系统研究24wk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 DMN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Ⅳ型胶原蛋白表达造模1wk后减少,以后逐渐增强,停止造模后逐渐消退;肝窦壁层粘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停止造模后逐渐减弱.结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取而代之由于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共同沉积,形成高密度基底膜,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停止造模后,肝窦基底膜可自行消退.

  • 层黏连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在肝窦毛细血管化时的协调表达

    作者:肖文君;王一平;刘小菁;黄明慧;甘涛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LN)及其整合素受体在肝窦毛细管化时的协调表达.方法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取肝组织用扫描电镜、特殊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层黏连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α6免疫组化检测及α6斑点免疫印迹研究.结果动态观察了肝纤维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即窗孔消失、基底膜形成及表型改变; LN在肝纤维化各期窦周阳性着色面积分别为0、1.92%、6.02%、9.68%、14.14%,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1);正常时α6在肝窦内皮细胞(SEC)上无表达,肝窦毛细血管化时SEC出现α6表达与LN在窦周沉积一致,α6 在纤维化时组织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5). 结论 LN于肝纤维化时在肝组织中不断沉积,并沿肝窦壁形成基底膜,使肝窦毛细血管化,且SEC出现LN整合素受体的诱导表达.提示LN及其整合素受体的协调表达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及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肝窦内皮功能障碍:糖尿病肝脏微循环障碍合并脂肪肝的推手

    作者:刘静;张琦

    2型糖尿病(T2DM)常常合并有肝脏微血管病变和肝脏炎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近年来,T2DM患者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据新研究报道,T2DM患者NAFLD的患病率为42.6%~76.0%,约33%的NAFLD患者合并有糖尿病[2]。微循环障碍是NAFLD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肝窦内皮细胞(LSEC)功能障碍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始动和关键环节[3]。LSEC是构成肝窦壁的主要成分,具有提供多窗孔屏障、清道夫、保持肝星状细胞(HSC)的静止状态及介导肝损伤的自我修复等生理功能[4]。LSEC的窗孔结构是区别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有标志,在调节肝窦血流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LSEC功能障碍可造成肝窦血流异常、脂质代谢紊乱、肝窦毛细血管化及肝细胞代谢障碍等,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糖尿病状态下持续的高糖和脂毒性加剧了LSEC功能的损伤,因此,LSEC功能障碍在NAFLD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着重分析糖尿病患者LSEC功能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及NAFLD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

  • 扶正化瘀胶囊干预肝纤维化研究

    作者:刘平;胡义扬;刘成;刘成海;薛惠明;徐列明;李风华;顾宏图;赵长青;周利丽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等许多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是肝病治疗中的一大难点.本课题组在既往工作(包括国家"八五"攻关)基础上,重点开展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及其药理(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研究.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