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甲王冲剂治疗242例海洛因依赖者的临床观察
药物采用石家庄金甲王药物研究所研制的金甲王颗粒冲剂,每袋12克.主要成份:人参、冬虫夏草、酸枣仁、茯神、阿胶、使君子、小金牛草、槟榔、龙骨、当归等.
-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年度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旨在进行药物滥用防治领域的报道和交流。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42/R,国际刊号为:ISSN 1006-902X。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64页;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
催化抗体与可卡因成瘾的免疫治疗
在常见的依赖性药物中,可卡因成瘾的治疗是成瘾医学中的一个研究难题.传统上可卡因成瘾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可卡因受体拮抗剂药物或以减轻病人对可卡因渴求并减轻停用可卡因后戒断症状的药物研究上,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药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ndry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根据80年代出现的催化抗体技术,成功地制备出催化可卡因降解的催化抗体[1].这种催化抗体可望用于可卡因成瘾的主动免疫治疗.
-
阿片类药物依赖与脑损害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非医疗目的的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滥用个体在难以自制的强迫性反复连续用药过程中,形成了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的精神依赖性与身体依赖性.对药物的渴求是成瘾的基础并贯穿始终,进而发生药物耐受,突然撤药后表现出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的表现既有躯体方面的,又有动机方面的症状,终导致药物敏感的复发.因此,阿片类药物依赖是一个渐进的病理适应过程.长期用药,必然导致脑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终导致细胞变性直至凋亡或坏死.目前,对阿片类药物研究较多的是海洛因和吗啡,本文就其依赖性与脑损害的相关蛋白以及相关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海洛因成瘾的防治及神经机理研究-香山科学会议第105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1998年10月6日-9日,在北京香山举行了香山科学会议第105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为"海洛因成瘾的神经机理及其防治".韩济生院士、秦伯益院士、池志强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及细胞生物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安定医院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云南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宁波戒毒研究中心、西苑医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心理所、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毒药管理局、台北国防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部、公安部、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领导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
临床常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海洋药物简述
海洋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收载中药1892种,其中海洋药物就有近100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海洋药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等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用于抗肿瘤的海洋药物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如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阿糖胞苷(D-arabinosyl Cy-tosine)就是从海绵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海绵尿核苷为结构模式研制的抗肿瘤药物.
-
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研究新进展
肿瘤耐药逆转剂的研究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策略.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逆转剂有Tariquidar(XR9576)、Zosuquidar(LY335979)、Laniquidar(R101933)、ONT-093、Elacridar(GF1210918)等,它们通过直接与P-gp结合,使P-gp丧失外排药物功能,从而抑制抗癌药物自胞内泵出细胞外,增加细胞内抗癌药物的积聚,逆转多药耐药性.新近发现一种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可以逆转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多药耐药,其逆转活性可与维拉帕米相当.
-
双黄连含片的解热抗炎作用
双黄连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所组成,传统中医认为具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肺炎等.河南大学药物研究所将其制成含片,具有作用迅速、应用方便等特点.本文报告双黄连含片的解热、抗炎作用.
-
盐酸戊乙奎醚对全麻病人唾液分泌的影响
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HC)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抗胆碱能药物.该药已在全国很多医疗单位推广应用,疗效显著,但作为麻醉前用药目前还少有报道.我院于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200例全麻手术用盐酸戊乙奎醚作为麻前用药,现将疗效分析如下.
-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个体化用药
医学和药学研究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并能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正盼望着21世纪医药科学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1].事实上,在近10多年间,基因组科学和分子生物学已经使医学和药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正在延长.可是全世界每年依然有几十万人由于用药不当或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同时,全世界每年也有许多效果不错的药物,因不良反应太大而在药物研究中被淘汰,从而使药物研究的成本增加、周期延长.
-
生化制药专家--凌沛学研究员
凌沛学研究员,山东临沭人,生于1963年11月.现任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并兼任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我国SFDA新药审评委员,<中国药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学实践杂志>等编委,<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副主编,<食品与药品>主编等职务.
-
生化药理学家--朱秀媛研究员
朱秀媛,女,1928年7月生,河南省开封市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化系,毕业后曾任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教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助教.1956年调至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
-
药理学家刘耕陶院士
刘耕陶院士1932年5月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
药用植物学专家--杨峻山研究员
杨峻山,中共党员,1942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6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研究室,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药物合成的学科带头人--白东鲁研究员
白东鲁,1936年2月生于浙江定海.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64~1967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副博士研究生,1981~1983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84年在名古屋大学做访问教授,19 86年任研究员.1987~1996年任上海药物所所长,1993~1998任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主任.现为该所药物化学教授,上海市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化学>、<中国药理学报>、
等杂志编委 , 国际顾问编委. -
《生化药物研究》一书出版
-
中枢神经与精神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纪要
1有关抑郁症和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指能明显提高情绪但不引起运动性兴奋的药物,是精神药物研究中为活跃的领域.既往药品品种单一,仅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近年出现了一些结构和作用都与经典药物迥然不同的新一代抗抑郁药,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评价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患病率伴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当前5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1],因而被称为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其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吞噬消化能力下降,使未被完全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浆中,并向细胞外排出,沉积于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由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殊性,此种改变更为明显。玻璃膜疣也见于正常视力的老年人,但由此继发种种病理改变后,则导致黄斑部发生变性;或者引起Bruch膜断裂,脉络膜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 Bruch 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下及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由于新生血管壁的结构异常,导致血管的渗漏和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AMD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基于对AMD发病机制的认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轴心作用。 AMD确切的病因尚不明晰,可能与遗传基因、环境[2]、血管硬化、氧化损伤、慢性光损伤、炎症、营养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3]。
-
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是指具有改善肝脏功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的药物.目前临床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种类繁多,作用各异,确切的临床疗效尚有争论[1].如果选择和用药不当,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甚至产生某些不良反应[2].因此,临床合理使用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非常重要.1 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研究进展1.1解毒类药主要有葡醛内酯(肝泰乐)、谷胱甘肽(古拉定、绿汀诺)、硫普罗宁(凯西莱)等.其作用机制是可以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解毒功能.葡醛内酯在酶的催化下内酯环被打开,转化为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是体内重要解毒物质之一,能与肝内或肠内含有酚基、羟基、羧基和氨基的代谢产物、毒物或药物结合,形成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随尿液排出体外.
-
尼美舒利再评价——兼谈如何看待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1 尼美舒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尼美舒利(nimesulide)是磺酰苯胺类NSAID,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由瑞士Heilsnn药厂创制,1985年首次在意大利上市.25年来.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获准上市[1].国内于1995年首次进口,天津药物研究院于1997仿制成功,经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现有原料药、片剂、分散片、胶囊剂、颗粒剂、干混悬剂以及缓释剂等多种剂型,全国共获国家正式批准文号55个,36家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