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王薇;曲春红;赵红艳;付振艳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呈发病年龄呈下降的趋势,是一种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病种首位.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 -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时会急剧升高,随着炎症的消失会恢复正常,可用以评价活动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及恢复的预报因子.本文探讨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 - 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

    作者:关德明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升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评价血压状况的4种血压测量指标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平均血压(MBP)[1,2].PP值为SBP与DBP之差,PP差增大说明大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是反映血管壁厚/管腔直径比值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PP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是冠心病(CHD)、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LVH)等发生的有力指征,PP的测量包括常规的肱动脉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内动脉压记录和特殊部位的测量等.PP的作用独立于其他血压测量值,特别是MBP.临床医生和保健医生多习惯看到SBP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年人,但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PP作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预报因子的重要性[3].

  • 黄鼠鼠疫流行的预报研究

    作者:石杲;秦丰程;刘艳华;李建华;韩忠义

    目的:探讨黄鼠鼠疫流行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当年和次年的预报模型.结果:流行强度可分4级,当年拟合率为93.33%,次年预报准确率达71.43%.结论:黄鼠鼠疫的流行与黄鼠体染蚤率和黄鼠洞干蚤指数有关,上述两因子适用于疫情的预测预报.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N-末端利钠肽前体与肌钙蛋白Ⅰ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宁新惠;王文君;向小平;芦娜;刘宇;周喆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高,早期识别及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肌钙蛋白I(TnI)是心肌损伤标记物,目前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与评估中.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左室功能受损的预报因子[1],发病后迅速升高,与梗死面积、心功能及近期预后有关[2].本研究通过对心肌梗死(MI)患者NT-proBNP和TnI水平的同步观察,探讨AMI期间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NT-proBNP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 中国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作者:邵姣梅;严江涛;叶辉;张苏明;洪茂林;张帆;王涛;汪道文

    微量白蛋白尿(MA)是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强有力的预报因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新近被认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有研究显示,HHcy可能与微量白蛋白有一定的联系[1].本研究通过检测中国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排除其他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探讨中国人血浆Hcy水平与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 慢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作者:高瑛子;高传玉;李牧蔚;刘煜昊;王现青;牛振民

    目的 探讨慢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惠者的发病原因及可能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慢性CLBBB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并做前瞻性研究.结果 CAG检查正常者58例(79.1%),冠脉病变15例(20.9%),其中男性50例(79.1%),女性23例(31.5%),年龄(49±8)岁,病史0.6~13年;诊断为心肌病53例(72.6%),冠心病15例(20.6%),其它5例(6.8%);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13.8%),Ⅱ级52例(71.2%),Ⅲ级11例(15.0%);CAG检查前降支(LAD)病变11例(73.3%)(P<0.05),左回旋支(LCX)病变4例(26.7%),前降支合并左回旋支病变1例(6.7%),前降支合并右冠脉(RCA)病变2例(13.3%).结论 慢性CLBBB患者发病缓慢,大多有心衰表现,临床上常见于心肌病,较少见于冠心痛;CLBBB可能是心肌病逐渐发展和加重并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预报因子;LAD及LCX痛变是慢性CLBBB患者冠心病的"罪犯"血管.

  • 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王薇;曲春红;赵红艳;付振艳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呈发病年龄呈下降的趋势,是一种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病种首位.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时会急剧升高,随着炎症的消失会恢复正常,可用以评价活动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及恢复的预报因子.本文探讨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的干预作用

    作者:冯振力

    心率变异(HRV)分析是反映心血管自主神经活性的一项无创性指标,在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CHD)具有预后及猝死预报因子等的应用前景.90年代以来开始对HRV异常进行以药物为主的干预.加服卡托普利治疗冠心病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CHD患者HRV的干预作用.

  • 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仁光;刘爱纯

    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HRV主要受自主神经调节,同时亦受呼吸、血压、皮肤温度、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1、2]1978年wolf等首先观察到HRV程度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死亡的一种预报因子[3].从而开始了心血管领域中对HRV的广泛研究.

  • 老年人未能识别的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作者:

    既往研究提示,临床上未能识别的心肌梗死(UMI)发生率较高,预后亦差。然而有关UMI临床特点远未清楚。本文拟就老年人UMI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与临床确诊的心肌梗死(RMI)进行了对照分析。  对象与方法 受试对象为5888例罹患心血管疾病老人,年龄≥65岁。调查中采用询问病史,如过去是否患过心肌梗死(MI),并结合既往ECG改变,诸如曾有Q波演变旁证,或曾出现过小Q波伴明显ST-T异常,拟诊为UMI。依据典型胸痛、ECG改变和心肌酶学升高确定为RMI。嗣后人均随访4.8年,观察分析老年人UMI与RMI间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在5888例曾患心血管疾病老人中,罹患者901例(15.3%),后者中的201例属UMI(22.3%),余700例为RMI(77.7%),其它系非MI的心血管疾病者4987例。三者中,UMI组高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高Ⅶ因子水平、低FEV1以及平素健康状态较差者均多;RMI组男性、冠心病家族史、心绞痛史、心衰及脑血管病史和间隙性跛行皆多。单变量分析显示,UMI相关预测指标包括女性、增龄、高血压、被遗漏的心血管病史(如心绞痛、心衰、间隙性跛行等)、遗漏的冠心病家族史、低FEV1、高Ⅶ因子、平素体质较差等;RMI相关预测指标有冠心病诸危险因子及吸烟等。多因素分析表明,遗漏的心绞痛、心衰史、以及低FEV1皆为UMI的独立预测指标。随访显示,心血管病和非心血管病所致总死亡率UMI组与RMI组大致相仿,但皆明显高于非MI组,然而UMI组较RMI组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偏低,而非心血管病死亡率却明显较高。同样,随访期间三者中人均存活年限UMI组(5.36年)与RMI组(5.18年,P<0.26)大体相等,但均明显短于非MI组(5.68年,P<0.001)。分析显示,仅增龄、男性、心衰、糖尿病等为MI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而冠心病、高血压为RMI远期死亡的独子预报因子。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人群中,UMI发生率较高,且老年人但凡出现无可寻原因的心绞痛、心衰等均应高度警惕有UMI可能,但即使是老年人UMI其远期死亡率也基本与RMI相同。然而关于何以提高老年人UMI检出率、以及对高危老人进行合理分层,和何以正确自治老年人UMI,均有待今后进一步探明。(袁志敏摘)

  • 运动试验无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患者运动后QT离散度预测明显冠脉狭窄的价值

    作者:

    踏车运动试验的心电图变化是检测冠心病常用的无创伤性方法之一。然而,有些明显冠脉狭窄患者踏车运动试验时并未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有研究报道应激期间因暂时心肌缺血的发生,从而增加了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性,其表现为QT离散度(QTd)增大。作者计算运动试验无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患者运动试验前、后的QTd和QTcd,7d后做冠脉造影,旨在探讨运动试验无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患者运动试验后的QTd预测明显冠脉狭窄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135例无心肌梗死史、运动试验时既无明显ST段压低亦无胸痛者。全部患者进行症状限止踏车运动试验,以50mm/s走纸速度记录运动试验前(基础值)、运动试验后(即刻)12导联心电图。自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测量QT间期,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存在U波时,以T波与U波间的切迹为T终点。大QT间期(QTmax)—小QT间期(QTmin)=QTd(ms)。以Bazzetts公式对QT间期进行心率校正,即校正QTd(QTcd)=QTmax/RR-QTmin/RR。运动试验前、后QTd及QTcd的差异分别为△QTd及△QTcd。自J点后60ms处测量ST段水平。停止运动后2min内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1.00mm或上斜型压低≥2.0mm者判为明显ST段压低。计算运动试验后QTd≥60ms(阳性预测值)和≤60ms(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及运动心电图参数的诊断准确性。选择研究对象时已剔除有心肌梗死史、运动试验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室内差异传导、左室肥厚、心房纤颤、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地高辛、先天长QT间期综合征者。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标准,冠脉内径狭窄≥75%者判为明显冠脉狭窄。服用β-阻滞剂者试验前2d停药。运动试验中出现心绞痛、疲劳、ST段压低和持续性心律失常时停止运动试验。以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价年龄、性别、冠脉危险因素(血压≥21.3/12.7kPa、空腹血糖≥140mg/dl、总胆固醇≥220mg/dl或吸烟)、踏车运动心电图参数(心率、收缩压、大ST段压低和运动后QTd)预测明显冠脉狭窄的因素,而后进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记录运动心电图后平均7±4d进行冠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135例患者中无明显冠脉狭窄者97例(女35例),平均年龄55±9岁,为A组;明显冠脉狭窄者38例(女3例),平均年龄57±10岁,为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服用药物、运动试验前及后的心率、收缩压、大ST段压低、QTd、QTcd、△QTd、△QTcd的差异。  结果 A组男性显著多于B组(P<0.001),而糖尿病则显著少于B组(P<0.03)。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所用心血管药物等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运动试验前的心率、收缩压、QTd和QTcd等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运动试验后A组的心率显著快于B组(P=0.04),QTd(P<0.0001)、QTcd(P<0.0001)、△QTd(P<0.0001)和QTcd(P<0.0001)等均显著小于B组,收缩压和大ST段压低等两组均无显著差异。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明显冠脉狭窄与男性[比率比(OR)6.59,P=0.001]、糖尿病史(OR2.34,P=0.04)、运动后心率(OR0.81,P=0.04)和运动后QTd(OR2.54,P<0.0001)等相关,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94,P=0.02)和运动后QTd(OR 2.33 P<0.0001)是明显冠脉狭窄的独立预报因子。运动后QTd和QTcd检测明显冠脉狭窄的敏感性均为74%、特异性分别为85%和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主61%、阴性预测值均为89%、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1%和79%。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运动试验末诱发胸痛或ST段压低的明显冠脉狭窄患者中男性、糖尿病较多。与无明显冠脉狭窄患者相比,虽然运动试验前两者的心率、收缩压、QTd和QTcd等两组均无显著差异,但运动试验后明显冠脉狭窄患者的心率较慢(P=0.04),QTd值(P<0.0001)、QTcd值(P<0.0001)、△QTd值(P<0.0001)和△QTcd值(P<0.0001)等均显著大于无明显冠脉狭窄患者。单、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亦均显示,男性和运动后QTd是明显冠脉狭窄的独立预报因子。运动后QTd对明显冠脉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虽然运动后QTd改变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其似乎可能与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和心室复极期的不均一性有关。(陈清江摘)

  • 达乌尔黄鼠鼠疫预报的研究

    作者:金惠艳;石果;秦丰程;刘艳华;李建华;韩忠义

    本文探讨了达乌尔黄鼠鼠疫流行的预报模型,用8种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结果入选的因子为黄鼠体染蚤率(X3)、黄鼠洞干蚤指数(X6),流行强度可分四级,当年预报模型为:Y=0.8081-0.0190X3+1.10133X6(1);次年的预报模型为:Y=1.4521-0.0333X3+1.0133X6(2).当年拟合率93.33%,次年预报准确率为71.43%.

  •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测定

    作者:李艳秋;张国伟;郭智慧;杨欣;夏瑞丰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特点与并发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CHD分为3组,急性心梗组(AMI),陈旧性心梗组(OMI),心绞痛组(AP),对照组(NC),共101例.使用24 h连续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及心率变异自动分析系统,进行HRV分析.结果:NC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CHD各组.CHD各组HRV昼夜节律变化减少,特别是AMI组HRV显著降低.尤其在清晨5~8时低频成分增加,高频成分减少.低频、高频比例增大.结论:HRV检查可作为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的一种定量方法.对CHD具有预后及猝死预报因子等作用.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与尿酸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宏鸣;樊济海;卢静;顾秀莲;王玲;李亚维;彭华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基础血尿酸(US)水平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预报因子,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常伴有动脉顺应性降低,脉压(PP)及收缩压均可作为心血管危脸的独立预测因素[1,3].本研究旨在探讨US对动脉顺应性的影响及其与高血压的密切联系.

  • 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董春华

    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报因子,可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QT离散度(QTd)则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此值升高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事件有关.现对85例高血压病者(EH)QTd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测量,并与健康人群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作者:贺耀宗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存在,只要血压升高,就会使冠心病的危险升高.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都是冠心病的预报因子.血压升高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2~3倍,死亡率则高3~4倍.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和心电图不正常,则冠心病发病危险更大.

  • 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培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约99%CHD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改变。AS是一个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且能影响多处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它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因此,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AS对防治CHD、脑血管病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诊断CHD常须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但因其有一定创伤性,设备条件要求高而难以普及。因此,寻找一种无创、价格低廉、且其结果与冠脉病变相关程度良好的检查方法势在必行。颈动脉因其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而成为超声检测体表AS常采用的部位。但直至近年来,研究者们才证实了颈动脉血管床与冠状动脉在AS程度上的密切联系。大量资料表明: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CHD的一个良好的早期预报因子,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是反映CAS的一个可靠、易测、与C AS病变程度相关性极好的指标。与冠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的大量资料分析表明:超声检测的IM T严重程度与冠脉造影检测的AS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因而,IMT可作为定量检测CAS进而判断C HD危险度的良好指标。

  • 药物引起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2例

    作者:潘宏华;边平达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升高,是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依据和预报因子 .但近年来发现,多种因素可引起CK升高,其中包括药物.我院发现2例药物引起CK升高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 可作为复发预报因子的结直肠腺瘤的特征

    作者: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姜妮;陈宝安;丁家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效的治疗方法.影响移植结果的因素很多.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对移植结果进行预测,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可调控因素来提高治疗效果.这些影响因素又可以称作预报因子.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外周血细胞减少程度、预处理方案强度、HLA相合程度、病因学和移植物来源等都是重要的预报因子.低毒预处理方案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HLA配型技术的提高,为更多的患者接受Allo-HSCT治疗提供可能.

    关键词: Allo-HSCT MDS 预报因子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