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检测系统HBDH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同一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为血清酶测定的标准化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参考NCCLS的EP9-A文件,以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罗氏原装试剂、c.f.a.s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3(已通过ISO/IEC17025标准认可)为比较方法,检测系统1~2为实验方法,用患者新鲜血清对HBDH进行检测,计算实验方法(Y)和比较方法(X)之间的相对偏差(%SE),以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可比性.结果 HBDH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以接受.结论 各检测系统测定HBDH结果具有可比性.当同一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二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
急性脑血管意外与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探讨
急性脑血管意外诱发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临床上称为脑心卒中(cerebro-cardiac apoplexy,CCA).无痛性AMI在CCA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主观症状缺如,容易被忽视或遗漏,产生严重后果.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无痛性AMI的专门报道.本文将我院1988-2001年的115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及1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无痛性AMI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88-2001年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154例,发生CCA 31例(占2.69%),无痛性AMI 14例(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66.5岁).所有脑血管意外病例均经颅脑CT或磁共振明确诊断,符合1996年<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无痛性AMI诊断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2 检测方法所有脑血管意外病例均经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常规14导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有变化时即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酶(含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α羟丁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
-
艾滋病脑病一例
患者男,48岁,海员.因"反应迟钝2个月,昏迷3 h"于2006年1月10日入院.平时性格孤僻.体检:体温 39.8℃,呼吸 20次/min,脉搏 96次/min,BP 118/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不语,呈缄默状,反应极为迟钝,四肢肌张力不对称性增高,时有肌阵挛,全身多处皮肤有水疱,5~9 cm2大小,不规则形,多数已溃破,表面发红,其余体检基本正常.入院后持续不规则发热,体温36.8~41.3℃,但5次查血WBC总数均不高,为(4.0~8.1)×109/L,中性0.70~0.86.脑脊液检查:压力15 cm H2O(1cm H2O=0.098 kPa),外观呈红色,离心后上清液透明无色,红细胞10 400×106/L,WBC 28×106/L,中性0.60,淋巴0.40(考虑与穿刺损伤有关),糖 4.27 mmol/L,蛋白质 0.84 g/L,Cl-124.8 mmol/L.心肌酶谱全面异常,肌酸激酶12 800 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 300 U/L,α羟丁酸脱氢酶 711 U/L.肝、肾功能异常,总胆红素48.9 μmol/L,间接胆红素 35.0 μmol/L,ALT 146 U/L,AST 271 U/L,肌酐 146.3 μmol/L,尿素氮 38.9 mmol/L.腹部B超(-),脑CT示双基底节区、脑室体旁、半卵圆中心密度稍减低.HIV抗体初筛, 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均为强阳性.
-
第244例阵发性皮肤潮红-心慌-发热-骨痛-腹膜后占位
病历摘要``患者男,10岁.因阵发性皮肤潮红、心慌7年,间断发热5个月,发现腹膜后占位2周于2009年12月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患者3岁(2002年)开始出现阵发性颜面及前胸皮肤潮红,伴心慌,无头痛及多汗,持续20~30 min可自行缓解,多于活动时出现,发作时未测血压,每周1~2次或每日1次.上述症状未引起患儿家长注意.至2009年7月出现发热,体温高38.5 ℃,午后为著,伴盗汗、恶心、乏力及全身肌肉酸痛,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2009年11月再次因发热外院查血红蛋白 102 g/L;血乳酸脱氢酶375 U/L(114~240 U/L;括号内为参考值范围,下同),α羟丁酸脱氢酶312 U/L(72~200 U/L),红细胞沉降率(ESR)78 mm/1 h,C反应蛋白 64.5 mg/L.腹部CT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大小约9.0 cm×5.0 cm,密度不均,呈环状强化,多个椎体密度改变.
-
心肌肌钙蛋白I与几种常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几种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8例AMI和44例非心肌梗死之心绞痛(AP)患者的同一血样本,同时检测心肌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等6项指标,然后进行2组间比较.并分别对AMI组和AP组各指标间的差异作对比分析.结果: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灵敏度高于CK、CKMB、LDH、AST和αHBD(分别为阳性率94.7%、55.3%、63.2%、71.1%、68.4%和65.8%),P<0.01;cTnI特异性与CK、CKMB和αHBD相当(阴性率分别为95.5%、88.6%、86.3%和84.1%),P>0.05,而高于LDH、AST(阴性率分别为95.5%、79.6%和72.7%),P<0.0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I对于AMI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强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卒中后血清酶谱水平波动机制探讨
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脑卒中发生后将引起血清酶学的变化,其发生机制常认为系合并心肌损伤所致.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统计分析脑卒中发生后9种血清酶水平的变化,包括: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Ⅰ(LDH-Ⅰ)、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 )、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肽酶(GTP),寻找出血清酶水平变化的可能机制,及其与心肌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
-
停服糖皮质激素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70岁,于2014年5月13日12:40准备外出时突然晕倒在地,意识不清,全身出汗,立即予以吸氧后急查随机血糖:3.2 mmol/L,考虑低血糖昏迷。予以50%葡萄糖推注后,患者意识清,诉心前区疼痛不适,急查心电图(见图1):心率119次/min,电轴极度右偏,所有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为排除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查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升高(50 U/L),乳酸脱氢酶升高(290 U/L),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26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6 U/L),肌红蛋白阳性,肌钙蛋白阴性,B型脑钠肽升高(1124 ng/L),至此可以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型)。患者于2014年5月9日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双下肢浮肿住院,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近半年来自行网上购买保健品(主要成分为糖皮质激素)服用,自觉口服后气短症状明显好转,所以一直服用至住院前,在医生的要求下停止服用。入院时行心电图检查(见图2):心率100次/min,律齐,肺型“P”波,ST-T变化,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
多器官受累的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心肌炎1例报道
1 资 料 患者,女,17岁,因反复头痛、视物模糊半年余,胸憋气紧半月.于2008年3月28日18时入院.既往体健,有1 cm×2 cm大小头皮白斑和白发.患者于半年前反复出现发热(38 ℃~39 ℃)、头痛并视物不清,双眼红肿,后双目失明被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脱离",于2007年10月11日转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时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双眼弥漫性渗出性葡萄膜炎.化验: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04,凝血酶原时间10.7 s,谷草转氨酶(GOT)137 U/L,谷丙转氨酶(GPT)186 U/L,乳酸脱氢酶(LDH)540 U/L,肌酸磷酸激酶(CPK)892 U/L,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490 U/L,碱性磷酸酶(ALP)121 U/L,总胆红素22.2 μmol/L,间接胆红素18.3 μmol/L,血糖7.1 mmol/L.脑脊液(CSF)正常,生化蛋白定量(Pr)78 mg/L.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均降低,C反应蛋白(CRP)正常.
-
心肌酶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
经临床观察,血清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急诊科对3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诊后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于2天内进行检验,以观察其改变并探讨了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
高热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临床分析
心肌酶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器官中,为探讨小儿高热对血清心肌酶活性影响,我科将住院患儿依据其发病到抽血前测得患儿腋下体温 <39° C或≥ 39° C分为 2组,检测心肌酶活性.两组患儿疾病种类、性别、年龄、心电图变化及血象,经χ 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小儿高热时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平均为 156.4U/L,较对照组平均升高 18.4U/L,差异有显著性.高热组肌酸激酶 (CK)达 433U/L,较对照组平均升高 225.8U/L,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近年来心肌酶检测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是心肌损害主要检测项目之一.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初诊AL患者231例(A组)中,143例为完全缓解(A1组),31例出现缓解后复发(A2组),A组根据白细胞数分为高白细胞(C1)组、白细胞正常(C2)组和低白细胞(C3)组.另设正常人群101例作为对照(B组).采用酶学法检测各组血清LDH和α-HBDH水平.结果 A组血清LDH和α-HBDH浓度为604.6 U/L和455.59 U/L,明显高于B组的194.93 U/L和144.48 U/L(P<0.05);A2组血清LDH和α-HBDH浓度为390.46 U/L和282.12 U/L,明显高于B组和A1组的221.25 U/L和163.76 U/L(P<0.05).C1组血清LDH和α-HBDH浓度为785.83 U/L和584.26 U/L,明显高于C2组的466.17 U/L和363.41 U/L和C3组的318,43 U/L和246.5 U/L(P<0.05).A组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清LDH和α-HBDH浓度为992.01 U/L和757.33 U/L,明显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497.66 U/L和372.44 U/L(P<0,05).结论 血清LDH和α-HBDH可作为AL诊治过程中判断病情变化和预测复发的参考指标.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合并黄疸及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合并黄疸及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进行临床观察.方法空腹测定血清叶酸VitB12浓度,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Ⅰ酶α羟丁酸脱氢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果观察了23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发现826%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783%伴有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Ⅰ酶(LDH-1)、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明显增高.黄疸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LDH、LDH-1、HBDH与贫血及黄疸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经叶酸、VitB12治疗,贫血纠正后,黄疸消退,LDH、LDH-1、HBDH均恢复正常.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出现黄疸、LDH、LDH-1、HBDH增高主要与骨髓原位性溶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有关,而非肝胆及心肌病变所致.
-
围生期母婴心肌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为了解围生期母亲和新生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作者同时测定了临产母亲、脐血、新生儿和成人对照组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以探讨母亲和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
急性毒鼠强中毒治疗研究
王保全,张卫红,陈立辉,等.中国急救医学,2001,21(7):423.66例误服毒鼠强中毒患者,年龄12岁至15岁,轻型47例,重型19例.其中白细胞增高15例(10.2×109/L~12.1×109/L),AST增高41例(52U/L~300U/L),ALT增高11例(68U/L~142U/L),肌酸磷酸激酶(CPK)(181U/L~17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17.2U/L~48.8U/L),乳酸脱氢酶(LDH)(199U/L~1116U/L),α羟丁酸脱氢酶(α HBDH)(166U/L~649U/L),心电图异常28例.给予催吐、洗胃、抗感染、苯巴比妥钠控制抽搐等处理,还予二巯基丙磺酸钠0.25g肌肉注射以解毒,生脉注射液(红参、麦冬、五味子)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以降低AST、ALT.经过上述治疗后,轻型患者3日自觉症状消失,酶学7日内恢复正常;重型患者抽搐6小时至10小时停止13例,21小时至26小时停止6例,自觉症状消失时间为5日至10日,酶学11日内恢复正常.28例异常心电图5日内恢复.作者认为生脉注射液有明显的降酶作用,而二巯基丙磺酸纳的解毒机制虽然尚未明确,但其在动物实验中却有一定疗效.在没有特效药治疗毒鼠强中毒时,本文病例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黄立虹摘)
-
不同检测系统LDH及HBDH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同一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间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为血清酶测定的标准化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参考NCCLS的EP9-A文件,以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罗氏原装试剂、c.f.a.s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已通过ISO/IEC 17025标准认可)为比较方法,检测系统1~4为实验方法,用患者新鲜血清对LDH和HBDH进行检测,计算实验方法(Y)和比较方法(X)之间的相对偏差,以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可比性. 结果:LDH和HBDH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以接受.结论:各检测系统测定LDH和HBDH结果具有可比性.当同一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二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
室内球状闪电烧伤一例
患者男,15岁,在室内劳作时外界突然出现电闪、雷鸣,一直径约10 cm的火团自其右踝部穿入裤管.当时感双下肢麻木,跌倒在地,伴一过性意识丧失,立即送入当地医院行简单处理,伤后6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8.5℃,呼吸22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右踝部、双下肢内侧、会阴部,烧伤总面积21%,其中浅Ⅱ度18%、深Ⅱ度3%TBSA,深度创面主要位于右踝部,未见雷击纹.双下肢无力,感觉稍迟钝.丙氨酸转氨酶5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81 U/L、间接胆红素17.3μmol/L、碱性磷酸酶371 U/L、肌酸激酶2 41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7 U/L、α羟丁酸脱氢酶351 U/L、乳酸脱氢酶7.56μmol·s-1·L-1、血糖8.60 mmol/L.电解质水平正常,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白细胞计数27.64×109/L.入院后给予液体复苏、心电监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创面外敷磺胺嘧啶银锌霜行半暴露疗法.入院后3 d下肢麻木逐渐消失,15 d后创面基本愈合.半年后随访,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均正常,部分愈合创面有少量色素沉着,但无明显瘢痕.
-
高压电击伤合并严重心肺损伤一例
患者男,22岁,抬钢筋时不慎接触100 kV高压电倒地昏迷,被带电钢筋压住胸壁数分钟后送入当地医院救治,于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烦躁,呼吸32 次/min,心率118 次/min、早搏4~6 次/min,血压为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手、前臂和右上臂皮肤肌肉广泛坏死、高度肿胀,肢端血运差,双侧桡、尺动脉搏动减弱;左中胸壁、左上腹、左侧背部和双下肢创面呈黑色炭化焦痂,第4~10肋骨、下段胸骨、左肩胛骨和第4、5腰椎棘突外露呈炭黑色,左胸膜和心包部分外露(图1).诊断:躯干、四肢高压电烧伤36%TBSA,Ⅲ度.血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207 U/L,乳酸脱氢酶2 206 U/L,α羟丁酸脱氢酶1 30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 1 126 U/L,肌酸激酶59 09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 320 U/L,总胆红素32.40 μmol/L,直接胆红素27.50 μmol/L,心肌钙蛋白3.37 μg/L.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