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结石的几种微创治疗
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病、尿石症、尿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就发病年龄而言,多见于青壮年.就发病几率看,男性多于女性.根据结石所在位置,泌尿系结石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肾和输尿管结石又称为上尿路结石,膀胱和尿道结石称为下尿路结石.根据结石化学成分,尿结石可分为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4类.根据结石是否在腹部平片上显影,又分为阳性结石和阴性结石.一般阳性结石是指含钙结石(草酸钙和磷酸钙)、感染性结石(磷酸镁铵)和胱氨酸结石,阴性结石特指尿酸结石.但是,临床上有很多结石不显影,这与结石大小、硬度、肠道准备情况及是否与骨骼重叠等有关.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阴性结石"都是尿酸结石.
-
『重男轻女』的痛风病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特征.痛风后期可出现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病.
-
尿酸结石的代谢评估与溶石疗法
目的探索以代谢评估为指导,用药物溶解尿酸结石的规范化途径.方法以标准化的广泛式代谢评估为指导,使用枸橼酸盐和别嘌呤醇对32例肾尿酸结石病人进行溶石治疗,同时长期维持用药并采取其他保守疗法以预防结石复发.结果32例病人的临床症状消失,结石全部溶解,随访1~2年,结石无复发.结论应在标准化的代谢评估指导下,使用枸橼酸盐溶解尿酸结石,并防止其复发.
-
火针加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我科自1995~2003年用温针灸加火针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106例尿酸结石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尿酸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2月确诊为尿酸结石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排石颗粒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80.3%;对照组治愈率44.0%,总有效率为62.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x<'2>=4.38,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平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后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枸橼酸氢钾钠、排石颗粒联合治疗尿酸结石临床疗效明显,血尿酸降低显著,副作用少,可推广使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痛风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增高或者排泄减少而引起尿酸盐沉积的全身性胶原组织炎症.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特征性的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钠结晶、痛风石形成,严重时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或)痛风性肾病[1] .
-
25例阴性结石的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其发病机理至今还不清楚.泌尿系阴性结石(多为尿酸结石)约占泌尿系结石的9%[1],由于阴性结石的密度较低(近于软组织),在X线平片中很难显影,所以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或者漏诊,因此研究这一类型的结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用钬激光碎尿酸结石可产生氰化物
-
代谢综合征与尿酸结石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尿酸结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64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4例,女246例;年龄为19 ~ 84岁,平均(50.9±12.8)岁.根据MS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MS组238例,男151例,女87例,平均年龄(54.1±11.0)岁;非MS组402例,男243例,女159例,平均年龄(49.1±13.4)岁.采用红外微波技术进行结石成分分析.比较两组结石成分的差异.结果 MS组尿酸结石42例(17.7%),明显高于非MS组的8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主要包括糖耐量异常、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中央型肥胖4种代谢疾病,入选患者中,同时患4种代谢疾病者共123例,其中尿酸结石患者23例(18.7%),患3种代谢疾病者共115例,其中尿酸结石患者19例(16.5%),患2种代谢疾病者共190例,其中尿酸结石患者5例(2.6%),只患1种代谢疾病的患者137例,其中尿酸结石患者3例(2.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与年龄后,BMI的OR值为1.10(0.98-1.24)(P=0.018),高血糖的OR值为1.72(1.19-1.92) (P =0.006),高甘油三脂的OR值为0.71(0.48-1.09)(P=0.032),低高密度脂蛋白OR值为0.15(0.03-0.65)(P=0.01).结论 MS与尿酸结石形成相关,其中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明显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
-
肾尿酸结石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肾脏尿酸结石患者与血液中细胞因子的关系,并寻找能够早期诊断尿酸结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采集40例健康志愿者及40例肾脏尿酸结石患者血液标本,通过悬浮芯片技术同步定量检测标本中IL-1β、IL-6、MCP-1、TNF-α、VEGF的浓度.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肾结石组IL-6、TNF-0t、MCP-1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IL-6的ROC曲线面积0.934;TNF-α的ROC曲线面积0.716;MCP-1的ROC曲线面积0.893;当IL-6选择佳诊断界值10.595 pg/ml时,其诊断尿酸结石的灵敏度达到0.950,特异度达到0.900.结论 肾脏尿酸结石的形成与炎症级联反应相关;血液IL-6、MCP-1、TNF-α是尿酸结石的高危因子,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尿酸结石的生物标志物.
-
糖尿病患者上尿路结石成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上尿路结石成分的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将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云浮地区上尿路结石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分析其结石成分特点及术前血尿酸水平.结果 75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中129例术前诊断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29.5% vs 4.6%,P<0.01),且糖尿病组上尿路结石的成分分析示尿酸结石形成的比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39.5% vs 10.5%,P<0.0l).结论 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尤其尿酸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
-
输尿管结石的现代微创治疗
输尿管结石除少数特殊成分结石(如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和小结石可以用药物保守治疗外[1],许多输尿管结石仍需外科治疗.目前在手术治疗上,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已取得突出进展.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腔道技术在尿石症治疗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外科治疗方式,被誉为"上尿路结石治疗上的革命",已使得90%以上的尿石症患者免除开刀之苦,技术上达到安全、有效、痛苦小、恢复快和节省费用的目的[2].
-
螺旋CT诊断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
2000年7月~2002年5月,我们对25例腰腹部绞痛、血尿而怀疑输尿管结石患者,分别行B超、KUB+IVP及非增强螺旋 CT检查.另收集12例含钙结石与4例纯尿酸结石,也进行螺旋CT检查并测CT值.
-
加味四妙散内服配合新癀片外敷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临床观察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清尿酸含量增高,伴有结缔组织内尿酸结晶沉着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和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肾尿酸结石或痛风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食物摄入量的增加,痛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近5年来,我们以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
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机制。方法选择T2DM合并尿酸结石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诊治的未合并尿酸结石的T2DM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SBP、DBP、TC、FBG、2h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BMI、尿pH值、HOMA-IR、SUA、TUA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排泄、胰岛素抵抗、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结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尿石症诊疗决策系列讲座(一)代谢评估和内科治疗
尿石症人群患病率约10%~12%.泌尿系结石中,草酸钙结石占65%,其他成分的结石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尿酸结石5%~10%,磷酸钙结石5%,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灰石1.5%,胱氨酸结石1%),混合结石也常出现.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尿石症的发病率不仅并未降低,反而在逐年升高.面临这一挑战,近来对尿石症的代谢评估和病因治疗又再度受到普遍重视.其实,大约95%的尿石症患者的原因已能通过代谢评估查明,而且也可针对不同原因的结石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结石病因进行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结石复发,少部分尚有直接溶石的治疗效果.
-
尿石症诊疗决策系列讲座(三)尿酸结石
尿酸结石约占尿石症的3%~8%.尿酸结石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患者除了因有临床症状而被发现外,也可通过B超、CT或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偶然被发现.
-
32例原发性痛风误诊、漏诊分析
原发性痛风是一种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致组织损伤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2]。正因为其症状缺少特殊性,主要以关节炎表现为主,加之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并发疾病上,故易造成误诊、漏诊。在本文32例误诊、漏诊病例中,长误诊达20年之久。为引起注意,现把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
尿酸盐转运体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中的研究进展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由于人体缺乏尿酸酶,不能降解尿酸为尿囊素,终尿酸以尿酸盐形式由肾脏排出体外.尿酸为阴离子,有抗氧化作用,相比低等动物而言,在这一点上有其进化意义.但如果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者尿酸排出过少,将引起高尿酸血症,即:细胞外液的尿酸盐呈超饱和状态,一般认为血浆尿酸盐浓度超过正常值(男性>420μmol/L,女性>360 μmol/L)时,应考虑高尿酸血症.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导致的疾病,10%的患者是因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缺陷造成尿酸生成增加,而其余高达90%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所致.肾脏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是造成尿酸排泄减少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主要依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布的尿酸转运蛋白[1].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后果是严重的,如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沉积于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和肾尿酸结石;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损伤胰腺B细胞诱发或加重2型糖尿病等[2-4].
-
从病因病机论治痛风性肾病的思路探讨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chronic uric acid nephropathy,CUAN)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损害导致肾的间质性炎症和尿酸结石.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蛋白质及富含嘌呤食物摄入明显增多,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其中以中老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发病率较高[1].此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文化与职业等可能也与发病有关[2,3].目前常用西药治疗痛风肾,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痛风肾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多将痛风肾归属痹证、白虎历节、痛风、淋证或水肿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辨证分型尚不统一.现亦有不少医家通过对痛风肾的病因病机的探究,从而提出治疗思路,并按急、慢性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现将近10年相关文献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