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真皮支架聚乙交酯丙交酯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刘志国;岳茂兴;李学彪;刘旺;陈玉林

    目的:检测聚乙交酯丙交酯(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copolymers , PLGA)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探讨作为细胞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将 SD大鼠 2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5组,在其背部埋置 PLGA海绵状膜.不同时相点取材,做组织学观察.用 PLGA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结果: PLGA海绵状膜在体内两三周后有大量细胞长入并伴新生血管形成,炎性细胞较少. 4周开始降解, 8周完全降解.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其细胞毒性为 1级. 结论:此种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可以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

  • 复合人工皮肤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

    作者:徐刚;王永满;孙拥新;冯玉柱;高潮;李春梅;姜海

    目的:探讨复合人工皮肤在修复中国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1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于背部正中分别切除全层皮肤至深筋膜的3个创面,3个创面以数字表法分成复合皮移植组(实验组),刃厚皮移植组(对照组1)及全厚皮移植组(对照组2),术后定期留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人工复合皮肤具有表皮,真皮双层结构,在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逐步增殖、分化、发育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结论:表皮细胞悬液与脱细胞真皮基质重组的复合皮由于含有真皮与表皮双层结构,其组织学形态与超微结构与天然皮肤极为相似;通过表皮细胞培养可扩大皮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提供了皮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复合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者的治疗,解决了自体供皮不足.

  • 中等厚度皮跖皮移植治疗指掌屈曲挛缩

    作者:尹红;李军;陈萍

    掌指烧伤后屈曲挛缩是整形外科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用足跖中等厚度的分离皮瓣治疗与重建烧伤及创伤后挛缩并指,蹼挛缩及急性手外伤病例并于受区及供区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外科技术在止血带压迫下,直接横切结痂带到中间及外侧端或用Z形整形切口以清除掌面痂皮及挛缩组织,用皮瓣覆盖关节区。术前1d及手术当天的清晨用肥皂及洗必泰彻底清洗供足。全麻下手术,好用手动切皮机。供区为非负重的足弓区皮肤,在切取较大皮瓣时要向四周牵拉皮肤。因为足弓部皮肤并不比身体其它部位的皮肤厚。切皮机厚度设置无需比大腿切皮更厚。用手将供区皮肤抚平。切割皮瓣到真皮的浅层。为了避免供区出现愈合问题,不能暴露皮下脂肪。但大约真皮厚度的平面必须与厚表皮一起构成移植皮瓣。供区用单层凡士林纱布,一层具有吸湿性的纱布及弹性绷带覆盖。外层敷料于24h后发生变化,3d后允许部分负重行走。1周戴着弹性垫的情况下可负荷全部体重。在10~15d内下面的上皮化完成之后。粘着的敷料允许干燥和自然脱落。软化剂与压力服要用3个月。

  • 皮肤磨削仪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作者:易阳艳;胡琼华;林涛;胡葵葵

    皮肤磨削术是对表皮和真皮浅层进行磨削的一种手术.磨削后残存的皮肤附属器会迅速形成新的表皮,伤口几乎不留或极少留有瘢痕而愈合.痤疮遗留下的凹陷性瘢痕,外伤纹身,烧伤后浅表瘢痕及手术后线条状瘢痕等均可采用磨削治疗.自2001年对23例瘢痕患者采用此法,均取得良好效果.

  • 灵芝多糖抗氧化、抗皮肤衰老

    作者:李响;梁杰

    背景: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氧自由基、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目的:观察灵芝多糖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皮肤组织抗氧化能力的生物学效应和延缓皮肤衰老作用。方法:将44只2月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衰老模型组、维生素E组、灵芝多糖组,后3组颈背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42 d后取小鼠背部皮肤作病理切片,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表皮、真皮厚度,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及 CuZn-SODmRNA 在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维生素E组和灵芝多糖组小鼠表皮、真皮厚度均较衰老模型增加。灵芝多糖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灵芝多糖组小鼠皮肤Ct值降低显著低于其他组。说明灵芝多糖能增加表皮和真皮厚度,改善皮肤组织结构;提高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CuZn-SOD mRNA的表达。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构建皮肤复合组织修复创面缺损

    作者:彭希亮;张玉红;倪文琼

    背景:皮下脂肪及干细胞对创面愈合的效果尚未确定。目的:探索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构建皮肤复合组织及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且以牛胶原凝胶作为支架能够构建多种细胞复合物。在大鼠背部两侧建立直径为6 mm的圆形皮肤创面模型,右侧(实验侧)创面缺损部位植入直径为8 mm的多层复合组织,左侧(对照侧)进行简单的创面包扎修复。结果与结论:①构建的多层皮肤复合组织表皮层连续并成复层,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分布均匀,而脂肪层则含有脂滴空泡,且细胞分布均匀,在不同层交界处存在明显的细胞聚集。②实验侧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厚度、真皮层厚度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侧。③结果显示采用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牛胶原凝胶作为支架,能够构建出具有多种细胞的多层皮肤复合组织,修复大鼠创面缺损有促进创面的愈合提高真皮层厚度的作用。

  • 自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修复切除瘢痕区创面的愈合质量

    作者:京萨;柴家科;陈敏亮;许明火;宋慧锋;吴炎秋

    目的:观察自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皮移植在瘢痕切除后植皮区的成活率和瘢痕形成情况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于单纯行自体中厚皮移植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4-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四临床部烧伤整形科烧烫伤后瘢痕形成患者21例共29处.瘢痕增生伴痛痒症状明显者15例,瘢痕挛缩明显者6例;供皮区正常皮肤者15例,扁平状瘢痕皮肤者6例.其中取23处为实验组;取6例6个部位的另一侧肢体创面作为对照组,参与患者知情同意.①用健康白色家猪制得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②移植部位:四肢、躯干.完整切除瘢痕,实验组根据创面大小剪裁自制真皮基质,移植大面积为10 cm×8 cm,真皮面接触植皮区,自体刃厚皮覆盖其上.对照组切除瘢痕后单纯行自体中厚皮移植.两组切除瘢痕手术操作相同.于术后2周和2个月观察植皮成活率和瘢痕形成情况,13个月时取1例患者复合皮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移植皮成活标准为移植皮片色泽红润平坦,与受皮区基底贴附牢固,创缘愈合好,皮片质地柔软,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患者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两组植皮区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植皮成活率100%(23/23).可见大部分自体刃厚皮红润,有些植皮区尚可看到自体刃厚皮下的网状真皮支架,刃厚皮与其下的真皮基质结合牢固.术后2个月复查,复合皮平整柔软,弹性较好,关节活动正常,但稍有色素沉着,与对照组的中厚皮覆盖的植皮区效果相似,但实验组供皮区瘢痕形成明显轻于对照组.②组织病理学观察:光镜下可见复合皮皮肤结构完整,但表皮较薄,表皮-真皮连接区较平坦,真皮内可见胶原纤维排列较规整,可见微血管结构及成纤维细胞,少许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应用自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支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明显改善瘢痕切除后植皮的愈合质量,经济实用.

  • 移植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12个月随访

    作者:曾明;魏迪南;支燕;汪虹;陈宗华

    背景:深度烧伤患者需要进行植皮治疗,以往的自体皮移植存在皮源不足的问题。
      目的:探讨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
      方法:纳入41例深度烧伤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21例,实施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观察组20例,实施自体刃厚皮联合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移植治疗。移植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移植后1,2,3,4周的植皮成功率和移植后3,6,9,12个月的植皮收缩率以及创面修复情况,以及移植后1,2,3个月的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1)植皮成功率:对两组患者移植后1,2,3,4周的植皮成功率进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植皮收缩率:移植后3,6,9,12个月植皮收缩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炎性因子水平:移植后1,2,3个月对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不同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且各时间点两组相关炎症检测各项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随访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照组创面部位未出现严重的瘢痕增生,触之质地柔软;观察组3例早期出现局部色素沉着现象,随时间延长逐渐消退;均未出现明显的瘢痕,仅存在细小、点状瘢痕,修复创面触之柔软;(5)不良事件: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6)结果表明:自体刃厚皮联合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移植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可获得理想的创面修复效果,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案。

  • 真皮替代物修复皮肤缺损减少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阮树斌;冯祥生

    目的:探讨真皮替代物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方法.方法: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人真皮层替代物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瘢痕切除后的创面.结果:16例复合移植后创面一次修复,皮片成活好,瘢痕增生少,弹性好,远期复合皮肤可达全厚或中厚皮移植效果.结论:采用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作为正常真皮层的替代物为治疗大片成熟不良,久年不退的瘢痕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法,显示用真皮替代物修复缺如的真皮层可以起到控制瘢痕增生的作用.

  • 异种无细胞真皮制备方法比较及在移植中的意义

    作者: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增学

    目的:对既往异种无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制备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寻求一种更适合于ADM制作的方法.方法:联合物理化学方法,采用猪网状层真皮制备ADM,与两种以酶消化法为主的制备ADM的方法进行组织学比较.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ADM均无完整细胞存在,但改良法去除细胞残余成分更为彻底且胶原结构保持更为良好.结论:该改良法ADM用于异种移植的大优势在于:无基底膜及真皮乳头层存在,抗原成分进一步降低.

  • 同种异体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孙红;冯光珍;黑砚;张新武;于大山;汪培铭;为俊霞;陈兴国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同种异体人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的细胞相容性,为寻找理想的真皮代替品提供依据.方法:用高渗盐除去人皮肤的表皮细胞层,经戊二醛交联后以低含量NaOH消蚀除去真皮中的细胞成分,得到脱细胞真皮基质,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检测其相容性.结果:皮肤中所有细胞成分都被消除,胶原纤维稍松散,结构完整,排列正常.ADM无细胞毒性,培养的NIH3T3细胞能在其上贴附、增殖.结论:经高渗盐-NaOH消蚀法能完全去除皮肤中的细胞成分而不损坏胶原纤维的三维结构,制备过程简单,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对毛囊生长的影响

    作者:麦跃;史春梦;屈纪富;姜晓勇;徐辉;程天民

    目的 :了解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对毛囊生长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去真皮成分毛囊与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培养,每天检测毛囊的生长长度,以毛乳头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为阳性及阴性对照组,并用免疫组化检测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细胞生长因子. 结果 :在两周内,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及毛乳头细胞组毛囊生长净长度分别 0.92, 0.89 mm,而成纤维细胞组为 0.29 mm;统计学显示干细胞组和毛乳头细胞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8 P >0.05) ,与成纤维细胞组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34 P< 0.01) ;免疫组化显示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结论 :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能支持毛囊的生长,具有毛乳头细胞促进毛囊生长的功能,其作用基础可能与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有关.

  • 成体毛囊中干细胞与其他皮肤干细胞不一样

    作者:肖雪莲

    威斯康星州医学院的科学家Maya Sieber-Blum与Yao Fei Hu和Zhi-Jian Zhang博士近发现,真皮神经嵴细胞和其他的皮肤干细胞并不一样.位于毛囊凸起部位的真皮神经嵴细胞同时具有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特性.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它们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被高纯度分离,经过培养得到增生;同时这些细胞又具有成体干细胞非侵入性特点.

  • 不同初速度对微静脉穿刺输液的影响

    作者:杨巧芳;程立;马艳玲

    微静脉是直径在2 mm左右的微血管,其紧贴真皮,管径微小,管壁薄,脆性大,在穿刺时稍有不慎即损伤血管造成穿刺失败,而穿刺成功后初始速度(初速度)过快也易造成局部渗出而致穿刺失败或发生渗漏.因此,作者使用不同初速度,观察其对微静脉穿刺输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旋转90°皮试注射法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应用

    作者:唐文;张绍蓉;付敏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易致过敏反应,在使用前需进行皮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药液应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在临床实践中,进入皮内后针头斜面常不能完全刺入皮内,造成重复穿刺、患者痛苦、以及药液浪费[1].

  • 1例婴幼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行强脉冲光系统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刘晓峥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畸形.一般出生时即出现,有持续存在和不断增大的倾向[1].由于海绵状血管瘤扩张性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既可毁容也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碍,故需积极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虽可用多种方法治疗如强光、激光、镭针插置、AU-98胶体或硬化剂或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手术治疗等,但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法,任何局部疗法都会遗留或多或少的瘢痕.

  • 糖尿病伴黄色瘤病的认识、特征及处理

    作者:黄琳;刘国良

    皮肤黄色瘤(xanthomas)是由脂质在细胞内和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一类皮肤病变.重要的是它将提示机体内潜在的脂代谢紊乱.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三高疾病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流性疾病,如此作为脂代谢紊乱的表象——黄色瘤,也将成为被糖尿病医生关注的皮肤表达.未来,肥胖、脂代谢紊乱将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越来越重要的病因,糖脂病.

  • 肺部真菌病的流行特点

    作者:陈萍;马壮

    真菌(fungi)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估计在生物群中真菌有近万属,约10万余种,其中约50余种对人体致病,20余种能引起全身感染.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人类感染性疾病,分浅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浅表真菌病为真菌侵犯表皮、毛发和指(趾)甲板.深部真菌感染(deep fungal infection)指真菌侵犯真皮、粘膜和内脏.

  •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江华;胡琼华

    病理性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是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及细胞基质成分大量沉积的结果,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并影响外观与功能的异常增生,也称为异常瘢痕.临床上分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及瘢痕疙瘩(keloid, K),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现从基因治疗的角度出发,探讨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 射频技术在美容外科应用中的进展

    作者:高景恒;白伶珉;李孟倩

    1 历史背景中胚层疗法(mesotnerapy)、强脉冲光(IPL)、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RF, ThermaCool 技术)和电-光联合一体化技术(electro-optical synergy technology-ELOS)等微创或无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需求.2003年,笔者[1]曾在<强脉冲光在美容外科应用的文献复习>一文中介绍了第三代面部年轻化IPL技术[第一代为物理与化学技术;第二代为激光技术(创伤性);第三代为无创IPL技术],其优点是改善了面部浅层皮肤老化的问题,但难以达到皮肤深层,尤其是真皮深层的老化治疗.至今已从RF技术发展到电-光联合一体化技术,也就是第四代皮肤年轻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2].

721 条记录 11/37 页 « 12...891011121314...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