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见 OTC感冒药的选用

    作者:胡克勤

    感冒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由病毒引起,如不及时控制和治疗极易引起暴发流行或诱发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以致于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1 感冒的成因和常见症状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 3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带有病毒的飞沫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会破坏神经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血凝素与受体接合,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上,继而进入细胞内,此时,病毒的核蛋白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核糖核酸型的可溶性抗原,并渗出至胞质周围,以出牙方式排出上皮细胞。

  • 神经氨酸酶预处理对大鼠骨髓细胞分布及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芳;彭代智;周新;刘敬;董征学;严泉;林恒;付国金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eu)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donor bone marrow cells,dBMCs),经外周静脉注射后在受体内各主要组织器官的分布及对肝脏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筛选出使dBMCs靶向性分布于肝脏的Neu适浓度.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体,Wistar雌性大鼠为受体.在dBMCs分布研究中,常规从雄性SD大鼠的股、胫骨制备dBMCs并用Neu处理.按Neu处理dBMCs的浓度将26只受体Wistar雌性大鼠分为4组,尾静脉注射99Tcm标记的dBMCs,5 h后测定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活度.在造血集落形成研究中,受体Wistar雌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尾静脉注射处理及未处理的dBMCs 15 d后,取受体各主要器官,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光镜下观察造血集落形成情况.结果在同一受体内,肝脏的dBMCs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所测器官;以1.0 U/ml浓度的Neu预处理时,受体肝脏内dBMCs百分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2.653,P=0.024),而肾脏内dBMCs百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3.067,P=0.012),脾脏内dBMCs百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t=3.265,P=0.009).尾静脉注射15 d后受体肝内可见造血集落形成,造血集落数量和形态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别.结论在浓度为1.0 U/ml时,神经氨酸酶预处理可增强骨髓细胞与肝脏的亲和性,使经外周静脉输注的骨髓细胞靶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内,但对肝脏内造血集落的形成无影响.

  • 白细胞酯酶活性测定在阴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继达

    目的 探讨白细胞酯酶活性测定在阴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诊断为疑似阴道炎患者93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白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唾液酸酶测定法检测宫颈分泌物,并与阴道清洁度检测分级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白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在阴道清洁度Ⅱ~Ⅳ度分级,阳性检测率均高于唾液酸酶测定法,二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酯酶活性测定在阴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较好的依据.

  • 苏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的分子演变和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韩卫宁;夏瑜;雅雪蓉;沈强;潘浩;沈洁

    目的 探讨新型H1N1流感病毒从2009年在苏州出现至2011年基本消失的整个过程中,苏州分离株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分子特征及其基因变异和发展规律.方法 提取苏州分离株的RNA,以WHO推荐的引物扩增NA基因并测序.以WHO推荐的季节性H1N1和新型H1N1疫苗株为参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苏州毒株的NA进行详细的分子特征分析,并与全球及全国的代表性毒株进行序列进化分析.结果 与疫苗株相比,5株苏州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值为99.6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值为99.36%.5株苏州株中都没有发现抗原位点的改变,但4株在耐药性相关位点附近出现N248D突变,还有1株2011年株增加了1个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结论 首次详细分析了苏州地区2009年以来H1N1型流感病毒NA的分子特征,表明苏州毒株出现了一个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但抗原性和药物敏感性均保持稳定.

  • 2009-2013年成都市甲型H1N1神经氨酸酶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张晓春;黄韦唯;陈振华;陈恒

    目的 了解成都市2009-2013年甲型H1N1神经氨酸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2009-2013年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经病毒分离鉴定后,对毒株的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其进化特征.结果 与参考毒株A/California/07/2009(H1 N1)-NA比较,2009年完全变异的碱基有5个,2013年为12个.氨基酸变异也由3个发展到了6个.2013年甲型H1N1 NA的碱基和氨基酸都发生了1个回复变异.碱基和氨基酸序列的年平均变异率分别是0.86%,1.23%,经系统进化树分析,2012年和2013年形成了分枝.结论 2009-2013年成都市甲型H1N1的NA,碱基和氨基酸序列不断变异,加大了遗传距离.

  • 红细胞剪切弹性模量与表面粘度的改变对红细胞变形与取向的影响

    作者:谢利德;杨海杰;姚伟娟;曾柱;喀蔚波;孙大公;文宗曜;刘东海

    神经氨酸酶(唾液酸酶)与红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能部分地去掉其表面电荷,从而引起红细胞膜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其膜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的变化,分别改变其作用时间和二者的相对作用剂量,然后用一种在低粘切变流场中能将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解为取向指数(DI)or和小变形指数(DI)d的新型激光衍射法,分别测量经过各种处理的红细胞的小变形指数(DI)d和变形恢复过程即松弛过程中变形恢复到大值(DI)max一半的时间t0.5,并将其结果分别代入由文宗曜、严宗毅等[1]提出的一种测量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性模量(E)公式和表面粘度(μm)公式。得出各种处理后的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测量经过各种处理的红细胞的变形指数DI和取向指数(DI)or,也得到二者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神经氨酸酶处理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和表面粘度明显增大,而红细胞的变形指数DI和取向指数(DI)or却减小,呈现明显的反相关关系。说明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的增大使其变形性变差,表面粘度的增大导致其取向能力变差。

  • 中国洛阳地区汉族人MHC-Bf,C2,C4A,C4B,DRB1扩展单倍型分析

    作者:张明军;陈仁馨;彭良平;陈立茵;赖燕来;赵红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占整个人基因组的1/3000,长约4000 kb。可分为Ⅰ、Ⅱ、Ⅲ类基因。MHC的遗传学特点之一是单倍型遗传,由MHC-Ⅰ、Ⅱ、Ⅲ类基因构成的正向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称为扩展单倍型。不同人种、民族和地区的群体都有各自的优势扩展单倍型,这是人类遗传源流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有资料表明,MHC扩展单倍型中基因座位的突变、缺失和疾病发生有相关性[1,2],这与MHC单一基因座位与疾病相关性的概念不同,其作用机理尚无确切定论,可能与自然选择有关,提示从群体水平认识MHC对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的必要性。我们对河南省洛阳地区健康汉族家系MHC-Bf,C2,C4A,C4B,DRB1扩展单倍型进行检测,以获得该地区汉族群体遗传学数据,并为MHC扩展单倍型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和移植配型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河南省洛阳地区60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庭(经询问3代均为汉族),每家3人,含父母及一子女,共180份血标本。空腹采血,EDTA抗凝,分离血浆及血细胞冻存于-70℃备用。1.2 主要试剂 Taq聚合酶及dNTP(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引物及探针(DNA Gency),蛋白酶K(Sigma公司),TMAC及Casein(Sigma公司),Dig-11-ddUTP、Terminal Trasferase、Anti-digoxigenin-Ap Fab Fragments及Lumigen PPD(Boehringer Mannhein)。神经氨酸酶Ⅵ型、羧肽酶B及AgaroseⅡ型Medium EEO(Sigma公司),抗Bf、抗C4血清(ATAB),牛胆素(Fluke),丙烯酰胺及甲叉双丙烯酰胺(Merk-Schuchardt)。

  •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卓荣;刘宗英;汤雁波

    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晶结构的确证为抗流感病毒药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力工具。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合成筛选出一系列高效低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使抗流感病毒药的研究取得突破进展。除吸入剂扎那米韦和口服剂oseltamivir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外,正在研究和开发中的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有4类,即唾液酸类似物、环己烯衍生物、苯甲酸衍生物和环戊烷衍生物。其中环戊烷衍生物peramwir(RWJ-270201)正进行Ⅲ期临床研究,已获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eramivir可缩短流感发病时间、明显缓解症状,而且可以预防流感的发生。

  • 广谱、高效抗流感病毒新药扎那米韦

    作者:李卓荣

    扎那米韦是第一个被开发成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帮助新合成的病毒颗粒与感染细胞脱离、并促使其通过黏液在呼吸道中扩散的作用.对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将限制流感病毒的聚集与扩散.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扎那米韦不但能够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与传播、迅速缓解感冒症状,还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且毒副作用很小.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作者:杨君义;杨海燕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促进流感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并有利于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播散.现已开发出一些强效、特异性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成为一类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其中的2种即扎那米韦(zanamivir)和os-eltamivir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批准上市,RWJ-270201也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该类药物可以抑制A和B型流感病毒的复制.扎那米韦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采用吸入给药.oseltamivir可口服给药.两种药物都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由于抗病毒谱广,耐受性良好,出现耐药性的可能性低于Mz抑制剂,是流感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进步.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璟;陈(瑾);孙雅博;黄永茂;范继业

    流感病毒在感染和传播过程中,神经氨酸酶(NA)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神经氨酸(即唾液酸)已成为设计、合成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的重要先导化合物和模版分子.文中综述了抗流感病毒唾液酸类NAIs的研究进展.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合成筛选

    作者:刘宗英;魏永刚;李卓荣

    总结流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效的结构特点及其结晶结构,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了合成探索和构效关系研究,共设计合成6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3个为目标物,3个为中间体,通过MS,1H-NMR证明其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抑酶活性,结果所有化合物对神经氨酸酶都显示一定活性.同时还测定了这儿个化合物抗流感病毒株粤防72-243的活性及体外抗HIV-1整合酶活性.

  • 胍基取代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刘宗英;李卓荣;陶佩珍;邵华一;王淑琴

    目的 合成不含羧基的胍基取代环戊烷衍生物并考察羧基的存在与否对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不含羧基的氨基取代环戊烷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并以流感病毒株粤防72-243感染的狗肾细胞为模型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在测定浓度下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未显示抗病毒活性.结论 不含羧基的氨基取代环戊烷衍生物的胺基被胍基替代后失去抗病毒活性.

  • 4-烃基脲取代Neu5Ac2en衍生物的合成筛选

    作者:刘宗英;李卓荣;朱建华;陶佩珍;王淑琴;邵华一

    目的 合成若干4-烃基脲Neu5Ac2en衍生物并检测其抗病毒活性.方法 以5-乙酰氨基-4β-氨基-7,8,9-三-O-乙酰基-2,3,4,5-四脱氧-D-甘油-D-半乳糖-壬-2-烯吡喃糖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过2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质谱确证.结论 Neu5Ac2en的4-位被烃基脲替代后失去抗病毒活性.

  • 流感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牟秋菊(综述);江滟(审校)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科病毒有包膜、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 A ,IA V 有8个节段,编码10种蛋白质。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 A )是病毒包膜表面的2个重要蛋白质,这2个蛋白质基因突变能产生16种HA和9种NA ,可组成不同亚型的IAV。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复合物是由PB1、PB2、PA 以及核蛋白(N P )组成,并与病毒的RN A核糖核蛋白相联接。流感病毒的基质蛋白有2种类型:M1和M2,M1与病毒形态及复制有关,M2形成病毒包膜中的离子通道。非结构基因编码的 N S1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而 N S2蛋白参与病毒RN Ps从细胞核出核到细胞质中的过程。正是由于IA V 分节段的 RN A 在分割及组装容易出错,以及IA V功能蛋白发生的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使得IA V能够长期逃避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导致流感每年不同规模的小流行和若干年一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1]。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其流行病学显著特点是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涉及面广,人群普遍易感。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区,20世纪发生的4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有3次起源于我国。而且,目前我国人口多,易感者也多,一旦出现世界大流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也将是多的。现在全球每年的流感病例数达6~12亿,其中重症流感为300~500万例,死亡人数达25~50万[2]。与地方性流感流行不同,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通常周期性发生,大概每10~50年一次。近发生的2009年新甲1型流感是一次由流感病毒新型变体(Strain biology)甲型H1N1流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行病疫情,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造成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14个,造成了超过3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3]。

  •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分析在肝、骨性疾病中的鉴别应用

    作者:陈阵;孙国华;李娜

    目的对电泳后的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用于鉴别诊断肝、骨疾病.方法总ALP活性用日立747测定,将收集的ALP总活性升高的血清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后,在HELENA电泳仪上做琼脂糖电泳.结果电泳后可将ALP同工酶分成几个独立的区带,其中以肝型及骨型ALP为主,可用于鉴别肝脏疾病、骨疾病及癌症骨转移疾病.结论神经氨酸酶处理的血清经电泳后,能够更加准确的为ALP总活性升高的患者确诊.

  • 肺炎链球菌及其疫苗

    作者:万华杰

    1 肺炎链球菌及其危害1.1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1881年由美国的史丹伯格和法国的巴斯德各自分离出来.SP的致病性与其菌体结构及代谢产物有关,包括荚膜、溶血素、表面粘附素、神经氨酸酶.荚膜是其毒力的必须条件,根据荚膜成分的不同,SP至少有90种不同的血清型[1].SP可以在5%~10%的健康成人及20%~40%孩童的鼻咽内发现.在某些环境,尤其是一些经常与人接触的地方(如医院或军营),可以发现更多的数量[2].

  • 轮状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张旭辉

    目的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因.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病毒表面两种外壳蛋白与细胞表面唾液酸、整合素、热应激同源蛋白70等多种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就轮状病毒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了简要论述.

  •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神经氨酸酶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徐康维;顾琴;邵铭;何蕊;刘书珍;赵慧;黎旭光;李长贵

    目的 建立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 以HCA3通用抗体作为包被抗体,N1抗血清作为显示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确定线性范围,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并用该方法对3个厂家共9批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的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NA质量浓度在0~50 ng/mL时线性良好(r2>0.99);回收率为97.54%~ 104.02%;实验内CV< 10%,实验间CV<15%.不同厂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NA含量差异很大,NA与HA(血凝素)的百分比高达到29.85%,而低的只有7.00%;而同一厂家各批次疫苗间的NA与HA的比例较为稳定.结论 成功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NA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及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高,能满足甲型H1N1流感疫苗NA含量的检测需求.

  • 流感病毒利用其神经氨酸酶蛋白逃避NK 细胞激活受体的识别

    作者:张怡田;江丽君

    自然杀伤(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和消灭转化细胞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抑制和激活受体控制病原体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识别。曾表明NK细胞激活(杀伤)受体中的天然细胞毒性受体NKp44和NKP46,可与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病毒血凝素( HA)蛋白相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发现,NKp44/NKP46和病毒的H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唾液酸依赖性的,并可以导致消灭感染的细胞。在此我们证明了流感病毒具有反击机制,病毒使用其神经氨酸酶( NA),阻止NKp44和NKP46受体识别HA,从而降低NK细胞消灭感染细胞的能力。

225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