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镜取石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肝外胆管反复复发结石一例

    作者:黄润全;黄植强;杨育如;戚艮有

    患者女,45岁。12年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年前因胆总管多发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6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腹痛发热,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前后在多家医院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未行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病情虽有缓解,但患者生活质量差;4年前再因上腹痛4d入院接受治疗,B超示胆囊切除术后,左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大18 cm×11 mm,其他相关检查未发现阳性指征,终诊断为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胆肠吻合术后,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拟行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术,术前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胆肠吻合口位于十二指肠上曲部前壁近大弯侧处,吻合口处嵌钝—黑褐色结石,其下方见一大小约1.0 cm×1.5 cm×1.5 cm假憩室,内有数颗米粒大小结石,当即给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试行胃镜下胆肠吻合口结石取石术,如有可能直接入胃镜到胆管进行直视胃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术中尽可能将胆总管、左右肝管内结石取净(图1~4),耗时约90 min,直视下见胆总管及左肝管结石已取净,而右肝管仍余留部分结石,考虑结石过多难以一次性取尽,故拟5d后再次行经口胃镜下取石术,第2次术中见胆总管、肝管散布多个结石,用上一次方法反复碎石取石,将肝外胆管结石取尽,术中患者较安静平稳,期间有结石退出吻合口时牵拉疼痛不适,但能忍受,术后3d病情恢复满意出院,术后追踪近3年,未发作胆管结石腹痛,患者工作生活良好,无明显不适。

  • 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结石复发的内镜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骆伟;孟文勃;岳平;李汛

    胆管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因其复发率及残石率高,是肝胆外科常遇到的复杂问题之一,国内研究报道其术后残石率为60%~70%[1]。肝外胆管结石以胆总管结石为主,约占胆石症总数的15.3%~31.7%[2]。近年来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结石的复发呈上升趋势,其复发率为30%~70%[3]。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开腹及腹腔镜下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引流术,肝切除术,胆肠及肝肠吻合等术式,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然而对于胆肠吻合术后患者胆管结石复发的处理,传统治疗以再次外科手术为主,其术后易出现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胆管狭窄、诱发癌变[4]等并发症,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手术难度逐渐加大,手术费用及手术风险较高。

  •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复发胆管结石的成因分析

    作者:刘渊;龚彪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由诊断走向治疗的重大进展.自1974年由Kawai等开创以来,该技术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肝外胆管结石的重要诊治手段,但是EST存在着远期胆管结石复发的可能.

  • 胆道开口小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观察

    作者:崔志俊;朱宇均;姜非

    目的:探讨胆道开口小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 EST+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64例肝外胆管结石并胆管直径≥0.8m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ST组32例采用胆道开口单纯大切开后取石或碎石后取石,EST+EPBD组32例采用胆道开口小切开,再行柱状气囊扩张后,进行取石或碎石后取石。结果:两组取石过程中出血、胆管引流情况及早期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取石次数(3.0±2.51 vs 1.6±1.32)、机械碎石器使用率(37.5% vs 9.4%)、结石清除时间(29.32±12.84min vs 18.46±12.82min)比较,EST+EPBD组明显优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胆道开口小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在手术时间、取石次数及机械碎石器使用率等方面优于传统的胆道开口切开后取石术。

  • 应用EST及LC两镜联合治疗胆囊肝外胆管结石

    作者:陆春雷;杨敖霖;吴国忠;葛继强;李界明;王京立;罗昆仑

    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联合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取石治疗胆囊肝外胆管结石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经胆囊管途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

    作者:许建听;周建春;彭启平;姚平刚;王立孟;胡刚;孙绳墨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经胆囊管途径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使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经胆囊管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残余结石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经胆囊管途径对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临床疗效好、术后恢复快.

  • 内镜加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疗效观察

    作者:周宗庆;王志敏;傅志红;徐洪波

    目的:探讨内镜加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7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人分成两组,内镜中药组采用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取石,放置鼻胆管引流术(ENBD)后给予中药疏肝利胆治疗;外科手术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愈率、残石发生率、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内镜中药组治愈率100%,手术组89.23%;内镜中药组残石率0,手术组10.77%;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内镜中药组明显比手术组短,P<0.01.结论:内镜加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手术.

  • 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术式的选择

    作者:李杰原

    微创医学是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代表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化,是21世纪外科学的升华[1].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作为单项技术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出现迅速推动了"三镜"技术的发展,从技术特点上来说,诊治胆道疾病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但当"三镜"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成为当今诊断、治疗胆道疾病十分有效的微创胆道外科技术,已构成对传统胆道外科的挑战[2].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策略趋向多元化.现将常见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术式作一简单综述.

  • 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文瑛;朱玉珍;刘星星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行腹腔镜微创治疗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3D腹腔镜手术42例(3D组),行2D腹腔镜手术38例(2D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等指标.结果 3D组和2D组在肝外胆管结石数、胆总管直径、胆总管一期缝合率、T管引流率、胆管空肠吻合率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3D组的手术时间[(81.4±11.6)min vs (91.3±15.9) min]、术中出血量[(22.1±6.1)mL vs(27.2±9.1)]mL、术后腹腔引流量[(34.5±15.7)mL vs (46.6±21.6)mL]均低于2D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4.6±1.6)d vs(5.1±1.5)d]、并发症发生率(4.8% vs 13.2%)方面,3D组也低于2D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结石、胆管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安全、微创、可靠.

  • 胆囊、胆总管结石二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对比

    作者:林枫;李林立;叶启文;林峰

    目的 观察胆囊、胆总管结石二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对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62例行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观察组)和60例行开腹胆裳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平均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也较好,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其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沈火剑;季福

    自1991年Phillips[1]首次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随着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的成熟,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念逐渐为胆道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胆道疾病的诊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策略趋向多元化.面对多种微创治疗方法,选择哪种合适的治疗方式往往困惑着临床医生.本文就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 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对肝外胆管结石老年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陈勇军;蒋清平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老年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诊的肝外胆管结石老年患者40例,给予患者腹腔镜下再次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发生率.

  • 腹腔镜结合内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许建听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结合内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采用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时期内因萎缩性胆囊炎、上腹部手术史、粘连较多等而不宜进行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情况、手术指标、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禁食时间、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和手术时间显著多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观察组长(P<0.05),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对胆囊结石伴随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比较

    作者:赵红欣;周鸿鲲;张浩;曹浩强;徐鹿平;谢琦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共对77例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腹腔镜组(A组)45例行完全腹腔镜下手术,开腹组(B组)3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天切口疼痛评分、术后胆漏发生率、术后3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后结石残余率。结果 A组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43例,中转开腹2例。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术后1天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天hs-CRP A组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发生率、术后结石残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的特殊性导致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较困难,但仍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而言,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 "三镜"联合应用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体会

    作者:高亚洲;曹利平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本院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及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5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老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陈俊

    老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具有营养状况差、合并症多、病情重等特点.围手术期的适当处置显得特别重要.现根据本院1998年6月到2009年6月收治的213例老龄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总结一些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

  • 内镜腹腔镜阶梯性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2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志敏;周宗庆;付志宏;戴文华;张衍祥;张华科;吕翔

    随着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内镜及腹腔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念逐渐为外科医生所接受.但是,单一的治疗方案不能适应所有病人,且现在常用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的弊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科对62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照我科制定的内镜腹腔镜阶梯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 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宗静;施红旗

    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指肝内胆管结石局限于左肝,不伴有肝外胆管结石.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1].现对我科收治的32例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作一分析.

  • EST术联合EPBD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潘文君;孙明军;闫国强

    目的 探讨采用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联合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EPBD)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24例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联合组采用EST术联合EPBD术(n=49)、观察组采用单纯EST术(n=31)和对照组采用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n=44)治疗.结果 术后48 h时,联合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为(107.1±34.6)U/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37.2±8.9)mg/L,观察组分别为(113.9±35.2)U/L和(38.1±9.4)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1.5±54.8)U/L和(73.2±16.2)mg/L,P<0.05];联合组手术时间为(95.2±14.8)min,观察组为(113.6±12.7)min,均显著长于对照组[(84.8±12.1),P<0.05];联合组胰腺炎和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0%和4.1%,显著低于观察组的19.4%和22.6%或对照组的18.2%和22.7%(P<0.05).结论 采用EST联合EPBD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操作易行,效果好,术后恢复快,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LCBDE联合胆道镜与LC联合十二指肠镜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张军;李良;李文波;姜友;姚宝忠;杨仁保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十二指肠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行LCBDE治疗的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同期行LC+ EST(或EPBD)治疗的4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与LC+ EST组相比,LCBDE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各自有相应的适应症,十二指肠镜适用于结石直径小,胆总管扩张不明显,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更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出血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残留率低的优势.

401 条记录 11/21 页 « 12...891011121314...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