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00株抗酸分枝杆菌菌种初步鉴定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300株抗酸分枝杆菌源于阳泉市1993年~1998年1 200例结核病患者的痰中,其中男性204例(68%),女性96例(32%),平均年龄40岁。2.标本菌株:由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生物室提供,结核分枝杆菌(H37Rv)、牛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菌株12株,本院检验科细菌室传代培养做对照。3.方法:(1)分别观察在28℃、37℃及45℃环境中罗氏(L-J)和丙酮酸钠培养基上细菌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及色素,以判定菌种;(2)挑取菌落涂片抗酸染色,证实为抗酸杆菌;(3)鉴别培养:将L-J培养基上生长3周的菌落以10-3mg湿重接种于TCH培养基上,以10-2mg湿重接种于PNB培养基上,置于37℃环境中进行培养;(4)生物化学反应:包括硝酸还原、耐热触酶、吐温80水解、尿素酶、芳香硫酸酯酶及烟酸等试验。4.判定:(1)PNB培养阴性者,做硝酸还原试验,若出现阳性或强阳性,同时TCH和L-J培养基菌落生长呈阳性,判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PNB培养阴性,硝酸还原试验阴性,TCH培养阴性,只有L-J培养阳性者判定为牛分枝杆菌。(3)三种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均呈阳性者判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
硝酸盐还原试验直接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WHO报道2005年全球有88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死亡病例160万[1],而且,这种情况随着艾滋病和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而日趋严峻[1-3].监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是控制耐多药菌株流行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所用方法受到检测费用高和检测时间长等不利冈素的限制,因此,急需发展快速价廉的检测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泌尿感染
一、治疗方法
收治患儿后先进行尿常规及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检查,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中白细胞≥5个/H p,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提示尿路感染;行B超及X线检查,排除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肾盂积水膀胱排泄功能异常,有无结石、梗阻、残余尿等因素;抗生素治疗前送尿培养,如培养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进一步指导用药。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现以前,选择头孢克肟颗粒(达力芬颗粒--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按体重一次3.0mg/kg,Bid,口服。对于持续高温、尿急、尿频、尿痛及其他全身症状明显患儿,按体重一次6mg/kg, Bid,进行治疗。同时使用生地黄、黄柏各20g,蛇床子、苦参各10g煎汁1000m进行坐浴,水温降低后泡洗外阴。必要情况下配合使用阿托品以减缓膀胱刺激症状,此外嘱咐患者多喝水,勤排尿。采用此方案共收治符合上述诊断条件的患儿82例,治疗时间为7~14d不等。尽管药敏试验的结果以大肠埃希菌感染多,占了53.3%,提示敏感率高的是喹诺酮类药物,但由于其对儿童的肾毒性与耳毒性较大等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并未选用。 -
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直接从BACTEC-960阳性培养物鉴定分枝杆菌菌种
目前,常规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需采用分枝杆菌培养物进行生长特性试验(生长速度、生长温度、光产色试验、多种鉴别培养基上生长试验)及生化特性试验(耐热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烟酸试验、吐温-80水解试验、尿素酶水解试验、芳香硫酸酯酶试验、铁离子吸收试验、亚碲酸盐还原试验)等10余项试验,综合分析判定结果,方法复杂、费时、准确度较差,难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
3株发光致病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我们从肺感染病人(病例A)痰液和疑似肺癌病人(病例B)痰液及气管灌洗液中,分别培养检出3株发光致病杆菌(Xenorhabdus luminescens).该菌在Bergey氏细菌分类系统虽然隶属于肠杆菌科,但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迟缓发酵分解葡萄糖,生化反应独特,培养物在暗处生长时可出现微弱的生物发光现象.现将细菌学鉴定方法及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
地中海贫血并贫血性心脏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以"进行性面色苍白7年"为主诉,收住我院儿二科.既往史:自出生后3个月开始出现面色苍白,就诊当地医院考虑"缺铁性贫血",补铁后无明显好转,反复面色苍白,每年多次感冒发烧.家族史:父母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相关类似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9℃,神志清楚,重度贫血面容,面色、口唇苍白,牙龈无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点位于第六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0 cm,范围为2.0 cm ×2.0 cm,心率:108次/分钟,心音有力,律齐,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6 cm,质硬,边缘钝,无触压痛,肠鸣音4次,闻及气过水音.实验室检测:我院查Hb:45g/L,PLT:1 855×109/L,HbA2:0.2%,HbF:6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49.2%,红细胞脆性试验开始溶血0.44 g/L,完全溶血0.16 g/L.胸片提示"贫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增大为主".B超提示"肝脾肿大".既往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贫血组合"RBC脆性:18.4%,ZPP:4.35 μmot/L,HbF:0.1%,HbE2:26.2%,可能有其他不明条带,并行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地中海贫血并贫血性心脏病".入院后予输同型洗涤红细胞和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家属要求出院.
-
蚕豆病21例临床分析
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蚕豆病21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蚕豆病患儿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14月~5岁均于食蚕豆后数小时至3天内入院,父亲为本地人,患儿均以急性血管内溶血起病,面色苍白、酱油样尿、贫血,其中中度贫血15例,重度贫血6例,巩膜轻度黄染,网织红细胞升高,2例肾功能轻度升高,Coombs试验(-),外周血涂片未见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am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均降低,部分病人做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降低.
-
痰中检出硝酸盐还原阳性鲍氏不动杆菌
我们从一患者痰中检出一株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鲍氏不动杆菌(A.Baumanii).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72岁,2000年4月因咳嗽咳痰发热入院,诊断为肺炎,住院期间痰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据药敏试验结果给患者用丁胺卡那霉素及综合治疗措施,一周后治愈出院.
-
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耐药机制及用药治疗对策
不动杆菌属为一群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不发酵糖类,无动力的革兰阴性杆菌,可分为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等.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日趋增多.本文着重就其耐药机制以及用药治疗予以综述.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试剂研究
目的 研究并开发出一种便于保存、稳定、快速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方法 将研制的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与经典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6PG比值法、酶动力学法高铁血红蛋白活性测定进行对比试验,不同保存时间的试剂稳定性试验,阴性及阳性标本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与其他3种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果重复性好.试剂在室温下保存6月稳定,4~8℃保存12月稳定.结论 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原试验试剂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快速,与目前常用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于高铁血红蛋白缺乏症的筛查.
-
应用红细胞G6PD动力学快速法诊断新生儿G6PD缺陷病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本地区的发病率也较高。本病的确诊必须以红细胞G6PD活性为依据。我院以往是以检测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为诊断的主要依据。自1998年以来,采用新创的单次洗涤快速动力学分析法直接测定红细胞G6PD活性,大大提高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现将诊断为新生儿G6PD缺陷病的60例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我院采用的红细胞G6PD活力快速动力学法计量单位以mu/gHb来表示,新生儿正常参考值为4 400±1 100 mu/gHb。若低于3 000 mu/gHb可诊断为G6PD活力低下,即G6PD缺陷病;若活力低于1 000 mu/gHb,则考虑严重缺陷病。1.2 研究对象 自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共检测我院新生儿病房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482例,其中G6PD活力降低的有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4∶1。第1胎占41例,余为第2胎或第3胎。出现黄疸年龄早是出生后1 d,有6例,其余病例均在2~5 d发病。经治疗全部病例治愈出院。
-
G-6-PD缺陷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疗效观察——附38例临床分析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常产生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胆红素脑病,而使用光疗能否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减少并发症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此我们对于1 996年1月~1 999年12月间收治新生儿科的G-6-PD缺陷缺高胆红素血症38例患儿进行光疗观察胆红素消退情况,并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资料男28例,女10例,男女比为2.8:1.足月儿28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儿4例.均为温州地区人,其中23例为苍南籍,占82.14%,9例有家族史.入院时日龄:1~3天11例,4~7天22例,≥8天5例,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改良法)(METHbRT)检测均<75%,其中≤30%16例,>30%22例.血红蛋白≥145g/L 19例,<145g/L 19例.网织红细胞计数:0.01~0.03为21例,~0.05为9例,>0.05为6例.其中26例检测coomb's试验,均阴性.20例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均阳性.光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256μmol/L 8例,~342μmol/L 21例,>342μmol/L 9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选取此期间收住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作对照,除外新生儿溶血症及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