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河口市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
目的 分析老河口市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及防控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河口市2014年的心脑血管疾病全部死亡病例,对病死率及死因顺位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为325.10/10万,占总死亡的49.38%.其中脑血管病病死率180.0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55.38%;冠心病病死率为141.72/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43.59%;本辖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男性为353.78/10万,女性为290.63/10万.45岁以上人群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群体,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75.27%.结论 本辖区居死亡谱第一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脑血管病是其主要风险因素.女性病死率低于男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也有所上升.所以,全市应当进一步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60岁以上群体健康管理,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描绘中国人五十年死亡总轮廓
哪些疾病对生命的威胁大?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疾病加剧?其中有多少我们可以自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杨功焕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分析了过去50年中国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描述了与主要疾病和死亡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和分布特点,即"中国人群死亡地图".近,该课题组进一步对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人群死亡率变化与人口老龄化、社经济、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关系,使这张"死亡地图"更为精细.
-
33例SARS死亡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33例确诊SARS死亡病例的临床分析,总结导致SARS死亡的可能因素.方法按照卫生部<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对临床诊断的33例ASRS死亡病人的年龄,症状、分型、分期、血清酶结果、血气分析指标、胸片病变范围、基础病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50岁的28%(84.9%),体温均在38℃以上;33例均为临床重型或极重型;病程处于极限28例(84.9%);ALT异常28例(84.9%)或心肌酶异常25例(75.8%);血气分析显示血氧分压低于70mmHg者30例(90.9%);伴有基础疾病者31例(93.9%).结论发病年龄、基础病(尤其糖尿病)、就诊时间、血、清酶指标、血氧分压、胸片病变范围可能与SRAS死亡有关.全方位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大面积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死亡与存活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两组年龄、病情、既往史、生活习惯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灶大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所占比例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及肾功能不全占比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包含年龄较大、梗死病灶面积较大、心房颤动、肺部感染、神经功能缺损较大、肾功能不全等方面,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对于有效治疗、提高预后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临床探讨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为探讨其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的患者66例的相关资料,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主要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应用激素、使用利尿剂、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现探讨如下.
-
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策略探讨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特点2006年我国心血管年度报告提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0亿;近调查显示,心血管病为我国居民死亡之首位,心脑血管合并占总死亡的44.4%,其中高血压列为死亡因素的首位.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仅6.1%.因此,应做好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即正常高值人群的干预工作.
-
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为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找出影响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因素,我们对绍兴地区2000年206例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miRNAs在非小细胞肺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位列全球癌症相关死亡因素之首,五年生存率小于15%.其中,约85%的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miRNAs是一类小的、非蛋白编码的RNA,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调控细胞和器官的生长、发育,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参与代谢和应激反应等[2].随着分子水平研究的发展,临床已逐步开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类靶向治疗,并取得部分成效.然而,潜在的肿瘤异质性相关机制依旧为人所知甚少[3].本文简要概括了miRNAs与肺癌的研究历史及研究成果;全面叙述了miRNAs在正常细胞和NSCLC细胞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强调了miRNAs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起的作用;总结了miRNAs对NSCLC患者的治疗做出的贡献;客观地评价了miRNAs在NSCLC中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及现今其科学研究仍旧存在的问题.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死亡因素的早期评估
目的 探讨早期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重点讨论血清胆固醇对SAP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诊断为SAP的住院患者3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收住院,将患者按照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两组,且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均抽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CT检查,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浓度≤3.67 mmol/L相比,TC浓度3.67~4.37 mmol/L,OR=0.664,P=0.412;TCA.37~5.23 mmol/L,OR=0.144,P=0.021;TC≥5.23 mmol/L时,OR=1.013,P=0.018,血CRP浓度随着血TC浓度的上升而下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70时,OR=7.074,P=0.031;血白蛋白(albumin,ALB)≤30时OR=7.224,P=0.029.结论ClIP,ALB,TC均可早期预测SAP患者住院病死率;血TC4.37~5.23 mmol/L为降低死亡优势的保护性因素,TC≤3.67 mmol/L或TC≥5.23 mmol/L为增加死亡优势的危险因素;高CRP血症、低ALB血症为增加死亡优势的危险因素,低ALB血症的危险性高于高CRP血症;血胆固醇适量增加可以对抗炎症反应,提高住院患者存活率,进而降低住院病死率.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 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3例,死亡27例,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 死亡27例,病死率4.3%,年龄51~91岁,(69±18)岁.三支病变16例,二支病变10例,单支病变1例.合并陈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9例,肾功能损害4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9例,无复流6例,心脏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出血2例,穿刺处出血致休克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死亡原因有多种,心源性休克、无复流为主要死亡原因.高龄、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可能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因素 -
从缺血性脑卒中看血管病变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又更为常见,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现在每年全国约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的6倍左右,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原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分列为第6和第7位.在老年人群中,卒中的经济负担更为突出.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远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卒中的发病年龄还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其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相对于高龄人群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重新审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期寻找良策,减少危害.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患死亡的风险原因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 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共53例在该院接受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的患者,按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病患死亡所涉及的因素.结果 经探究与分析统计有5例(9.43%)病患死亡,由单因素原因分析得出:农药毒性强度、岁数的大小、严重中毒、中毒到送医抢救时间超出5h、病患自身还有其他疾病造成中毒身故的独立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严重中毒、轻生性中毒、中毒到送医抢救时间超出5h、病患自身还有其他疾病是造成中毒身故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患中毒至送医抢救的时间尤为关键,一经发现有中毒迹象的患者必须急时送医.针对严重中毒和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还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针对无生存欲望特意服毒的病患进行心理疏导,平复其过激的情绪,达到让其配合治疗的效果,大程度地减少中毒死亡率.
-
肝细胞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进展及合理应用
肝细胞肝癌是肝脏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1],是慢性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病例约55万,占人类恶性肿瘤的5%,是癌症相关的第三大死亡因素.从地域分布来看,东亚和非洲发病率高.然而,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升高.肿瘤的分期以及背景肝病的严重程度是制订治疗计划的关键因素.尽管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患者的预后仍然不良,多数报道中位生存期少于6个月[2].外科手术,包括肝叶段切除或肝移植,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的根治方法,但是多数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只能选择姑息性治疗手段.
-
腹部实质脏器创伤超声造影及其引导的微创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前,创伤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疾病"或"发达社会疾病".根据WHO 预测,至2020年创伤将上升至死亡原因的第2位,仅次于肿瘤.创伤又以青壮年为主,占总伤亡人数的80%以上,位列三大创伤(颅脑创伤、胸部创伤和腹部脏器创伤)死亡因素的腹部脏器创伤发生率也同步升高,对社会劳动力资源造成重大损失.
-
果蔬吃不够也会致命
果蔬吃不够也会致命?!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多吃果蔬能有效预防抑郁、早产、脑卒中、冠心病、胃肠癌,保护听力、提升脑力、提高精子质量、降低早亡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果蔬摄入过少是十大高危死亡因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估计造成约19%的胃肠道癌症,31%的缺血性心脏病和11%的中风.相反,摄入足量果蔬能有效预防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可能拯救多达170万人的生命.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不同年代外科疗效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单纯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死亡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单纯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并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共563例。将手术患者分为1996~2007年,2008~2012年两个时期,回顾性调查分析两时期内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563例患者中,男性345例,占61.28%;女性218例,占38.72%;男女比例1.58:1。患者平均年龄4.45岁;平均体重12.33 kg。心上型49.2%(277/563),心内型41%(231/563),心下型3%(17/563),混合型6.8%(38/563)。 -
胸、腹主动脉瘤破裂围手术期脏器功能评估与保护
目的 探讨影响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死亡的因素,对胸、腹主动脉瘤及其破裂患者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2 例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变量分析.同期完成48 例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结果 胸、腹主动脉瘤破裂与非破裂手术死亡率分别为31.8%和2.1%.年龄跃75 岁、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程度、血红蛋白约90 g/L 和肌酐逸150 umol/L 可作为预测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死亡的指标.结论 围手术期对胸、腹主动脉瘤及破裂患者的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
乳腺癌遗传易感性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段已有飞速发展,但在女性仍然是与肿瘤相关的首位死亡因素.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已注意到乳腺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家族因素是目前流行病学为肯定的风险因素.多数情况下家族性乳腺癌发生模式与常染色体遗传模式相一致,单个突变等位基因足以促使乳腺癌的发生,其遗传给子代的风险为50%[1].约5%~10%乳腺癌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但易感基因的数量和分布目前尚不清楚.现将近年乳腺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 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 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终治疗的关键.
-
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因、死亡因素与临床对策.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35例MODS患儿的原发病、脏器衰竭数及各器官功能障碍分布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35例MODS患儿均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婴儿多见(68.1%),且原发性MODS多于继发性MODS,与成年人不同,病死率为33.3%,以2~3个器官功能障碍占多数(82.2%),其病死率与年龄、性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无关(P>0.05),原发病因以感染性疾病和捂热综合征多见(44.4%、36.3%).累及多的脏器是脑、心、肺(84.4%、72.6%、69.6%),而且随着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病死率却逐渐升高.结论SIRS与MODS关系密切,积极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阻止SIRS向MODS发展,重视对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维护和支持,减少器官功能衰竭数量,对降低MODS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死率 死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