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浴足是一剂保健良方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这首歌谣道明了足浴能够养生的道理.
-
不同体质夏季饮食的调理
炎热的夏季伴随着暑湿酷热的袭击,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常常会出现诸多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出汗多,头晕,心慌,食欲不振,腹泻,恶心,精神不佳,倦怠乏力等临床表现.
-
预防暑热、暑湿——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夏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火热主夏",热字当头,很容易想到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就连夏日里的风都是又稠又黏,令人不适、心烦郁闷,常常出现食欲不振,体力不佳,心率加快,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哈欠连连常打盹儿,脾胃功能减弱,便溏腹泻,血压不稳等临床表现.夏季多雨潮湿,微生物滋生,成为致敏原,还可能引起哮喘发作.
-
预防秋燥——秋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秋季来临,阳收阴长,萧瑟燥凉,燥邪伤人是其主要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肺主秋,秋属燥,五行归金,在人主肺"就充分说明了秋凉季节燥邪极易伤津损肺,随之暑湿化燥,常常会出现干燥少津的临床症状,如咽炎、咽痛、口苦咽干,口鼻干燥,喉咙干渴,口腔溃疡,皮肤紧皱粗糙,大便秘结,口唇干裂等,并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哮喘病发作或秋季腹泻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常有"多事之秋"之说.
-
中药汤剂-任治疗小儿感冒中的体会
小儿感冒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外感四季时邪所致.小儿调护失宜,体质下降,易反复受邪.中药汤剂辨证论治小儿感冒有显著疗效.适当调护是减少小儿反复感冒的重要条件.六气中,风为春天的主气,暑为夏天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燥为秋天的主气,寒为冬天的主气.临床上表现为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暑湿,秋季多风燥,冬季多风寒.兹就不同季节小儿感冒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体会如下.
-
茵陈的传说与炮制
历史沿革及传说
茵陈原名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坂岸上。”陶弘景谓:“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苏颂谓:“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茵陈。”李时珍谓:“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以上所述的特征,与现今应用的茵陈蒿和滨蒿相似,可谓古今用药品种一致。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症。 -
柴草瓜果篇
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常生长于山坡、河岸、沙砾等处,主要产于陕西、山西、河北、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春季因陈根而生,故名茵陈或绵茵陈.至夏季其苗则变为蒿,又称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采收后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置阴凉干燥处贮存.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作用,为治疗黄疸要药,常用于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风疹瘾疹、外感湿温和夏季暑湿之邪引起的身热倦怠、胸闷腹胀及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
从两太阴同病谈糖尿病合并咳嗽
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9条云:"两太阴暑湿,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其为感受暑湿之邪,手太阴暑热,足太阴脾湿,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共同受病,而致两太阴同病.从温病所讲的两太阴同病引申到内科常见疾病中,两太阴同病者也屡见不鲜.
-
三仁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三仁汤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故不仅可治疗湿温、暑湿,而且可以用于脾胃疾病和危重疑难证。因其有“开气机、宣湿郁”之力,笔者临床常广泛用于多种杂病,其效颇显,特简为报告:
-
按季节饮食
一年当中,由于四季的气候不同,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等不同特点,人的生理、病理也会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在疾病过程中,都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与气候相适应.
-
夏日扁豆餐
扁豆,又名蔽豆、藤豆、峨眉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临床观察发现,扁豆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白带以及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腹泻、胸闷等症,为夏季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现介绍几则扁豆食疗方,供选用.
-
小暑时节防"暑湿"健脾和胃是关键
-
治感冒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医认为感冒病因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位在肺卫,故而使用中药治疗效果好.中医治疗感冒主要使用辛散的药物,使在表之邪从表而出.治感冒好用汤剂,除了见效快,还可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但是很多人对感冒不重视,不愿意熬药,往往选择中成药来治疗.在选用中成药时,也要辨证选方,不能随意用药.虽然表证的共同证候都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但是因为气候、病因、体质的不同,在临床上就有风寒、风热、暑湿、虚实夹杂等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根据病情轻重、病性寒热、病变部位、体质虚实、有无兼证而选择用方.一旦失治、误治,病情可以发生传变.现将笔者治疗感冒用中成药的选择经验介绍如下.
-
七月暑湿,防暑祛湿
七月是一年中热的时期,气候炎热且多雨,人易感暑湿之气而出现中暑、疰夏等现象.平时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避免剧烈运动,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做到劳逸结合,出汗较多时注意补充水分.户外运动可选择早、晚凉爽之时进行,以轻柔的体育运动为主,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这个月份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期,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并做到饮食有节.入伏之后暑湿之气较强,此时可选择一些具有防暑祛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薏苡仁、红小豆、冬瓜、茯苓、藿香、西瓜、香瓜等.
-
夏日妙方健脾祛湿
7月里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这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一年之中气温高的时节。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正是形容夏天人们嗜睡成瘾、食欲不振的状态。这主要是由暑湿脾弱所致。若想去除暑湿,重点在于健脾。
-
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化学生态型的探讨
藿香是一味常用中药,为唇形科植物霍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üntze的地上部分,广布全国各地.藿香味辛、性微温,有芳香化湿和中、祛暑解表之功效[1],被历代医家视为暑湿时令之要药.藿香植物由于具有怡人的清爽甘甜香气,作为天然香料植物亦受到国内外香精香料研究工作者的重视.
-
泡脚用什么
"足是人之根,泡脚治全身".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是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足底有136个穴位反射区,对应着人体五脏六腑的各个器官.民间有"三天吃只羊,不如泡脚再上床"的俗语.春天泡脚,开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暖和.洗脚、泡脚是天天都要做的事情.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宜;水温以稍高于体温即可,大约45℃;方法是一泡二搓,泡10分钟,搓脚心和脚趾,以刺激足底.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晚上在得到热水的刺激后,能够补充肾气,消除一天的疲劳.中医讲上病下治,泡脚能促进肌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呼吸系统的循环功能,减少感冒发生.在洗脚水中加入一些作料,其效果更好.
-
夏季防暑病选药要对症
暑症,俗称"中暑",是夏季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由于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容易贪凉过度或过食生冷食物,又因暑邪多伤气伤津,故造成内伤暑湿等.
-
辨证运用治疗泄泻的中成药
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泄泻的中成药分为五类。
一、寒湿泄泻型多为感受寒湿或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大便清稀、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宜用藿香正气丸。若夏季感受寒湿,发为泄泻,腹部冷痛显著者,用暑湿正气丸更宜。小儿感受风寒,发热怕冷、消化不良、大便泄泻,可用小儿四症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