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邱林;王晓丹;于波海;卢润章;葛芳;王秀丽;陈立君;韩冰虹;展昭民;张伯龙;马军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和15种Bcr-Abl点突变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HHGV678和IM对上述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DNA梯形条带法和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HGV678时上述细胞BCR-ABL融合蛋白及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HGV678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IM耐药细胞株生长.比较IC50发现,HHGV678在低剂量下(0.01-0.3 μmol/L)抑制K562和32Dp210细胞生长的作用比IM分别强15.5和28倍;而对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15种IM耐药细胞株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IM强1.4-124.3倍.HHGV678抑制上述细胞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均强于IM.更重要的是HHGV678在10.0 μmol/L剂量下诱导IM强耐药细胞株K562R和T315I点突变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达到40.06%和33.32%,显著高于IM的19.77%和10.68%.结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IM耐药细胞株,尤其是对IM强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M,但HHGV678能否成为治疗CML和IM耐药CML患者新的靶向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复合物体外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作者:毛汉文;刘文励;周剑锋;耿哲;黄伟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 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 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造血干细胞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化的实时定量RT-PCR监测及其意义

    作者:薛梅;王恒湘;段连宁;闫洪敏;朱玲;刘静;丁丽

    为了探讨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变化的实时定量PCR监测及其意义,对21例CML患者骨髓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1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移植后7例未检测出融合基因,14例移植后1-6月仍可检出不同水平bcr/abl融合基因.动态观察发现,9例bcr/abl融合基因处于较低水平,相对数在0.0074%-0.088%,于移植后第3-7月转为阴性.5例符合分子生物学复发标准,融合基因相对数在0.077%-75%.其中1例在骨髓移植后1、2、3个月融合基因相对数分别为0.95%、1.5%、0.16%,于移植后4个月自行转阴性;2例接受同一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后bcr/abl转为阴性;2例发展为临床血液学复发,其中1例经化疗及同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再次缓解,但bcr/abl阳性,另1例不治死亡.结论:对于ph阳性CML患者骨髓移植后连续定量监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可以了解疾病残留状态,预测分子学生物学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疗效.

  • 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及加速期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家华;马燕;陈宝安;赵刚;王骏;孙耘玉;程坚;苏爱玲;董伟民;张琰

    本研究观察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CML-AP)的疗效.用福达华(F)30 mg/m2×6天,白消安(B)4 mg/kg×2天,环磷酰胺(CTX)350 mg/(m2?d)×2天,伍用或不伍用阿糖胞苷(Ara-C)对24例HLA全相合及1个位点不合者进行预处理,并对其造血恢复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24例患者造血顺利恢复,ANC>0.5×109/L的中位时间平均为移植后13天,BPC>20x109/L的中位时间平均为移植后11.5天.移植后30天经短串重复系列(STR-PCR)检测其中12例植活患者,结果9例为完全嵌合状态(CDC),3例为混合嵌合体.移植后180天时所有存活的18例患者均为CDC.中位随访24个月(4-48月),18例患者无病存活,2例患者死于严重aGVHD,1例死于cGVHD,2例死于间质性肺炎,1例死于复发.结论: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CM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加速期患者亦有良效.

  • 塞来昔布联合干扰素α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CD117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正南;刘定胜;曹维克;邓之奎;李玉峰

    本研究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CD117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干扰素α(IFN-α)联用的协同作用.通过以不同浓度组合的Celecoxib和IFN-α作用于培养的K562细胞,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CD117膜抗原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ele-coxib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r=-0.91).K562细胞培养72小时后,空白对照组、IFN-α组、Celecoxib组和Celecoxib联合IFN-α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1±0.5)%、(90.2±0.4)%、(57.2±0.9)%和(21.9±0.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0.8)%、(6.3±0.6)%、(26.4%±3.9)%和(57.3±4.5)%;K562细胞膜CD117表达率分别为54.7%、10.5%、36.3%和7.3%.两药联用还可使K562细胞阻滞于G0/G1期.结论:Celecoxib和IFN-α不同程度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产生G0/G1期阻滞和降低CD117表达,两药联用对上述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 STI571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

    作者:王蜀燕;孙朝晖;危敏;马文丽

    本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K56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研究STI571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及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用RD-PCR技术制备基因芯片探针,然后制成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K562细胞在STI571处理前后的形态变化;用MTF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用制备的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1.0 μmol/L的STI571处理K562细胞达到一定时间(24小时)后,K562细胞生长明显变缓,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用自制的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显示,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后的基因表达有差异.杂交检测后发现,经STI571诱导后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有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个.这些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相关基因及抗凋亡基因.结论:STI571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生长,诱导K562细胞凋亡;筛选获得的靶基因在K562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药物靶基因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

  • 应用国产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

    作者:赖悦云;冯麟;王峥;吕珊;党辉;师岩;何琦;黄晓军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再进行ASS基因探针的FISH检测,并取同期129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除外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97例CML患者中9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经典的t(9;22),6例为变异易位.经FISH检测所有患者均具有bcr/abl融合信号,其中16例具有der(9)中间缺失,占16.5%,在16例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中13例具有ASS基因的缺失.129例阴性对照患者均未检测出bcr/abl融合.结论: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能有效识别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无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ES-FISH检测结果与G显带核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琼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6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三组患者分别接受达沙替尼(100 mg)、尼洛替尼(300 mg)和伊马替尼(400 mg)的治疗并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评价各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完全血液缓解率和血细胞减少无明显差异;达沙替尼组和尼洛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70.84℅)、(71.88℅)和主要分析学缓解率(37.50℅)(36.46℅)明显高于伊马替尼组(45.83℅)(11.46℅),且伊马替尼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81.25℅)明显高于达沙替尼组(56.25℅)和尼洛替尼组(53.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使用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且不良反应轻,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 热休克蛋白-树突状细胞疫苗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治疗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史斌;陈以娟;王申五;崔建英

    热休克蛋白(HSP)是具有高度保守性的一族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gp96是HSP家族中的一员,近年在研究肿瘤免疫激活原理的过程中发现它参与机体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1].Srivastava等[2]实验显示,从肿瘤组织中提取的gp96能激发出抗该肿瘤的排斥反应.

  • 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疗效分析

    作者:姚金晓;魏旭东;张龚莉;房佰俊;符粤文;宋永平

    米卡芬净是继卡泊芬净之后FDA批准的第2种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目前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H)疗效及安全性的报道较少见,为此,我们应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进行临床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23例均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住院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3(19~75)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例,6例存在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

  • 慢性髓系白血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俊祥;王金铠;郑师陵;孟建波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可诱导分化为DC,为探讨这种DC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将CML来源DC与正常DC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 对幼儿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附6例报告)

    作者:朱易萍;廖清奎;杨先军

    幼儿型慢性髓系白血病(JCML)是在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上呈现异质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文报告了近5年以来我们诊断为JCML的6例病人.

  •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杨三珍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是一种少见的儿童慢性髓系白血病,恶性程度高,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的特征.目前发现RAS信号通路中RAS,PTPN11,NF1,CBL 4种基因的突变在JMML患儿中占有极高的比例,治疗难度大,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 小儿髓系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慧臣;王宁遂;徐酉华

    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病,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数低于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白血病的基因改变已经通过细胞遗传学分析证实,然而细胞遗传学技术难于掌握,并且仅能显示大体的染色体异常,分子生物学进展所产生的一些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DNA印迹分析和逆转录-PCR(RT-PCR).这些技术比细胞遗传学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细胞遗传学改变不明显和不可见的亚微结构改变进行基因分析.另外,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在临床分型上的特异性较低,因而其分子表型的应用价值相对更大些,髓系白血病的基因标记多为染色体易位所产生的融合基因,现将研究较多者简述于下.

  • 膜联蛋白A1增加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作者:李康宁;金晶;陈晓光

    前期研究发现,体外建立的耐伊马替尼的K562细胞中,膜联蛋白A1的表达明显上调,且随耐药倍数的增加而增加.为了研究膜联蛋白A1是否参与了伊马替尼的耐药,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了空载体对照K562-pEGFP-N1细胞株和稳定过表达膜联蛋白A1的K562-pEGFP-N1-ANXA1细胞株.MTT及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稳定转染膜联蛋白A1的K562-pEGFP-N1-ANXA1细胞株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增加,但增殖能力不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K562-pEGFP-N1和K562-pEGFP-N1-ANXA1细胞株中的膜联蛋白A1家族蛋白、耐药相关蛋白以及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均无明显改变;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K562-pEGFP-N1-ANXA1细胞株中膜联蛋白A1与-actin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以此推测,在体外建立的膜联蛋白A1过表达的K562细胞中,可能由于膜联蛋白A1的高表达及其与β-actin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伊马替尼的吸收,从而增加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抑制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吴海燕;艾征东;陈立

    目的 研究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通过对microRNAs的调控及抑制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照组细胞不作任何处理;低、中、高3个浓度实验组分别给予0.625,1.25和5μmol·L-的SAHA处理.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水平,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Bcr-Abl基因转录水平.将筛选到的可能靶向Bcr-Abl的microRNA转染到K562细胞中,用MTT法和定量PCR分别检测K562细胞的活力和Bcr-AM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结果显示,低、中、高浓度实验组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2.4%,56.3%和89.1%,IC50为1.24μmol·L-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实验组处理24和36 h后,Bcr-Abl的转录水平分别下调为69.7%和29.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HA诱导K562细胞PARP蛋白发生特异性切割,说明SAHA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同时SAHA上调可能靶向于Bcr-Abl的2个microRNAs(miR-5195和miR-194)水平;向K562细胞转染miR-5195和miR-194能显著下调Bcr-Abl转录水平,并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结论 SAHA通过上调miR-5195和miR-194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Bcr-Abl的转录水平,进而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停药研究的进展

    作者:东颖;赵艳红;孙晶;韩丽娜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认为与形成BCR-ABL融合基因有关,目前伊马替尼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但随着伊马替尼治疗时间延长出现耐药、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等风险,需考虑停药问题.目前关于能否停药、何时停药、停药后能否复发等问题成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对这些问题已经完成了一些临床试验,本文将对有关伊马替尼停药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价值研究

    作者:陈喜填;夏维林;郑小玲;吴桂香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CML患者35例,应用qRT-PCR法检测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并监测不同疾病分期患者BCR-ABL转录水平,动态监测不同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组患者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及无病生存期(DFS),患者治疗前后的BCR-ABL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急变期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加速期和慢性期,加速期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8,P=0.00).疗效满意方面:低水平组与中水平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DFS方面:BCR-ABL融合基因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DFS明显长于中水平组、高水平组,中水平组的中位DFS明显长于高水平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15,P=0.00).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第3、6、12个月后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通过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的BCR-ABL转录本平明显降低,但前6个月的下降幅度明显.结论 qRT-PCR技术可准确地监测患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有利于辅助CML患者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期,同时,通过对CML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对CML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分析附加染色体在慢性髓系白血病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总结分析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分析附加染色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骨髓细胞联合 G 显带技术分析其附加染色体的异常类型与慢性髓系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15例+8染色体异常,17例 t(v;22)染色体异常,10例+ph 染色体异常,6例+21染色体异常,6例 i(17q)染色体异常,其中+8染色体异常患者中急变期比例为86.67%,t(v;22)染色体异常患者中慢性期比例为64.71%。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合并+8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往往预后不佳,且治疗中对干扰素反应差,建议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者移植异基因造血肝细胞进行治疗。

  • 三氧化二砷联合苦参碱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

    作者:杨春秀;田祖国;石耿辉;刘水玉;任明强;杨敏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苦参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单药(0.75、1.5、3、6、8μmol/L),苦参碱单药(0.5、0.75、1.0、1.25、1.5g/L)及三氧化二砷(3μmol/L)+苦参碱(0.75g/L)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 法)检测cyclinD1、CDK4、p2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苦参碱及三氧化二砷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且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而明显(P<0.05),两药联合应用后抑制作用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阻滞K562细胞于G1期,三氧化二砷阻滞K562细胞于G2期,苦参碱可增强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与单药组及对照组相比,两药联合后K562细胞p2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yclinD1、CDK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苦参碱可增强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阻滞细胞于G2期,其机制可能与p21蛋白表达增加及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减少相关.

200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