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心理干预促进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围手术期康复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手术患者,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围手术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及时制定了合理、适宜的心理干预措施,保证患者康复出院,定期随访进行院外延续心理干预,并通过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评定.结果:心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评分中患者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明显增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
核素功能显像及MRI形态检查对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观察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成像表现,探讨二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28只眼)经眼超声和(或)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T、眼底血管造影及临床评价等综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资料(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4.3±13.8岁),所有患者均行过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检查.结果 核素功能性显像示病变部位大计数/枕骨平均计数(Tmax/0avg)与对侧大计数/枕骨平均计数(Nmax/Oav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4,P<0.01),病变部位平均计数/枕骨平均计数(Tavg/0avg)与对侧平均计数/枕骨平均计数(Navg/Oavg)之间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t=4.620,P<0.01).有78.57%(22/28)患者存在整合素高表达.MRI显示支持诊断20例.结论 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检查联合应用是目前对于此类疾病佳的诊断方法.
-
彩超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37岁。因自觉左眼鼻侧视野缺损二月,进行性加重一周来诊。眼科检查见患者双眼球径线一致,双眼睑及巩膜、角膜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见左眼球内颞上向限、赤道后方有一灰色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大小约1cm。 应用百胜AU-5型彩超仪、使用10~13MHz的高频探头检查:左眼玻璃体腔内见弧形略强回声光带,其后方可见一11mm×10mm的圆形略强回声团,边界清晰,后方有短颈与球后壁偏颞侧相连,前缘整齐光滑、回声较强,其内部回声略低,CDFI示其内有点状血流信号,可引出低阻型动脉频谱,PI为0.92,RI为0.40,Vmax为21.3cm/s。(图1)右眼未见异常。彩超诊断:1、左眼视网膜脱离;2、左眼球内实性占位:脉络膜黑色素瘤。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三维与二维超声成像的比较
目的:通过三维与二维超声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检查及比较,了解三维诊断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应用OTI 3Di-Scan眼科专用超声仪首先进行二维B超检查,取肿瘤清晰方位作三维检查,探头旋转180度,连续取二维扫描图像,然后重建成三维图像.体积测定按需要设定病变的切割厚度,画出各切面的轮廓,由计算机算出体积.结果: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三维图像中1例呈圆球形,3例为椭圆球形,并可观察任何切面的肿块内部结构.精确测定出肿块体积,其中大1例体积为1499.9mm3.二维超声显像显示1例圆形,3例为椭圆形.4例都有挖空现象,3例有脉络膜凹陷及球后声影.测量肿块面积大1例为11.15mm×17.66mm.结论: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三维超声成像比二维超声成像更具有优越性.外部形态呈立体球形,与肿瘤实际形态接近,并可观察任意切面内部结构,能够精确测量肿瘤的体积.
-
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球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眼球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9只眼球的疾患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结果:129只眼中白内障37眼,视网膜脱离20眼,脉络膜剥离5眼,玻璃体疾患40眼,球内异物10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3眼,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86.8%,并就其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检查眼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激光光凝治疗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占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较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可试行激光光凝治疗.现将我院治疗1例的结果报告如下.
-
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误诊原因及相关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理分类以梭型细胞型为主;联合性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和转移.结论 当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患者的病史、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ICGA、B超(CDFI)、CT和MRI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术前ICGA、B超(CDFI)、CT(增强CT)和MRI检查分别为12、22(5)、20(11)和5例.诊断为眼内肿瘤:ICGA、B超(CDFI)、CT(增强CT)和MRI检查分别为3、21(4)、19(10)和1例;诊断为脉络膜源性肿瘤:ICGA、B超和CT分别为3、1和1例;与病理诊断完全吻合:ICGA、CT和MRI分别为6、1和4例.结论 ICGA有助于屈光间质清晰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B超和CT检查能够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等,可初步区分肿瘤的良恶性.MRI有特征性信号表现.
-
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视网膜脱离一例
患者男,55岁,以"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两年余"为主诉就诊,1年前因左跟视力下降,就诊考虑"左眼视网膜脱离",未予以特殊处理.再次就诊行眼部超声检查提示玻璃体腔内可见椭圆实性低回声,左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眼眶CT平扫示"左眼玻璃体内见结节、斑片状稍高密度影,边界欠清晰,考虑脉络膜黑色素瘤可能",建议患者尽快行左眼球摘除术.
-
超声弹性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算肿瘤的应变率比值,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从而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96例(97只眼),对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8例(18只眼),对2组患眼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算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组与脉络膜血管瘤组的应变率比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测得2组肿瘤的应变率比值分别为脉络膜黑色素瘤39.51±15.79,脉络膜血管瘤13.15±10.40;脉络膜黑色素瘤与脉络膜血管瘤的应变率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2,P<0.001).结论 眼内恶性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硬度(应变率比值)明显高于眼内良性肿瘤脉络膜血管瘤,超声弹性成像可作为辅助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比分析
眼球壁由外膜(角膜及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及内膜(视网膜)组成.中膜富含色素细胞及血管又称色素膜、葡萄膜或血管膜.色素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0.038%,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1],居眼内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中85%发生于脉络膜.脉络膜黑色素瘤可引起患者视力障碍及视网膜剥离,晚期可因肿瘤蔓延及转移危及患者生命,早期及时诊断和彻底治疗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超声、MRI及CT作为眼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对病变进行定位或定性诊断.本研究对我院确诊的9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超声、MRI及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种检查方法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自杀基因系统在眼科疾病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自杀基因疗法是指某类病毒或细菌的前体药物转换酶基因在靶细胞内编码特殊的酶,使无毒的前体药物在细胞中代谢为毒性产物,从而引起靶细胞自杀,而未转入自杀基因的正常组织可免受损伤.自杀基因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基因治疗中,是目前基因治疗比较有前景的一种策略.载体技术是基因转导和表达的关键,是基因治疗的首要问题,基因转移方法有以病毒为载体及以非病毒为载体介导两种.自杀基因疗法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治疗中均获得明确的临床效果.自杀基因治疗存在的旁观者效应是指转染自杀基因的细胞在前体药物作用下,除自身细胞死亡外,还能导致其邻近未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死亡,从而弥补了目前基因治疗中转染效率不高的缺陷.
-
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部好发的恶性肿瘤,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生起关键作用的异常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如RTK(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途径的过度激活,CDK(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信号途径的失活等,及其相关基因的异常,导致肿瘤的生成和增殖.随着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的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
-
PET/CT融合显像技术在眼部原发肿瘤中的应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融合显像技术(PET/CT)可以高度敏感地反映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并对其精确定位,是临床上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眼部原发肿瘤的检测中.本文就PET/CT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以及对眶周恶性肿瘤和眶内恶性淋巴瘤的转移评估及分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脉络膜黑色素瘤预后指标的研究进展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成年人的生命,约50%的患者在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术后15年内死于此病,一旦发生转移,死亡率极高。本文对近年来在临床、组织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及预后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研究进展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成人的生命,尽管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尚不清楚,目前除眼球摘除外治疗方式多样,但临床医生对不同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一标准.本文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
经瞳孔温热疗法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瞳孔温热疗法因其效率高、损伤小,已被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血管瘤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要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价,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研究.
-
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中PTEN蛋白表达及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局部侵袭转移机制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和2例正常葡萄膜组织.方法 对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葡萄膜组织中PTE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同肿瘤侵犯巩膜导管与否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肿瘤侵犯巩膜导管15例(41.7%),PTEN阳性表达20例(55.6%);2例正常葡萄膜组织全部阳性.巩膜导管受侵犯组和未受侵犯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15例)和76.2%(16/21例)(χ2=5.143,P=0.026).结论 PTEN蛋白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侵犯巩膜导管时明显降低.推测PTEN基因的正常表达在抑制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聚集黏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眼科,2006,15:381-384)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肿瘤抑制基因PTEN -
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北京眼病研究
目的 研究北京城乡地区人群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01年北京眼病研究基线调查4439人,本研究纳入其中有可评估眼底照片的4277人.方法 对研究人群进行问卷及详细的眼科检查.散瞳45度眼底照相,通过阅读眼底照片诊断脉络膜色素痣.主要指标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脉络膜色素痣的大小、位置.结果 按人计算,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为2.9%(126/4277),按眼计算为1.5%(127/8477).男性患病率(3.9%)高于女性(2.2%)(χ2=10.78,P=0.001,OR=1.78;95%CI:1.26,2.52),农村(3.8%)高于城区(2.3%)(χ2=7.631,P=0.006,OR=1.62,95%CI:1.15,2.29),各年龄段患病率无显著差异(χ2=0.589,P=0.90).脉络膜色素痣大径为0.51~3.46 mm,中位数1.27 mm.未检测到典型的脉络膜色素痣恶变体征.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仅性别与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呈显著相关性(P=0.02).结论 40岁以上中国人脉络膜色素痣患病率为2.9%,低于高加索人.大多数脉络膜色素痣均较小,无典型恶变征兆.(眼科,2008,17:226-229)
-
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 将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比较同步情况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ICGA)造影的肿瘤内部瘤体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显示率,并对所显示的微血管图像特点加以描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方法 对14例未经治疗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采用cSLO进行同步ICGA和FFA检查,每例患者均行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并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脉络膜黑色素瘤内微血管显示率及其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86%)ICGA肿瘤内部不同深度的共焦系列扫描中可以显示有微血管,而FFA检查仅4例(28%)可见瘤体微血管并且仅仅在早期.1例在FFA及ICGA均可见到粗大瘤体血管.只有1例在FFA及ICGA均未见到肿瘤内血管存在.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肿瘤内微血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结合ICGA显示肿瘤内部微血管特征性改变较FFA更有优势.(眼科,2006,15: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