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金莲花主要成分抗病毒和抗炎机制预测

    作者:方明月;李德利;刘双月;王青青;赓迪;马超;王如峰

    目的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金莲花中牡荆素、荭草素、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藜芦酸、金莲花碱的抗病毒和抗炎机制.方法 运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和药物化学数据库,将金莲花的6个活性成分与Toll样受体蛋白(TLRs)及神经氨酸酶(NA)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模拟运算,分析对接结果及其功能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牡荆素、荭草素、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藜芦酸、金莲花碱均作用于1种或多种TLR,而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与3种TLR均无相互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即牡荆素、荭草素、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均可与NA结合,而藜芦酸和金莲花碱与NA无相互作用.结论 金莲花的6个活性成分中,5个成分可影响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TLR3、4、7是其抗病毒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4个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作用于NA而影响流感病毒活性.本研究可为探讨金莲花的抗病毒和抗炎有效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虎杖抗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陈考坛;周伟玲;刘嘉炜;祖勉;何紫凝;杜冠华;陈蔚文;刘艾林

    目的:分离和鉴定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能显著抑制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活性成分.方法:基于药理活性导向法,综合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制备液相等色谱分离虎杖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MS和NMR等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从虎杖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methoxystypandrone (1),大黄素(2),白藜芦醇(3),虎杖苷(4),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5),(E)-3,5,12-trihydroxystilbene-3-Oβ-D-glucopyranoside-2′-(3″,4″,5″-trihydroxybenzoate)(6)和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7);NA测试表明化合物3,6和7显著抑制NA活性,IC50分别为129.8,44.8,21.3 μmol·L-1,进一步CPE测试表明化合物6和7具有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效果(EC50分别为5.9,0.9 μmol·L-1),对宿主MDCK细胞表现出非常低的细胞毒性,选择性指数分别为56和269.结论:基于药理活性导向从虎杖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抗流感药物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 不同煎煮方法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含药血清对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葛资宇;童骄;那婧婧;邹莉;卢芳国

    目的 探讨不同煎煮方法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含药血清对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2-(4-m ethylum bellifery1)-α-D-N-acetyl neuraminic acid(MUNANA)为底物,检测不同煎煮方法的麻杏石甘汤药液、相应含药血清以及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中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结果 (1)药液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25 min组和麻黄先煎30 min组的病毒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 <0.05,P<0.01);(2)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30 min组、麻黄先煎40 min组的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 <0.05,P<0.01);(3)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中,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NA活性的影响:麻黄先煎5~20 min组、麻黄先煎30 min组、麻黄先煎35 min组病毒NA荧光值低于4药同煎组(P <0.05,P<0.01).药物浓度方面,与25%的浓度比较,6.25%及12.5%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应的病毒NA荧光值降低(P<0.01).结论 麻杏石甘汤煎煮方法的不同可以导致其抗流感病毒效果的差异.

  • H7N9禽流感病毒野生或突变神经氨酸酶对奥司他韦及扎那米韦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魏燕楠;张超;陈勍;郭颖

    本文研究了野生和突变H7N9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对奥司他韦羧酸盐及扎那米韦的敏感性.将密码子优化的H7N9(A/Hangzhou/1/2013)病毒神经氨酸酶DNA克隆到pcDNA3.1/His载体(简称NAH7N9-WT质粒)后,将该质粒转染293T细胞,48h后裂解收集上清液,得到野生型H7N9神经氨酸酶.利用一步PCR突变法,在NAH7N9-WT质粒中引入H274Y和R292K突变(NA以N2编号),简称NAH7N9-H274Y、NAH7N9-R292K质粒,测序确认正确后将两种突变质粒转染293T细胞,48h后裂解收集上清液,获得突变H7N9神经氨酸酶.Western blot鉴定野生和突变NA的表达.以4-MUNANA为底物检测野生及突变NA活性,检测奥司他韦羧酸盐和扎那米韦对野生及突变NA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野生及突变NA质粒转染细胞后均获得了分子量约为70kD的目标蛋白,但H274Y突变酶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酶及R292K突变酶;所表达的NAH7N9-WT、NAH7N9-H274Y和NAmN9-R292K均有活性;奥司他韦羧酸盐对NAH7N9-WT、NAH7N9-H274Y和NAH7N9-R292K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6 nM、15.1 nM和大于1 000 nM,耐药倍数分别为9和大于625倍;扎那米韦对NAH7N9-WT、NAH7N9-H274Y和NAH7N9-R292K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1 nM、1.4 nM和38.0 nM,耐药倍数分别为1.3和34倍.本研究结果表明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可显著抑制NAH7N9-WT活性,NAH7N9-R292K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有显著的耐药性(耐药倍数34~625倍),NAH7N9-H274Y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敏感(耐药倍数1~9倍).结果提示,临床感染H7N9的患者可用扎那米韦或奥司他韦治疗,但当该病毒发生NAH7N9-R292K突变时,建议停止使用这两种药物.

  • 青海省2010~2012年H3N2型流感病毒NA基因特性研究

    作者:于娟;饶华祥;卢囡囡;李红;易虎;赵生仓

    为了解2010~2012年青海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异特征,并探讨对NA抑制剂的耐药性情况,本研究随机选择2010~2012年流感病原监测中分离到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法扩增病毒NA基因,纯化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采用MEGA4.0软件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绘制NA基因进化树,研究发现2010~2011年H3N2型分离株与2010~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疫苗株A/Perth/16/2009和2008~2010年WHO推荐疫苗株A/Brisbane/10/2007聚集成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2012年分离株则独立形成另一进化分支.将核苷酸序列推导成氨基酸序列,与2010~2012年WHO推荐疫苗株A/Perth/16/2009相比,2010年H3N2亚型分离株氨基酸变异位点在K81T;2011年H3N2亚型分离株氨基酸变异位点在I26V和D127N;2012年H3N2亚型分离株氨基酸位点变异在E41K,P46A,I58V,T71N,L81P,D93G,D127N,D151N和I307M,第151位处于NA蛋白酶活性中心,D151N变异使分离株增加了一个糖基化位点.上述结果表明青海省2010~2011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NA基因未发生明显变异,2012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则发生了较大变异,可能会对NA抑制剂扎纳米韦和奥司他韦产生轻微耐药性.

  • A/H7N9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进化分析

    作者:孙一桐;金能智;张海蓉;沈玉琳;马尧;彭天蜀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3年在中国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病例,这在我国一定的范围内造成了危害,引起了恐慌,因此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神经氨酸酶NA是流感病毒重要的抗原之一,也是抗流感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下载A/ H7N9流感病毒NA基因核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序列,利用MEGA5.0软件对核苷酸编码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BioEdit软件进行比对,分别作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计算,继而分析NA基因重要位点变异情况,结果显示H7N9流感病毒传播呈现一定的地域关系和时间关系,2013年流行的中国的毒株属于亚欧型,其NA茎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这也许是该病毒感染人类的原因之一.这些分析结果对于研究H7N9流感病毒基因的进化关系和变异趋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含有人H5N1流感病毒N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株在小鼠体内诱发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马晶;张晓光;陈红;李魁彪;张晓梅;张柯;杨亮;徐红;舒跃龙;谭文杰;曾毅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H5N1流感病毒N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株,并考察其在BALB/C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效果.本研究选用流感病毒A/Anhui/1/2005(H5N1)的NA基因为研究对象,分别将野生型和按照人密码子优化的NA基因插入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并鉴定了两种重组腺病毒rAdV-WtNA和rAdV-Mod.NA,纯化后病毒在第0周和第4周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两次,免疫剂量是109 TCID50/只/次,第5周时使用Elispot方法检测并比较病毒的细胞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所制备和纯化的两种重组病毒均可有效表达NA目的蛋白;免疫后的小鼠均可检测出明显的针对NA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且rAdV-Mod.NA组分泌IFN-γ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rAdV-WtNA组(P=0.016).说明rAdV-Mod.NA是较好的人H5N1流感病毒候选疫苗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高滴度感染力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假病毒颗粒的制备

    作者:刘熙君;郭志平;沈立萍;王岳;史海燕;张国辉;张寻;毕胜利;赵洪兰

    利用一个瞬时共转染系统,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整合到鼠白血病病毒假病毒颗粒表面,包装成表达HA与NA的假病毒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感染滴度分析、血凝试验和中和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了高滴度感染力的H5N1假病毒颗粒(H5N1 Pseudotyped particle,H5N1Pp),H5N1Pp的感染力滴度为108 Pp/mL,形态、血凝活性及中和特性均与野生H5N1病毒相似,结果为H5N1病毒受体、HA与NA的功能、中和抗体、抗病毒药物开发研究的开展建立了平台.

  • 人副流感病毒3型HN糖蛋白N-糖链的功能研究

    作者:褚福禄;温红玲;侯桂华;林彬;张文强;宋艳艳;任桂杰;孙成玺;李振梅

    为了研究人副流感病毒3型(hPIV3) HN糖蛋白N-糖链的功能,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然后检测各突变株的蛋白电泳速率、细胞表面表达量、受体结合活性、神经氨酸酶活性和促细胞融合活性.HN分子的G1、G2、G3和G4 4个糖基化位点分别和联合突变后发现G1、G2和G4及其联合突变株(G12、G14、G24和G124)电泳速率加快,而G3突变株电泳速率没有变化.各突变株的表达效率,神经氨酸酶活性与野毒株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受体结合活性和促细胞融合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G1、G2和G4位点突变后受体结合活性分别为突变前的83.94%、76.45%和55.32%,而促细胞融合活性降为突变前的80.84%、77.83%和64.16%.联合突变株G12、G14、G24和G124血吸附活性进一步降低,为突变前的33.07%、20.67%、19.96%和15.11%,促细胞融合活性进一步降低为突变前的46.36%、12.04%、13.43%和4.05%.结果表明:hPIV3 HN糖蛋白的糖链对HN糖蛋白的受体结合活性和促细胞融合活性有重要影响,推断糖链的丢失可能会引起HN糖蛋白头部结构(受体结合活性位点所在区域)或者方向的改变或者无法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凝集素受体(一种与N-糖链结合的受体)结合,进而导致受体结合活性和促细胞融合活性的降低.

  • 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进化分析

    作者:万勇;汤华

    通过对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核苷酸进化趋势的研究,进而探寻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产生的根源.本次研究选取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的NA序列,采用生物软件ClustalX 2.0和MEGA 6.0建立进化树形图.对其欧亚分支,采用BEAST软件2.1.2和Datamonkey interface在线软件,计算和分析选择压力和进化速率.采用Bioedit软件对NA的氨基酸置换熵值计算并分析.系统进化树表明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可划分至现代欧亚分支之内,并且该分支的每位点每年核苷酸置换速率均值为3.8354×101,选择压力dN/dS均值为0.140413.16、19、40、53、81、84、11 2、256、335、359和401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熵值>0.5.研究分析表明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A片段基因可能来自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逐步进化的结果,早可追溯到1996年的A/duck/Siberia/700/1996 (H11N9)流感毒株,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是来自外界环境压力引起突变的结果.

  • A型流感病毒M2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丽舒;段招军

    目前用于免疫人群的流感疫苗多为三价灭活疫苗,包含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三价灭活疫苗是有一定保护效果的.但是,由于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经常发生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使其抗原性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所以根据流感疫情监测预测的疫苗株也很难产生理想的保护效果.但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2的膜外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交叉保护能力的流感疫苗的候选抗原.该文就A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2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 糖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HN糖蛋白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志玉;王战勇;于修平

    为了研究糖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NDV)HN糖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特别是对HN促细胞融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去掉HN分子上的4个糖化位点,然后检测各突变株的细胞表面表达情况、受体识别特性、神经氨酸酶活性、促细胞融合作用、免疫沉淀特性等.结果表明,将野毒株NDV HN的细胞表面表达效率定为100%时,D198R-HN突变株的表达效率为82.6%;而对二者的G1、G2、G3和G4 4个糖化位点分别进行定点突变时,得到8种突变株.它们的表达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198R-HN-G2和D198R-HN-G4两种突变株与D198R-HN相比更为明显.野毒株HN的G1、G2、G3和G4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分别为突变前的47.95%、68.49%、42.67%和41.10%;而D198R-HN突变株的G1、G3和G4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突变前后变化不明显,只有D198R-HN-G2突变株的受体识别活性得以恢复较多,从原来的10.96%恢复到32.88%.野毒株HN突变后神经氨酸酶活性普遍降低,尤以G4影响明显,仅为野毒株的9.60%;而D198R-HN突变株突变后神经氨酸酶活性普遍升高,尤以G2恢复高,由原来的0.45%恢复到7.59%.野毒株HN的G1、G2、G3和G4突变前后细胞融合情况变化不大;而D198R-HN的G1、G2、G3和G4突变后,D198R-HN-G1、D198R-HN-G3、D198R-HN-G4没有变化,但D198R-HN-G2使D198R-HN的细胞融合活性得以恢复30.90%.野毒株HN电泳时呈现1条较宽的泳带,当突变掉1个糖化位点时,泳动速度加快.D198R-HN突变株及D198R-HN-G1、D198R-HN-G3和D198R-HN-G4 HN突变株电泳时,呈现两条模糊不清的条带.但D198R-HN-G2突变株HN电泳时,其条带变得窄而锐利,且泳动速度快.上述结果说明糖链能影响HN的表达或从细胞浆运输到细胞表面,G2对HN的受体识别活性影响较大,推测G2糖链部分结构的改变影响到了HN G2周围的表型特性,从而导致神经氨酸酶活性、促细胞融合作用的改变.

  • 云南省2009~2014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及NA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李娟;赵晓南;曹艺会;宁德明;伏晓庆;徐闻

    了解云南省2009~2014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研究HA和NA基因进化特征.对云南省近6年来上报的流感监测病例数据进行病原谱总结,挑选出23株甲型H1N1流感毒株进行HA及NA基因分析.利用MEGA 5.0软件对测序结果构建进化树分析基因同源性.2009~2014年云南省共监测到4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高峰,核酸检测结果中甲型H1N1流感占检出总量的28.8%.测序结果显示,HA与NA基因均分为3个类群,检测到一株具有H275Y突变位点的毒株.甲型H1N1流感是导致本省流感流行的重要亚型之一,2009~2014年间分离的毒株主要有Goup1、Gourp7和Gourp6三个支系,绝大部分甲型H1N1流感毒株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

  • 广州2006年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特性分析

    作者:李向忠;吴新伟;刘维斯;王鸣;陈艺韵;伍业健

    为了解2006年广州地区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株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基因特性,选择病原学监测病毒株和暴发性疫情病毒株,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PCR方法扩增乙型流感病毒HA和NA全长基因,将扩增的DNA片段接入T-A克隆载体进行测序,并使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株HA的同源性为99%以上,都属于Victoria系;不同来源的病毒株NA同源性为98%以上.HA和NA的种系发生树分析表明:病原学监测毒株同源性更接近,而暴发性疫情毒株的同源性则相对较为分散.所有毒株与WHO推荐的2005~2006年度疫苗株B/Shanghai/361/2002的同源性只有88.9%~89.7%,说明该年度的流感疫苗对乙型流感不能提供佳的保护.

  • 南宁分离株A(H3N2)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遗传变异及蛋白结构分析

    作者:秦剑秋;裴建新;林新勤;王亮;黄莉;刘海燕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南宁市2007-2012年A(H3N2)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神经氨酸酶NA的遗传变异规律、二硫键、酶活性中心位点、抗原决定簇位点、糖基化位点及蛋白结构变化情况. 方法 通过RT PCR扩增H3N2病毒NA基因并测序,运用生物软件对所测序列进行拼接和同源比对;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进化规律,通过同源建模分析蛋白结构的变化. 结果 系统进化树将40株NA基因序列分为4个类群,呈多侧支流行;毒株的二硫键高度保守,酶活性中心位点224和位点276出现氨基酸的替换,部分毒株NA抗原决定簇328、332、336、434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所有毒株200、329和402糖基化位点全部丢失,部分毒株在367位点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在234位点丢失一个糖基化位点;HA晶体结构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β折叠部位和无规则卷曲部位. 结论 南宁分离株A(H3N2)亚型流感病毒变异活跃,抗原决定簇位点、酶活性中心位点、糖基化位点均出现氨基酸的替换.因此应继续加强对南宁市的流感监测,及时了解当地流感的流行趋势和病毒的抗原变异情况,为全国的流感预防、控制、预测及流感疫苗株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湖北地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NA和M基因特性分析

    作者:李静;方斌;刘琳琳;叶国军;邓渠;霍细香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00年以来甲型流感病毒株神经氨酸酶(NA)和M基因特性,以及耐药性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 从2000~2008年临床样品中分离毒株,运用RT PCR扩增NA和M基因,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软件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流感疫苗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对NA和M基因重要功能性位点和耐药性位点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进化分析.结果 2000~2008年临床样品流感病毒分离株的NA和M基因与同年疫苗株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6%~99.7%和96.6%~99.6%,分离株NA基因中潜在的抗原性位点和糖基化位点与2000~2008年疫苗株基本相同,与2009年疫苗株有一定差异.NA基因未发生耐药性突变,但M基因在2005年以后的分离株中发生了S→N突变.NA和M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分离株呈现出不同的亲缘关系.结论 湖北省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与2000~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毒株有高度同源性,但与2009年疫苗株有所不同,未出现达菲类药物抗药性位点的核苷酸突变,但2005年后的分离株在M基因上均发生金刚烷胺类耐药性突变.NA和M基因进化树中可以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化关系在时间(年)上具有聚集性.

  • 2013-2014年南宁市A(H3N2)亚型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秦剑秋;王亮;刘海燕;黄莉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13-2014年A(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趋势. 方法 通过RT-PCR扩增毒株A(H3N2)病毒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并进行同源比对,采用Mega5.1(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统计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同源建模后分析蛋白结构的变化. 结果 构建系统进化树,20株毒株HA基因与NA基因均分为4个类群,呈多侧支流行;部分毒株的HA蛋白A抗原决定簇144位点及B抗原决定簇156和158位点发生突变,二硫键和糖基化位点高度保守,未发生变化;NA蛋白抗原基本稳定,只有A/Nanning/43/2014(H3N2)毒株抗原决定簇312位点发生突变,二硫键、酶活性位点、糖基化位点及耐药性位点均未发生变化;HA和NA蛋白晶体结构分析显示氨基酸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β折叠部位和无规则卷曲处. 结论 南宁市A(H3N2)亚型流感病毒株变异活跃,在HA基因和NA基因进化树上疫苗株明显滞后于南宁市流行株,抗原决定簇位点出现氨基酸的替换,但关于疫苗的预防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 2009~2013年无锡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马广源;尤凤兴;凌霞;肖勇;孙纳;吴家林;季亚勇;钱燕华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无锡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9~2013年哨点医院分离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HA和NA核苷酸序列测定,用Bioedit和MEGA version 4.0分析软件进行基因种系进化特性分析.结果 无锡地区2009~2013年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99.5%;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无锡地区分离株第203位与国内、国际代表株比较发生氨基酸替换:S→T;第83位和321位与国内代表株相同,而与国际代表株不同,分别为S→P、V→I.NA基因序列与国内、国际代表株同源性为99.2%~99.8%;第87位和349位与国内代表株相同,而与国际代表株不同,分别为R→Q、D→G.结论 通过对HA和NA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2009~2013年无锡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与国内、国际代表株高度同源.表明该地区近期不会发生新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 神经氨酸酶对红细胞微观流变特性的影响

    作者:谢利德;姚伟娟;喀蔚波;文宗曜;YANG Haijie

    用生物化学方法,即用不同剂量的神经氨酸酶(唾液酸酶)作用相同的时间,和用相同剂量的神经氨酸酶作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红细胞进行处理,以达到不同程度地去掉其表面电荷。测量处理过的血液的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及各样本红细胞的DI、(DI)or、(DI)d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变形曲线,即DI-、(DI)or-和(DI)d-曲线及电泳率,并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的相应参数及曲线作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及各种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表明,红细胞表面电荷的多少直接影响血粘度、血沉及红细胞聚集与其红细胞变形性等流变特性,有力地证明了在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与血沉主要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行为,而在高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则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行为。

  • 神经氨酸酶对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的影响

    作者:谢利德;姚伟娟;尚俊杰;喀蔚波;文宗曜;孙大公;严宗毅

    神经氨酸酶(唾液酸酶)与红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分别改变其作用时间和二者的相对作用剂量,以达到不同程度地去掉红细胞的表面电荷。用文宗曜、严宗毅等[1]近提出的一种测量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及表面粘度的新方法-新型激光衍射法,分别测量经过各种处理的红细胞的小变形指数(DI)d和变形恢复过程即松弛过程中变形恢复到大值(DI)max一半的时间t0.5(即变形恢复半时间),将测得的结果分别代入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性模量(E)公式和红细胞面粘度(μm)公式。计算出经过各种处理后的红细胞的膜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并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参数作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差异随处理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因此有力地证明了神经氨酸酶对红细胞作用后使其膜剪切弹性模量增大,表面粘度增大,同时也体现了新型激光衍射法在测量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时有很好的灵敏性,它与国外文献所报道的微吸管法和流室法测得的结果相近,但操作方便,省时、省力、造价低,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225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