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的应用现状

    作者:潘玉春;董培青

    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障碍仍是心血管外科,尤其是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Usui[1]等人总结了49个医院228例主动脉瘤手术的病人,其脑并发症高达20.2%(46/228).

  • 心脏血管术后脑损伤--概念与机理(第一部分)

    作者:郑军;田川

    1前言心血管外科同时涉及了人体两个重要的脏器--心脏和大脑.对于患者而言,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都是灾难性的.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升高、住院周期延长和巨额的住院费用[1].1954年,Gibbon[2]发表了第一篇成功应用体外循环(CPB)完成心脏手术的报道.同年,Fox和他的同事[3]就报道了心脏外科手术后一系列神经和心理功能异常现象.类似的报道紧随其后不断发表.到1960年后,心脏外科手术和脑损伤的高风险关系已经确立,但是各个单位的发生率差别很大.90年代后,心脏外科医生逐渐意识到:虽然心脏外科的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在不断下降,但是术后脑损伤依然很突出! 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Boris Yeltsin)进行了冠脉搭桥手术,激起了当时世界各地对搭桥手术的广泛关注.但是1998年4月的"USA Today"杂志报道了叶利钦术后恢复的情况,特别是描述了他出现工作时间减少、注意力降低和记忆力减退现象,这引起了心脏外科界对术后脑损伤的进一步关注.

  • 心脏血管术后脑损伤--概念与机理(第二部分)

    作者:郑军;田川

    前言心血管外科同时涉及了人体两个重要的脏器--心脏和大脑.对于患者而言,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都是灾难性的.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升高、住院周期延长和巨额的住院费用.

  • 离心泵灌注技术在重症患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月;钱晓亮;赵健;张加强;孟凡民

    目的 评价离心泵灌注技术在重症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双瓣置换手术患者60例,年龄48~72岁,体重58~75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滚压泵组(C组)和离心泵组(D组),心肌保护均采用HTK停搏液(德国康斯特)灌注.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IS指数值40~50.分别于开始CPB前10分钟(T1)、停CPB后10分钟(T2)、术毕(T3)、术后2小时(T4)、术后6小时(T5)时采集桡动脉血样2ml,使用美国产Cell NYAS00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即刻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于切皮时(T1')、CPB开始前即刻(T2')、CPB结束后即刻(T3')及术毕时(T4'),采用Vigilance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和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血红蛋白尿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D组FHb浓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离心泵的体外循环过程与滚压泵的相比,对血液成分的破坏相对较少,在体外循环中值得推广使用,适合作长时间心室辅助循环使用.

  • 儿童心血管外科术后首次腹膜透析病死率的预测

    作者:梁鹏;黄卫;王睿;吴丽华

    目的:探讨常用的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指标能否预测儿童心血管术后首次腹膜透析(PD,peritoneal dialysis)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在1992年12月~2006年7月期间PD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的ICU资料.结果:在总共3011例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儿童中,65(2.07%)例接受了PD治疗.病死率38.46%(25/65).死亡组与存活组PH(P=0.0041)、剩余碱(P=0.0025)、吸气正压(P=0.0261)及潮气量/kg(P=0.048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PH与剩余碱呈正相关(r=0.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P=0.018),吸气正压(p=-0.002),和潮气量/kg(P=0.0064)是评估病死率的指标.结论:在PD前改善肺功能对降低心血管外科术后初次PD儿童的病死率至关重要.分析PH、剩余碱、吸气正压及潮气量/kg有助于预测病死率.

  •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教学培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李林林;于振坤;樊红光;郑哲

    目的:基于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数据制作部分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虚拟现实(VR)教材,使学员能够对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性解剖结构产生直观而准确的认识.方法:选取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病种的典型CT图像(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右心室双出口),将图像导入到影通和Unity3D软件中.经过阈值调节、三维重建、分割、渲染等操作构建心脏3D模型.将3D模型通过影通VR软件输出到头戴式显示器(HMD)中,学员佩戴HMD即可全方位观看心脏的解剖结构.在系统地学完VR课程后,学员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以评价VR教材的教学效果.结果:我们成功构建了先天性心脏病的VR教材,共有18名学员体验了VR课程.问卷结果显示教材有着良好的交互性和沉浸感.18位学员问卷的平均分为44.6分,标准差为3.7分,平均分显著高于持中立态度的分值(t=16.9, P<0.01),学员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倾向于积极.所有学员均未出现视觉和位置觉相关的不适.结论:基于VR的教学方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制作的VR教材精确地展现了心脏的解剖结构,能够满足心血管外科学的培训要求.

  • 2010年~2012年中国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开展情况分析

    作者:华琨;郑哲;王巍;孙寒松;袁昕;高华炜;胡盛寿

    目的:根据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分析中国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
      方法: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组包括全国19个省市45家协作医院。2010-09至2012-03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所有协作医院共收集成人心血管外科病例16480例,分为常规手术组14503例(92.5%)和微创手术组1977例(7.5%)。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的微创心血管外科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
      结果:从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可见,微创手术组比常规手术组年龄偏小,术前一般情况较好,病情较稳定。微创手术组中复合手术方式与另外四种微创手术相比更能够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减少术后引流量,同时(除与机器人手术比外)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和术后红细胞、血浆的使用(P均<0.01)。接受微创手术患者中有12例(0.6%)出现院内死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
      结论: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其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未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谱的改变,微创技术的方式和治疗的病种也会发生改变。

  • 心血管外科术后利用阿加曲班与肝素实施动静脉抗凝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芳芳;冯雪;张海涛;杨戎;杜雨;周宏艳;焦若男

    目的:心血管外科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对比阿加曲班与肝素两种方法实施动静脉抗凝的效果,观察其对血小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入选心血管外科术后病人959例,随机分为肝素动静脉抗凝组493例(10 mg肝素溶解于250 ml生理盐水),阿加曲班动静脉抗凝组466例(2.5 mg阿加曲班溶解于250 ml生理盐水),监测两组抗凝前、抗凝2天后对血小板数量、肝功能、肾功能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影响,肝素组发生HIT的患者数量及临床表现。

  • 视频导管芯在心血管外科全麻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作者:吴辉;苗亚飞;金丹

    目的:采用新的插管技术减轻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应激对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方法:选择40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病种包括冠心病、瓣膜病和夹层动脉瘤,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有创血压及经外周动脉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Vigileo)监测持续心输出量(CCO)和每搏量变异度(SVV)。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方案均为咪达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乳剂0.3mg/kg、舒芬太尼1μg/kg依次缓慢静脉注射,然后以罗库溴铵0.5mg/kg静脉注射后2 min行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利用专利技术的视频导管芯进行引导气管插管操作,对照组使用传统咽喉镜暴露咽喉行气管插管操作。记录两组患者在诱导完毕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完毕后即刻、2 min、5 min及10 min的收缩压、平均压、心率、CO和SVV,并比较两组在相同时点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及组内不同时点的差异。

  • 右胸小切口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疾病

    作者:王天策;柳克祥;朱志成;许日昊;王勇

    目的:微创心血管外科是近1O年来在心血管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技术,其不同于经典的心血管外科,采用小切口并借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工具进行心脏手术。我们采用右胸小切口行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伊布利特转复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平;李运涛;齐奇;陈伊

    目的: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阵发性房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循环功能,同时也显著延长患者术后监护治疗和住院时间。目前常规的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方法,在缩短和实现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和成功率上,效果均不理想。
      方法:20例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患者,男性1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6(48~80)岁。其中,冠心病搭桥术后17例;动脉瘤术后2例;先天性心病术后1例。当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阵发性房颤时,分别单独或在常规的胺碘酮控制心率的基础上,加用伊布利特1mg静脉注射(首次0.6 mg,二次0.4 mg,间隔30分钟)。观察在用药后60分钟、120分钟、240分钟及以后时间段内,患者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效果。同时,记录用药开始和转复窦律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值。

  • 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作者:孟盈

    目的:全麻苏醒期烦躁(EA)属于意识和行为分离的一种状态,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又会促使患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出现激动性反应,进而增加了烦躁的发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EA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导致手术切口裂开、出血、引流管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分析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 心血管手术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护理实践与体会

    作者:车萌

    目的:为了提高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探讨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与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及防范措施,降低发生事故可能性,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 如何减少心血管手术输血

    作者:吴清玉

    心血管外科需要大量用血,但通过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如各种肝炎、爱滋病等,使接受输血者受到严重的威胁,并可致终身遗憾.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因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爱滋病、传染性肝炎等报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查库血3 965袋中不合格血78袋,占1.97%.因此除了要保证库血的质量外,尽量在手术中减少用血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1994年以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各有关科室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用血量却大幅度下降.手术总量由1994年的2 295例增加至1999年的3 521例,而用血总量却由1994年的2 439 850 ml减少至1 700 600 ml.由每例平均手术用血1994年的1 063 ml减少到1999年的491 ml,近4年不输血心血管手术总例数已达 1 336例,成效显著.

  • 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现状和展望

    作者:华琨;郑哲

    微创技术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微创心血管外科相关技术包括小切口技术、胸腔镜、机器人和复合技术等。近年来,微创心血管外科发展迅速,随着一些新的微创技术的出现,相关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并在某些领域达成一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

    关键词: 微创 心血管外科
  • 血液回收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建丽;赵颖

    血液回收机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收集到的血液进行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病人,即回收式自身输血,简称IAT,它适用于大量出血的手术病人,在心血管外科、急性创伤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对6例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施行自体血液回收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病例分析

    作者:戴丽文;丁敬美;付菊芳;刘冰;孙惠英;史皆然

    目的:了解某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方便抽样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19025例,其中确诊医院感染5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553例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情况、手术情况、入住ICU的时间等。结果5年间共有553例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43例(62%),女性210例(38%),年龄1~52岁,其中60岁以上77例(13.9%)。住院期间发生抢救119例(21.5%)、手术467例(84.4%)、输血447例(80.8%)、透析57例(10.3%)。入住ICU的时间为4.0(2.0~9.0)d,其中≥5 d的患者276例(49.9%)。住院期间平均高体温(38.85±0.68)℃,其中高体温≥39.0℃患者248例(44.8%)。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09例(55.9%),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为2.0(1.0~3.0)种。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0(5.0~8.5)d,其中≥7 d患者284例(51.4%);白蛋白<40 g/L患者314例(56.8%);红细胞比容<0.40患者272例(49.2%)。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依次是肺部感染(43.6%)、上呼吸道感染(30.0%)和血流感染(2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为血流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5 d、住院期间高体温≥39.0℃、白蛋白<40 g/L、红细胞比容<0.40、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 d为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期间输血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入住ICU时间≥5 d、住院期间透析、住院期间手术、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 d、术后使用抗生素数目≥3种为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医务工作者可以采取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生理功能的改善、减少入住ICU时间、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高龄心血管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姚建民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7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血管外科手术日益增多.尽管与70岁以下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往往具有更多的高危因素,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增高,但目前高龄冠状动脉外科和主动脉瓣膜外科的近远期效果满意,微创和杂交技术是高龄患者心血管手术的发展趋势.

  • 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诊治体会

    作者:宋智钢;徐志云;邹良建;王志农;于伟勇;张宝仁;王连才;王尔松

    近年来,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例数日益增多,手术疗效亦明显提高;但是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常并存其他系统疾病,其围术期的诊治难度大,是心血管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施行老年患者瓣膜手术567例,现就围术期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 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迟桂芬

    目的 观察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外科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况改善、健康知识掌握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303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