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生理性黄疸的影响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生理性黄疸的影响.方法:收治新生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混合喂养,观察组采用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变化及生理性黄疸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合理给予母乳喂养干预,能改善生理性体重下降变化及生理性黄疸变化.
-
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1].在全国8省市新生儿黄疸情况调查中发现,2.08%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生胆红素病,0.59%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死于胆红素脑病,一般多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2].为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应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积极适宜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常见方案有:①甲方案:光疗;②乙方案:光疗+口服茵栀黄口服液.
-
生理性黄疸对早期脑功能及听力影响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对早期脑功能和听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120例足月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按血清胆红素水平不同分为2组.在黄疸高峰期后1~2 d内分别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AN)、听力检查,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171 μmol/L的生理性黄疸足月儿NBNA异常率、听力检查的未通过率明显升高;黄疸消退后,2组的NBNA、听力检查明显恢复.NBNA主要失分项目为反映视听定向力的行为能力3项;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胆红素高峰值、胎龄、黄疸高峰时日龄、出生体重4项因素对生理性黄疸新生儿NBNA的影响显著. 结论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171 μmol/L的生理性黄疸可出现一过性的轻微脑功能改变,是否出现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先天性梅毒1例
患儿男,32 d.因皮肤黄染27 d、皮疹16 d、抽搐1 d于2002年2月16日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第1胎,出生体重2 700 g,轻度窒息.因皮肤黄染,皮疹在院外多次就诊,按"生理性黄疸、湿疹"予以"茵桅黄针剂、头孢哌酮钠、维肤膏"等治疗,未见好转,且出现反复抽搐而转诊本院.
-
新生儿黄疸切勿擅自用药
沉浸在宝宝出生的巨大喜悦中的父母们,突然发现宝宝的脸上、身上开始变得黄黄的,整个人看起来很不健康.看着浑身发黄的小宝贝,妈妈们可真是担心.每个宝宝出生的时候都会出现黄疸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非每个宝宝都会出黄疸不是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出现黄疸的.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大约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
-
新生儿退黄汤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可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本文采用新生儿退黄汤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降低了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缩短了病理性黄疸的疗程,效果明显.介绍如下.
-
中西医结合防治新生儿黄疸88例疗效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出生后2~4天,皮肤黏膜逐渐变黄,不出现任何症状,称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10~14天消失.黄疸出现过早或者持久不退,逐渐加深,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对新生儿黄疸应严密观察,适时治疗,以防胆红素脑病发生.我院采用苯巴比妥配合中药防治新生儿黄胆,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体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加,巩膜、皮肤、粘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除生理性黄疸外,还有母乳性黄疸,ABO溶血、新生儿感染等.严重的可引起核黄胆,造成严重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蓝光治疗作为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是通过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光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易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的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中药温水游泳配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120例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85.5~119.7 μmol/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中医学称为"胎黄"或"胎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可致脑损伤.大量研究表明在严密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避免脑损伤,减少致残率[2].因此,对新生儿黄疸应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正确处理新生儿黄疸的发展趋势.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中药温水游泳配合抚触治疗60例新生儿黄疸,防止生理性黄疸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口服四磨汤并早期护理干预对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口服四磨汤并早期护理干预对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4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予四磨汤口服配合早期护理干预,设为研究组,另40例予常规蓝光照射及护理,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黄疸消退、首次排便、胎粪排尽时间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8.9±3.4)d、首次排便时间(5.8±1.3)h、胎粪排尽时间(6.8±1.8)d,对照组分别为(12.6±3.1)d、(11.6±2.4)h、(10.8±1.3)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出生后第5天体重为(3.29±0.44)kg、第8天为(3.45±0.71)kg,对照组分别为(3.24±0.38)kg、(3.27±0.39)kg,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四磨汤并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康复,促进新生儿生长.
-
新生儿黄疸178例中医抚触护理的效果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被黄染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多于生后2~3d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后者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目前,除常规应用西医各项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外,还可应用中医的抚触按摩以达到治疗效果[1-2].
-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abinemia)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以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为特点.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05μmol/L(12 mg/dL)和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μmol/L(15 mg/dL)时,称为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期因感染及溶血等均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Dubin-Johson综合征合并妊娠一例
患者,32岁,妊4产0.于1997年3月10日宫内妊娠23周首次来院产前检查,发现孕妇巩膜、皮肤黄染.周身浅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扪及,多次化验HAA阴性,转氨酶正常,总胆红素69.6 μmol/L,直接胆红素40.9 μmol/L,尿胆红素阳性.追问病史,患者自出生3天全身皮肤黄染,谓"生理性黄疸",治疗1周好转至今黄疸,但未完全消退.无消化道症状及皮肤搔痒等不适.仅在劳累时和本次妊娠期自觉黄疸稍有加重,诊断为先天性黄疸(Dubin-Johson综合征).1991年3月曾因胆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质软,表面光滑,呈褐色,明显瘀胆状,脾不肿大.术中所见胆囊约10 cm×6 cm大小,充满大小不等之结石,胆囊管内有一嵌顿结石,总胆管内反复探查未扪及结石.肝组织活体病理检查结果:少许肝组织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索排列整齐,大部分肝细胞肿胀,呈混浊肿胀改变,胞浆内见多量胆色素颗粒沉积,汇管区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
-
川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观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不仅有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喂养方式而不同.新生儿血清胆红素(SB)平均值是临床儿科医师鉴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常用指标之一,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欧美教材中所规定的标准来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是不尽合理的[1].
-
注射乙肝疫苗是否会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加重,消退时间延迟?
-
高胆红素血症与听神经病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这是由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状态所决定的。生理性黄疸因其抗氧化性而对新生儿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若发生病理性黄疸就会损害新生儿健康,听觉障碍即为常见后遗症。新生儿黄疸所致耳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枢听觉脑干核团,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胆红素血症与听神经病的发生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这说明高胆红素血症也可致外周听觉通路障碍。本文主要阐述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及其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
双侧后纵隔多发髓性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57岁。2个月前因疑有肺感染行胸片检查,发现双侧纵隔内多发性肿物而入院治疗。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仅实验室检查见总胆红素85.9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1.7 μmol/L,显示高胆红素血症,余无异常。经临床会诊考虑为生理性黄疸。 胸片:示纵隔增宽,于右中、下后纵隔及左后下纵隔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突向胸腔内,边缘光整,密度不均。左后下纵隔肿物于正位胸片与心影重叠,侧位胸片与右后下纵隔肿物重叠而显示不清(图1)。 CT:示双侧后纵隔内多发肿物,分别位于右上、中、下后纵隔及左后下纵隔。肿物呈类圆形,均紧贴脊椎,边缘光整,分界清晰,突入胸腔,与后胸壁的夹角呈锐角。肿物周围肺纹理抬高、移位。大者位于右后下纵隔,约5.0 cm×7.0 cm×7.5 cm大小。所有肿物密度不均,CT值在-37.2~56.0 HU之间。增强后肿物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包膜强化明显,CT值在35.0~73.4 HU之间。邻近椎体及附件骨质密度正常,外形完整,未见压迫或破坏(图2)。CT诊断:多发后纵隔肿物,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 手术病理所见:肿物位于左后纵隔,紧贴脊柱左侧,后壁紧贴肋骨表面,有包膜。将肿物包膜打开,见肿物质地中等、脆,内有陈旧性血块样物,将肿物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左后纵隔髓性脂肪瘤(图3)。
-
宝宝微黄莫大意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的特点不同于成人,因此新生儿黄疸包括不需要干预治疗的生理性黄疸和需要治疗的病理性黄疸.一般来说,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且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婴儿吃奶、睡眠无明显异常.相反,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或是黄疸消失后复现并进行性加重.
-
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动态检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适时干预治疗生理性黄疸,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方法:将1 8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用JH20-IA型经皮黄疸仪测新生儿前额、前胸及大腿内侧部胆红素,并与血清胆红素进行比较.治疗组当生理性黄疸超过一定范围时适时给,予干预治疗,对照组则无特殊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生后第5~10天,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①JH20-IB型经皮黄疸仪是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较好方法;②生理性黄疸较重时也影响新生儿精神状况及喂养情况,应适时治疗,以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③能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的出现,予及时的治疗.
-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抚触以及游泳护理。结果观察组生理性黄疸发生率、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减小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发生率。