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职生攻击行为及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研究
目的 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并探讨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自尊量表对宝鸡市中等职业学校的414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攻击行为得分上,男生的生理攻击显著高于女生(t=6.09,P<0.01);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攻击、愤怒、总攻击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t=2.81,2.42,2.27,P<0.05);②在学业行为得分上,女生的学习态度比男生积极(F=9.815,P<0.01),学习策略/灵活性则较差(F=4.339,P<0.05),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坚持性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F=8.528,P<0.01);③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与学业行为、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相关(r=0.459-0.117,P<0.05),自尊与学业行为的注意力坚持性、自我效能感维度均能显著预测个体攻击行为(Beta=-0.383,-0.119,t=-5.794,-2.083,P<0.05);④与学业行为良好组的中职生相比,学业行为不良组的中职生攻击行为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得分均较高(P<0.01).结论 中职男生的生理攻击与二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学业行为状况与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
铅毒危害儿童健康
在儿保门诊,经常有一些孩子的家长诉说孩子生长迟缓、体弱多病、有学习困难、语言功能发育不良、运动过度、有攻击性行为等等,经儿保医生详细检查和血铅测定后被诊断为铅中毒.
-
镁的摄入降低青少年意注问题和侵略性行为的发生
一项新研究发现:高镁饮食已与西澳 WA 青少年减少攻击性行为有关,凸显了镁丰富饮食对情绪和行为健康的重要性。研究已经将低锌和低镁含量膳食与成年人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关联起来。不幸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都非常普遍,而许多这些问题在青春期发生。我们希望解决青少年广泛心理健康问题,包括那些内在化行为,如孤独、抑郁和焦虑以及外在行为,如注意力问题和侵略性行为。研究小组用随访 Western Australian Pregnancy Cohort(Raine)研究中的青少年。
-
利培酮口服液合用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临床观察
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患者因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影响,大多数拒绝治疗,不配合、兴奋、敌对性、冲动等常有发生[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攻击性行为疗效确切,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2].利培酮的镇静作用较弱,本研究选择该药与氯硝西泮合用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通过与氯丙嗪、氯氮平对照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
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41名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11.9%,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4.2%和9.2%,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班级之间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儿童健康状况、停止尿床时间、父母教育一致、母子感情、周末相处时间、看电视时间、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等.结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与个体生物学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有关,需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 logistic分析 -
人类指长比的研究进展
人类手指脚趾的发育受Hox基因的调控,指长比可以成为一种简单、可靠、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人类早期激素活动的指标.尤其是食指与环指指长比(2D:4D),男性低于女性,并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序列长度有关,可以作为围产期激素活动的标志物,与生育能力相关,也与个体攻击性行为、体育和音乐才能、性倾向等特性有一定关系,与孤僻症、抑郁症、心肌梗塞、艾滋病病毒易感性及乳腺癌、宫颈癌前病变及易感HPV病毒等也有相关性.2D:4D比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价值也将会成为将来研究的方向.
-
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康复治疗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OAS-MNR量表的效度
-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对1例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的综合使用对智力存在一定缺陷并伴有行为异常的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主要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家庭环境调整、认知行为治疗、个人技能训练、集体帮助等.
-
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患儿的护理
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可引起患儿产生许多并发症[1].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的患儿临床表现为:妄想思维、定向力障碍、苦恼或呻吟、无理性言语、语无伦次、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攻击性行为等症状[2],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主要发生在儿童[3~4].目前为止没有—个完善的发生机制来解释此症状[5]普遍认为各种不良刺激、患者的自身情况、手术时间和种类、麻醉用药和方法等都与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小儿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般在10%~67%[6].进行静脉复合麻醉,药物在中枢起效,将电生理与边缘系统的功能和丘脑新皮质系统分开[7].患儿在全麻术后恢复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尚未恢复,患儿大多都会出现躁动.虽然这是短暂的现象,但危害却非常严重.所以加强全麻术后恢复期安全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
对品行障碍的界定,已经形成共识是:(1)品行障碍的发病对象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2)品行障碍是一种问题行为;(3)这种问题行为是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个体社会化不良的结果,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品行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涉及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这就为品行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研究者们正是基于对以上两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品行障碍加以分类,一是三分法,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一是二分法,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而根据行为的指向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被动应激—对抗性行为融入反社会行为(个体—社会)、攻击性行为(个体—他人)之中[1]。
-
家庭暴力烧伤16例救治体会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夫妻间、两代人之间)采取的轻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暴力中烧伤所致后果具有损伤严重、愈后生活质量差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我科自1998年~2000年共收治因家庭暴力所致烧伤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
1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护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以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性行为,参与事件能力差,冲动,学习困难但智力基本正常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半数患儿<4岁起病,男孩比女孩发病率高,约为(4-6)∶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880万名ADHD患儿.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70%~80%会持续到成人期.2008年5月我院收治了1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对社会存在严重影响和危害,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它受个体特征、疾病本身、环境、心理、生物学、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从疾病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对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并分析各项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的关联,为下一步找到明确的客观依据打下基础,这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攻击性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
糖皮质激素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评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儿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的社交焦虑和攻击性行为特点.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 NS 患儿38例,应用儿童社交焦虑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于患儿激素治疗前(T1)、诱导缓解结束时(T2)、泼尼松1 mg/(kg??d)隔日时(T3)、泼尼松0.5 mg/(kg??d)隔日时(T4)进行社交焦虑水平和攻击性行为评估.结果4个时点的社交焦虑评分、攻击性行为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T2、T3、T4时点的评分均高于基线T1的评分.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社交焦虑评分、攻击性行为评分与泼尼松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NS患儿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社交焦虑水平升高,攻击性行为增强,因此护理人员及患儿家长需加强相关认知和护理,为 NS患儿的康复营造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
-
愤怒与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导致暴力犯罪率逐年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目前,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生物、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相关因素--愤怒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阐述.大量研究表明:攻击与暴力是情绪失调的结果,个体越是对负性情绪调节不完善,越是具有攻击与暴力的危险.本文就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基础生理学及脑电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儿童少年攻击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YG-WR性格量表对武汉1 032名7~10岁的小学生进行了性格检测和攻击性行为的筛查,并对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6.30%,男(8.77%)明显高于女(3.83%),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儿童本身的性格类型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师生关系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神经递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神经递质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
行为矫正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行为矫正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干预的效果。方法:经过4周的行为干预,比较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改善情况。结果: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大部分能在训练的4周以内进行纠正。训练2周内打人、咬人、扔东西、吐口水等攻击性行为明显改善,4周后打人、咬人、吐口水行为大多数已完全消失。对比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打人、咬人行为在2周和4周均有有明显差异(P<0.05),吐口水在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行为矫正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数都能控制,因此在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应该早期干预,强化训练,才能有效改善。
-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1],本文用自然观察法系统了解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以探讨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2].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选取济南市四所幼儿园被试儿童276名.其中大班儿童100名,中班儿童97名,小班儿童79名(男148、女128).
-
南京城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 对南京城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CBCL)对南京市6个区12~16岁23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1)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为3.21%,女生和男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X2=2.83,P>0.05).(2)攻击性行为因子均分为(4.55±5.01)分,男女生攻击性行为因子均分分别为(4.75±5.13)分、(4.35±4.90)分.(3)攻击性男生的攻击性行为因子与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敌意、违纪、多动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0.66,0.60,0.55,0.58,0.69,0.59,均P<0.01);攻击性女生的攻击性行为因子与焦虑强迫、体诉、抑郁退缩、分裂样、不成熟、违纪、残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0.41,0.41,0.55,0.56,0.76,0.73,均P<0.05).(4)学习成绩差(OR=1.75,95% CI:1.26~2.42)、与家人关系不和(OR=1.96,95%CI:1.23~3.12)、与周围人关系不和(OR=2.66,95%CI:1.67~4.24)是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存在与内外化问题行为共发的风险;学业表现及人际关系差可预测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Buss-Perry的攻击性问卷和自我控制问卷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自我控制高分组被试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分别为(25.86 ±5.04)分,(15.27±2.76)分,(20.12 ±4.26)分,(23.87 ±4.45)分,(85.11±11.75)分],高于自我控制低分组被试[(分别为(20.26±5.04)分,(14.04 ±3.35)分,(13.76±4.68)分,(19.37±5.31)分,(67.43±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自我控制总分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r=0.60,P<0.01).③自我控制各维度(自我情绪化、简单化倾向、冲动冒险性)对攻击性行为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 自我控制与攻击性行为相关密切,并对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