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有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狭窄的护理
目前球囊扩张治疗多用于治疗的胆道输卵管理的狭窄.尚未用于重度支气管狭窄的治疗[1].我所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的导管扩张重度狭窄支气管的湛台疗,15例病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颐发案
贾×,男,45岁,1999年9月23日上午初诊.现病史:8天前因复发性口疮久治未愈,复于酒后乘车当风,次晨右腮颊部疼痛肿胀,口中酸咸不适,某院诊为"化脓性腮腺炎",先后静滴青霉素、甲硝唑、头孢唑林等(剂量不详),数日无缓解.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右侧腮腺导管扩张,可见导管扩张达0.5cm,壁不规则,欠光滑……"求治于我科.
-
以中药为主治疗小儿复发性腮腺炎64例
小儿复发性腮腺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1997年2月~2000年12月我科采用中药为主,治疗该疾病64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64例,男性37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1.4∶1,年龄3~12岁,平均7岁。病程4个月~4年。其中X线腮腺造影有19例。诊断标准为:(1)初次发病年龄<10岁;(2)一侧腮腺反复肿大,一般不少于3次,(3)每次发作时间持续2天~2周,(4)腮腺肿大,但不伴有脓液形成,少数例外,(5)对合作的儿童行腮腺X线造影摄片,显示有典型的末梢导管扩张的表现,(6)不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
-
男性乳腺发育症中3层导管上皮
男性乳腺发育症(gynecomastia)在男性乳腺疾病中常见,其组织学特征主要是导管数目增加,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周围间质增生、疏松并富于血管(可呈假血管瘤样),后期间质纤维化明显伴透明变性.男性乳腺发育症在青春期和老年人多见,单侧和双侧均可发生.其发病与男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相关,如雌激素增高、雄激素减少、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等.有学者认为男性乳腺发育症中导管上皮增生是男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其发展为癌的风险尚不明确.2012年发表在《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称,男性乳腺发育症中的导管具有3层上皮结构,提示这是一种多克隆、非肿瘤性增生,类似于女性乳腺的普通型导管增生,尚不属于癌前病变.
-
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分析
患者 女,49岁.因普查体检发现右乳结节,双侧乳房外观无变化.超声检查:右侧乳头上方乳晕处相当于11~12点处腺体内见范围约24.3 mm×6.8mm混合性回声,其内见13.4 mm×4.4 mm略强回声(图1),不实感,见彩色血流,RI:0.75(图2),其旁见局部导管扩张,宽径约4.9 mm.右乳相当于3点处见范围约在17.2 mm×5.11 mm混合性低回声,边界欠清楚,其内见部分无回声,并见彩色血流,RI:0.68.右乳相当于12点处距乳头17.8 mm腺体内见彩色血流,呈动脉频谱.
-
右颌下腺导管结石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32岁.因右颌下部肿痛一年入院.查体:右颌下腺肿大,表面不平,质地硬,有压痛.经口腔观察见右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腺体可见导管口溢出少许脓液,用手触及导管有一绿豆大质硬结节.超声检查:右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大小为3.0 cm×1.5cm,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导管扩张内径0.5 cm,下段见直径0.5 c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图1).超声诊断:(1)右颌下腺导管结石;(2)右颌下腺炎症.后经手术取石.
-
彩超与钼靶诊断乳导管扩张合并炎症1例
患者女,35岁.以"发现左乳头溢液2个月"为主诉入院.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意间发现左侧乳腺肿块,轻微痛疼,乳头有少量黄色黏稠液体溢出,曾注抗炎药物数天后无疼痛不适,但乳头仍有少量液体溢出,后行钼靶检查示:左乳头下方见一高密度肿块影(图1),局部结构紊乱,左腋下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影.
-
浆细胞性乳腺炎23例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在病理学上属于乳腺瘤样病变,是一种好发于非哺乳期,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非感染性乳腺炎症.近年来在临床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因临床体征及X线钼靶表现与乳腺癌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
-
双侧腋下副乳腺伴导管扩张超声表现一例
患者女,31岁。2年前于哺乳期间发现双侧腋下肿块,发病以来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查体:双侧乳房外形对称,乳头无凹陷,无溢血溢液,皮肤无红肿及橘皮样变;双侧腋下均可触及肿块,左、右侧大小分别为5.0 cm×4.0 cm、4.0 cm×3.0 cm,质软,边界不清,表面尚光滑,无红肿及压痛,双侧腋下及锁骨上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所见:双侧腋下可见腺体样回声,右侧范围6.4 cm×1.1 cm,左侧范围9.7 cm×2.0 cm,内均可见多个无回声区,右侧大无回声区大小1.3 cm×0.9 cm,左侧大无回声区大小2.9 cm×1.6 cm,边界清,内部透声差(图1,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其内无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双侧腋下副乳腺伴多发囊性病变。术中所见:双侧腋下均见腺体样组织,脂肪与腺体混杂,左侧大小5.0 cm×4.0 cm,右侧大小4.0 cm×3.0 cm,其内淤积较多乳汁。病理诊断:双侧腋下副乳腺组织伴导管扩张(图3)。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球囊导管扩张胆管狭窄内涵管引流术28例
我院1999年8月至2001年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DE)结合耐高压球囊导管施行Oddi括约肌或胆管扩张术(LPBD)、胆道内涵管引流术(LPBDE)和即时缝合术(LPBDP)28例.
-
Folly导尿管阻断下腔静脉条件下半介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作者采用Folly导尿管阻断下腔静脉预防肺栓塞条件下,患肢挤压驱栓结合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股动静脉临时性动静瘘的方法治疗严重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32例,成功30例,无肺栓塞发生,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水囊导尿管扩张在慢性泪囊炎再手术中的应用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其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我院在常规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基础上,对3例慢性复发性泪囊炎病例辅助水囊导管扩张处理,取得满意疗效.
-
内镜辅助导管改道术治疗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
目的:探索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治疗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导管重度扩张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对腮腺导管前段重度狭窄的患者(8例)及下颌下腺导管前段闭锁的患者(3例)行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所有患者患侧腺体伴发导管重度扩张,并有反复肿痛史.术前通过唾液腺造影、CT或B超测定导管扩张和狭窄情况.通过颊黏膜或口底切口将导管扩张段切开并与口腔黏膜缝合,形成改道口.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分析临床表现、造影表现及单腺体唾液流率评价疗效.结果:术前测量腮腺患者导管狭窄段长度 5~12 mm,扩张段直径8 ~ 16 mm;下颌下腺患者导管闭锁段长度10~20 mm,扩张段直径6~8 mm.所有患者术后 2周改道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 ~78个月(中位数24个月).8例腮腺患者中2例导管闭锁病例术后3个月导管再次闭锁,分别随访半年、6.5年临床症状消失,且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1例术后症状消失,但半年后复发,可自行按摩缓解;余5例患者临床症状及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分泌良好,造影显示导管扩张情况改善.3例下颌下腺患者症状消失,分泌良好;其中2例造影表现良好,1例造影表现有改善.9例管口通畅的患者进行了唾液流率测定,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患侧腺体分泌良好,酸刺激后分泌增加,但稍低于健侧.1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为优5例,良 4例,差2例,总优良率82%(9/11).结论:内镜辅助导管改道术对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重度扩张病例具有确切疗效.
-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与处理
乳腺组织增生(mazoplasi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良性乳腺病,约占成年妇女的80%~90%,属于乳腺结构不良的早期病变.过去曾视为有经前痛和乳房结节临床症候的纤维囊性病(fibrocystic disease)的同义词.由于它包揽了乳房常见的、主要的良性过程:疼痛和结节,导管扩张/导管周围乳腺炎,和上皮细胞增生,所以命名一直较乱,1948年Geschickter采用了乳腺结构不良这一命名并相继得到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认可,但并非没有争议.多数学者较倾向于张天泽(1965)等人所称的"乳腺增生症”及一些学者按形态和发展过程分为小叶增生、乳头状瘤病(也有的称纤维腺瘤病)和硬化性乳腺病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张,并认为把它归纳于乳腺结构不良的范畴也并不矛盾.
-
超声诊断右颌下腺导管结石1例报告
患者男,40岁,因进食时右颌下部肿胀,疼痛1年余就诊.体检:颜面部两侧对称,右颌下腺区略平,可触及一硬结节,表面欠光滑,大约为2.4 cm×2.6 cm,有压痛.超声检查:右颌下腺大小为1.8 cm×1.6 cm,表面尚光滑,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可见颌下腺内导管扩张,内径0.62 cm,于下段内可探及一直径0.6 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1 超声诊断1.1 诊断①右颌下腺炎;②右颌下腺导管结石.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五十四)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哺乳期妇女,多因产后护理不当或哺乳不当、乳汁淤积、乳头破碎所致.患者常有发热、恶寒、乳房红肿热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疾病初期若治疗得当,会迅速痊愈,不影响哺乳;若失治误治,易致化脓,甚至形成传囊乳痈或乳漏.早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后会导致气血凝滞,形成"僵块".现代医学认为,乳汁淤积致导管扩张,日久形成积乳囊肿.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部表现
1临床资料我院1991~1997年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45例,男性9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4.女性患者均无吸烟史,男性患者有4例吸烟者,戒烟时间均在1年以上.患者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50.87±11.50,发病年龄:21~30岁 3例、31~40岁8例、41~50岁9例、51~60岁15例、>60岁10例.均符合FOX诊断标准,即:①有干燥性角膜炎;②有口干燥症;③唇腺活检示早期腺体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晚期腺泡萎缩、腺体破坏、导管扩张.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桥血管闭塞介入治疗三例
例1男,3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2级(极高危).入院血压150/85 mm Hg(1 mmHg=0.133 kPa),心率87次/min,律齐.冠脉造影:右冠中段弥漫性病变,狭窄80%~90%,前降支中段狭窄80%,远端合并心肌桥,左心室收缩期射血分数(LVEF)65%.病人选择外科搭桥治疗.采用非体外循环非心脏停跳的术式,分别行右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动脉搭桥和取大隐静脉与右冠脉搭桥.术后1 h心电图V1~V4导联ST段出现弓背向上抬高O.4~0.6 mV,血压80/60 mm Hg,当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下急诊冠脉造影,见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动脉吻合口闭塞,应用直径2.5 mm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导管在8~12 atm压力下,2次扩张吻合口.球囊导管扩张后,乳内动脉重新再通,无残余狭窄.术后15 d康复出院.随访1年,病人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Ⅰ级,LVEF:62%.心电图表现陈旧下壁心肌梗死.
-
超声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促外周血管新生
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及人口老化,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不容忽视,美国每年多达1.5×105患者由于本病需接受截肢治疗[1].一、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现状目前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置换术、导管扩张及支架安置术等.以上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导管扩张和支架安置术均为有创性方法,危险性大,需用价值昂贵的辅助装置及麻醉,成本高,不易在临床危重患者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
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是经桡动脉穿刺、插管,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能够更多地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