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比较

    作者:王鹤;董家鸿;卢实春;何蕾

    目的 比较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比较.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18例,其中106例实施手术切除肿瘤,另外112例实施RFA.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病灶清除率均为100%,但RFA组术中无输血患者,而4.7%手术组患者术中实施了输血(P<0.05),RFA组平均治疗时间为(30.5±7.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3±0.9)d,均短于手术组的(146.2±30.4)min和(12.4±2.7)d(P<0.05);RFA组发生胸腔/腹腔积液比例为15.2%,血红蛋白(Hb)≤90g/L比例为15.2%,血清白蛋白(ALB)≤30g/L比例为17.0%,三种并发症比例均低于手术组(31.1%、35.8%和36.8%,均P<0.05);两组围术期出现体温>38℃患者比例和腹腔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三个月经增强MRI检查两组患者病灶消失情况,显示5.4%RFA组患者存在病灶残留,手术组无病灶残留患者(P<0.05),RFA组病灶复发比例为9.8%,显著高于手术组的1.9%(P<0.05);RFA组1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92.9%、39.3%和17.9%,而手术组为97.2%、56.6%和29.2%,其中3 a和5 a生存率存在组间显著差异(P<0.05);RFA组1 a、3 a和5 a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9.3%、69.6%和98.2%,而手术组为29.2%、51.9%和86.8%,其中3 a和5 a复发转移率存在组间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容易有病灶残留,患者长期预后较手术组稍差.

  • 肝叶切除联合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

    作者:李岩

    目的 探究分析多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与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本院就诊多发性肝癌患者50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22例病例资料,经CT检查和MRI检查共计确诊病灶58处.其中22处直径在3cm以上病灶进行了手术切除,剩余病灶联合使用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为本次探究观察组,另28例患者62处病灶全部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为本次探究对照组,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灶的消融情况,分析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3个月内患者复查结果显示消融病灶均完全消融.手术过程中除治疗初期消融病灶6位患者出现了拔针后进针口出血的情况,进行原位射频消融止血处理;观察组术后ALT(71.71±15.78) IU/L、AST(167.32±23.77)IU/L、TB(20.63±4.56) umol/L、CHE(4.43±1.42) IU/L、ALB(26.53±3.07)g/L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等并发症发生率5.55%,低于对照组的32.14%,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明显,一方面能够实现完全消除肿瘤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肝脏组织,减轻手术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

  • 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内引流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王文斌;徐阿曼;袁笑;陆震;刘付宝;耿小平

    目的 总结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内引流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经验,评价其手术效果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病区2006年9月至2014年4月行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内引流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既往胆道手术史、结石的分布、术式、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以探讨近远期手术效果.结果 平均住院时间19.73 ±7.14天,手术时间264.92±46.11分钟,术中失血量143.68±96.03 ml.术后出现胆漏4例(15.38%),胸腔积液8例(30.76%),切口感染3例(11.53%),脓毒血症1例(3.84%),即时结石清除率84.61%,23例病人获得1~9年随访,3例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内引流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其中,术中胆道镜判断Oddi's括约肌功能为确定手术方式、减少术后结石复发的关键因素.

  •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153例分析

    作者:胡俊;黄强;林先盛;刘臣海;谢放;杨骥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0月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153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结石的分布、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153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45例(29.4%),无手术死亡病例,139例患者得到2个月至6年的随访,随访率90.8%,术后疗效优良率89.4%,残留结石率9.3%,结石复发率12.9%.结论 肝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有效的手段之一.

  •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在肝胆外科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祁夫魁;陈平;马宽生;李德福;朱静;徐国宏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术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和解剖性肝叶阻断两种阻断技术各自对肝脏血生化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解剖性肝叶阻断法,共30例肝叶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的肝血流阻断对肝脏血生化指标(AST,ALT,ALB,TBI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 术后均出现肝功能酶学指标不同程度升高,以第一肝门阻断肝脏血生化升高较解剖性阻断明显,经统计分析,于术后3天两者有差异(P<0.05).解剖性肝叶切除较第一肝门阻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经统计分析,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减少,避免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中肝损伤小,术后肝脏功能恢复快,在保证患者安全,降低患者住院时间,节约患者住院费用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解剖性 肝叶切除
  • 损伤控制非规则性肝叶切除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孙华健

    目的 为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肝癌肝叶切除水平及探讨肝脏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近16年来我院101例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肝癌等,除4例肝癌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外,其余均采用非规则性肝叶切除.结果 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膈下感染2例;胆瘘1例;高位空肠瘘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非规则性肝叶切除降低了手术损伤程度及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取得良好的效果.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9例

    作者:梅卫国;王琦;詹国清;张水发;舒李送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因其高残石率、高复发率、高再手术率,在治疗上一直是肝胆外科的难题.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至2012年施行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9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10例,女29例;年龄32 ~ 85岁,平均58.01岁.病程0.6~20余年,10年以上36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或胆道探查手术史者21例,其中1例曾附加胆肠吻合.伴有急性胆管炎16例,经历1次手术史者9例,2次者5例,3次者3例.1.2 诊断方法及结石分布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体会(附98例分析)

    作者:黄继续;陈小健

    肝内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当今胆道外科的难点,由于其严重的病理改变以及复杂的肝内胆管解剖,尤其是术后再发或残余肝内胆管结石,直接影响病人生存及预后,外科治疗非常困难.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体会

    作者:张京平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占胆石症病例的1 6.1%,处理较复杂.目前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本院1996年10月-2000 年4月采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0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肝叶切除 胆管结石
  • 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

    作者:宋玉庆;张亚铭;韩江;杜少鸣;汪东树;代志超;昝建宝;李波;凌马立;章巨舟;房志宽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 抑制Kupffer Cell对大鼠肝脏切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作者:陆森;钱叶本

    目的 探讨应用Kupffer cell封闭剂对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 切除大鼠左肝叶建立肝脏切除模型60只健康SPF雄性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缺血再灌注组(B),缺血再灌注+肝叶切除+生理盐水组(C)和缺血再灌注+肝叶切除+三氯化钆组(D).术前1d和2d,向D组注射氯化钆(浓度为0.25%,10 ml/kg),C组注射同等浓度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天处死.检测血中丙胺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病理学检查各组术后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提取肝组织中RNA,应用RT-PCR法检测ET-1,eNOs,iNOs及HO-1mRNA的表达.结果 A组肝细胞无明显异常,C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的程度明显高于B组和D组.B,C,D组大鼠血清中ALT,AST.ET-1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NO的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肝组织中织ET-1、eNOS、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5);C组大鼠血清中ALT,AST.ET-1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 *P<0.05,Δ*P<0.05),NO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0.05,Δ*P<0.05)且肝组织中织ET-1、eNOS、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其B组显著升高(* *P<0.05),其中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D组显著升高(Δ*P<0.05).结论 术前注射氯化钆能够显著改善肝叶切除术后微循环障碍,减轻肝脏损伤.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7例体会

    作者:翁延宏;叶小利;朱永龙;韩聪

    目的 总结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0月黄山首康医院肝叶切除治疗3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37例患者中左半肝切除17例,右肝部分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右肝后叶下段切除的3例,左外叶切除的14例,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的1例,术中均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同时行胆肠吻合的7例,T管引流的3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包括切口感染3例,创缘液化坏死3例,胆漏1例,胆道出血1例.术后残石1例,随访6月~4年,结石复发2例.结论 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 肝叶切除中两种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玉惠;张伟忠;梁金荣

    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虽较多,但肝切除术仍是为有效的方法.肝血流阻断是行肝切除的前提和基础,但肝有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丰富的血供和复杂的血管分布造成血流阻断较为困难[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和半肝血流阻断两种方式对照观察,探讨肝血流有效的阻断方法.

  • 高龄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邓中月;张忠玲;王俊霞

    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在老年人中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科近5年来收治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80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结合手术治疗及护理过程,浅谈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60~69岁者70例,70~75岁者10例.壶腹周围癌56例,肝外胆管癌24例.手术方法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胆肠吻合术40例,胆总管置管外引流10例,肝叶切除肝肠内引流6例.围手术期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术后合并胰瘘2例,胆瘘2例,伤口感染6例,均治愈.

  • 选择性肝门断流切除婴儿肝脏巨大肿瘤1例

    作者:张宙

    患儿,男,3个月.患儿出生时其母亲即感到患儿右侧腹内有一肿物,肿块体积逐渐增大,质硬,右腹明显隆起不对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肝右叶巨大占位,性质不明.体检:营养及发育正常,胸、心、肺未见异常.腹饱满,外形明显不对称,右上腹明显膨隆,腹壁静脉正常.右上腹肝区可触及一巨大肿块,约10cm×10 cm×10cm,下缘平脐,内侧超过中线,表面不光滑,活动性差,无触痛,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尿、便检查(-).肾功能正常.肝功检查示: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AFP>400μg/L.CT检查:肝右下叶见一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9.6 cm×9.6 cm×10 cm,其中可见斑块状钙化灶,CT值165HU,病灶向下生长达盆腔入口处.全麻下取上腹"∧"形切口入腹.探查见:肝右叶有一巨大肿物向腹腔突出达盆腔入口处,右叶基本被肿瘤所占据,仅余部分Ⅶ、Ⅷ段肝组织.肿瘤大小约11cm×10 cm×9cm,位于第一肝门右侧,胆囊受挤压,肝十二指肠韧带未受侵犯.解剖第一肝门,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切断后切除胆囊,然后在肝门处分离并结扎右肝动脉、右肝管及门静脉右支.当右肝组织缺血界限清楚后,沿缺血界限行右肝叶切除,手术出血约250ml.

  • 肝转移癌灶邻近肝组织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长培;黄旭;林秋君

    肝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淋巴结1.根据临床和实验室发现,对可疑肝恶性肿瘤患者常须作肝活检:对于已知有原发癌的病人,又出现异常肝扫描或酶学升高等变化,也往往要进行肝活检.然而有25%以上盲目经皮肝穿刺活检标本未能包含肿瘤,这种情况引起临床病理工作者的重视.他们认为,虽然肝穿刺未能穿到肿瘤,但在邻近占位性病变处的肝组织定会出现某些异常变化,这种变化能为肝转移性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2~5].文献中这方面报告多是根据肝穿刺材料来观察.我们试选择肝楔形切除和肝叶切除标本作为观察材料,以期能较全面观察到肝转移癌邻近组织病理学变化,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JM-Ⅱ型腹部牵开器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

    腹部牵开器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腹部外科,特别是施行大手术时用于牵开单侧或双侧腹壁,例如肝移植、肝叶切除、胆道手术、全胃或近端胃切除术、脾切除术等.可适用于不同切口,如沿肋缘下斜切口或上腹部人字形切口或腹部纵切口,也可用于其它腹部直切口或横切口手术.使用腹部牵开器它能使手术野充分暴露,节省助手的体力,有利于助手配合手术,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使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室护士应熟悉JM-Ⅱ型腹部牵开器的基本构造、安装步骤及应用、保养等,从而大限度发挥牵开器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郑辉哲;杨明华;林智平

    目的 研究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术中常规输液,维持中心静脉压(CVP)在5~12 em H2O之间;Ⅱ组患者在肝实质切除前控制输液、适当加深麻醉以及静脉输注硝酸甘油0.02~0.2μg/(kg·min)使CVP在1~5 cm H2O之间,同时维持MAP70 mm Hg,肝实质切除后采用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分别于开腹后降CVP前(T1)及肝实质完全离断后升高CVP前(T2)抽取桡动脉血样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乳酸盐浓度,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静脉血氧含量(CjvO2)、脑氧代谢率(CERO2)、脑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和脑动一静脉乳酸盐浓度差(Djv-aBL).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T2时CaO2和CjvO2均下降(P<0.05),但都在正常范围内;CERO2、Ca-jvDO2和Div-a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CaO2、CjvO2、CERO2和Djv-a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脑氧代谢无不良影响.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53例分析

    作者:林榕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疾病.鉴于结石、胆管狭窄引起胆管反复发作及晚期发生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已成为其治疗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行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53例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内多发胆管结石患者共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32~65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均有胆管病发作史,均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经肝B超、CT诊断,确诊为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其中患者结石位于左肝外叶、胆外胆管者共有26例,位于右后叶、肝外胆管、胆囊者共14例,位于左右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者13例,其中9例有1~3次胆道手术史.

  • 老年患者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与预后

    作者:关养时;黄建富;黄长玉;沈娟;陈燕凌

    肝功能损害是肝癌术后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老年肝癌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及糖尿病等疾患,手术风险较大.对于老年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变化与非老年人相比有无差别,笔者对292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1990~2000年在我院行肝癌切除术的病人中符合以下条件的292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术前肝功能(包括AST、ALT、GGT、TBIL)检查正常;术前无腹水及门脉高压;术中全肝门阻断不超过30 min,且为间断性阻断,每次不超过10 min;手术采用全麻.292例中,48例年龄>60岁者(61~76岁,平均69.7±5.7岁)为老年组,男性40例,女性8例;244例≤50岁者(50~30岁,平均46.5±4.5岁)为对照组,男性220例,女性24例.

273 条记录 8/14 页 « 12...567891011...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