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国“九五”科技重大进展项目(医学类)
国家科技部日前发布了我国“九五”期间科技重大进展项目,其中包括12项医学科技项目,它们是: 1.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项目”。 2.人类遗传性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3.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痢疾杆菌基因组遗传密码的破译。 4.组织工程在骨、肌腱韧带损伤研究的重大进展。 5.白血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6.神经外科取得重大进展。 7.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上肢瘫痪诊治水平国际领先。 8.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和实验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和无脊灰得到证实。 10.麻风病的控制成效居全球领先水平。 11.血吸虫病口服预防药和丝虫病防治国际领先。 12.混配农药中毒防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源载于《医学论坛报》
-
心血管再生医学论坛
2013年9月25至26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心脏、肺与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HLBI)“心血管再生医学论坛”在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Marylan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atcher会议中心召开。这一论坛原本是NHLBI召开的一个小型研讨会,但被认为是美国心血管再生医学基金申请的“风向标”,因此仍然吸引到了大批顶级心血管再生医学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前来交流经验。
-
医学论坛形式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运用医学论坛形式对提高临床实习医师心内科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方法:选择韶关学院和肇庆医专2013-2015年度共60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医学论坛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习结束后,均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理论及实践考试.结果:实验组满意度调查显示,实验组的学生认为医学论坛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与模式、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方面比较也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医学论坛形式于心内科临床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临床教学中可推广应用.
-
简讯:第二届中欧检验医学论坛在上海举行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出版许可证、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预防医学领域技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 ·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本刊以基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面向预防医学教育、科研机构的读者,是卫生行政、预防、保健、医务、药械人员极好的学术交流园地.本刊设有论著、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综述、工作报告、突发事件调查、资料分析、案例分析、经验介绍、新技术应用、管理论坛、问题探讨、基层园地、短篇报道、讲座、国外学术信息等栏目.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稿约
-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2004~2005年载文统计分析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刊物之一.该刊创刊时刊名为《预防医学文献信息》,于2004年7月更名为现刊名,该刊自1995年创刊以来,以其独特的办刊宗旨,刊登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主,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文章,影响越来越大,2004年入选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并被多种权威学术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收录.
-
新型镇痛剂金丝桃甙
被称为“第三类镇痛药”的金丝桃甙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王选荣等从植物药黄蜀葵、照山白中成功提取。 金丝桃甙的研究始于20年前,当时,安徽医大一院口腔科用黄蜀葵花煎剂治疗口腔溃疡获得显著止痛效果。随后,他们开始了“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研究人员从中分离出5种黄酮单体,其中金丝桃甙含量为1.8%,为其主要功效成分。药理研究发现,金丝桃甙对实验动物的辐射刺激致痛、注射缓激肽致痛等有显著镇痛作用;制成药膜外用临床观察238例,总有效率达96.5%。其作用机制和现有的吗啡类、阿司匹林类镇痛药不同,它是通过阻止钙离子进人神经细胞内而起到镇痛作用的。其镇痛作用小于吗啡而大于阿司匹林,而且没有依赖性,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新型局部镇痛药。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4月13日第5版)
-
心理行为因素与胸痛的发作
中国医学论坛报1999年9月23日报告了由情绪激动后突发胸痛、胸闷、气急以及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的病例,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先后经多位心血管内科专家门诊诊治无效,后由一位研究心身疾病的心内科医师确定为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改用抗焦虑治疗,10d后胸痛缓解,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消失.这个病例首发症状是胸痛,并有心电图异常改变和高血压、心动过速,但是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胸痛等心血管症状是其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由于情绪应激所促发,只有矫正了情绪应激,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做医生,我快乐
近些年,以至于近一时期,在一些医学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同行们所写的在工作遇到误解、非礼、被告,甚至受伤害并威胁到生命的事件.使得大家都觉得做医生难,做医生做够了,如果可能一定要转行,以至于绝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学医.我也一度曾经有过些想法.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些转变,使我觉得做医生,我快乐.
-
第十三届西部精神医学论坛征文通知
第十三届西部精神医学论坛预定于2016年7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本次会议由西部精神医学协会主办。会议征文内容:1.女性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2.恋爱、婚姻家庭及性心理;3.精神疾病治疗新技术;4.医学教学法研讨;5.精神病院的管理及相关法律问题;6.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7.合理用药;8.心身健康;9.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10.联络会诊精神病学;11.灾后危机干预;12.网络与生活。
-
调料污染也可导致环孢子虫病
美国Lopez等在前不久刊出的Clin Infect Dis上报道了由调料污染引起的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两年前的夏天,密苏里州发生了两次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62例患者分别是两次聚餐的参加者.两次聚餐在同一天不同县举行.聚餐者食用的两种色拉中都用了新鲜罗勒(编者注:罗勒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用做鱼、肉、色拉及酱油的调料.),Lopez等怀疑该次暴发感染是由罗勒引起的(Clin Infect Dis, 2001,32:1010).以往已有水源性和食物源性环孢子虫病暴发的记载,并且用TMP-SMZ治疗有效.所涉及的食物有新鲜木莓、生菜和罗勒.但食物是如何被污染的尚未确定.环孢子虫卵囊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需数日至数周形成孢子后才有传染性,这是影响该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两次聚餐中一次为生日聚会,在乡村俱乐部举行,46人参加,访视了45 人,其中32人(71.1%)患病,9人(28.1%)经实验室检查确诊.潜伏期中位数为7天(3~14 0天).单变量分析显示,聚餐的22种食物中,6种可能与发病有关,以鸡肉面条色拉可能性大,色拉中有罗勒.用PCR法从剩余的鸡肉面条色拉中检出了环孢子虫DNA,序列分析显示该DNA与环孢子虫SSUrRNA完全一致.显微镜下也找到了已形成孢子的卵囊.色拉中包含洋葱、生菜、甜椒和罗勒,其他食物中也包含前三种植物,食用这些食物的人并未生病,所以罗勒致病的可能性大.另一次为毕业生聚会,在餐馆举行.58人参加,访视了55人,其中30人(54.5%)患病,8人经实验室检查确诊.潜伏期中位数也为7天(5~13天).单变量分析显示,12种食物中番茄罗勒色拉可能性大,色拉中亦有罗勒.同一日发生于不同地方的两起环孢子虫病暴发,所用的罗勒均来自同一供货点.1997年在巴尔的摩发生过一起环孢子虫病暴发,墨西哥生产的罗勒可能为感染来源.1999年是美国发生的第二起由罗勒引起的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Lopez等认为,不断发生食物源性环孢子虫病暴发流行说明,应进一步阐明环孢子虫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明确食物被污染的方式和有效的预防方法.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8月9日12版
-
B型利钠肽可预测心衰患者预后
美国Cheng等报告,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过程中血B型利钠肽 (B-NP)水平的变化可预测病死率与早期再住院率,并可用于指导这些患者的治疗(J Am Coll Cardiol,2001,37∶386).心力衰竭是6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的首要原因,虽然治疗手段有所进展,但失代偿性CHF患者住院病死率仍较高.目前,尚没有可靠的指标能判断患者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治疗.失代偿CHF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及改善神经激素失调,B-NP可同时反映左室压的升高及神经激素的调节.因此Cheng等推测B-NP或许对评估失代偿CHF病人的预后有作用.研究者共纳入72例男性CHF病人,入选标准为初发CHF(至少有一名心脏病专家应用Framingha m标准诊断)或原有CHF患者症状再次加重,心功能为NYHYⅢ~Ⅳ级.入选后每天测定一次B-N P,采用Triage B-NP检测法.分析第一次B-NP测定值与出院前或临终前B-NP值,以及死亡、 30天内再住院的关系.结果表明,22例病人出现终点事件(死亡13例,再住院9例),其血中B-NP水平住院期间明显上升(平均上升233 pg/ml P<0.001).而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住院期间血B-NP水平有所下降(平均下降215 pg/ml,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虽然入院时B-NP水平及住院期间B-NP的变化值均对预后有预测价值,但后一次B-NP测定值与终点事件关系密切,有终点事件者的平均B-NP测定值显著高于治疗有效者(1801±373 pg/ml对690±103 pg/ml, P<0.001).在生存出院的患者中,虽然NYHA分级是再入院的重要预测因子(P=0 .0002),但出院时的B-NP水平也与30天内再住院相关(P=0.02).作者认为,治疗过程中血B-NP水平的变化可预测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并可根据其水平指导这些患者的治疗.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7月19日9版
-
阿昔单抗与溶栓药合用可减少AMI冠脉血栓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所Gibson等报告,阿昔单抗(abci ximab)与溶栓药合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减少冠脉血栓(Circulation,2001,103:2 550).有研究表明,阿昔单抗与溶栓药合用有助于改善AMI病人心外膜和冠脉微循环.根据其潜在机制,Gibson等推测联合治疗比单用溶栓药更能减少冠脉内血栓(AET),增加管腔直径.为此他们进行了TIMI 14研究.他们将732例应用小剂量溶栓剂加阿昔单抗联合治疗的病人与1662例单用溶栓治疗的病人相比较.治疗后90分钟进行定量冠脉造影,评价血栓情况.造影检查者并不了解病人的治疗分组情况.结果显示,联用阿昔单抗组AET频率显著少于单用溶栓组(26.6%对35.4%,P<0.001). 对冠脉未闭塞病人的分析也有相似发现(14.7%对20.8%,P=0.01).90分钟时狭窄冠脉残余直径百分数,阿昔单抗组也获明显改善,未闭塞冠脉为64.4±16.6对68.3±14.8(P <0.001),闭塞冠脉为69.3±19.5对73.8±17.9(P<0.001).90分钟时AET消失者ST段恢复频率增加大于70%[37.2%(110/296例)对18.9%(54/286例)P<0.001].研究者认为,与单用溶栓药相比,阿昔单抗与溶栓药合用可减少AMI病人AET,从而减轻残余冠脉狭窄,促进ST段恢复.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8月9日3版
-
肝功能异常者行腹部成像术确诊率高
美国研究者称,住院病人肝功异常者接受腹部横切面成像术扫描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时常改变了该患者的原治疗方案(Arch Intern Med 2001,161:583)。 研究者注意到,肝功试验异常的住院患者时常接受腹部横切面成像检查。然而,该检测法对患者的诊断价值如何尚不明确。 美国Brigham和妇女医院Rothschild医师等回顾了27个月间的腹部成像图,并将图像与肝功异常作对比;将图像编辑排序,从有阳性图像的病历中随机取样,进行分析,以确定成像检查的效益。如果图像提供了新的诊断信息和(或)改变了原治疗者,定为有益。 结果显示,在6994例腹部成像中,由于肝功异常适应证而实施检查的有856例。检查报告中有临床意义的解释部分占37%,包括27%的阳性(扫描结果异常并阐明肝功异常原因)结果。常见的阳性诊断是胆道阻塞(25%)、胆囊炎(21%)、恶性肿瘤(20%)及肝硬化(14%)。 阳性报告提供新临床诊断的占63%,从而改变治疗方案的占42%。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4月26日3版
-
控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对策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医院内感染虽有万古霉素、阿贝卡星(arbekacin)、替考拉宁(teicoplanin)等治疗药物,但仍未摆脱临床危机和扩散状态,且门诊感染发生率增加。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感染对策科菊池贤就MRSA的对策问题进行探讨(日本《医学论坛报》2001,34:8)。 他认为,近MRSA与10年前不一样,出现了新类型,并迅速超越国境传播。例如,决定甲氧西林耐药性的mecA基因Ⅰ-2型(凝固酶2型)在美日、Ⅲ型在欧洲和南美急剧增多。日本目前门诊患者中检出的金葡菌1/3为MRSA。 MRSA的传播也引起新疾患,如新生儿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发疹病,其特征是新生儿生后7 天内皮肤出疹、发热、血小板减少,这是对MRSA产生的毒素-1型的免疫反应所致。 只有限制抗菌药应用才能减少医院耐药菌感染。日本口服抗菌药使用量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第三位以后是第三代头孢烯类。 从注射剂看,为预防无菌部位手术后感染,曾滥用头孢唑林(CEZ)、氟氧头孢(FMOX)或并用头孢美唑(CMZ)和磷霉素(FOM)。 近国外有报道称,术后预防感染使用CEZ反而使MRSA剧增,故日本医院术后预防用第一、第二代头孢烯类亦值得怀疑。该院循环科术后感染的分离菌有半数以上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MRSA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MSSA),因此为预防无菌手术后感染,应选用对MRSA或MR-CNS都有效的抗菌药。 通过测定β-内酰胺类对MRSA的低抑菌浓度(MIC)发现,CEZ、FMOX对MRSA无抗菌作用;氧苄西林/舒巴坦和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比较有效。舒巴坦和氯唑西林并用即使未达到足够的MI C,但预期可抑制MRSA感染的发生率。 目前MRSA带菌者增加,可用莫匹罗星(mupirocin)鼻腔除菌,其抗菌谱虽窄,但并不抑制可排除RMSA的固有菌。自从莫匹罗星上市1年后,2227株金葡菌中仅4株中度耐药;但易获得莫匹罗星高度耐药基因mupA的5645株CNS仅有30株耐药,其中7株为高度耐药。因而应正确使用莫匹罗星,以免高度耐药菌株增殖。 积极增加固有菌亦能控制MRSA,如持续涂布棒状杆菌属,亦可消除MRSA。另外,在新生儿加强医疗病房(NICU)中,如果新生儿口腔和咽部没有绿色链球菌,则很多新生儿成为MRSA带菌者。因而对固有菌的作用应引起重视。据认为,固有菌产生的过氧化氢可抑制金葡菌。 由此可见,口鼻内固有菌的定殖可抑制新生儿MRSA,努力维持口鼻内正常菌群不被打乱,这是今后预防感染的重要一步。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4月19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