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和气机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64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调和气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性胃轻瘫(I=)Gt,)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胃动素、胃动力、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T2DM DG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72例,在选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一致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调和气机中药和氯波比利治疗.检测血浆胃动素、胃动力及血糖水平.结果 胃、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Ⅰ相时间明显延长,Ⅲ相时间明显缩短,Ⅱ相时间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63%、96.88%,对照组分别为52.78%、84.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浆胃动素和血糖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MMC时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调和气机中药治疗T2DM DGP临床疗效显著,能降低空腹血糖及血浆胃动素,明显增强胃动力的作用.
-
慢性激怒应激对大鼠胃动力和脑肠肽的影响及柴胡舒肝散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慢性激怒应激对大鼠胃窦平滑肌动力及下丘脑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瘦素、胃动素的影响,以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给任何刺激;模型组、柴胡舒肝散组、生理盐水组均给予夹尾刺激,每次30min,每天2次,连续刺激14天.柴胡舒肝散组、生理盐水组每次应激后分别立即灌胃2ml柴胡散[27.5g/(kg·d)]及生理盐水,每天2次.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胃窦肌条收缩活动,下丘脑及血浆CRH、ACTH、瘦素和胃动素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离体胃窦肌条收缩频率和振幅明显减少(P<0.01),下丘脑CRH、瘦素及血浆CRH、ACTH、瘦素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而下丘脑与血浆胃动素浓度则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舒肝散组胃窦肌条收缩频率和振幅显著增加(P<0.01),下丘脑和血浆CRH、ACTH及瘦素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下丘脑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则明显上升(P<0.01). 结论 柴胡舒肝散可增加慢性激怒应激大鼠胃窦平滑肌动力,改善脑肠肽水平.
-
胃动力中药与相关西药的配伍禁忌有哪些?
答:胃动力中药常用的主要有大腹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薤白、大黄、芒硝等.这类药物能增强胃肠蠕动,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特别是食管反流症、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症的首选药物,临床上这类药物常与相关西药合用,例如与抗胆碱药、抗酸剂等,但由于本身存在的药理特征,合用时有时会产生过多不利影响,形成不合理用药或配伍禁忌,兹简要分析如下.
-
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电活动异常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是儿童临床常见疾病.为了解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动力情况,本文对镜下不同病变程度的CSG患儿进行了胃电活动观察.
-
2.135钙敏感钾电流参与调节C型钠尿肽对豚鼠胃窦环行肌舒张作用
目的研究钠尿肽对胃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本实验用四道生理记录仪利用传统的全细胞模式的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离体豚鼠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并且观察了CNP对其自发性收缩活动的影响.
-
2.35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胃动力的研究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大鼠肠神经系统(ENS)内在神经元的改变对胃动力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本实验依据帕金森病(PD)的病理特点,用6-羟多巴胺损毁大鼠单侧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行为检测,建立PD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正常大鼠和模型鼠以左旋多巴(Levodo-pa)处理,比较Levodopa和PD两种因素对胃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
多通道电阻抗方法胃动力测量机制研究
建立多通道电阻抗信号与胃收缩传导过程的关系,明确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胃动力的测量机制.应用COMSOL软件建立圆柱容积导体模型,模拟胃环行肌收缩传导过程,进行电磁场正问题仿真计算,获取边界测量电压波形.设计专用实验装置,制作了不同电导率的三层琼脂模型,模拟胃部和胃收缩扰动,完成盐水槽动态模拟实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轴向和径向激励模式下,边界测量电压波形清晰显示了胃收缩发生的部位及传导过程,相邻通道间存在明显的相位差.模拟实验结果中,对于电导率为1.35 S/m的被测琼脂模型,轴向激励模式各测量通道出现双波谷的时间差约为9 s;径向激励模式各测量通道出现双波谷的时间差约为6 s,与各测量通道的电极安放位置和间距正好相对应.胃内容物为高电导率和低电导率情况下,边界电压波形的变化趋势相同,方向相反.参数δ,U和Umax/Umin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靠近激励电极的测量通道,电压敏感性和均值较高.多个通道测量的电阻抗信号,能够有效地反映胃内容物电导率的变化、胃不同部位的收缩、以及胃运动传导的时相关系.
-
基于小波能量熵特征的阻抗胃动力信号识别
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从人体上腹部体表提取的电阻抗信号,不但包含了常规的胃蠕动频率特征,而且携带有反映胃动力状况的更深层次的信息.提取并分析这些信息,对胃动力的检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20名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胃阻抗和胃电信号进行研究,经过小波滤波去噪后,进行多层小波包变换,计算小波能量熵并作为特征向量,采用3层BP神经网络进行模式分类.经一周治疗后,14名患者胃阻抗和胃电信号的小波能量熵值下降,以小波能量熵为特征向量的BP神经网络对治疗前后的识别正确率为80%.结果表明,小波能量熵能够从整体上表征胃动力信号时域和频域能量分布的复杂程度,可为胃肠病患者的疗效评价提供有效的特征描述.
-
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价
采用无创生物阻抗技术和同步胃电检测相结合的胃动力检测与评价新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同时提取体表胃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信息,研究从胃电活动到机械收缩、蠕动的复杂胃动力过程,对采集信号提取时域、频域和变异系数等参数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运动正常节律百分比(PNF)和正常功率百分比(PNP)明显小于健康组,节律变异系数(FIC)和功率变异系数(PIC)大于健康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经一周用药后其EGG节律有较好的恢复,但反映胃机械运动的阻抗信号变化不大,提示经一周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其胃动力的电学机制还没有耦合到机械收缩过程中,其胃动力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
超声对小儿厌食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改变的探讨
目的:通过超声观察吗叮啉混悬液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前、后的胃动力学改变,并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切面实时超声显像法对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厌食症患儿分别在服用吗叮啉混悬液前、后进行液体胃动力学检查.询问30例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记分.结果:厌食患儿胃排空较正常儿明显延迟,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吗叮啉治疗后症状及胃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厌食症患儿临床症状的总分与胃排空时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超声胃动力检查对小儿厌食症的观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能指导临床治疗.
-
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胃胀30例临床观察
胃胀为中医病名,胀病之一,主证胀满、胃脘痛.<灵枢·胀论>:"胃胀者,胀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目前治疗主要是加强胃动力,但长期服用会造成人体的依赖性;由于药物是化学合成,对人体存在着副作用.针刺是传统医术的一种,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中国已经应用了数千年.我院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位置在外膝眼下4横指处.解剖位置在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向外1横指处)治疗胃胀,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胃下垂程度与胃动力的相关性
胃动力即胃排空能力,是评价人体消化能力的重要功能性指标.胃动力减弱,则胃排空时间延迟,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食物成分、精神状态、年龄、疾病等因素.本文探讨胃下垂对胃动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动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机械性胃扩张近端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等容机械性胃扩张.观察近端胃动力参数:小牵张压(MDP),初始容积和压力,大耐受容积、压力和顺应性(容积和压力的比值).结果:两组小牵张压无显著性差异(5.28±2.62 mmHg vs 4.98±1.87 mmHg,P>0.05),针灸组的初始压力和容积(8.06±2.95 mmHg vs 5.40±2.41 mmHg,560.9±119.5 mL vs 352.0±139.3 mL),大耐受压力和容积(13.25±2.23 mmHg vs 9.82±1.9 mmHg,810.7±119.62 mL vs 504.1±159.6 mL),顺应性(61.2±18.6 mL/mmHg vs 51.4±17.8 mL/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可以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近端胃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
-
电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价值,并探讨其可能所包含的机制.方法: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用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心率变异性和胃电图,并且抽血检测神经肽Y和胃动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F显著增加(0.08±0.02vs0.02±0.01,P<0.05),LF/HF显著降低(0.87±0.14 vs 1.35±0.15,P=0.02);而药物治疗前后,HF和LF/HF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胃电图主频和正常慢波百分比均明显改善(P<0.051.电针治疗后神经肽Y的含量明显增加(88.80±7.16vs68.82±7.15,P<0.05),而胃动素的含量亦明显增加(163.20±11.52vs145.22±11.15,P<0.05).而经过药物治疗后,胃动素的含量增加,但神经肽Y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神经肽Y和胃动素的调节有关.
-
阳春砂挥发油对小鼠胃动力的双向作用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阳春砂挥发油对健康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以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以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观察不同浓度阳春砂挥发油对小白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结果:50 ml/L的阳春砂挥发油组和西沙比利组其胃内相对色素残留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0.36±17.24%,44.88±19.98%vs100.00±28.78%,P=0.0 003,0.0 002<0.0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挥发油浓度升高,其胃内相对色素残留率逐渐升高,以100%挥发油浓缩液组高与对照组(210.36±15.51%vs 100.00±28.78%,P=0.0 002<0.01))及西沙比利组(210.36±15.51%vs 44.88±19.98%,P=0.00 001<0.01)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各组间有明显量效关系;对于小肠推进功能,除5%挥发油组外,余各组均有促进作用,但各组间无量效关系.结论:阳春砂挥发油对健康小鼠胃排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促进胃排空,高浓度抑制胃排空;对正常小鼠的小肠运动,低浓度阳春砂挥发油无明显影响,高浓度有促进作用.
-
钾通道在D型钠尿肽抑制胃动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钾通道在D型钠尿肽抑制豚鼠胃窦环形肌自发性收缩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豚鼠胃窦环形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豚鼠胃窦环形肌组织和灌流液中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运用全细胞模式的膜片钳技术记录豚鼠胃窦环形肌上钙敏感钾电流和延迟整流型钾电流.结果:DNP抑制豚鼠胃窦环形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1、10、100及1000nmol/L的DNP抑制自发性收缩幅度分别为35%±6%、54%±6%、78%±13%及94%±6%.10 nmol/L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LY83583使收缩幅度抑制减弱(42%±6%vs60%±4%.P<0.05);而用100 nm01/L的cGMP依赖的磷酸脂酶抑制剂zaparinast使DNP对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的抑制效应增强(72%±7%vs58%±5%,P<0.05).DNP明显增加豚鼠胃窦环形肌组织和灌流液中的cGMP水平.10 nmol/LDNP增加豚鼠胃窦环形肌上钙敏感钾电流,在60mV时增加的幅值为62.31%±3.22%,抑制延迟整流型钾电流,在60 mV时抑制幅度为18%±2.3%.结论:DNP通过增加I<,K(ca)>和cGMP途径实现对豚鼠胃窦环形肌的舒张作用.I<,K(v)>不参与此过程,但在维持豚鼠胃窦环形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中起重要作用.
-
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胃动力和氮能神经分布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胃动力及胃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的影响.方法: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白术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动力变化,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及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技术,观察肝硬化大鼠胃底、胃体及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的变化,并对其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大鼠胃动力明显减弱(160.23±45.13 vs 100±17.78,P<0.01),胃体、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阳性神经排列紊乱,染色增强,密度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7.35±0.95 vs 5.52±0.92,P<0.01或6.26±0.79 vs 5.28±0.78,P<0.05),胃底肌间神经丛氮能阳性神经元数量及分布无明显变化;中药治疗组肝硬化大鼠胃动力明显改善(100±17.78 vs96.12±16.25),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阳性神经明显恢复(5.39±0.84 vs 5.28±0.78),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胃动力减退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分布有关.
-
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犬胃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对胃动力学的影响及术中行幽门成形术的意义.方法: 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犬18只,随机分为3组: A组: 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B组: 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加幽门成形术;C组: 对照组即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3 d、术后7、14及21 d采用单切面实时超声显像法行流体餐胃动力学多项指标检测.结果: A组术后7 d与术前相比,胃半排空时间、胃全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窦运动指数明显下降(101.8±16.89 min vs 63.22±12.67 min,215.0±31.26 min vs 153.7±22.45 min,0.96±0.21vs 2.11±0.55,0.12±0.03 vs 0.20±0.04,0.17±0.05 vs 0.47±0.13,均P<0.05),术后14 d除胃窦收缩频率外,其他各项胃动力学指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1 d时胃窦收缩频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B组术后7 d与术前相比,胃半排空时间、胃全排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胃窦收缩频率明显下降(0.91±0.38 vs 2.04±0.49,P<0.05),但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1 d胃窦收缩频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组术后7 d各项胃动力学指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犬行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中附加幽门成形术仅在术后1 wk内改善胃排空状况,经腹吻合器门奇断流术可不必常规行幽门成形术.
-
生物电阻抗胃动力检测与评价
生物电阻抗技术是一种利用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相联系的生物医学信息的检测技术,具有无创、廉价、方便和功能信息丰富等特点.采用生物阻抗方法,依据胃组织和胃内食物的电特性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可提取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的生理、病理信息,研究胃的收缩、蠕动、传导及排空过程,实现胃动力功能的无创检测与胃运动状况的评价.本文回顾了生物电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的发展,总结了阻抗胃动力信号的特征.从胃动力电-机复合机制的认识高度介绍了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综述了阻抗胃动力方法在胃动力基础实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检测、胃炎患者的胃动力评价,以及胃癌检测与普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阻抗胃动力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
电阻抗断层成像与胃排空和胃动力检测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于近20余年发展,出现的新一代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功能成像,无损伤和医学图像监护三大突出优势.其在胃肠领域的多应用是评价通过胃部的食物流动以替代临床仍然视为胃排空测量金标准的核素法.在离体的模型实验中EIT可精确测量玻璃棒/气囊的容积变化.在体实验条件下,EIT能精确测量胃容积(气囊)的变化.EIT胃排空测量与染料稀释法、胃存留法、核素法等有较好的相关性.EIT胃动力测量以置于体表的电极阵列实现无损检测,以实时图像方式直接显示体内胃体的收缩和运动状况,将是胃动力检测与评价手段的重大进步,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