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进展

    作者:王孟昭;李龙芸;蔡柏蔷;孙武装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一种正黏病毒漯科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毒有三种类型,A型、B型和C型流感病毒.A型和B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呼吸道急性发热性感染,特点为突然出现发热、不适、头痛、肌痛和咳嗽等症状.虽然这种感染一般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在儿童、老年和免疫力低下者,可引起死亡.在美国,估计每年有20 000人死于流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流感的新药和疫苗,但死于流感的人数并无下降.1994年由GileadSciences和Hoffmann-LaRoche共同研制出了用于治疗和预防流感的一种新药,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

  • 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前后表面蛋白编码基因变异情况分析

    作者:冼盈;温景芸;张扣兴;廖明;罗开健;任涛;辛朝安

    目的 了解禽流感病毒(AIV)在感染小鼠前后表面蛋白编码基因的特点及变异情况.方法 在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感染小鼠肺组织的第12小时和第9天各分离1株AIV病毒,通过鸡胚增殖后提取RNA,反转录合成cDNA,经PCR扩增和产物纯化构建重组质粒,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结果 3株病毒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6%~99.8%,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3%~99.6%.3株病毒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99.9%,均为同义突变.M基因未发生任何变异.结论 AIV感染小鼠后HA基因出现变异,NA和M基因未出现有意义的突变.

  • 重症甲型流感病毒(H3N2)感染一例

    作者:刘欣;张铭;焦以庆;刘景院;郭利民

    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可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16个亚型[1],其中感染人类并能引起一定范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包括H1N1(甲1)和H3N2(甲3)亚型.2009年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2].本院于2010年11月3日收治1例患者,其咽拭子标本在北京市CDC进行实时PCR检测(RT-PCR),结果显示甲型H3N2病毒核酸阳性,诊断为甲型流感病毒(H3N2)感染重症.虽然患者发病6天内辗转两地三家医院资料欠全,但其临床表现符合甲型流感重症,现报道如下.

  • 阴道唾液酸酶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及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欣;徐行丽;李金凤;李楠;颜廷凤;鞠秀清

    目的探讨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及预测绒毛膜羊膜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对患细菌性阴道病孕妇80例(研究组),健康孕妇60例(对照组)进行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蓝色表示唾液酸酶阳性,颜色不变为阴性.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以病理检测为准.结果研究组孕妇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率为96.3%(7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2/6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26.6%、39.2%、21.5%和16.5%,明显高于阴道唾液酸酶阴性孕妇的4.9%、9.8%、6.6%和3.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阴道唾液酸酶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为87.5%(21/24),特异性为50.0%(58/116).结论阴道唾液酸酶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阳性率高,尤其适用于孕期筛查;同时在早期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胎膜早破患者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唾液酸酶活性的检测

    作者:郑伟;杨小福;叶晓静;姚琦玮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关系. 方法我们采用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比色检测法,检测了104例胎膜早破孕妇和80例足月正常妊娠妇女阴道分泌物中的细菌唾液酸酶水平. 结果 104例胎膜早破孕妇中38例(36.54%)BV呈阳性;80例足月正常妊娠孕妇中9例(11.25%)BV呈阳性(P<0.01).胎膜早破孕妇中合并早产46例,其中26例(56.52%)BV呈阳性,平均出生体重为2 180 g; 足月妊娠胎膜早破58例,其中12例(20.69%)BV呈阳性(P<0.01). 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可使胎膜早破、早产和低体重出生儿的危险性增加.

  • 流行性感冒病毒病原学诊断

    作者:傅文永;成焕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诊断需通过流行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资料综合分析而获得.有明确的流行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就应先作出流感拟诊,同时作病原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病原学检查可为检测流感流行、病毒变异及预测流行提供重要依据.流感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基因检测以及新近建立的神经氨酸酶检测法.

  • 两种化合物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雅洁;贝祝春;王京燕

    目的:在分子水平评价化合物L20051117和AMMS607对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流感病毒NA的荧光密度来确定化合物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活性. 结果:L20051117对NA的抑制活性高于AMMS607,且两者对甲型流感病毒NA抑制作用均略优于对乙型流感病毒NA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体外测定L20051117和AMMS607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活性,初步确定L20051117和AMMS607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且L20051117的作用效果优于AMMS607.

  • 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表位区段的克隆和表达

    作者:修冰水;冯晓燕;宋晓国;张向颖;戴振华;张贺秋;王国华;陈坤;何竞;柴文涵;凌世淦;朱翠霞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流感流行都会造成10%~20%的人感染流感病毒,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1].2009年4月在墨西哥、美国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是一种与猪流感病毒高度同源的新型变异毒株[2],它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病毒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的特征,是一种"杂交型"流感病毒.

  • 人禽流行性感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赵殿江;马大庆

    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株的某些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 (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并不感染人类,但现已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一些亚型可感染人类[1].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emagglutinin, 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早发生于1996年,在英格兰从患有结膜炎的养鸭妇女眼中分离到H7N7.1997年,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导致18例发病,6例死亡[2],这是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人并致人死亡的案例.以后相继发生H9N2、H7N7亚型感染人类和H5N1再次感染人类的报道,提示某些禽流感病毒亚型可直接感染人类[3, 4].禽流感病毒在禽类流行中可直接发生基因变异,或通过其他动物的混合流感病毒感染,进行杂交和重组产生新的亚型强毒株,这种新的亚型毒株对人类易感,可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甚至爆发流行[5].

  • 抗流感病毒药物靶标研究进展

    作者:陈伟;王莉莉

    随着流感病毒的加速变异及不同亚型病毒在物种间重组概率的增加,流感作为世界范围的季节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增加和严峻.由于特异性疫苗研发的相对滞后性,全新机制的抗流感药物始终是有效对抗流感、保障人类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人类对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机制的认识,使现代抗流感药物的研究得到空前的推动.本文介绍了抗流感药物主要靶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流感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借鉴.

  • 基于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的板蓝根品质的生物评价

    作者:李寒冰;鄢丹;王伽伯;王京燕;贝祝春;魏丽;肖小河

    采用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体外活性荧光检测法测定板蓝根的NA抑制生物活性.并建立板蓝根抗病毒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抑制NA的活性,IC50=(0.90±O.20)mg·mL-1(相当于生药),其量效曲线形状与阳性对照药磷酸奥司他韦相似,提示二者对NA的抑制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采用"质反应平行线,法设计和优化的板蓝根抗病毒生物效价检测方法,重复性较好(RSD=5.78%),实际样品检测结果均能通过可靠检验(偏离直线P>0.05、偏离平行P>0.05).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可以作为板蓝根品质生物评价的方法之一.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曹鸿鹏;陶佩珍;杜冠华

    目的建立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筛选模型.方法从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制备神经氨酸酶,以2′-(4-methylumbelliferyl)-α-D-N-acetylneuraminic acid(MUNANA)作为底物,建立检测神经氨酸酶活性的荧光测定法及其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用高通量筛选系统对1 200个化合物与提取物进行初筛.结果神经氨酸酶酶促反应以pH 3.5,二价阳离子浓度为2~6 mmol*L-1及37℃孵育时酶活性佳;甲、乙型流感病毒不同株神经氨酸酶的米氏常数(Km)的范围为(4.89~5.94) μmol*L-1;初筛发现12个化合物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可重复的抑制活性.结论优化了神经氨酸酶反应体系,建立的体外模型可用于抗甲、乙型流感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测定方法的标准研究

    作者:杨帆;刘艾林;杜冠华

    建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测定和酶抑制剂评价标准方法,并评价其准确性、稳定性.确定标准方法为:在96孔板内加入样品Vsam=10μL、酶溶液VNA=30μL、底物Vsub=60μL,混匀,37℃反应1h,用NaOH终止反应,测定荧光强度.定义该反应条件下1h内反应生成1nmol 4-MU的NA酶量为一个活性单位.对测定结果,引入不确定度考察其准确性和稳定性.酶活性抑制率的合成相对不确定度为6.51×10-2,连续10天测得的活性化合物奥司米韦酸抑制活性结果稳定.本研究系统评价了NA抑制活性测定方法,为其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并探讨了对生物学指标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价.

  • 临床常用中成药的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

    作者:祖勉;周丹;高丽;刘艾林;杜冠华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临床常用清热解毒中成药的体外抗病毒活性.通过应用已建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筛选模型,评价了33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NA抑制活性,应用已建立的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效应模型,对具有NA抑制作用的部分中成药进行了体外抗病毒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临床常用中成药液体制剂的NA抑制活性普遍较高,包括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和热毒宁注射液,其中双黄连口服液在细胞水平对于病毒感染所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也具有较高抑制活性;中成药固体制剂中,双黄连注射粉针的NA抑制活性高,而复方鱼腥草片则显示较高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综合分析表明,大多数中成药具有一定的NA抑制活性,但只有部分药物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病毒活性,其活性结果对于中成药的活性物质基础研究和临床用药将具有指导意义.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

    作者:王海娣;杜冠华;刘艾林

    目的:评价芹菜素等15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活性,初步分析其构效关系,并对其中活性较高者进行NA抑制作用的特异性分析.方法:应用荧光测定法进行体外酶活性评价.结果:经检测,发现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苷、木犀草苷、高车前素、黄芩素和山萘酚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活性较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于60μmol·L-1;在这7个化合物中,除高车前素对3个物种来源NA的抑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苷、木犀草苷、黄芩素和山萘酚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活性均高于其对霍乱弧菌、大鼠肝脏NA的抑制活性(P<0.05).结论:芹菜素等15个黄酮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NA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苷、木犀草苷、高车前素、黄芩素和山萘酚活性好,初步SAR分析提示,黄酮类化合物C2和C3位之间的双键,C4位上的C=O对于其流感病毒NA抑制活性是必需的,A环上C5位,C7位和B环上C4'位上的-OH对于NA抑制活性非常重要.这15个化合物中,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苷、木犀草苷、黄芩素和山萘酚对流感病毒NA的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

  • 黄酮类化合物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靳玉瑞;李爱秀;邓联柏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A型和B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是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靶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NA抑制活性,其结构骨架不同于已上市NA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有望解决流感病毒耐药性和当前药物NA亚型依赖性等问题.有些黄酮类化合物与奥司他韦联用能显著增强后者对不同亚型NA的抑制活性,因此该类药物的研发上市将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选择.现综述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NA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为新型黄酮类NA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结构改造提供参考.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药效及机制探讨

    作者:毛鑫;姚荣妹;高英杰;孙静;包蕾;曲天歌;时宇静;郭姗姗;崔晓兰

    目的 观察抗病毒口服液对体内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ICR小鼠,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经滴鼻感染小鼠造成肺炎模型,经治疗给药后,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体外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感染MDCK细胞,经治疗给药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神经氨酸酶(NA)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抗病毒口服液在体内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降低肺组织中的流感病毒载量,降低TNF-α的含量并升高IFN-γ的含量;在体外可明显抑制NA活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抗病毒口服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体内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炎性反应并抑制病毒繁殖.

  • 吡咯烷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初步活性研究

    作者:张杰;王强;徐文方;刘艾林;杜冠华

    目的 合成新型吡咯烷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并测定其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方法 以L-羟脯氨酸为原料,合成一系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并用高通量活性筛选方法检测其对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设计、合成了18个新型的吡咯烷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确定,并发现了几个具有较好活性的化合物.结论 吡咯烷类化合物对神经氨酸酶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抗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成分筛选

    作者:闫艳韬;王娟;耿东浩;付深振;胡京红;高增平

    目的 研究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对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检索建立了由34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组成的配体库,从Protein Data Bank中下载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及LigPlot+软件筛选出与NA结合能较低且与NA形成氢链作用较强的分子;采用荧光法检测化合物对NA活性的作用.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4个(绵马酸ABA、绵马酸ABB、绵马酸ABP、绵马贯众素ABBA)与NA有较好结合的化合物,并对这4个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绵马贯众素ABBA对NA抑制作用强,IC50值为(26.73 ±0.57)μmol/L.结论 绵马贯众中绵马贯众素ABBA具有较好的抗H1N1流感病毒NA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

  • 禽流感危机

    作者:王凯;彭晓霞;于琦;陈凯;孔德军;曾婉利;张萍;齐银;迟宓宓;郭爱民;王嵬

    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均易发生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可突变出快速感染人类并致病的亚型,特别是H5N1型具有从感染其他动物种属的流感病毒中获得基因并迅速转变的能力,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候鸟的迁徙更使全球面临禽流感危急,本文就禽流感的病毒特征、感染机制及其防治和鸟类迁徙对禽流感传播的影响进行综述.

225 条记录 4/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