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据肺功能评估进行个性化护理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在儿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了个性化护理.在患儿出院后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和家长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入院时的肺功能无明显差别,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FVC、PEF、FEV1、TPTEF、FEF 25%~75%、RR等肺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6.00%、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改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肺功能,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合并副肿瘤天疱疮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单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合并副肿瘤天疱疮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及文献报道的同时合并副肿瘤天疱疮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及生存转归数据.结果 共纳入23例患者,男∶女=11∶12,中位年龄31岁(13 ~ 56岁).单中心型Castlman病的病理类型以透明血管型为主(91.4%),病灶部位以腹盆腔病灶多见(69.6%),26.3%表现为巨块型病灶.患者多以副肿瘤天疱疮症状首诊(90.0%),多在Castleman病手术后逐渐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7.5个月(1~135个月),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6.0个月.闭塞性支气管炎所致的呼吸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91.7%).结论 重视副肿瘤天疱疮症状的早期识别、积极寻找并治疗潜在的Castleman病,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和死亡.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副肿瘤天疱疮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影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BO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肺功能改变、治疗方法等.结果:病因分为感染、非感染和原因不明三类.感染48例,腺病毒20例,支原体17例,麻疹6例;非感染8例;原因不明2例.肺功能显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45例;混合性通气障碍6例.全部患儿均使用激素、小剂量大环内酯及孟鲁司特口服.随防半年到5年的病例中,0~3岁的患儿临床缓解21例,>3岁的7例临床缓解;得到早期诊治的38例中临床缓解28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儿童BO,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减少患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有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和阿奇霉素治疗,连续接受3个月治疗;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配合中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对两组患儿的肺功能、中医症状疗效、住院天数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6/50).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5±1.5)d、(30±3.5)d;实验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50),对照组为12%(6/50);两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运用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治疗中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抗炎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免疫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呼吸系统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本文就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rans,BO)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免疫治疗作用进行了简要总结.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litisobliterans,BO)是由小气道的炎症病交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BO是一病理诊断.由于肺活检困难,而且标本取材受限制,有时得不剑阳性结果.80有其临床特点.我们将近年临床诊断为80的9例患儿作一总结和文献回顾.
-
咳嗽、胸闷、气短、双肺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
1 病历摘要男,46岁.因咳嗽2个月,胸闷、气短1个月于2004年4月5日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偶咳少量白痰.伴有胸闷、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无发热、胸痛、咯血及夜间盗汗.曾给予多种抗生索及止咳、平喘药物治疗无效.既往体健,无毒物及有害物质接触史,无吸烟史.
-
滤泡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PAMS)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1例滤泡淋巴瘤(FL)合并PAMS且肺受累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PAMS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患者,女,49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阴道溃疡,干咳、憋气.影像学提示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为FL.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后口腔、阴道溃疡好转,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给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6个疗程治疗后FL部分缓解,但呼吸困难无明显改善.结论 原因不明的口腔黏膜损害伴有与胸部影像学改变不相称的呼吸困难时,需高度怀疑PAMS,同时应积极寻找其伴发肿瘤.早期诊断并完整切除肿瘤是PAMS治疗关键.
关键词: 天疱疮 淋巴瘤 滤泡性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 -
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新进展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小气道炎症损伤相关的气流阻塞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感染后发生的慢性持续性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运动耐受力下降,易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近年来高分辨率CT(HRCT)及肺功能等检查成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诊断的主要临床依据.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rians,BO)临床少见,是一种发生于小气道的纤维化肺疾病,对激素反应差,预后不良.
-
支气管肺泡灌洗对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随着手术技术进步、器官保存质量提高和免疫抑制方法改进,国外一些医院肺移植手术病死率已经下降到10%以下,1年生存率接近70%,然而5年生存率仅为43.3%,中位生存时间3.7年[1].
-
机化性肺炎误诊行肺叶切除的教训
1病例资料男,60岁.主因咳嗽、痰中带血40天入院.缘于40天前出现咳嗽、痰中有血丝,伴发热,体温在37.0~38.5℃之间.在我院门诊行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背段、上叶舌段有高密度影,CT值11Hu,诊断为肺炎.予青霉素、氧氟沙星静脉滴注,5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改用头孢噻肟钠持续静脉滴注,3周后体温近于正常.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误诊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总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曾误诊的BO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呼吸困难伴间断低热6个月就诊。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相应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入我院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抗核抗体谱等检查确诊为BO,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噻托溴铵、阿奇霉素、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及雷公藤多苷等药物治疗及吸氧、肺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患者活动耐力较前提高,憋气较前有所减轻,但复查肺功能无改善。结论 BO成人发病罕见,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BO的认识,临床遇及以呼吸困难就诊的患者,需考虑到BO的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早进行相关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
类风湿肺的CT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疾病,好发于女性,表现为多关节的关节炎,其关节外改变以累及肺部较常见.在肺部可表现为胸膜炎、类风湿结节、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类风湿性血管炎和小气道病变,包括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滤泡性细支气管炎.
-
呼吸道上皮在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肺移植术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受限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的出现.近年来研究发现,呼吸道上皮是OB发生的始发和核心环节.上皮损伤后启动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失去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促进OB的发生.减轻气道上皮的损伤可以减轻OB的程度.转换气道上皮的表型可以使移植物获得长期的免疫耐受,为临床上OB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疗进展
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和细支气管闭塞综合征(BOS)是导致肺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OB和BO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呼出气一氧化氮(exhaled nitrieoxide,eNO)和呼出气一氧化碳(exhaled carbon monoixde,eCO)水平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检测、IL-8、MCP-1、TGF-β等细胞因子的测定有助于预测OB/BOS的发生.吸入环孢素A、他克莫司、阿奇霉素、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助于OB和BOS的治疗.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的严重COPD,与小气道损伤相关.总体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可继发于严重感染、ALI、异体移植、药物不良反应、有毒物质吸入及自身免疫疾病.该病起病隐袭,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呈非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病程早期阶段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时期,部分病例预后不良与延迟诊断发生不可逆的气道纤维化有关.多数患者的早期症状为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常伴有咳嗽、喘息,肺部的湿啰音及哮鸣音是常见的体征;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单纯表现为肺功能异常.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移植术后患者增多,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者也随之增多.现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阻断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小气道损伤有关,通常病变局限在终末细支气管.起病年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多由感染引起.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咳嗽,运动耐力差,肺部有湿啰音和喘鸣音,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近年随着诊疗技术及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该病在儿童中报道发病例数增多.为进一步加强儿科医师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认识,本文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近年诊治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骨髓移植术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骨髓移植是当今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代谢和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骨髓移植术后多达一半的病人会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由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造成的非感染肺部并发症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往往是骨髓移植病人术后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根据发病时间早晚,可分为早期并发症(例如特发性肺炎综合征、骨髓植入综合征、弥漫性肺泡出血等);晚期并发症(例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本文即对骨髓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预处理方案、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移植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4例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其中2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例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4例患者分别在移植后第4、8、16、20个月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经治疗症状好转,2例出现真菌感染,其中1例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全身器官存在慢性排异反应,约30%~60%的患者存在肺损伤,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常见.联合方案可以预防减少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进而有效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及治疗成本,目前仍需更多的临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