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压力抗栓泵配合护理干预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压力抗栓泵配合护理干预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治疗的9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加以实施压力抗栓泵治疗.观察两组术后DVT发生率、不同时刻颅内压力.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1例,发生率为2. 1%(1/47);对照组DVT发生9例,发生率为19. 1%(9/47).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同时刻颅内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压力抗栓泵配合护理干预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术后DVT效果确切,可降低DVT发生率,且对颅内压力影响甚微.
-
颅内压力监测技术的研究
0 引言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ure,ICP)监测常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颅内压的增高与颅脑多种重要疾病直接相关,如脑水肿、脑肿瘤、脑外伤等,一般是由颅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发生占位性病变而引起 [1].颅内压还与颅脑空间的代偿功能有关.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提供有效的颅压监测,对诊断治疗和病情的监测都十分有价值.颅内压可分为脑室内压、硬脑膜内压、硬脑膜外压和脑组织压等.这几种压力之间密切相关,但又并不相等.实际测量时只测其中之一.正常颅内压一般在15 mmHg.若超过50mmHg,病人有可能昏迷或死亡.许多原因可以引起颅内压的升高或下降.颅内压可以看成是一定水平的静压上迭加有较小的波动成分,其波动节率与心率一致,其波形与脉压波相似.如果需要测出波形变化的细节,则颅压测量仪的频率响应范围应与血压测量仪相同.但通常只需测得平均压即可,所以对仪器的频率响应范围不必作过高的要求,不过必须具备良好的静压测量性能.颅内压就其幅度来说与静脉压的范围大体相近,属微压测量范围,从测试技术上来说难度较大 [2].
-
关于头部组织材料性能敏感性对颅内压力响应的研究
应用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和试验设计技术(design-of-experiment DOE)研究人头部颅骨(skull)、脑脊液(cerebral-spinal-fluid CSF)和脑髓(brain)材料性能的敏感性对颅内因撞击而产生的压力响应.该研究采用头部的有限元模型,用三因子、三层次的因子试验设计对影响颅内因撞击而引起的压力的颅骨、脑脊液和脑髓的材料性质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颅骨、脑脊液、脑髓的材料性能对颅内因撞击而引起的压力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头部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提出了对头部组织的材料性能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
脑积水伴腹腔感染高危因素患者治疗方式探讨
KAUSCH首次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以来已近100年,是治疗脑积水的基本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力,缩小扩张的脑室.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多并发症,如:引流管阻塞、腹水、感染等,其中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发生率一般在5%~12%[1],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常导致手术失败,有时出现颅内感染危及病人的生命.
-
CT导引下脑室体外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脑室体外持续引流是将带有侧孔的塑料管插入脑室,塑料管的另一管连接引流瓶进行引流,以减低颅内压力,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症.CT导引的优点是定位准确,穿刺速度快,手术成功率高,为抢救病人的生命,阻止病情的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CT导引下脑室引流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对整个引流过程能否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2例此种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开展的新技术,使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化引流的方法,并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液化,快速消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1].
-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清除术是一种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外径仅3mm),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化引流的方法,特别是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液化,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治疗过程中病人只受到一次穿刺的损伤,较之开颅手术、碎吸术、钻颅术等方法,本术创伤很小,过程安全,可保持颅压平稳,故预后好,可大大降低死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1]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0年3月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有关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
弹力网帽包扎对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力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选择弹力网帽包扎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影响.方法 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合并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例进行弹力网帽包扎,术后控制24h脑室引流液量,术后降颅内压药物,给予尼莫地平10~14 d治疗脑血管痉挛,同时给予“3H”(即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治疗及预防性抗炎治疗,并应用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而对照组选择双纱布绷带固定敷料包扎,术后处理完全同治疗组.第3天清晨八点腰穿测颅内压力值,对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颅内压力,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弹力网帽包扎头颅术后第3天测颅内压力相对低,并发症少,出院早,随访结果生活质量较高.结论 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选取戴弹力网帽固定敷料可避免颅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改善脑血供,减轻脑缺氧,预后好.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IL-6与颅内压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颅内压的变化及颅内血清中的S100B及IL-6的水平,分析研究血清S100B、IL-6水平与颅内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连续性的监测,并于入院后的6、12、24、48和72 h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S100B蛋白及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IL-6及S100B水平,并对IL-6及S100B水平变化与颅内压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S100B水平在受伤后逐渐升高,24h时达到峰值,随后便逐渐下降;而患者的IL-6和颅内压水平在受伤后逐渐升高,患者血清IL-6及S-100B水平与颅内压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r =1.933、r=4.859,P<0.05).但是S100B的峰值出现的比颅内压早,而IL-6的变化趋势与颅内压的变化趋势相符.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力变化与血清中的S100B和IL-6水平呈正比,因此,S100B和IL-6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损伤程度,为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临床依据.
-
甘露醇在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
脑卒中急性期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病理类型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脑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无论哪种性质的脑卒中只有在怀疑或肯定有脑水肿存在时,才考虑使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20%的甘露醇.
-
有关甘露醇应用问题的答疑
众所周知,大脑病变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颅高压导致脑疝.因此,寻求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是所有神经科医师关心的问题,也是难题.在目前所用的药物中,公认降低颅内压力好的脱水药物就是浓度为20%的甘露醇;针对脑出血急性期的脱水降颅压治疗,首选药物也是甘露醇.但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力的机制、应用时机、治疗疗程以及用量用法方面还存在较多争议.下面就上述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希望对基层医生有些帮助.
-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
简要回顾国内外关于古人颅骨穿孔的文献,以治疗为目的的穿颅标本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而在我国出土的古人头骨能够确认属于外科手术而开颅的材料还未见报道.本文对可能与古人以治疗为目的施行手术而形成的颅骨穿孔标本5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5例标本分别出自(1)青海民和阳山墓地的M70头骨标本,系成年男性,约距今4000多年,(2)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DS甲区M41头骨标本,系男性青壮年,约距今2000年;(3)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M392头骨标本,系男性中年,约距今3000年;(4)黑龙江泰来县平洋墓地M11:4头骨标本(84TP),系男性壮年,约距今2000多年;(5)河南安阳后冈M9:7头骨标本,系成年男性,殉葬者,约距今3000多年.附标本图7帧.作者对标本上穿孔状况及其创缘变化形态,做了分析,并以一些学者有关研究的论断为依据进行了讨论.指出:据有的学者调查,施行穿颅手术主要为了减轻因头骨骨折发生脑水肿或脑溢血症状产生的颅内压力.因为许多施行过穿颅术的头骨在其施术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存在骨折现象.文中的几具穿颅术标本的施术动因与这些个体曾受骨折创伤或病理伤害直接相关.如果上述这个判断可信,则这些个体的穿孔形态与旨在治疗的手术行为相一致.穿颅的手术方法大概有刮削、挖槽及切割等几种,所用的术具有燧石片或金属刀片.本文几具标本的施术大都使用刮削方法,仅青海上孙家寨DS甲区M41标本个体使用切割方法.所用术具除青海民和M70因其时代更早,或使用了利刃石片,其他几具可能都使用金属器具.一般认为颅孔的创缘变钝或变圆,乃至出现新的骨赘,可以认为创口愈合了.本文几例标本完全符合这种判断,可以认定其手术成功. 后,对这种手术的起源或传播进行了讨论.指出:我们尚难以赞同中国境内的古代穿颅术来源于欧洲,还难以肯定另有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可能.但本文披露的穿颅术标本无疑对我国古代创伤和病理治疗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少祺摘)
-
微创手术中的"脑减压性损害"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颅内压是恒定的,当某些特定的致病原因如高血压、脑血管畸形、颅脑创伤等引起脑出血形成颅内血肿时,可使颅内环境失去平衡,从而改变颅内压力的恒定状态.
-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窥见脑部病变的窗口,有人担心这会引起残疾,影响智力。会这样吗?
脑脊液是充满在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的液体。它由脑室的脉络组织分泌,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处于不断循环之中。脑脊液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颅内压力。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数量、压力和成分是固定的。成人有脑脊液约40毫升,压力为70~180毫米汞柱,外观无色透明。每一百毫升脑脊液,含有蛋白20~40毫克,糖50~70毫克,氯化物700~760毫克,每立方毫米含细胞数为0~8个。这就是脑脊液的身世和它的家庭组成。 -
亚低温治疗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组织代谢,特别是降低脑代谢,减少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
-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颅脑在受伤数小时内即可出现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造成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移位和脑疝等严重后果。根据(Monroe-Kellie)原理,颅内压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传统治疗颅内压升高的方法(包括过度通气、亚低温、巴比妥类药物和脱水剂的应用等)有一定的作用,但特重型颅脑损伤后,常导致难控性颅高压,传统治疗措施无效。1901年,Kocher首次提倡为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减压。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去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组织灌注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随着新兴材料和手术器械的应用以及手术技能的成熟,去骨瓣减压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因迟发性血肿或减压不充分而再次手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ilateral decompress craniectomy,BDC)。BDC由Miyazakih[1]在1966年首先提出,并在1971年以后逐渐普及。标准的B D C是指手术去除双侧额颞顶颅骨骨瓣,扩大颅内腔容积,使得脑组织有膨胀的空间,降低颅内压力,解放受压脑组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去骨瓣、去骨瓣的部位和骨瓣面积。
-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
微创清除术是一种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替代引流的方法;特别是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液化,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术后加强引流管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并予以早期康复等一系列护理,提高了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现将报告如下.
-
小孔钻颅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患者的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多于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常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死亡率很高.尤其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有效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力,病情进行性恶化.2002年~2005年我院收治脑出血进行小孔钻颅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患者共74例,效果显著,对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使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化引流的方法,并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液化,快速消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1].术中病人只受到一次穿刺的损伤,而且创伤很小,可保持颅压平稳,故可明显降低死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我院内科2003年8月-2004年12月行微创清除术46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现将其总结如下.
-
甘露醇在颅脑损伤中的使用技巧
甘露醇是颅脑损伤后常用的脱水药物,不但应用它的脱水性能以降低颅内压力,而且运用其拮抗氧自由基特性治疗和预防伤后损伤组织所产生的氧自由基损害.但在使用中不注意技巧,轻则发挥不出药物作用,重则造成不良结果.我院自1989年至今通过对两千多例轻重不同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实践中,总结出甘露醇使用四不宜,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