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怀民;杨虹;郑海洲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生理活性广泛,毒副作用少.实验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调节血脂、减轻心血管损伤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黄酮类化合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主要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下调炎症细胞因子和激活Nrf2/血红素加氧酶、PI3K-Akt和转录因子-κB等信号转导通路等.本文简要总结黄酮类化合物调控心脑血管系统的新进展,为以黄酮类化合物为药效成分的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灯盏生脉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李莉;苏华;张玉红

    目的 制订适合中药新药申报要求的灯盏生脉软胶囊质量标准.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本品君药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野黄芩苷的含量,应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3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 制定了野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并提出了含量限度为每粒不少于15.0 mg,制定了灯盏细辛、人参、五味子的定性鉴别方法,阴性样品无干扰.结论 本文制定的灯盏生脉软胶囊的质量标准合理可行,较灯盏生脉胶囊质量标准有所提高,可保证本品的质量合格、稳定.

  • 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60例

    作者:崔学军;杨少辉;宋洪波;邵建芳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2组病人均接受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常规治疗,2次·d-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3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1;2组均14 d为一个疗程.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监测用药前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d 7、d 1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显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38%)(P<0.01);2组病人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调查及干预

    作者:邵华;刘乃丰;徐厚明;厉伟兰;蔡琳玲;谢菡

    目的 调查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促进其合理使用.方法 查阅特定时间内某医院神经科所有住院患者病历和医嘱,详细记录患者诊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时疗效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药品临床应用情况及对病情的影响. 结果干预前81.1%的患者接受了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干预后降为73.8%(P<0.01);干预前使用9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干预后品种数减少到5种,干预前后分别有72.5%和14.2%患者先后使用2种以上(包括2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P<0.01);分别有64.9%和5.5%联用2种以上(包括2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P<0.01).干预前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诊断脑梗死患者干预后平均住院日数减少2 d,费用节省近2 000元;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干预后平均住院日数减少1.2 d,费用节省400元,但是干预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无论脑梗死患者还是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均100%治愈或好转.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 2007年长江流域157家医院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利用分析

    作者:储秋萍;冯琳;戴惠珍;陶琳

    目的 评价长江流域6城市157家医院2007年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应用状况.方法 对入网医院临床应用的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品种、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等信息按城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6城市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用药总金额已达8.8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35.20%.在6城市通用名用药金额排名榜中,银杏、三七、疏血通排名榜首.在6城市品牌产品用药金额排名榜中,金水宝、疏血通、血栓通(冻干)位居前列;DDDs排名显示,银杏、复方丹参、珍菊降压片是长江流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临床选用频率高的品种.结论 中成药已成为我国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用药量逐年增长,应合理使用、加强研发.

  • 脑供血动脉支架置入术前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初步疗效评价

    作者:袁林;刘建民;洪波;黄清海;张永巍;许奕;赵文元

    目的 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拟行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抑制情况,寻找术前佳给药时间、给药剂量,以指导临床.方法 据既往是否有单纯阿司匹林服用史及术前阿司匹林不同给药剂量,将我院93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无服药史低剂量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无服药史高剂量组(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75mg)、有服药史低剂量组、有服药史高剂量组.TEG检测服药后1d和服药后3d花生四烯酸(AA)通路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通路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不同时间点分析:既往无服药史低剂量组,服药后3d血小板抑制率[AA:(89.09±17.42)%,ADP:(57.02±23.97)%]高于服药后1 d[AA:(82.24±22.25)%,ADP:(49.62±2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无服药史高剂量组,服药后3d血小板抑制率[AA:(95.06±8.05)%,ADP:(47.76±24.95)%]高于服药后1 d[AA:(88.88±14.66)%,ADP:(36.17±2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分析:相同服药时间下,无服药史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有服药史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AA通路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既往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脑血管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抗血小板治疗3d比治疗1d可达到更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而低剂量与高剂量间血小板抑制效果相当.

  • 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相应临床特征

    作者:崔元玥;赵世红

    动眼神经对眼球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等.动眼神经麻痹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常出现复视、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瞳孔功能障碍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其病因复杂,常见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梗死或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颅内炎症、颅脑外伤、先天性等.每种病因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均有其相应的临床特征.本文综述了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和相应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为临床上快速、准确地寻找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 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史张;刘崎

    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以动脉血中水的氢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其以无创、简便、成本低、可定量测量脑血流量(CBF)、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如今,颅脑疾病是国内外临床及科研工作者为关注的高发疾病之一,而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对颅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大有裨益.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及精神疾病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为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 脑血管病的热点问题

    作者:黎佳思;邓本强

    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研究日新月异,推动了该病预防和诊治的快速发展.本文概述了当前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基础研究的关注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及血管内治疗,脑出血和脑卒中的预防及早期康复,脑血管病防治的循证、转化及精准医学研究.期望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为相关学科的医师带来启发.

  • 慢性脑灌注不足与血管性认知损害

    作者:孙美;侯晓夏;程虹

    慢性脑灌注不足(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CCH)是导致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因素,与无症状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小血管病变密切相关.VCI具体机制尚未明确,CCH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动物模型、灌注表现、病理生理学机制等方面对CCH与VCI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认知损害患者的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

    作者:李晓莎;李向雨;李睿;吕佩源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磁共振成像在痴呆的诊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文章对ASL在血管性认知损害和阿尔茨海默病等不同类型认知损害患者中应用的原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综述.

  •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朱晓璐;颜丙春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医疗负担日益加重,因此迫切需要延缓和预防其发生和发展.积极对症治疗以及有针对性地对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的进展.文章就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作者:滕振杰;张丹丹;吕佩源

    识别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意义在于能尽早进行干预并推迟甚至阻止其进展为痴呆.不过,由于受到诊断方法和标准的限制,MCI患者的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MCI的研究,有可能为MCI的诊断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标记物.文章就rs-fMRI在MC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

    作者:孙晓璐;王金玉;刘芳;何志义

    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分离等多种脑血管病有关。文章对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血管性认知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滕振杰;吕佩源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诊断的意义在于能早期干预并推迟甚至阻止其进展。不过,由于受到诊断方法和标准的限制,轻度VCI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诊断。近的研究显示,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有可能为VCI的诊断提供客观指标。文章就BOLD-fMRI在VC I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血栓弹力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成杰;赵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和预后与患者全血凝血状态及对抗血小板药的反应性密切相关。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是检测全血凝血和纤溶能力的一种可靠手段,其整体评价结果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近年来, T EG的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对其临床应用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文章对T EG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神经发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性认知损害

    作者:肖伊宁;吕佩源

    神经发生是神经前体细胞自我增殖和分化产生新神经元的动态过程。研究证实,海马神经发生可改善认知功能,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神经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就 VEGF 促进神经发生的机制以及神经发生改善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NADPH氧化酶与血管性认知损害

    作者:齐倩倩;吕佩源

    氧化应激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NADPH氧化酶(NAPDH oxidase,NOX)参与了VCI的氧化应激过程.文章对NOX与氧化应激和VC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期望为V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作者:刘烨辉;孙慧;徐艳国;赵仁亮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近年来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是针对轻度认知损害的一种快速筛查工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评价.文章对该量表的内容、特点、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损害的机制和筛查

    作者:尚成鎮;楊昆勝

    脑小血管病是指主要累及颅内小动脉和微动脉的一组疾病.脑小血管病在MRI上的主要特征性改变为弥漫性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这些改变可能与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目前,已有多种量表可用于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损害的评价.

580 条记录 21/29 页 « 12...18192021222324...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