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关节置换:先置入假体再行骨折内固定

    作者:陈戎波;范少地;胡万华;王仁;于杰;周凤金;刘剑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殷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 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作者:李毅中;李建龙;林金矿;姚学东

    背景: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常用的模板测量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有研究表明股骨峡部髓腔在髋关节置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和置入后的稳定.目的:观察CT峡部测量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例尸体股骨的CT影像及额状解剖面,分析股骨假体与股骨峡部紧密压配及与皮质骨的接触情况.CT测量50例(55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峡部长髓腔内径、小髓腔内径及皮质厚度;利用小髓腔内径预测假体型号.采用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例尸体股骨假体可在股骨峡部紧密压配接触到骨皮质.55例的峡部长髓腔内径大小为8.2~22.4 mm,平均(14.2±3.1)mm;峡部小髓腔内径为6.1~17 9 mm,平均(10.2±2.9)mm;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 8)mm.利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假体存在较高优秀率(50.9%).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的优秀率存在明显差异(P<0 05);而优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年龄≤65岁时,CT峡部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3.9%;当峡部长髓腔内径与小髓腔内径的比值≥1.4时,CT峡部测量法的优秀率为70%.提示股骨假体在股骨峡部的紧密压配对股骨假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型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

    作者:马骊;王欣;蒋丽华

    目的:近年来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很多.文章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4-01/2009-10.检索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纳入标准:①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③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5篇.结果: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基本已达成一致意见,发病机制主要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或郁滞)、血管壁的损伤.高龄、心脑血管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手术是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主要有机械性和药物性预防两种方法,机械性疗法无药物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但对高风险患者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需结合药物预防性治疗以获得较确切的治疗效果.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人们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是目前常用、效果可靠的手段.结论:对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性治疗已受到医务界的极大关注,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置换技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颜斌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评价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骨水泥"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replacement,prosthesis,bone cemen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相关文献.纳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献.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人工关节置换的分类.②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⑧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治疗效果和临床验证结果.④股骨距解剖生理特点及髋关节置换操作注意要点.同时对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5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分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条件比较好的中青年患者.针对金属与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差问题,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对假体表面粗糙进行了处理,以增加界面抗剪强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验证结果,通过12个月~6年的随访,按Harrisyg评分标准,优39例,良13例,可3例.术后常规予X射线定期复查,出现髋痛3例、假体脱出1例、松动1例、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和股骨骨折.结论:随着多种新型骨水泥材料逐渐面世,骨水泥的性能必将更加完善,接近或达到自体骨,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 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选择及术后随访

    作者:周强;章允志;王立勋;林祥通;张锦明;黄煌渊

    目的改良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股骨上段模拟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骨密度(BMD),分析其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12根新鲜股骨中上段模拟髋关节置换术,改良DEXA测量手术前后假体柄周边骨密度。结果改良DEXA法可以去除金属假体柄的干扰,定量分析股骨上段骨密度。股骨上段BMD的分布规律在不同标本、假体插入前后均相似。结论改良DEXA法可准确测定股骨上段假体周边骨密度。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33例翻修原因解析

    作者:曾勉东;李长树;胡汉生;王簕;李远辉;邱勤业;张志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磨损断裂、骨溶解、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的数量逐渐增多,终导致行全髋关节翻修。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进行翻修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33例患者全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选择、骨缺损处理及康复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髋臼有21例行普通金属杯加内衬置换、8例行大头臼杯置换、4例行聚乙烯臼杯置换。股骨柄有15例行普通柄(11例应用骨水泥固定)置换、18例行加长柄置换(9例应用骨水泥、6例为组合型柄)。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翻修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随访36.5个月;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可靠,未再次出现感染脱位患者;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Harris评分:翻修前平均为37.1分,翻修后平均为91.3分。中短期临床随访结果示,若翻修手术指征正确,骨缺损处理得当,翻修假体选择正确,行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85例随访

    作者:李会杰;鲍杰;高子梅

    背景:随着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因假体本身的寿命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原因、翻修假体临床应用、近期效果及相关翻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临床资料,23例患者翻修时采用生物型T.O.P髋臼杯(异体骨块植入)加聚乙烯内衬,51例钛网杯加用骨水泥固定,1 1例超大型臼杯;普通柄63例(其中47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加长柄34例(组配型假体16例,18例骨水泥固定),采用Harris评分评估翻修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85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2个月.①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0.07分,翻修术后增至平均90.32分;伤口愈合良好,无脱位、感染患者,并且髋关节功能活动获得了极大改善;②分析结果,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翻修主要原因,其次为假体的脱位;髋臼壁骨缺损以及股骨骨量减少是翻修过程中主要难题;术前对翻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外做好充分准备,根据骨缺损情况合理选择假体,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失败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科官;张波;步万庶;宋烜赫;闻常富;原水平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研究对象:在人体内使用一段时间的人工髋关节,因各种原因需翻新而取出的假体共17例.全部为早期应用的国产人工髋关节.规格有32mm、28mm、22mm股骨头、单极、双极股骨头及带金属壳的髋臼.其中:股骨柄、臼全部取出12例,单柄4例(1例柄断裂),单臼1例(已磨穿).男12例、女5例,植入年龄:50~55岁7例、56~60岁9例、61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56.2岁.植入使用时间:1.8~12.7年,平均使用时间:6.5年.(2)研究设备:①IOTA坐标测量系统由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生产;②普通放大镜.

  • 骨质疏松患者的髋关节置换假体

    作者:李毅中

    许多需要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伴有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高龄脆性股骨颈骨折是严重骨质疏松的后果,也是髋关节置换的主要适应证之一,髋关节假体主要分为骨水泥型假体和非骨水泥型假体,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长期固定有赖于获得坚强的初始固定和通过骨与假体结合获得有效的二次稳定,要求假体与股骨近端髓腔尽量匹配,若假体与骨接触的缝隙宽度>1 mm,会造成假体表面骨长入困难。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年轻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证实其优越性;但在高龄人群和骨质疏松患者并未获得如此成功,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近端结构改变和骨量下降已经被认为是早期假体松动和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重要原因,这类特殊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图1)。

  • 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子群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asty,THA)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术之一,其往往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来替换有病变的髋关节来达到解除髋关节慢性疾病所致的疼痛和改进髋关节的功能以及调整双下肢长度为目的的修复手术[1].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和骨折等相关病症.

  •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17例报告

    作者:王烨;范树枫

    我院自1998年8月~2004年3月采用进口Zweymueller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对1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报告如下.

  • 应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行全髋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

    作者:杨惠强;韩晓锐;王健;刘少敏;白希壮

    目的 对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行全髋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因股骨头坏死而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共31例(Ficat-Arlet分期:Ⅲ~Ⅳ期,其中3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其中大直径组(A组)14例19髋,小直径组(B组)17例17髋.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9.69个月,B组9.74个月.所有病例均进行Harris评分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术后Harris评分和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直径股骨头可获得较好的近期Harri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但其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 髋关节假体脱位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作者:周海;季文婷;王成焘;曾祥森;丁彪

    目的:研发了髋关节假体脱位分析软件.软件基于ADAMS/VIEW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能够可视化的构建三维参数化的髋关节假体模型,模型能够模拟假体的六种运动.应用此软件可以为病人更好的选择和植入假体,评估各种髋关节假体的安全活动范围,用来设计新的关节假体.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风险分析

    作者:周海;季文婷;王燎;曾祥森;王成焘

    目的 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脱位失效的风险.方法 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正常人群进行日常行为的下肢运动学测量,设计并开发可视化髋关节假体运动分析软件.利用该软件测量不同设计参数的髋关节假体的大安全活动范围,分析臼杯假体和股骨柄假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判断假体的活动安全性.结果 利用测量得到的人体行为运动学数据,通过软件对比天然髋关节的活动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范围,获得了髋关节假体脱位与人体行为运动的关系,并检测了植入假体的脱位风险.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高屈曲动作脱位风险较大,尤其是下蹲、下跪动作.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蒋建农;郝思春;孙俊英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ADH)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ADH19例23髋,其中半脱位9例,低位脱位3例,高位脱位7例.结果平均随访3年,临床功能优17例(89.0%),良1例(5.5%).X线摄片示:无一例假体松动或骨溶解.结论THA是治疗ADH的理想方法.

  •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髋关节假体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贾庆卫;孙俊英

    人工关节假体材料是决定全髋关节成形术(THA)成败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Chrnley研制的低摩擦全髋假体使THA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

  • 磨损微粒诱导的局部生物学反应

    作者:王骏骅;赵建宁;王与荣;吴苏稼

    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研究表明,这和假体长期磨损产生的微粒作用于周围的巨噬细胞而诱发的生物学反应有关.磨损微粒激活假体周围组织细胞释放前炎症介质,诱导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引发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充分地认识这个过程,对减少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秾;赵建宁;陆维举

    回顾近年来关于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的大小在1 μm以下直至300 μm之间,金属微粒的大小有相似的发现,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两种微粒绝大多数<1 μm(亚微米).而对于骨水泥及陶瓷微粒的大小尚无准确报道,一般认为骨水泥微粒相对较大,有粒状、杆状、纤维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形状.机体对各种微粒的反应非常复杂,多种细胞及介质参与这一反应,其中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其大体过程为微粒引起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进一步释放各种炎性介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破骨细胞,引起假体周围纤维化和骨质吸收;同时还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重建的改变.

  • 人工关节松动相关细胞因子及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陈俊波;成羿;黄良夫

    继20世纪40年代Bohlman首先应用合金钢制成人工股骨头、Ring人工全关节应用于临床,50年代,Charnley又改变人工全髋关节的造型结构和手术方法.到目前为止,关节置换已经使全世界数百万患者的关节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关于术后关节发生假体松动,以往研究认为,造成人工髋关节假体外周骨组织无菌性骨溶解的因素有:假体微动、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对金属离子的过敏反应、手术操作和骨水泥造成骨滋养血管损伤及骨水泥聚合反应产生超体温造成的骨坏死和老年病人自然发生的进行性骨质代谢性负平衡导致的骨萎缩等多因素造成.目前,许多学者通过组织学观察提出多种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在骨/骨水泥或骨/假体界面组织中引起的慢性异物炎症反应是造成骨溶解的主要原因依据.骨溶解过程中,细胞因子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发生、分化、成熟、死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细胞因子主要包括TNF-α、IL-6、PGE2等.由于溶骨性因子的释放是微粒物质引起骨溶解的重要环节,诸多学者尝试用药物来抑制溶骨性因子的产生.

  • 髋关节置换与骨显象

    作者:邹兰芳;陈道荫;李春林;鲁英;罗先正

    目的探索放射性核素骨显象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松动诊断的价值。方法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人工髋关节假体骨显象时异常放射性浓聚的规律。结果59例72个髋假体骨显象中,32个髋假体正常,40个髋假体异常,异常放射性浓聚分布部位与生物力学分析的受力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结合生物力学分析骨显象结果是诊断假体松动的一种敏感有效方法,也是鉴别假体松动与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动态观察研究。

96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