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决明子发酵前后5种蒽醌类成分变化研究

    作者:金玲;孟宪生;包永睿;郭小瑞

    目的:探讨固态发酵对决明子中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发酵前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研究.色谱柱为C18-ODS反相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决明子经过发酵后,游离型蒽醌含量呈上升趋势.以未发酵成分含量为100%计算,5种成分变化分别为104.6%、102.2%、93.4%、215.6%、134.8%,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变化不明显,大黄酚与大黄素甲醚分别增加至2.15倍和1.34倍,可见发酵增加了蒽醌苷元的含量.结论:决明子通过发酵,有利于增加活性成分蒽醌苷元的含量.

  • 巴豆发酵品与生巴豆、巴豆霜中毒性成分的含量比较

    作者:刘春美;吴晓峰;潘扬;蒋亚平;张弦

    目的:解决炮制对巴豆减毒存在的缺陷问题.方法:采用重量分析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分别测定2种真菌(灵芝茵和白僵茵)的巴豆发酵品(分别被称为“灵巴茵质”和“白巴菌质”)、生巴豆和巴豆霜中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所得4种样品的脂肪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巴豆经灵芝茵和白僵菌发酵后,其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巴豆霜;生巴豆、巴豆霜、灵巴茵质和白巴茵质的脂肪油中分别鉴定出39、24、36和42种成分.与生巴豆相比,2种发酵品脂肪油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产生了明显变化;且灵巴茵质和白巴茵质中各出现了5种新成分.结论:巴豆经发酵后毒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其组成成分也发生较大变化.本试验可为发酵对巴豆的“去毒存效”奠定物质基础.

  • 竹黄多糖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作者:李慧;常景玲

    目的:优化竹黄多糖的发酵工艺.方法:培养竹黄菌菌丝体液,以菌丝干重和多糖得率为指标,分析竹黄多糖发酵过程中碳源、氮源、pH值对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蔗糖、玉米粉、酵母膏均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竹黄多糖佳发酵培养基:蔗糖3%、玉米粉3%、酵母膏0.5%、麸皮2%、(NH4)2SO40.2%、MgSO4·7H2O0.05%、KH2PO40.1%;在10L发酵罐上竹黄多糖含量高达10g·L-1.结论:该工艺稳定,可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竹黄多糖 发酵 优化
  • 腹胀与消胀药

    作者:徐小薇;张石革

    大多数人体每天可产生气体约500毫升~2000毫升,气体主要来自进食中的吞咽和食物的发酵,在正常胃肠道内有气体约100毫升~150毫升.身体所产生的气体必须被排出,如口腔的动作(嗳气)或直肠的排出(放屁),肠腔内大部分气体被肠壁毛细血管吸收,少量随粪便排出,使胃肠内气体保持动态平衡.若气体产生得多或(和)排出得过少,则会引起胃肠胀气(腹胀).1 腹腔气体的由来

  • 基因工程菌发酵表达核苷磷酸化酶条件的优化

    作者:黄炯威;莫世艺;刘宁;梁剑锋;刘桂祯

    目的 优化核苷磷酸化酶(包括嘌呤和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表达条件.方法 通过工程菌摇瓶培养,测定吸光度D值,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测定蛋白,SDS-PAGE电泳和凝胶成像扫描分析表达量,优化表达条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50 L发酵罐发酵条件.结果 摇瓶培养起始pH为7.0~7.2,于30℃培养4h,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8h后收获菌体,可得到较高的生物量和重组酶蛋白表达量.50 L发酵罐的佳条件为起始pH为7.0~7.2,于32℃培养4h,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的IPTG诱导9h后收获菌体,每升发酵液可得2 g以上的酶蛋白.结论 基因工程菌发酵表达核苷磷酸化酶产量较高,可工业化生产,为酶法合成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含淡豆豉中成药片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研究

    作者:杜娟;范兵;戴建云

    淡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属发酵类药材,通常含菌量较高,我国现行微生物限度标准尚未针对含淡豆豉的中成药品的微生物限度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淡豆豉经煎煮或制成浸膏后,其染菌量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该类药品的染菌情况,提高药品质量,笔者对1992年以来云南省各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该类药品的片剂的细菌数、霉菌数以及控制菌的染菌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 半夏曲功效辨析

    作者:沈多荣;张露蓉;叶亮亮

    目的 探索历代众多半夏曲的处方及炮制方法 与功效、临床应用的关系.方法 查阅古籍与现代文献,对比半夏曲的处方差异及不同炮制方法 与其功效的关系.结果 半夏制曲后可以减毒增效,且具有曲类共有的消食化积功效;半夏曲的功效与组方药物有很大关系;不同半夏炮制品的使用并不改变半夏曲的功效.结论 半夏曲的功效与处方药物有很大关系,但发酵的确切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半夏曲 处方 发酵 功效
  • 黑木耳菌丝体生产工艺研究

    作者:田宝林

    目的:用发酵工艺生产黑木耳菌丝体,用于临床治疗脑栓塞后遗症.方法:将黑木耳菌种接种于培养基,在28℃、压力0.1 MPa,发酵时间45 h的条件下,三级发酵.结果:黑木耳菌丝体中木耳多糖平均含量5.7 mg/g.结论:该生产工艺可靠、质量稳定、产量高、成本低,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研究现状

    作者:邴志刚;丛铭均;王艳红

    对近年来紫杉醇产生菌的发展、发酵生产、生物合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寻找生产紫杉醇的有效方法.

  •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

    作者:傅超美;冷静

    中药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微生物工程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发酵中药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热点,该文对近10年中药发酵的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溶氧反馈-补料分批技术高密度培养基因重组MAGE1/HSP70/MAGE3工程菌

    作者:胡沛臻;温江田;路凡;王孝功;李侠;司少艳;葛伟;黄杨;张秀敏;隋延仿

    目的 建立人黑色素瘤抗原MAGE1/HSP70/MAGE3融合蛋白基因重组工程菌E.coli.BL21/pET-MHM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 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扩大至NBS Bioflo Ⅳ 20 L发酵罐发酵,利用溶氧反馈-补料分批培养技术,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活化时间、诱导浓度及时间、pH值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进行优化.结果 保持培养过程中40%的溶解氧,采用半合成培养基、活化至对数生长期时0.2 mmol/L IPTG诱导5 h以及以甘油为碳源连续流加补料的条件发酵,连续3批重复发酵,终菌密度D(600)均达45~50时,菌体量可提高至70 g/L以上,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8%以上.结论 确定了周期短、产率高且稳定可靠的发酵工艺.

  • 肽抗生素hPAB-β制备工艺中基因工程菌的改建

    作者:张椿;丛延广;胡福泉;饶贤才

    目的 通过重新构建新的3拷贝串联体基因工程菌phPAB-β(3)/M15,在原有肽抗生素hPAB-β制备工艺路线基础上,使发酵后目的肽的终产量得到提高.方法 重新构建含有重组质粒pQE31-hPAB-β(3)的基因工程菌M15,然后筛选出能够稳定而且高效表达目标蛋白的佳工程菌株,进行传代稳定性分析,并明确新建工程菌中目标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和亲和层析的效果,后通过相同条件下,在逐步放大的发酵规模(1 L摇瓶,3.7 L和10 L发酵罐),与以往的3拷贝串联体工程菌phPAB-β(3)/JM109进行对比研究(湿菌产量、目标蛋白表达率),同时观察新建工程菌在10 L发酵中目标蛋白的表达和遗传稳定性.结果 筛选出的佳工程菌株的目标蛋白的表达效率为34.8%,经LB培养传代10次后,点种LB(AMP、KAN)平板,生长率为100%,质粒保存率达100%.在1 L摇瓶,3.7 L和10 L发酵罐的发酵规模下,phPAB-β(3)/M15与phPAB-β(3)/JM109一样,目标融合蛋白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亲和层析效果相近,目标蛋白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发酵产量大于后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新建工程菌在10 L发酵中发酵产量达到55.15g/L,诱导表达后的第5小时,蛋白表达达到高峰,蛋白表达率为30.2%,重组质粒保存率为100%.结论 新构 建工程菌phPAB-β(3)/M15比起原来基因工程菌phPAB-β(3)/JM109,是更为理想且利于肽抗生素hPAB-β工业生产的基因工程菌.

  •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作者:田文标;邹全明;张卫军

    目的研究建立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方法先通过摇瓶培养初步确定工程菌的适生长条件,然后以此为基础在发酵罐中比较、筛选影响菌体生长和目的蛋白表达率的各种条件,并进一步对发酵工艺进行改良优化.结果经试验确定了rLTB基因工程菌发酵罐培养的各项条件的佳组合,优化后工程菌菌体产量平均可达40.5 g/L,目的蛋白的表达率平均为30.6%.结论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工程菌发酵工艺.

  • 重组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条件的研究

    作者:刘正祥;邹全明;洪愉;朱永红

    目的研究重组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德国B.Brau公司C-10型15 L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和目的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优化的条件下,15 L发酵罐发酵工程菌,菌体收获量可达48.2g/L,目的蛋白表达量约占总蛋白的31.5%.结论此发酵工艺可以提高工程菌收获和目的蛋白的表达.

  • 诱导重组人生长激素工程菌高效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晓宏;粟永萍;艾国平;王蒙;李淑蓉;王军平;程天民

    目的筛选诱导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工程菌高效表达的佳条件,为中试及工业化发酵培养提供依据.方法质粒 PBV-GH 转化4种不同宿主菌,比较6种不同培养基在不同pH值、氧含量改变情况下,rhGH工程菌的生长和表达差异,筛选并确定适宿主菌、佳培养基及佳诱导表达条件.结果①E.coli DH5α为适宿主菌;②TB培养基为佳培养基;③培养基pH7.5~7.8有利于目的蛋白的表达.④在半对数生长期(培养4~5 h)迅速升温,且菌密度控制在D600nm3.0之前诱导可获得较高的重组蛋白表达量,rhGH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发酵时间为10 h.结论 E.coli DH5α为rhGH高效表达的适工程菌,E.coli DH5α/PBV-GH在pH7.5~7.8的TB培养基中发酵生长10 h,可使菌量佳扩增,目的产物rhGH表达效率高.

  • 重组LTB-UreB融合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研究

    作者:袁小澎;邹全明;曾浩;王宁;张卫军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表达重组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UreB)融合基因工程菌BL21的发酵工艺. 方法采用德国B.Brau公司C-10型15 L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和目的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 结果在优化的条件下,15 L发酵罐发酵工程菌,菌体收获量可达52.2 g/L,目的蛋白表达量约占总蛋白的27%. 结论此发酵工艺可以提高工程菌收获和目的蛋白的表达.

  • HSPC016基因重组工程菌发酵研究

    作者:邹锋;郝飞;宋志强;易勇;郝进;钟华;叶庆佾

    目的研究人毛乳头细胞HSPC016基因重组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德国B.Brau公司C-10型5 L发酵罐批次发酵,通过对能影响工程菌生长和目的蛋白表达的条件如不同培养基、不同葡萄糖浓度、营养物补充、pH及溶氧调节等进行优化,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和发酵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菌体单产可达45 g/L,目的蛋白表达量约占总蛋白的18%.结论此发酵工艺可以提高人毛乳头细胞HSPC016/pET-28a(+)基因重组工程菌的收获和目的蛋白表达.

  • 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研究

    作者:李光;井申荣;岳婷婷;季秀玲;林连兵;魏云林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 G蛋白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方法 通过摇瓶培养初步确定工程菌的适生长条件和表达条件,以此为基础在发酵罐中比较、筛选影响菌体生长和目的 蛋白表达率的各种条件,对发酵工艺进行改良优化.结果 确定了RSV G 蛋白基因工程菌发酵罐培养的各项条件的佳组合:在LB+葡萄糖的培养基中,搅拌速度为200 r/min,培养温度为37 ℃,pH值为7.0,诱导时温度为25 ℃,IPTG浓度为0.01 mmol/L,优化后工程菌菌体的产量可以达到39.20 g/L,目的 蛋白表达率平均为18.1%.结论 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重组RSV G工程菌发酵工艺.

  • 高压氧治疗沼气中毒体会

    作者:梅荣

    沼气主要成分系甲烷(CH4),为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主要由废物及动物排泄物发酵而成,该气体易燃烧.常见沼气中毒原因:(1)无防护进入长期不通风化粪池、菜窖、阴沟、下水道等.

  • 黑曲霉对20(S)-原人参三醇的微生物转化及条件优化

    作者:严宾;邹宝华

    目的:利用微生物转化方法构建制备20(S)-原人参三醇衍生物的新合成途径,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提高转化产物的产率。方法选取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S 3.1858)为转化菌株,从接菌量、底物浓度、转化时间、加样时间、温度、转速等方面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获得2个20(S)-原人参三醇衍生物,即24-亚甲基-20(S)-原人参三醇和23,24-烯-25-甲氧基-20(S)-原人参三醇;并获得了优化的转化工艺,即接种量为15%、底物浓度为0.25 mmol/L、加样时间为转种后36 h、培养温度为26℃、转化时间为5 d、摇床转速为150 r/min。结论该转化方法能简便地获得20(S)-原人参三醇衍生物,采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24-亚甲基-20(S)-原人参三醇和23,24-烯-25-甲氧基-20(S)-原人参三醇的产率均明显增大。

838 条记录 35/42 页 « 12...3233343536373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