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风险患者腹主动脉瘤手术与腔内治疗效果的比较

    作者:王伟;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张宏鹏;杜昕

    目的 比较高风险患者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手术治疗(opensurgical repair,OSR)与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效果,探讨高风险患者AAA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利用(customized probability index,CPI)危险评分方法[1]筛选出我院1998年至2008年高风险患者55例,比较OSR组(20例)与EVAR组(35例)围手术期及术后近期结果.结果 OSR组随访率100%,平均随访6年3个月.EVAR组随访率94%,平均随访5年10个月.(1)手术时间高风险患者EVAR组(3.1±0.6)h短于OSR组[(4.9±0.9)h(P<0.05)];(2)EVAR组术中出血、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OSR组(P<0.01);(3)围手术期死亡率EVAR组(2.86%)明显低于OSR组(15.00%);(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VAR组(17%)明显低于OSR组(40%);(5)EVAR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8.57%);(6)OSR组并发症主要为心脏相关性疾病(25%).结论 EVAR对于高风险患者AAA的治疗可以更少的导致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CPI可以相对准确评估血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可用于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

  • 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和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风险比较

    作者:陈斌;王玉琦;符伟国;徐欣;郭大乔;蒋俊豪;杨珏

    目的探讨肾下腹主动脉重建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和主髂动脉闭塞症(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 ,AIOD)中的手术风险,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方法回顾性总结340例(222例腹主动脉瘤和11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总死亡率为7.6%,其中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死亡率为11.9%,明显高于腹主动脉瘤的5.4%(χ2=4.551,P<0.05).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主髂动脉闭塞症为28.8%,明显高于腹主动脉瘤的18.9%(χ2=4.346,P<0.05).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两组中主要的死亡原因,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中,男女性别比、吸烟状况、糖尿病3个因素在AOID组明显高于AAA组(P均<0.01),高血压、心电图ST段改变、肺功能不全等AIOD组也高于AAA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年龄构成、肾功能不全和手术时间等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输血量AAA组明显高于AIOD组. 结论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风险高于腹主动脉瘤,吸烟、糖尿病、重要脏器功能状况是造成手术风险差异的主要原因.

  • 腹膜后解剖外血管旁路术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戚悠飞;肖占祥;舒畅;曾昭凡;岳劼;刘飒华;陈浩;张文波

    目的 探讨腹膜后解剖外血管旁路术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nfect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iAA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10例行腹膜后解剖外血管旁路术+瘤腔清创治疗的iAA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辅助抗感染治疗,出院后规律随访.结果 本组10例iAAAs患者均采用腹膜后解剖外血管旁路术重建主髂动脉,血管重建完成后再行瘤腔清创.1例因主动脉十二指肠瘘行急诊手术,其余9例择期手术.所有患者术前行一次或多次CT检查以确诊,围手术期至少有一次血培养或组织培养阳性,其中沙门菌阳性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阳性3例、大肠杆菌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4~6周出院.随访期间,10例患者无发热、腹痛等感染复发或移植物感染表现.1例患者术后16个月不明原因死亡.结论 腹膜后解剖外血管旁路术治疗iAAAs的临床效果满意,为iAAAs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 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程灿;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

    目的 总结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高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6.6% (56/5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2.8%(19/58),其中,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0%(11/58),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7/58),原发内漏发生率为27.6%(16/58).本组5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6.2%.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20±5)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5/51),死亡率为7.8% (4/51),再次干预率为7.8% (4/51).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3.9%(2/51),继发性内漏发生率为9.8% (5/51),支架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11.8%(6/51).结论 内漏,支架相关性并发症仍是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姚陈;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黄雪玲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治疗组(15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组(19例)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腔内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05、P=0.015).腔内组术后平均禁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1、P=0.001).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组(P<0.01).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20);术后第5天红细胞计数及血肌酐水平在腔内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1、P=0.034).结论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治疗

    作者:马晓辉;郭伟;刘小平;贾鑫;熊江;张宏鹏;张佳;杜欣;张敏宏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endovascular repair,EVAR)后髂支闭塞患者的病因、治疗选择,并评价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使用分叉支架型血管,术后6例男性患者的髂支(1.97%)在EVAR术后0~36个月发生闭塞.其中4例患者出现髂支移植物扭曲,出现扭曲的3个分支中全部发生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1例患者出现静息痛;4例患者出现跛行;另1例患者无症状.治疗:1例患者采用取栓+股-股旁路;1例采用髂支封堵+股-股旁路;4例患者采用取栓+支架植入.结果 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静息痛和跛行症状消失.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 ~18个月,平均(10±8)个月.5例患者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1例患者术后半年跛行症状再次加重,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髂动脉扭曲可能是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重要因素.外科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EVAR术后发生的髂支闭塞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大鼠腹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T细胞及CD4+CD28-T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许文平;谢志泉;李志樑;邱健;吴自强;傅锐斌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E组分别为术后3、7、14、28 d组,运用猪胰弹力酶灌注法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局部T、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CD4+ CD28-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变化.结果 大鼠腹主动脉局部T、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表达的变化:术后7dT细胞显著升高(40±15,P<0.05),B细胞及巨噬细胞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3种细胞表达升高为显著(P<0.05);术后28 d,3种细胞的表达较术后14 d明显下降.术后各组大鼠外周血CD4+、CD28-T细胞均有升高(P<0.05),以术后7d比例高(8.1%±2.1%,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是腹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炎症细胞之一,T淋巴细胞的浸润及其亚群分布变化所致的免疫及炎症反应在腹主动脉瘤形成早期可能起着重要的触发及调节作用.

  • 腹主动脉瘤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郑月宏;管珩;陈华;倪松;刘暴;顾建刚;缪时英;王琳芳

    目的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基因在腹主动脉瘤和正常主动脉的差异表达,探讨其与腹主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腹主动脉瘤和正常主动脉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从RNA和蛋白质水平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发现腹主动脉瘤差异表达的信号传导基因45条,在动脉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基因为28条,表达下调基因17条.对其中MAPK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实验发现ASK1、ERK1等基因异常表达,均在主动脉中层有蛋白质表达.结论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 四环素抑制实验性大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新;景在平;熊江;江少杰

    目的研究四环素对实验性大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瘤弹力蛋白酶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皮下注射四环素(25mg/d),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动脉瘤形成率和动脉壁组织学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结果灌注2周后实验组大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率10%,对照组大鼠动脉瘤形成率为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动脉壁组织MMP-2、MMP-9蛋白表达为弱阳性或阴性,对照组动脉瘤组织中两者表达明显增高.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两组mRNA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四环素能够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从而减低动脉壁组织弹力纤维的降解,抑制实验性大鼠腹主动脉瘤的形成.

  • 弹簧圈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蕴鑫;张小明;李伟;张韬;李清乐

    目的 总结弹簧圈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一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腔内修复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主动脉疾病4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腹主动脉瘤32例,主动脉夹层16例.结果 所有患者使用的弹簧圈均被成功置入,无中转手术者.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术后第2天死于出血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TEVAR术后3h突发肺动脉栓塞,术后第2天死于呼吸衰竭.随访时间7~60个月,平均随访(35-±5)个月.25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并行髂内动脉栓塞者,4例患者出现臀肌缺血性跛行,但未发生臀肌坏死、左半结肠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复查CTA显示主动脉瘤腔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患者中,1例老年男性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肺部感染.随访期间无夹层再撕裂或主动脉破裂,术后复查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假腔血栓化.两组均无支架或弹簧圈的移位及周边器官的损伤.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中联合弹簧圈的栓塞对于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是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 腹主动脉瘤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研究

    作者:张健;Schmidt Jan;张强;段志泉;Allenberg Jens.R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中层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 cells,SMC)的凋亡与其数量减少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技术探察AAA(25例)和正常腹主动脉(10例)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并联合抗-CD3、抗-CD20、抗-CD68及抗α-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对凋亡的阳性染色进行复染,以确定其细胞类型;同时通过抗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对AAA镜下SMC进行记数和观察.结果AAA中层SMC[(38±8)SMC/HPF]较正常腹主动脉[(179±16)SMC/HPF]减少79.1%,P<0.01.正常腹主动脉TUNEL阳性细胞约为1.0%,AAA组织中则为8.6%,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多为SMC.结论AAA中层SMC的凋亡是SMC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 硫酸寡聚糖复合物对实验性腹主动脉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吴建秋;景在平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抑制剂PI-88对腹主动脉瘤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利用豚鼠-SD大鼠异种移植腹主动脉瘤模型,于移植术后4周内连续PI-88治疗;术后4周利用Northern blot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腹主动脉直径、乙酰肝素酶表达、微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结果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腹主动脉乙酰肝素酶表达、移植血管直径、微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显著降低,但仍高于阴性对照组. 结论 PI-88可通过抑制乙酰肝素酶作用,控制腹主动脉瘤形成.

  • 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比较

    作者:韩彦槊;张健;姜晗;沈世凯;宋健博;唐佃俊;辛世杰;段志泉

    目的 系统评价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4年7月MEDLINE、Ovid、CBM和CNKI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各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以及提取有效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相关文献;共统计13 490例高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其中腔内修复技术(endovascularrepair,EVAR)组6 76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open surgical repair,OSR)组6 727例.术后早期EVAR组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92,P=0.008);肺部并发症低于OSR组(OR=0.059,P=0.011);术后肾脏并发症低于O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97,P =0.007);但脑血管并发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56,P=O.172).30 d死亡率EVAR亦明显低于OSR(OR=0.240,95% CI:0.197~0.293,P<0.001).4篇文献中远期死亡率显示:平均3年的随访期内EVAR组和OSR组的高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P=0.208).亚组分析:对纳入例数>100例的4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荟萃分析,EVAR组30 d死亡率低于OSR组.结论 由于EVAR的早期死亡率低且早期并发症少,80岁以上的高龄腹主动脉瘤可从中获益并应首选;EVAR和OSR的中远期生存率相当.

  • 腹主动脉瘤中细胞黏附分子差异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华;郑月宏;管珩;刘昌伟;李拥军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AA)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差异表达与AAA发病的关系.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AAA和正常腹主动脉中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蛋白质水平检测. 结果 AAA中有3种细胞黏附分子存在差异表达,它们是VCAM-1, PECAM-1, TSP,上调比率分别达到5.7,3.6及57.4倍. 结论 AAA中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AAA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表达在实验性腹主动脉瘤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李大勇;车艳;房修椢;张强;杨镛;吕延伟

    目的探讨实验性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不同阶段,动脉壁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经腔内导管灌注制成大鼠AAA模型,分别于3 d、1、2、4周切取腹主动脉,应用原位杂交、Western蛋白质印迹、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AA发病不同时期动脉壁中MCP-1基因表达情况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MCP-1 mRNA表达于灌注后1周达高峰,阳性率为39.5%±7.5%;CD68、MCP-1蛋白表达均于灌注后2周达高峰,与其他时段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动脉壁中MCP-1基因做为AAA发病过程中的一种早期表达基因,诱导了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壁的黏附、浸润,对AAA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的生成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作者:廖明芳;景在平;赵新;张素贞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AAA)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及其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培养液中生成一氧化氮(NO)的情况. 方法 0.02% 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AAA-SMC原代培养,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鉴定SMC并绘制AAA-SMC的增殖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AA-SMC中iNOS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原代及2代细胞培养液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之和(NO2-+NO3-,NOX). 结果酶消化法成功培养AAA-SMC,α-SMA阳性率为45%±5.8%,传代培养发现AAA-SMC增殖力有限; AAA-SMC中iNOS蛋白阳性率86.7%±4.6%,细胞培养液中存在高浓度的NOX. 结论 AAA-SMC存在异常增殖但增殖力有限,且细胞可能存在表型变化;AAA-SMC中 iNOS蛋白的高表达及NO的过量生成,提示由SMC生成的过量NO可能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Ⅲ型胶原在腹主动脉瘤及正常主动脉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倪松;管珩;郑月宏;刘暴;陈华

    目的研究Ⅲ型胶原(type Ⅲ collagen)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与正常主动脉中的表达差异.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5例AAA标本和3例正常主动脉标本的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Ⅲ型胶原在AAA和正常主动脉中的差异. 结果 AAA与正常动脉(NA)组织相比,其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强,AAA/NA为7.251(P<0.01),而免疫组化则证实在AAA组织中,Ⅲ型胶原粗大、紊乱,在正常组织中则比较规整. 结论Ⅲ型胶原在AAA中的表达比正常主动脉明显升高,形态上亦较正常主动脉粗大紊乱.

  • “烟囱”技术腔内修复近肾腹主动脉瘤对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晓辉;郭伟;刘小平;贾鑫;熊江;张宏鹏;张佳;杜欣;张敏宏

    目的 分析烟囱技术腔内修复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RAAs)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2014年采用烟囱技术治疗JRAAs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围术期肌酐(Cr)值、通过简化公式计算获得肌酐清除率值(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根据(risk、injury 、failure、loss、end stage,RIFLE)标准分析判断患急性肾功能不全程度,参照慢性肾病分级方法对损伤程度分级.结果 全部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期Cr值分别为1.12±0.24、1.45±0.62和1.38±0.43;相应的GFR分别为56±12、47 ±15和48±16.根据RIFLE标准,13例(24.6%)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其中9例(18.4%)损伤为轻度(GFR下降25% ~ 50%之间);20.4%的患者术后Cr值>1.5 mg/dl,28.7%术后Cr值升高>30%,22.3%术后GFR下降>30%.肾功能显著下降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2±11)个月.结论 烟囱技术腔内治疗JRAAs会引起轻度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恶化.

  • 腹主动脉瘤100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陈国锐;林勇杰;王深明;詹世光;黄灿之;李哓曦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总结1979年6月至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100例,其中肾上型腹主动脉瘤8例。91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涤纶片瘤体包裹术8例,术中死亡1例。结果 14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手术死亡率50%(7例),其余未破裂者手术死亡率3.5%(3/86)。结论术前诊断和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应积极择期手术,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水平的不断改进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使腹主动脉瘤手术更为安全、快捷,术后恢复更快更好。

  • 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作者:符伟国;王玉琦;陈福真;叶建荣;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目的评价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对1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经腹股沟切口腹主动脉瘤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的经验。结果 12例选用分叉型腔内人造血管,2例选用直型腔内人造血管。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渗漏。11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术后24h出现小面积急性心肌梗塞,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缓解。术后死亡2例,技术成功率85.7%。12例患者术后1周随访螺旋CT,其中有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再次做螺旋CT,显示人造血管无移位, 2例有渗漏,但动脉瘤腔无增大。结论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腹主动脉瘤新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573 条记录 6/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