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脱颗粒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Richard Loh Li Cher;安晓静;洪群英

    许多慢性气道疾病是以中性粒细胞参与为主的,这些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一些亚型,像激素抵抗性哮喘和致死性哮喘,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肺移植相关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明端

    肺移植相关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已成为肺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OB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机制不明确、诊断方法不灵敏、治疗效果不确切等特点,导致OB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OB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疾病治疗提供资料参考.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建华;魏艳苏;王晓冬

    本文将我院近年临床诊断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9例患儿作一总结和文献回顾.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

    作者:金宏园

    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儿均有持续、反复地咳嗽、气喘,且病程超过6周。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肺实质浸润6例。19例患儿行肺部C T检查,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支气管扩张4例。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并同时辅以支气管扩张剂、氧疗、呼吸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今,22例患儿经治疗后无死亡者,亦无痊愈者,8例患儿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其余患儿恢复不明显。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通过持续反复的喘息、咳嗽症状,肺部CT马赛克征,肺功能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等特征作出初步临床诊断,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非特异治疗措施,且疗效不确定,预后不佳。

  • 麻疹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芹;高文杰;张蕾;安淑华

    目的:探讨麻疹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确诊为麻疹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月龄、临床特点、血气分析特点、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疗经过及随访情况等。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发病月龄8~15个月。急性感染期病情严重,均表现为反复发热、呼吸困难明显;持续期以喘息、混合型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三凹征阳性、肺部闻及喘鸣音为主要体征。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肺功能检查提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肺 CT 表现为典型的“马赛克灌注征”4例,肺间质改变2例,支气管扩张1例,过度充气1例。治疗方面急性感染期均给予持续正压通气辅助呼吸、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持续期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泼尼松片、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治疗。随访1.0~2.5年,6例患儿均未死亡,其中5例临床症状、血气分析、肺功能分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1例生长发育迟缓、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麻疹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发病年龄较小,临床表现以慢性咳嗽、喘息、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肺 CT 以通气不均匀、“马赛克灌注征”为特点,血气分析多提示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检查多见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早期应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对预后有一定程度改善作用。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作者:徐丽;容娟;陈琳

    近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成为良性和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实体恶性肿瘤、代谢和遗传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65% allo-HSCT病人会出现非感染性的肺部并发症,这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缺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因素有关,在allo-HSCT后的晚期并发症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为常见,但国内关于其护理的相关文献仅见个案报道[1],现将我科诊治的3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及白三烯水平的变化

    作者:梁春莉;郝晓燕;杨生梅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有逐年减小趋势,非流行年间肺炎支原体(MP)感染约占小儿肺炎病原的10%~20%,流行年份则高达30%以上[1]。MP已成为中国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MPP与儿童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少数病例甚至可发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还可以出现多种肺外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本研究通过检测MPP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健康儿童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白细胞介素6(IL-6)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初步探讨这3种细胞因子在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因子在MPP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从分子水平寻找影响病情轻重的免疫学指标,指导临床治疗,以期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 胸部CT平扫及气道三维重建对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窦美娜

    目的 探讨在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中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及气道三维重建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既往收治的96例可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胸部CT平扫及气道三维重建检查.统计2种检查方法诊断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包括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结果 经随访发现,96例受检者中共有72例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为75%(72/96);在72例发生患儿中胸部CT平扫诊断结果显示有55例发生,气道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显示有70例发生;在24例未发生受检者中胸部CT平扫诊断结果显示16例未发生,气道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显示23例未发生;气道三维重建在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胸部CT平扫,其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中气道三维重建的价值明显优于胸部CT平扫,值得借鉴与推广.

  • 多层螺旋CT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付东;囤荣耀;杨瑞山;相爱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是一种由小气道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性疾病[1].由于本病较少和严重, 儿科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延误治疗,影响预后.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该病的诊断率已有所提高. 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年诊断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及CT表现, 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大鼠微小RNA差异表达谱分析

    作者:汪进益;曹浩;洪暄;陈国涵;范慧敏;李钦传;刘中民

    背景:目前对于气管移植后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miRNA分子水平机制的治疗策略在防治器官移植后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大鼠原位气管移植模拟肺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微小RNA 表达谱变化。
      方法:通过近交系大鼠原位气管移植,模拟建立肺移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动物模型并经病理学证实;通过微小 RNA芯片筛选出供体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微小 RNA,并选取差异表达显著的miR-146a、miR-155和miR-451进行相对定量研究,应用实时定量RT-PCR(RT-qPCR)法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与结论:原位气管移植后4周经病理检查证实大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成功建立。microarray检测获得29个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相关的微小RNA,包括15个微小RNA表达显著上调,14个微小RNA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显著上调miR-146a、miR-155和显著下调miR-451的功能涉及免疫炎症反应等。提示微小RNA在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7的关系

    作者:吴东;李小军;刘茂林;王建军;翟伟

    背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肺移植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首要条件.目的:建立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17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按体质量配对,Wistar和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30);Wistar(供体)→SD(受体)组和SD(供体)→SD(受体)组,颈前皮下组织包埋移植气管,不同时间点分别采样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移植气管上皮丢失、淋巴细胞计数、无核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总数及白细胞介素17表达量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受体全部存活.移植后第7,14,28天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第14,28天两组无核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总数比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第7,14,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上皮丢失度分别为>40%,100%,100%,SD(供体)→SD(受体)组未见明显丢失;移植后第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为100%,SD(供体)→SD(受体)组未发生闭塞.移植后第28天Wistar(供体)→SD(受体)组白细胞介素17表达量显著高于SD(供体)→SD(受体)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实验成功建立了Wistar(供体)→SD(受体)大鼠异位气管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提供了平台,白细胞介素17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成人Stevens-Johnson综合征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道

    作者:谷雷;赖国祥;张雷;刘玮;柳德灵;文文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临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肺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1901年,德国病理学家Lange首次报道了这一疾病,并命名为BO.我院近期收治1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并发成人BO,现报道如下.

  • 腹膜后Castleman瘤伴副肿瘤性天疱疮2例

    作者:戴存才;苗毅;徐泽宽;蒋奎荣;吴竣立;李强;高文涛;郭峰;陈建敏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以黏膜损害(尤其是口腔黏膜广泛糜烂),皮肤出现多形性皮损,且并发肿瘤为特征.Castleman瘤(又称血管滤泡型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伴发PNP少见,我院近期收治2例.报告如下.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思洁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感染为常见原因,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部有湿啰音和喘鸣音.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检查.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以经验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孙东方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法,临床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肺泡灌洗是治疗儿童BO的新技术,并对儿童BO的预测、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具重要价值.该文就对近年临床儿童BO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回顾性分析感染后BO患儿早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宁;尚云晓;蔡栩栩

    目的 研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LRTI)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患儿在ALRTI时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因ALRTI在我院住院治疗、之后诊断BO患儿25例,总结其在ALRTI时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9例;均小于5岁,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21例(84%),平均发病年龄(15.67±6.41)个月.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10例(40%).24例(96%)为重症病例,PICU治疗18例(72%).临床特点:发热时间长12d(6 d ~66 d);呼吸系统症状重,呼吸急促23例(92%),呼吸困难、喘憋、低氧血症20例(80%);23例(92%)给予氧气吸入;机械通气5例;气胸5例.24例(96%)合并肺外并发症.急性期肺CT多叶段实变或弥漫性间质改变24例(96%).22例在恢复期肺部水泡音持续存在,与肺部影像学不平衡;住院时间长,23d(12 ~90d).18例(72%)应用泼尼龙治疗.结论 小于5岁儿童重症ALRTI时期,临床上具有热程长、急性期肺部体征突出、肺部多叶段受累、恢复期肺部体征与肺部影像学不平衡、肺外器官受累、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可能发展为感染后BO.

  • 不同病情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赵志鹏;刘秀云

    目的 比较病情轻重程度不同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患儿临床表现,总结二者差异.方法 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1年4月至2012年4月临床诊断为BO的147例患儿病情资料.根据其病情轻重进行分组,重症组44例,轻症组103例.比较并分析不同病情患儿在肺功能、肺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重症组年龄分布中位数为14个月,轻症组年龄分布中位数为2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CT支气管扩张征象,重症组为70.50%,轻症组为4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NE)、吸气时间/呼气时间(Ti/Te)较轻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中期流速比(TE F50/TIF50)较轻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呼吸系统阻力(Rrs)较轻症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病例均为重症组.结论 重症病例患儿年龄偏小,肺高分辨CT支气管扩张比例较高,小气道功能差,预后较差.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作者:赵德育;潘静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临床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吸入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道上皮在炎症或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组织损伤作用下被过度激活,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免疫反应,同时伴有呼吸道功能修复障碍,终导致BO的发生.

  • 对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若干新认识和治疗建议

    作者:王维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细支气管炎症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下呼吸道感染、心肺移植或骨髓移植、Stevens-Johnson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胃食管反流、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BO的发生.在儿童常见的原因是感染,统称为感染后BO(post 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BO).大约有1%的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可发展成BO[1].其中腺病毒是主要病原.目前没有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PBO的报道主要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新西兰、加拿大和南韩,而美国和欧洲只有很少的报道,这种地域区别可能与不同血清型别的腺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和不同种族对该病易患性不同有关[2].PBO病理表现为细支气管的部分或完全闭塞,临床表现为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后持续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PBO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进展

    作者:徐丹;陈志敏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细支气管炎性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气道损伤后的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常规支气管舒张治疗无效.目前,对BO的治疗尚缺乏统一规范.早期阶段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时期.儿童BO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大环内酯类药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其他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免疫抑制剂、肺部理疗、肺移植等.

197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